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河流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河流,油田,构型,海上,渤海,油层,扶余。
河流相论文文献综述
贾海良,王建立,马佳国,周卿[1](2019)在《低幅度复杂河流相油藏地震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C油田构造幅度低,主要发育底水油藏,且油柱高度低,因此井位部署对深度预测准确性要求高;复杂曲流河沉积形成的片状砂体内部发育多条小尺度废弃河道,小尺度河道的精细刻画影响着油田的开发策略;油水关系复杂,常规属性难以区分流体,油田进一步挖潜存在一定难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开发地震角度提出了叁项关键技术:首先从深度域地震解释入手,解决了深度域地震解释的关键问题——井震标定,通过深度域地震解释提高了深度预测的准确性;二是通过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属性反演技术,开展储层流体检测,并在油田周边发现多个潜力砂体;叁是采用属性融合技术对复杂曲流河内部的单一河道进行精细刻画,为后期开发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7)
况昊,谭先锋,王佳,达雪娟[2](2019)在《“古今对比”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重庆北碚“侏罗系沙溪庙组河流相剖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沉积是地学专业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地质教育现行的地质野外实践教学在方式、方法和内容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不适应地质教育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显得尤其不足。本文对传统的地质野外实践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式、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新思考,运用"古今对比"的实践教学方式对河流沉积开展教学研究,并提出"沉积岩石学课程群应用型实践教学"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86期)
徐玉霞,沈明,张洁,李想,孟国平[3](2019)在《窄薄河流相油田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及压力恢复速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A油田是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的大型复杂河流相窄河道砂体的稠油油田,由于渤海油田海上生产设施的限制,出现了地层压力下降快、油井产油量递减大的问题。结合渤海A油田的开发特点,采用油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开展了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A油田以3年的时间将地层压力恢复至12MPa的计划是合理的,得出了渤海A油田未来3年的月注采比计划,解决了渤海A油田合理的地层压力恢复的问题,在渤海A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对其他类似注水油田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尹成,肖湘,胡光义,范廷恩,丁峰[4](2019)在《河流相砂体不同构型的地震属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相砂体是油气藏重要的储层类型之一,而河道的频繁改道造成河流相砂体厚薄不均、时空分布复杂,同时地震属性又受制于地震资料的分辨能力,又无法简单地满足开发人员对薄互层砂体刻画精度的要求。本文在前人对河流相砂体的叁种分类(孤立型、侧迭型和堆迭型)的基础上,提出对每一类砂体构型采用不同的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的地质目标,即用特殊的地震属性研究孤立型河道砂体的平面分布、侧迭型砂体间的不连续性界限,以及堆迭型砂体薄互层迭置模式。通过实际数据的试验表明,先分类砂体再应用针对性的地震属性分析方法,不仅可以简化了河流相砂体刻画的难度,还实现了地震属性的充分利用,对提高河流相砂体储层刻画精度形成有效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兰雪[5](2019)在《河流相致密储层单砂体精细刻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安油田红1扶余油层属于超低渗透油层,储层物性差、单井产量低、砂体纵向上2~4层,平面上变化快不连续,因此优选有效储层是效益开发的关键。本文针对物性差的特点,明确储层微观与宏观响应性,提取有效储层渗透率及渗砂体厚度,定量刻画渗透性砂体平面展布,结合单砂体刻画明确有效储层分布范围,为区块规模动用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并对其他低渗透油田开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知识》期刊2019年04期)
陈波,段冬平,刘英辉,丁芳,陈晨[6](2019)在《西湖凹陷中深层河流相砂体地震沉积学解释与沉积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渐新统花港组储层为河流相沉积,以厚层、块状砂岩为特点,部分发育薄砂体,是良好的油气储层,但受制于海上井资料匮乏、储层埋深较大、砂体非均质性强等因素,砂体预测难度大、可靠性较低。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中90°相位转换、等时地层切片等技术,综合测井相、地震相,对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中南部黄岩区花港组沉积体系及砂体进行了识别与描述。研究认为:花港组可划分为上段、下段2个叁级层序,在花上段5个四级层序中可识别出3种河道类型,其中曲流河宽0.2~1.2 km,单砂体厚8~30 m,宽厚比25∶1~40∶1;辨状河道宽0.8~2.0 km,单砂体厚20~40 m,宽厚比40∶1~50∶1;分流河道宽0.5~3.5 km,单砂体厚15~30 m,宽厚比30∶1~100∶1;自下而上由H5层叁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逐渐向H4层叁角洲前缘、H3层辫状河、H2—H1曲流河沉积体系演化;辫状河心滩、叁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等复合砂体均钻遇较好油气显示,可作为优质的储层,是气田内部寻找剩余油气及周边挖潜的主要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3期)
李廷礼,刘彦成,于登飞,甘立琴,李珍[7](2019)在《海上大型河流相稠油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究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秦皇岛32-6油田是渤海湾亿吨级的大型整装河流相稠油油田,初期采用大井距、稀井网、一套层系多层合采的开发模式,导致油田在进入中高含水期后,逐步暴露出层间、层内和平面的叁大矛盾,油井产量快速递减,亟需进行开发调整。鉴于海上油田开发的特殊性,陆上已有的开发调整模式无法直接应用到海上油田。针对该油田地质特征和开发特点,提出了适合海上河流相稠油油田中高含水期后水平井细分层系开发模式,实现了海上河流相油田的高效开发,研究形成了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系数定量表征技术,层系重组、井网重构和水平井挖潜有机结合的立体挖潜技术,实现了海上河流相油田高效开发新模式,油田采油速度提高了2.6倍,采收率提高了12.8%,高含水期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类似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了经验。(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3期)
秦润森,曹龙,岳红林,陈容涛[8](2019)在《基于地质导向的河流相储集层模式识别与随钻调整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相储集层横向变化快往往导致水平井砂岩钻遇率较低而降低水平井的产能优势,因此需要利用地质导向技术并结合地震资料对水平井实施过程中钻遇砂体发育模式进行解析。对于河流相储集层而言,不同成因类型在随钻过程中所表现出砂泥剖面的测井曲线特征存在差异:"砂体拼接"型模式钻遇砂泥岩界面往往表现为砂泥"突变"的电性特征;"微构造"型模式钻遇砂泥岩界面表现为"渐变"的电性特征;"浅着陆"型模式钻遇泥岩界面可以表现出多种电性特征。通过不同的电性特征可以进一步识别河流相储集层的边界面发育模式及储集层内部砂体拼接状况。基于对地质模式的识别,采用相应的随钻调整策略,可有效提高河流相储集层水平段砂体钻遇率。(本文来源于《录井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孙广义,常会江,翟上奇,张言辉,雷源[9](2019)在《渤海BZ河流相油田水平井开发模式总结与水驱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BZ油田是渤海中型常规油河流相油田,具有单砂体形态不规则、储量规模差异较大、储层横向变化快、纵向上多期河道砂体相互交错迭置的特征,针对此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该油田的高效开发模式和策略:即早期单砂体水平井分层系布井,开发中期通过水平井对未动用储量进行挖潜,高含水期基于储层构型认识对井网内部剩余油进行挖潜。BZ油田水平井开发模式实现了多年稳产,水驱开发指标整体保持较好。根据渤海油田水驱指标评价标准,对含水上升率和递减率两类关键水驱指标评价过程进行了优化,并将得到的结果应用于BZ油田,其评价标准均为一类水平。(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胡光义,肖大坤,范廷恩,宋来明,陈飞[10](2019)在《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概念、内容及表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陆上油田密井网的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经过数十年积累,理论基础及表征方法已比较成熟,然而,将其应用于海上油田稀疏井网条件时,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笔者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基于海上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方法,形成了井震结合、以"复合砂体"为核心的海上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理论与表征方法,其特点在于运用叁维原型建模、地震构型相预测及地震驱动确定性建模等技术,重点表征影响海上油田开发的五、六、七级构型单元(复合河道带、单一河道带、复合点坝),针对开发阶段的小层细分对比及不连续渗流屏障刻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应用这套理论及方法开展精细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依然存在挑战,需要进一步发挥地震资料作用并探索人工智能的地震解释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河流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流沉积是地学专业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地质教育现行的地质野外实践教学在方式、方法和内容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不适应地质教育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显得尤其不足。本文对传统的地质野外实践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式、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新思考,运用"古今对比"的实践教学方式对河流沉积开展教学研究,并提出"沉积岩石学课程群应用型实践教学"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流相论文参考文献
[1].贾海良,王建立,马佳国,周卿.低幅度复杂河流相油藏地震技术研究与应用[C].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况昊,谭先锋,王佳,达雪娟.“古今对比”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重庆北碚“侏罗系沙溪庙组河流相剖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
[3].徐玉霞,沈明,张洁,李想,孟国平.窄薄河流相油田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及压力恢复速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尹成,肖湘,胡光义,范廷恩,丁峰.河流相砂体不同构型的地震属性分析[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5].兰雪.河流相致密储层单砂体精细刻画技术[J].石油知识.2019
[6].陈波,段冬平,刘英辉,丁芳,陈晨.西湖凹陷中深层河流相砂体地震沉积学解释与沉积演化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2019
[7].李廷礼,刘彦成,于登飞,甘立琴,李珍.海上大型河流相稠油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究与实践[J].地质科技情报.2019
[8].秦润森,曹龙,岳红林,陈容涛.基于地质导向的河流相储集层模式识别与随钻调整策略[J].录井工程.2019
[9].孙广义,常会江,翟上奇,张言辉,雷源.渤海BZ河流相油田水平井开发模式总结与水驱效果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
[10].胡光义,肖大坤,范廷恩,宋来明,陈飞.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海上油田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概念、内容及表征方法[J].古地理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