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彩云:刍议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论文

谭彩云:刍议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论文

[摘 要]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重要议题。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论述,有力地控诉了私有制条件下有产者对无产者的剥削和压迫。与此同时,他又指出劳动创造了美。异化劳动作为有悖于人类自主劳动本质的一种劳动,是否也能创造美?对于他所说的“美的规律”又该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已经有不少学者论争过,但对于美学发展来说,它们仍有争论的意义。本文在诸多学者论争的基础上,对此话题作一论述。

[关键词]异化劳动;美的规律;美的创造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说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存在的弊端,即它没有说明私有财产这个事实,没有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的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为了揭示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考察:

式(10)给出了冲击速度随冲击时间变化的隐函数表达式。因此,我们提出可以通过高速摄影仪记录变形的全过程,并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得出冲击速度历史曲线(即通过对试件未发生压溃变形的区域进行跟踪,记录并计算前后照片中该区域的移动像素的大小,然后计算出瞬时冲击速度),通过隐函数表达式(10),采用非线性拟合来确定材料参数。进一步可以由输出杆记录的应力曲线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一,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异化关系。这是物的异化。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对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对象异己地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作为劳动者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的劳动产品已经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剥削阶级。这样,劳动者不仅不能支配劳动产品,反而要受劳动产品的支配。

第二,工人同劳动活动本身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异化关系。这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主自愿的,而是被迫的,纯粹是满足劳动者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这样,劳动者丧失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权力,失去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趣。一旦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他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第三,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是由物的异化与自我异化导致的。人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能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就是人不同于其它动物的类特性。但异化劳动破坏了人选择、创造的自由,使劳动变成人被迫进行的谋生的手段。

第四,人同人自身的异化。这是前面三种异化的直接结果。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能是人本身。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1]。

二、有关“异化劳动”的研究

在论说上述第三个方面时,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对于这里所说的“美的规律”,有人认为它指的是“内在尺度”,也有人认为它指的是“物种尺度”与“内在尺度”的有机统一。

第三,异化劳动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扼杀劳动者的创造才能。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对于具体劳动者的束缚,其程度具有相对性。在束缚程度相对较轻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获得某些自由创造的天地。而且,在异化劳动的情况下,劳动者的生活同他的劳动实践仍然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场合,劳动者还是可以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积极性、创造性。第四,异化劳动尽管意味着人与人相异化,但这是就剥削者与劳动者的关系而言的,在劳动者之间,依旧存在着友爱、团结、生死与共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激励着劳动者的生活勇气和斗争意志,因而对美的创造有重大的作用[5]。

从2013年起,每年考试,“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部分所占分值都在10分以上,其中2013年、2014年和2018年的分值都较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各个具体内容标准的分值分布情况如表1:

对于异化劳动与美的规律的关系,蒋孔阳先生认为:异化劳动不自由,失去了创造性,失去了鼓励劳动者从事劳动的兴趣和热情,它不符合美的规律,不符合人的劳动的本质。这样的异化劳动,当然不利于美和艺术的创造[4]。

支持后一种说法的施华认为: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在于人所特有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既要符合外在的多样性的物种尺度(合规律性),又要体现出人作为主体的内在尺度(合目的性),这也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双向对象化过程的实质。人类实践活动的尺度便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便是美的规律,这种统一指的就是自由。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现实的对象化活动,是一种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意志、理想的创造性活动。更进一步说,正是人的自由本质决定美的产生。美不是什么纯然的客观属性,也不是人的单纯的主观感受,它是人在实践中为确证、保存、发展自身自由本质的一种价值。[3]多数学者支持后一种说法,笔者也倾向于这一说法。

三、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

第二,异化劳动体现了人的增值和贬值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异化劳动包含了上述种种消极方面,因而使人的价值贬低,甚至降到动物的水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异化劳动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具有符合客观规律的一面。

第一,异化劳动虽然是异化了人的劳动,但仍是人类的劳动,而不同于完全是动物的劳动,制约和支配着这种劳动的人都有目的,实现着劳动与劳动对象的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劳动的对象化”,“必然要产生出作品来”。

一个船位的桩基施工完毕后,趁低潮位,采用打桩船起吊槽钢就位,开体驳停靠钢护筒边作为平台,供电焊工作业,单面联结钢护筒。

那么,不符合美的规律的异化劳动能否创造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异化劳动不能创造美的学者指出:异化劳动是私有制条件下的产物,支持异化劳动能创造美的观点就意味着支持私有制,认可私有制条件下的剥削和压迫。大多数学者则支持异化劳动能创造美的观点。他们认为:异化劳动具有矛盾的二重性,它既产生丑,又创造美。虽然,异化劳动剥夺了劳动者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剥夺了他们自由选择、创造的权力,使劳动产品变成“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对象”,劳动变成“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1]从而阻碍了人的自然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但异化劳动仍然能创造美。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编著的《美学基本原理》一书将异化劳动能创造美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支持前一种说法的李庆钧认为:马克思对“物种尺度”是从否定的意义上说的,即为了说明人正是不按单一的“物种尺度”来进行生产的。人“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表示的正是“内在尺度”的含义。“人”把自身的具有无限性和完善性的“类”通过生产显现在对象中,这样既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主义,又实现了个体与类的统一人道主义,人类就实现了共产主义,人和自然、人和人、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这六大矛盾就得以真正的解决,这些矛盾的解决,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传统,就达到了“美”。马克思的“类本质”就相当于黑格尔这里的“理念”或“绝对”,这种人的“类本质”也是无限的、完美的,通过“生产”,在对象世界中显现出来,就表现为“美”,所以,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是按照黑格尔的方式表达的。[2]

蒋孔阳先生则认为其原因有这样几点:

2.3 接种细菌 用生理盐水将菌液配成5×107 CFU∕mL,用移液枪量取0.8 mL于1 mL离心管中,用棉签蘸取接种于大鼠口腔内,剩余的用灌胃针注入大鼠口腔,连续3 d。第3天蘸取大鼠口腔唾液,接种在TPY固体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48 h,观察变形链球菌生长情况。

第一,异化劳动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不能不显现出人的本质力量来。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从事的是服从剥削者意志的强迫过去。其智慧和创造力都遭受压制。劳动者个人无法从他们生产的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获得美感。然而,从客观实际情况来看,异化劳动中的劳动者,作为人类整体,充分发挥其智慧、才干和惊人的力量,使异化劳动及其创造物依旧体现了“种的尺度”与“内在尺度”的统一,成为特定历史形态下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现,因而具有美的价值。

第二,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开始的社会大分工,为美的创造提供了一些积极的条件。

一轮红日披着霞光万道,在我们的宣誓中,冉冉升起。我在人群中,搜寻到了陈浩和朱木澜的身影。霞光洒在他们身上,洒在所有人身上,仿佛给我们的梦想,镶上了翅膀。

第三,异化劳动与自由劳动在历史上交错并存,不仅有未被纳入异化劳动范畴的自由劳动的存在,还有依存于异化劳动基础之上的某些从事自由劳动创造的人,“他们把自己的自由劳动与被统治阶级的异化劳动结合起来,共同创造美。”

第四,异化劳动激发起对于异化劳动的反抗,这是最直接的异化劳动中的反异化力量,这种“反者道之动”,可以使处于非人状态下从事异化劳动的劳动者,创发出人性的觉醒和张扬,使人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不仅自身可以生发出美感,创造出合乎美的规律的艺术美来,也还可以唤起更广大的社会阶层,造成文艺审美的思潮运动[4]。

以上二者的观点事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从人的类本质、人的创造性、阶级剥削的相对性,以及劳动者的反异化性这四个角度出发,得出异化劳动能够创造出美的观点。这种观点,较之于片面地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等同起来,从而得出承认异化劳动就意味着认同剥削和压迫的观点,显然更为客观和科学。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4.

[2]李庆钧.异化劳动和美的规律[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11).

[3]施华.浅谈“劳动创造美”[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4).

[4]王向峰.劳动实践与审美对象化的确证解读蒋孔阳先生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1).

[5]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谭彩云,广州市海珠区客村小学教师。

标签:;  ;  ;  ;  ;  ;  ;  ;  ;  ;  ;  ;  ;  ;  

谭彩云:刍议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