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质学论文_张海涛,冯松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质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质,土力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孔隙。

土质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涛,冯松宝[1](2018)在《地质类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改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土质学与土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是在工程地质学和工程力学两大学科交叉融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在地质类学生的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该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地质类专业自身的特色,分析和总结了该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从增强学生力学基础、调整课时分配、编写特色教材以及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地质类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教学改革工作的探索,使其更适用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对于地质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8年23期)

王军军[2](2016)在《浅谈《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力学具有实践性,系统性,难学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1)合理安排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保证两者衔接的流畅性;(2)理清概念,加深理解;(3)构建的知识体系框架,让知识点由难变易等措施相互结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22期)

陈学军,高利,宋宇,余意[3](2015)在《桂林红黏土土质学特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桂林市临桂县临桂镇蔚蓝星城一期工程场地的红黏土为例,采用X衍射试验、电镜扫描试验,分析了桂林红黏土的土质学特征。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桂林红黏土具有孔隙比、剪切强度较大,压缩性、密实度较小,塑性较高的原因。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通过施加外部荷载,改变红黏土的颗粒排列组合,从而提高红黏土的密实度和承载力。(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伍川生,夏毓超[4](2015)在《《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质学与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该课程的学习及掌握对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质学与土力学主要学习土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教学加强学生对该课程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该文结合研究者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就如何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究。(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5年07期)

储春妹,封丽华,董青红[5](2015)在《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加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学时数是更好的完成教学的前提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授课效果会有较大的提高;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有利条件,将实验教学与实习环节较好的结合,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教师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并汲取其他同类院校的先进经验,使土质学与土力学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针对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等四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期刊2015年05期)

徐晓莲[6](2014)在《《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土质学与土力学是城市建设、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学科。课程以研究型教学理念为指导,将课堂教授、实验、研讨、工程案例、科研训练等有机结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市场》期刊2014年05期)

蒋连接,田梅青[7](2014)在《《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质学与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吃力。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本文来源于《攀枝花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黄清林[8](2013)在《浅析土质学与土力学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回顾土质学与土力学的发源,及整体发展史。此外,还介绍了土质学与土力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及学科的形成过程。最后,介绍了其再交通,土木工程等中的地位及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3年22期)

尹峰[9](2013)在《任务牵引式教学在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工程兵合训学员未来任职岗位任务需求为牵引,以提升学员未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军队综合性大学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阐述了"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总体设计思路,介绍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组织应用,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与合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可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高等建筑教育》期刊2013年05期)

尹国强[10](2013)在《桂中地区红粘土的土质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桂中地区(包括柳州市、来宾市铁北路段和来良路段)红粘土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已有的桂林、武鸣红粘土的试验数据,系统分析桂中地区红粘土的力学特性,并借助X射线衍射试验、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试验、压汞试验和氮吸附试验,从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和孔隙分布等微观方面解释宏观力学特性及红粘土的成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桂中地区红粘土剖面从地表到基岩,孔隙比、含水率逐渐变大,密度、干密度逐渐变小;液限、塑性指数、自由膨胀率和收缩性逐渐增大,并表现出分层现象;伊利石、蛭石、粘粒和聚集体内孔隙含量与红粘土的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和胀缩性呈现正相关性;(2)柳州、来宾红粘土矿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高岭石、伊利石和针铁矿。母岩主要成分均为方解石。其中来宾铁北路段含有少量的蛭石和有机质,有机质的持水性和还原性影响红粘土的力学性质;阳离子交换量从地表到基岩面逐渐变大,即阳离子交换的活动空间逐渐变小,颗粒的团聚性逐渐增强并趋于稳定。(3)提出桂中地区红粘土特殊的“聚集体”结构模型,随着红土化作用的不断增强,游离氧化铁在红粘土中的陈化作用影响聚集体间的孔隙变化,从而使红粘土剖面呈现不同的结构性,即表现从紊流结构、封闭式絮凝结构向较稳定的片状堆迭结构发展的趋势,从而对土体的强度产生影响;(4)高孔隙比的桂中红粘土具有中压缩性和较强的剪切强度等特性。红粘土剖面从地表到基岩,超固结性、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逐渐变小,并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与正常固结土的变化趋势相反,即红粘土的“上硬下软”的特点。这种力学性质与红粘土剖面聚集体内孔隙的含量呈反相关性和针铁矿的含量呈正相关性;即随着针铁矿的逐渐增多,红粘土有效胶结作用的加强,从而使聚集体内孔隙减少,表现出超固结性逐渐增强的特点;验证了红粘土剖面红土化程度的变化规律;(5)CIA指数比较适合广西红粘土的风化程度的判定。推断广西红粘土形成的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母岩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第二阶段,进入红土化过程。第叁阶段,进入红粘土特殊固结阶段;(6)扰动击实样的CBR峰值和针铁矿、粘粒的含量呈正相关性,泡水4天的击试样最优含水率明显变大;击实样在泡水4天处理之后,土体吸水膨胀从而使试样强度大幅度降低,膨胀量越大其CBR降低幅度越大。采用最不利状态(泡水4天)下控制干密度作为填土质量指标更适合工程实际。(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3-05-01)

土质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力学具有实践性,系统性,难学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1)合理安排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保证两者衔接的流畅性;(2)理清概念,加深理解;(3)构建的知识体系框架,让知识点由难变易等措施相互结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质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涛,冯松宝.地质类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改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18

[2].王军军.浅谈《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城市地理.2016

[3].陈学军,高利,宋宇,余意.桂林红黏土土质学特征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15

[4].伍川生,夏毓超.《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科技资讯.2015

[5].储春妹,封丽华,董青红.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大学教育.2015

[6].徐晓莲.《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14

[7].蒋连接,田梅青.《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

[8].黄清林.浅析土质学与土力学的发展[J].山西青年.2013

[9].尹峰.任务牵引式教学在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3

[10].尹国强.桂中地区红粘土的土质学特征[D].广西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拱媲班土质学与土力学血l北京.人民...棕红色粉质粘土每级加荷30min时主应力差...研究区内6个典型的膨胀土扫描电镜照片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Fig3.1Thelaserdi...双电层的形成图式

标签:;  ;  ;  ;  ;  ;  ;  

土质学论文_张海涛,冯松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