婆罗门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婆罗门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婆罗门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婆罗门教,佛教,印度,宗教,太阳神,婆罗门,人类学。

婆罗门教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曹凌[1](2019)在《婆罗门教、佛教“有无之辨”的交集——《五百梵志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百梵志经》最早为道安所记录,并被认为是一部失译经典。后代经录则多将其认为是中国人所撰的伪经。本文根据日本杏雨书屋所藏敦煌本,认为此经是一部翻译经典,其核心思想源自婆罗门教的古奥义书。在东晋时期由于本经中独特的从无生有的思想,它还曾被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竺法深引为经据。此后本经还被改写作为《百喻经》的序分。改造者似乎受到了佛道论争中关于道和自然关系问题的辩论的影响,而对此经作了一些改动,由此显示佛教对道教的优位性。由此大致可推断这一改编过程可能发生在初唐或此后不久的时期。(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0期)

严耀中[2](2018)在《来华的“夷教”与婆罗门教》一文中研究指出婆罗门教和所谓"夷教"在中亚等地早有所交集,在经由丝绸之路进入华土的过程中,在都要借用佛教名义和共同进行华化等因素促动下,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融合。注意到这些现象,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宗教史。(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3](2018)在《婆罗门教诸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约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后,侵入古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就有了他们信奉的婆罗门教。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吠陀》记载,古婆罗门教共有二十叁位神祇,实际上不止此数。这些神祇分居在天空地叁界中,其神灵崇拜具有多神教、自然神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在神界探求秩序和统一,原来并不突出的毗湿奴神、湿婆神影响逐渐增大,甚至原始哲学理念——非人性的宇宙创造观念"梵",也被人格化、神话化。从古婆罗门教诸神演化而来,吸收了土着民族原始宗教崇(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化》期刊2018年07期)

刘永佶[4](2017)在《梵我——佛我——我佛——婆罗门教、佛教、禅教核心观念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梳理了印度的婆罗门教起源,佛教诞生,再到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发的禅教这一漫长的演化历史,剖析了叁者的区别集中体现于核心观念的规定上,即婆罗门教的梵我观、佛教的佛我观、禅教的我佛观。叁教各自的核心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社会矛盾不同阶段和不同国度经济、政治、文化的集合。该文作者对慧能创立的禅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慧能从禅术中进一步概括出禅法,并以总体性思维所形成"我佛论"为核心观念,其思维层次非常丰富。他借助佛教的一些术语,概括了当时中国民众的利益和意识,以我佛论为出发点,提出或改造佛教之术、技,形成与道教并立的中国宗教之禅教。但由于其未能摆脱佛教形式,因而被抑为佛教之一宗。(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7年08期)

杨祖荣[5](2017)在《两种“无我”:佛教与顺世论对婆罗门教“我”的反驳》一文中研究指出婆罗门教"我"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大我""小我"以及"梵我合一"之上。针对这一思想,佛教与顺世论坚持两种"无我",给出了不同的反驳。就佛教而言,佛教一方面沿袭了婆罗门教的体系与框架,另一方面在细节和根本上对"我"进行反驳。通过对"叁法印""四圣谛""缘起""五蕴"等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佛教对婆罗门教"我"的反驳在细节上大体是成功的,但在整体而言,却在彻底与不彻底之间徘徊不定,使得"无"与"有"的争论如影随形。就顺世论而言,顺世论坚持感觉经验的立场,一方面不承认婆罗门教的体系框架,另一方面拒斥"我"、轮回、来世等相关内容。就其论证来看,摩达婆的描述略显极端,易受质疑,而普兰陀罗的材料则相对柔和,贴近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上述质疑。总体而言,顺世论的反驳是较为成功的。(本文来源于《外国哲学(第32辑)》期刊2017-01-01)

华亚溪[6](2016)在《婆罗门教对古代印度中央集权国家构建的阻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集权是政府为实践国家职能与公共权力,集中力量进行国家管理的一种形式。中央集权的形成需要国家权力的贯彻、君主发挥至高无上的统帅作用、行之有效的官僚体系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共同文化作支撑。婆罗门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国家形成时期,它削弱了国家职能,抵制国家力量渗透,阻碍社会流动,影响国家官僚体制的构建,限制王权,阻碍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共同文化的形成。婆罗门教对古代印度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消极阻碍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曹彦[7](2016)在《印度婆罗门教历久常新的“古儒库拉”教学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历久常新的原因是婆罗门教的寺院和教学机构归私人所有,受国家政权影响较小。传统的教学机构"古儒库拉"就是指"明师之家"。学生在"古儒库拉"中主要学习吠陀、祭祀和种姓法则,教学的方式是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明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住在明师家中,并要做各种家务。当今印度仍有许多婆罗门孩子,从不上正规的中小学而是在"古儒库拉"中学习。可见"古儒库拉"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有较强的抵御能力。A(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6年05期)

王小蕾[8](2016)在《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婆罗门教和早期佛教是古代印度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宗教。早期佛教产生于婆罗门教兴起之后,早期佛教中的一些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婆罗门教的影响,两教教义之间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重点分析婆罗门教和早期佛教在创世理论和轮回解脱思想上的异同,对加深佛教思想理论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6年06期)

姚卫群[9](2016)在《佛教思想与婆罗门教思想的联系与差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印度宗教中的两大主要派别,二者构成了印度古代文化中的主要成分,在东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不少内容是在批判、借鉴、改造婆罗门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两教的形成、关联及差别,对于明了印度文化的特色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状况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宗教与哲学》期刊2016年00期)

严耀中[10](2016)在《综说佛教前期对婆罗门教优势之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作为一个新兴的宗教,使传统主宰着印度社会精神世界的婆罗门教黯然失色,在当时是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以及佛教对其他宗教的内容采取扬弃吸收之态度,也构成了早期佛教对婆罗门教的优势。这些优势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八个方面。一是具有复杂而有系统的、体现着创新观念的教义。其中,以因缘和合论为基础的无我与无灵魂观念,以及由俗谛和真谛合成的意识形态,都影响着印度与世界思想史的形式和走向。二是佛教的僧团组织及其作为纽带的戒律是佛教走向亚洲最重要的载体。同时,接纳妇女进入僧团则使婆罗门教相形见绌。叁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佛陀集思想、道德、组织权威于一身,在当时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是当时婆罗门教所缺乏的。四是佛教对佛陀身前的敬仰在其涅盘后扩展到了对舍利等相关纪念物的崇拜,并就此形成寺庙和石窟,使它比婆罗门教更早地利用偶像崇拜来增进宗教感染力。五是佛教获得一些新兴的社会力量,包括王权,尤其是阿育王的支持。六是外来移民皈依了佛教,并成为它的传播者。七是略早于佛教的耆那教成了佛教反对宗教现状的同盟军。八是佛教的新思想是对婆罗门教观念扬弃的结果,后者的一些内容,从思想到神祗,又被佛教加以吸收和改造,成为佛教利用的一种资源。无需多说,上述八个因素相互交错,而且佛教所具有的优势是动态的,其具体情况都在变化之中。经过了最初几个世纪的辉煌后,佛教发现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婆罗门教成了它的挑战者。(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婆罗门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婆罗门教和所谓"夷教"在中亚等地早有所交集,在经由丝绸之路进入华土的过程中,在都要借用佛教名义和共同进行华化等因素促动下,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融合。注意到这些现象,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宗教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婆罗门教论文参考文献

[1].曹凌.婆罗门教、佛教“有无之辨”的交集——《五百梵志经》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2].严耀中.来华的“夷教”与婆罗门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婆罗门教诸神[J].世界文化.2018

[4].刘永佶.梵我——佛我——我佛——婆罗门教、佛教、禅教核心观念的演化[J].社会科学论坛.2017

[5].杨祖荣.两种“无我”:佛教与顺世论对婆罗门教“我”的反驳[C].外国哲学(第32辑).2017

[6].华亚溪.婆罗门教对古代印度中央集权国家构建的阻碍作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曹彦.印度婆罗门教历久常新的“古儒库拉”教学模式[J].世界宗教文化.2016

[8].王小蕾.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J].学理论.2016

[9].姚卫群.佛教思想与婆罗门教思想的联系与差别[J].宗教与哲学.2016

[10].严耀中.综说佛教前期对婆罗门教优势之因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标签:;  ;  ;  ;  ;  ;  ;  

婆罗门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