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风险及脆弱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植被变化深刻记录了人类活动的烙印,在短期内,植被的动态演变主要是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而发生的人为胁迫演变,无论是全球、区域还是局部,人类对植被的影响在速度和程度上均超过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定量遥感技术和GIS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定量计算2001-2015年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的影响,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综合研究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未来演变趋势。这对客观地了解中国生态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2001-2015年,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影响的年均值为-0.0102,破坏作用大于保护作用,正影响和负影响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48.41%和51.59%,负影响分布范围略大于正影响。人类活动作用促进了四川盆地西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西南部、黄土高原中部、内蒙古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南部等区域植被的改善,同时导致了松嫩平原、辽河平原、浑善达克沙地以北部分地区、华北平原北部和南部、鄂尔多斯高原、塔里木河流域等区域植被的破坏。总体来看,在人们关注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明显,而在另外一些“冷门”区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环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合理分配环保资源,制定综合有效措施,是中国目前环境保护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的影响随海拔变化规律性明显,在海拔1600-3200m、3400-4300m两个高程带人类活动呈正影响。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西北区植被改善明显,在其余7大人文地理综合区植被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华中区的破坏程度最大。15年间,人类活动对林地呈正影响,对草地、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均呈负影响,其中对城乡建设用地破坏程度最大。(2)2001-2015年,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的影响均呈负值,整体表现为负影响波动减弱的趋势,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人类活动对华南、西南、青藏等区植被破坏程度不断增大;对华中区植被仍起破坏作用,但程度有所降低;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不断减弱,最后突破临界点,变为正影响并不断增强;在华东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作用由保护变为破坏。15年间,人类活动对林地植被的影响均呈正值,且不断增强;对草地和耕地植被的破坏有了较好的改善,对城乡建设用地植被破坏程度不断增大。(3)重心转移模型分析表明,在人类活动作用下,中国东部和北部植被覆盖日趋改善,在西部和南部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程度呈增大趋势。15年间,正影响重心和负影响重心在东北区总共移动距离最大,人类活动对该区植被覆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和影响程度上均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4)空间上看,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负影响减弱的趋势,面积占比28.14%,且显著性较好,在中国相当部分区域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明显好转,生态环境趋于改善。东北平原西部、辽河平原、海河平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部分区域主要表现为正影响增强趋势;东北平原东部、华北平原东南部等地区主要表现为正影响减弱趋势;在呼伦贝尔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区域主要表现为负影响减弱趋势;在陇中黄土高原、山东丘陵及半岛以及天山以北部分区域表现为负影响增强趋势。(5)2001-2015年,Hurst指数平均值为0.4968,人类活动对中国植被覆盖影响变化的反向特征强于同向特征,其中15.59%的区域表现为负影响先减弱后增强趋势。华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环渤海地区,植被覆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持续改善;陇中黄土高原地区,人类活动使生态破坏持续加重;东北平原东部以及华北平原部分区域,人类活动正影响持续减弱;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高原部分区域呈人为负影响先减弱后增强趋势;天山以北部分区域呈负影响先增强后减弱趋势。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建邦
导师: 赵军
关键词: 人类活动,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
分类号: Q948.123
总页数: 75
文件大小: 4808K
下载量: 32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高分一号遥感影像的植被覆盖遥感监测——以厦门市为例[J]. 国土资源遥感 2019(04)
- [2].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20(01)
- [3].北京市2005~2015年植被覆盖变化对蒸散发量的影响[J]. 水电能源科学 2020(02)
- [4].海南岛植被覆盖变化驱动因子及相对作用评价[J]. 国土资源遥感 2020(01)
- [5].基于NDVI数据的宝鸡市和西安市植被覆盖情况对比分析[J]. 农业科学研究 2020(01)
- [6].恩施市植被覆盖时空特征及动态变化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07)
- [7].济南泉域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空间异质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0(09)
- [8].2010—2018年辽宁西部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07)
- [9].济南市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 绿色科技 2020(14)
- [10].基于多期遥感数据的华蓥山中段植被覆盖变化研究[J].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20(03)
- [11].基于植被覆盖变化的塔里木河干流保护对策研究[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0(09)
- [12].中国植被覆盖变化研究遥感数据源及研究区域时空热度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09)
- [13].贵州省黔南州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J]. 地理空间信息 2018(12)
- [14].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分析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及原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11)
- [15].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京津冀2001~2015年植被覆盖变化与城镇扩张研究[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8(04)
- [16].闽赣自然植被覆盖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6(12)
- [17].基于NDVI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以志丹县为例[J]. 林业经济 2016(12)
- [18].基于MODIS数据的宁波市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研究[J]. 浙江水利科技 2017(01)
- [19].1975–2014年福建省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 植物生态学报 2017(02)
- [20].2001—2014年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态时空演变分析[J]. 国土资源遥感 2017(01)
- [21].西北干旱区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特征[J]. 林业资源管理 2017(01)
- [22].基于MODIS数据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17(01)
- [23].黄土高原典型干旱区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01)
- [24].2000年以来朝鲜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7(04)
- [25].兰州南北两山植被覆盖变化动态监测[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17(03)
- [26].德清县植被覆盖时空变化遥感监测[J]. 浙江水利科技 2017(05)
- [27].山西省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28].植被覆盖下膨胀土长期强度特性分析[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5(05)
- [29].石家庄1995~2015年植被覆盖变化监测及预测[J]. 遥感信息 2016(04)
- [30].2001年~2013年准格尔旗植被覆盖变化特征[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