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乳化剂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豆,稳定性,磷脂,乳化剂,蛋白,活性,乳状液。
复合乳化剂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丁俭,李杨,史博瑞,孙红波,齐宝坤[1](2018)在《超声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与大豆可溶性多糖复合乳化体系的冻融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针对不同超声功率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大豆可溶性多糖形成的复合乳液的冻融稳定性进行研究,揭示乳液冻融稳定机理与形成乳液复合物结构特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对2次冻融循环处理前后乳液油滴进行共聚焦观察,研究等温结晶固脂含量、油脂被乳化量的变化和作为乳化剂的大豆分离蛋白不同超声处理(0、200、300、400、500 W)下二级结构的变化,进而分析其与乳液冻融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乳液经2次冻融循环处理后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聚结程度降低,400 W超声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大豆可溶性多糖复合乳液最为稳定;等温结晶条件下不同乳液固脂含量增加速率不同,但最终平衡时总含量相同;油脂被乳化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同超声处理改变了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400 W超声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无规卷曲结构含量最高。说明不同超声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大豆可溶性多糖会形成不同结构的复合物,影响了乳液的冻融稳定性,初步明确了适当的超声处理能够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空间结构,促进其与大豆可溶性多糖分子的键合,进而影响大豆分离蛋白-多糖界面结构特性和乳化体系的冻融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江连洲,李秋慧,徐靓,王中江,齐宝坤[2](2016)在《响应面优化酶法制备磷脂-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乳化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天然大豆分离蛋白(SPI)与磷脂构成的复合体系在磷脂酶A2(PLA2)酶解后经乳化,对其乳化活性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定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酶添加量对磷脂-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乳化体系进行响应面分析,建立复合乳化体系乳化活性数学模型。在分析各因素的显着性和交互作用后,确定提高磷脂-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乳化体系乳化活性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3 400U/100 g、酶解时间6 h、酶解温度47℃,该条件下的磷脂-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乳化体系乳化活性为35.72 m2/g,与未经酶解的磷脂-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乳化体系相比乳化活性提高了66.14%。(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6年06期)
李秋慧,齐宝坤,隋晓楠,王中江,李杨[3](2016)在《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乳化及氧化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添加大豆磷脂以及添加量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乳化性质、储存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等特性的影响。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分别进行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分布、Zeta电位、乳层析指数、氢过氧化物值和TBARS值的测定。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乳液中油滴分布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磷脂添加量的增加,乳液的物理稳定性、储存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均基本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当磷脂添加量为10%时,乳液的稳定性表现最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表明添加磷脂可促进大豆分离蛋白与磷脂相互作用,在水-油界面上形成界面膜(较稳定的薄膜)。与适量磷脂的复合,可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及氧化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敬加强,孙娜娜,安云朋,靳文博,杨蕾[4](2015)在《碱与乳化剂复合体系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Na2CO3、非离子型乳化剂BJN-01、无机盐加量对水包稠油型乳状液分水率和表观黏度的影响,分析了复合体系对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变性的作用规律及协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碱质量浓度为500 mg/L、乳化剂体积分数为0.5%时形成的乳状液最稳定,室温静置19 h的分水率为60.7%,且表观黏度较低,30℃与20.4 s-1下的表观黏度为86.2 m Pa·s;加入Na Cl使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且盐浓度越高、分水率越大;当乳化剂体积分数为0.5%,碱加量在500~6000 mg/L时,随着碱浓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表观黏度增加;当碱加量为500 mg/L,乳化剂体积分数在0.5%~0.9%时,随着乳化剂加量增大,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表观黏度增加。(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5年01期)
李伟[5](2014)在《新型复合乳化体系对ABS乳液聚合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ABS乳液聚合工艺中乳化剂的性能及乳化剂对于对ABS乳液聚合的影响程度。分析了新型复合乳化剂对ABS乳液聚合工艺性能的影响,以及选择不同的引发剂对于ABS高分子聚合所产生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炼油与化工》期刊2014年03期)
王欢,冯红霞,张雅娜,王妍,李杨[6](2013)在《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的制备及pH对其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与大豆磷脂、葵花油在均质机的作用下制备复合乳化体系,经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体系制备参数: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磷脂(w/w)=10∶1,水相∶油相(v/v)=3∶1,大豆分离蛋白含量为10mg/mL,均质时间:30s,均质速度:20000r/min。选择不同pH缓冲液处理复合乳化体系,进行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分析及显微镜观察发现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在pH≥7环境下,乳化体系稳定。(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24期)
王妍,李杨,江连洲,张雅娜[7](2013)在《水相组分差异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乳状体系由水相和油相组成,不同的水相添加物显着影响乳状液性质。本实验分离纯化出大豆分离蛋白及其主要组分7S及11S球蛋白,针对水相添加不同大豆蛋白分子即7S、11S、SPI蛋白分子,分析各组分差异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乳化性、粒径分布、流变性的影响。经研究发现7S相较11S更有助于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的形成及稳定,形成的粒径也更小。(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04期)
贾春悦[8](2010)在《磁场对复合乳化剂/苯胺微乳液聚合体系相行为及其产物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苯胺(PANI)因其具有环境稳定性好、独特的掺杂机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等优点,成为最重要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目前,PANI已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应用中,如pH传感器、二次电池、膜材料以及防腐涂料等。磁场能影响含自由基(对)的化学反应,并诱导大多数有机聚合物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取向。由于PANI分子的抗磁性,其具有各向异性抗磁磁化率,将磁场引入聚苯胺的合成过程中,可使聚苯胺链更加规整、有序,有效提高聚苯胺的掺杂度、电导率、分子量和溶解性等。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面活性剂复配,能起到增效、互相弥补各自性能缺陷的作用,即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因此,本文利用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制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X-100)/正丁醇(nBA)/苯胺(An)/盐酸水溶液(HCl)微乳液聚合体系。并通过该微乳液聚合体系的拟叁元相图,考察了恒定磁场(0.4T)、助表面活性剂(nBA)与复配乳化剂的质量比(Km=mnBA/mSDBS/TX-100)及SDBS与TX-100的质量比(Sm=mSDBS/mTX-100)对复合乳化剂/苯胺微乳液聚合体系的相行为和电导行为的影响。以碳纸负载PANI为工作电极,通过循环伏安和Tafel测试,探讨了磁场强度、复合乳化剂配比、乳化剂用量、氧化剂浓度和聚合时间对微乳液聚合法合成PANI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PANI的X射线衍射(XRD)、紫外光谱分析(UV)、电导率、产率以及特性粘度的表征分析,印证了其电化学性能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乳化剂/苯胺/盐酸水溶液微乳液体系中,随着Km的增加,微乳区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Km=1.0时,形成的微乳区面积最大;随着Sm的减少,微乳区面积逐渐增大;外加磁场可以增大微乳区面积,且随着Sm的减小,磁场对微乳液体系的作用逐渐减弱,通过对有、无外加磁场条件下溶液电导率随水含量变化规律分析,印证了拟叁元相图的表征结果。循环伏安的测试结果表明,复合乳化剂微乳液法制备的聚苯胺,其循环伏安性能优于单组份乳化剂(SDBS或TX-100)微乳液法制备的聚苯胺。电导率和XRD分析结果表明,磁场条件下合成的PANI具有更高的导电性和规整度;紫外谱图分析表明,由于磁场的取向作用使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降低,分子链离域程度增大,使磁场条件下合成PANI的主要特征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0-11-01)
田瑞霞,刘喜军,姜兆华,李清,孟宪奎[9](2007)在《复合乳化剂对核/壳乳液聚合体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半连续-预乳化方法制备了表层羧酸化的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衣康酸)(PBA/P(MMA-ITA))核壳乳液。通过测定粒径及其分布、凝聚率和表面张力研究了乳化剂的配比、用量、功能单体用量等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非水滴定法、傅立(本文来源于《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7-10-01)
安承松,贾宁[10](2004)在《巧克力奶摇溶体系中复合乳化稳定剂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巧克力奶中含有1%~3%可可颗粒。通常可可颗粒不溶于水且比重大于水。如不采取特殊处理措施,可可颗粒会很快地下沉到容器底部,形成坚硬且难于分散的沉淀物。根据斯托克定律,减小可可颗粒直径、增加牛奶粘度均可减慢可可颗粒的下沉速度。但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巧(本文来源于《保鲜与加工》期刊2004年01期)
复合乳化剂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择天然大豆分离蛋白(SPI)与磷脂构成的复合体系在磷脂酶A2(PLA2)酶解后经乳化,对其乳化活性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定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酶添加量对磷脂-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乳化体系进行响应面分析,建立复合乳化体系乳化活性数学模型。在分析各因素的显着性和交互作用后,确定提高磷脂-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乳化体系乳化活性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3 400U/100 g、酶解时间6 h、酶解温度47℃,该条件下的磷脂-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乳化体系乳化活性为35.72 m2/g,与未经酶解的磷脂-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乳化体系相比乳化活性提高了66.1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乳化剂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丁俭,李杨,史博瑞,孙红波,齐宝坤.超声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与大豆可溶性多糖复合乳化体系的冻融稳定性研究[J].食品科学.2018
[2].江连洲,李秋慧,徐靓,王中江,齐宝坤.响应面优化酶法制备磷脂-大豆分离蛋白复合乳化体系的研究[J].中国油脂.2016
[3].李秋慧,齐宝坤,隋晓楠,王中江,李杨.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乳化及氧化稳定性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6
[4].敬加强,孙娜娜,安云朋,靳文博,杨蕾.碱与乳化剂复合体系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J].油田化学.2015
[5].李伟.新型复合乳化体系对ABS乳液聚合过程的影响[J].炼油与化工.2014
[6].王欢,冯红霞,张雅娜,王妍,李杨.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的制备及pH对其影响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
[7].王妍,李杨,江连洲,张雅娜.水相组分差异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
[8].贾春悦.磁场对复合乳化剂/苯胺微乳液聚合体系相行为及其产物性能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0
[9].田瑞霞,刘喜军,姜兆华,李清,孟宪奎.复合乳化剂对核/壳乳液聚合体系的影响[C].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7
[10].安承松,贾宁.巧克力奶摇溶体系中复合乳化稳定剂组成研究[J].保鲜与加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