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高血压可分为:①原发性高血压:以血压升高为特征,原因不明的独立疾病,占高血压的95%以上:②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原发性高血压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十年来,尽管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发病率在美国和西方国家有很大幅度的下降,但在我国却在快速增长并成为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CVD已成为我国的主要疾病负担[1,2]。在未来的20年中,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呈逐年上升趋势[3]。据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全球每年因高血压造成710万人早亡,疾病负担占全球总疾病负担的4.4%[4]。高血压因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得到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重视,成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重点[5]。
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与多环境危险因子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慢性疾病,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大约占40%,环境因素大约占60%[6]。Havlik和Feinleib分析美国及欧洲上世纪以来心血管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原因,认为这不是遗传学原因,因为群体基因库没有发生变化,他们强调其危险因素的差异大部分是由于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等原因引起。因此,积极研究高血压的众多环境致病因素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课题。近几十年来。针对与高血L压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静坐生活方式、超重和肥胖、饮酒、膳食中的钠、钾、吸烟、体力活动、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等在高血压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与探索。1991年全国第三次15岁以上人口高血压患病情况抽样调查揭示了我国高血压的“三高”(患病率商、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和“三不”(不规律吃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爱用药)的特点[7]。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人群高血压进行过3次普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1959年为5.11%,1979年为7.73%,1991年为11.88%。呈明显上升趋势,90年代与50年代末相比,高血压升高了2.3倍,1991年高血压患病率比1979年升高约53%,表明我国目前高血压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血压控制率受到生理、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以及高血压知识、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项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研究中发现[8],体力活动和限盐老年高血压患者获益程度低于中、青年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也好于老年男性患者,研究者认为可能男性中具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精神应激、生活不规律等。高血压控制率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是服药依从性,多数临床试验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好于年轻高血压患者,但是有认知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差,照护不够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差[9]。
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损害等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损害等具有高度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为了解该社区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及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本课题数据资料来源于《广州市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穗卫(2008)42号)及《广州市社区卫生诊断工作方案》,指定的该社区实施方案中高血压相关信息进行研究,为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社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及制定相关措施提供参考。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居住在该社区(共11个居委)内具有广州市常住户籍且年满15岁以上的居民。
1.2研究方法
(1)抽样方法:以家庭为调查基本单位,按照《社区诊断技术手册》要求,采用分阶段系统抽样的方法,在随机抽取的8个居委会中,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100户,最后共抽取800个居民户,总抽样比例为6.40%(800/12506);对抽中的样本家庭中实际居住的全部成员(即居住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和其他人;如单身居住生活的,也作为一个住户家庭)进行调查。调查居民共2330人,男性1108人(47.6%),女性1222人(52.4%);少年儿童259人,19~59岁劳动人口1470人,60岁以上老年人601人。
(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家庭一般状况(包括家庭人口数、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疾病与行为危险因素状况。对15岁及以上人群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调查表格参照卫生部使用的《居民调查表》。
(3)诊断标准: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
表1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4)测量方法和肥胖的判定标准:身高、腰围、臀围使用长度为2.0米、最小刻度为0.1厘米的皮尺作测量工具,体重使用刻度精确到0.5千克的便携式体重计,血压测量使用标准汞柱式血压计(以每小格2mmHg为单位,刻度范围0~300mmHg),各项指标的测量均由经过严格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按统一的操作规范进行。
肥胖的判定标准采用WHO按体重指数(BMI)提出的亚洲成年人体重划分建议,见表2-1-1。在应用体重指数进行评价的同时,测量腰围以进一步评价脂肪在腹部的堆积情况,按腰臀比男>1.0,女>0.85划分是否为中心型肥胖。
表2WHO亚洲成年人的体重划分建议
(5)体检:
血压测量
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瞄1中推荐的诊所偶测血压方法(被测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测得的血压称为偶测血压,如门诊、体检或普查所测得的血压。),测前1小时停止较强体力活动,30分钟前停止吸烟和饮咖啡,安静坐位休息5分钟,使用毫米汞柱台式血压计,坐位测量右肱动脉压,舒张压以消音期(Korotkoff第5期)为准,每个受检者连续测量2次,每次间隔5分钟。每天血压计使用前均予校正。全部血压测量员均为专职医务人员,经由省技术指导小组予正规血压测量技术培训。
身高、体重、腰围的测量
按照国际统一方法进行
身高的测量:测量前先校正,要求被测者脱去鞋、帽、外衣,取立正姿势,站在踏板上,两眼平视正前方,测量者手扶滑侧板向下滑动,直到底面与颅顶点相接触,读取滑侧板底面立柱上所示数字,各测量3次,取平均值。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精度为0.1厘米。
体重的测量:须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将体重计放在平整的地面上,要求被测者脱去鞋、帽、外衣,仅穿短袖衬衫、短裤,平静站在体重秤踏板上,读数以千克为单位,各测量3次,取平均值。精确度为0.1千克。
腰围的测量: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测量时要求被测者身体直立,双足并拢。测量者立于被测者正前方,以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为测量点,在被测者平静呼气时读数,在双侧测量点做标记,重复测2遍,记录平均值,确保2次测量误差小于2厘米。
(6).资料审核、输机录入与数据清洗首先对收集到的社区卫生诊断资料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可靠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居民卫生调查资料由两组数据录入人员分别按调查表顺序进行录入,录入完成后进行两组录入数据的比较,如果检查出某一数据两次录入不同,再与调查表进行核对,修改错误的数据,再进行比较、修改,直至无误为止。然后对数据进行逻辑核查和异常数值的核查,确保进入统计分析的数据准确无误。数据管理软件应用Epidata3.1。
(7).统计分析数据核对无误后,由Epidata数据库输出为SPSS数据库,使用SPSSforwindows13.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资料的性质选择适合的统计指标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种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用于筛选影响高血压患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计算这些危险因素的OR值和95%CL(可信限)。显著性检验水准取a=0.05。
(8)相关定义:
高血压患病率:现患高血压人数/检查人口数(﹪)
高血压控制率(%)=(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在治疗目标水平以下(即收缩压<140mmHg,并且舒张压<90mmHg)的人数/全部高血压患者数)×100%
高血压治疗率=(有进行药物治疗/全部高血压患者)×100%
研究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现患状况与相关影响因素、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社区人群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
一、高血压的患病率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饮食习惯、文化程度、体质指数,其他慢性病的关系。
(一)高血压患病率:
1、高血压患病率描述:
1)、不同性别患病率描述:
抽取的2330个样本容量中,≧15岁男性1017、女性1134。高血压粗患病率为18.18%,其中男性高血压患者169人,患病率为16.62%,女性高血压患者222人,患病率为19.58%。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通过X2检验,性别间总体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不同性别间高血压患病率
2)、年龄组高血压患病率描述:
调查显示大于15岁样本中15~24岁人群患病率为0.00%,25~34岁人群患病率为0.42%,35~44岁人群患病率为1.56%,45~54岁人群患病率为10.51%,55~64岁人群患病率为27.52%,65~74岁人群患病率为41.20%,>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59.79%。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呈现增高趋势,通过X2检验,年龄组间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X2=510.24,P=0.000,P<0.05)。
3)高血压控制率和治疗率:
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者391人,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有200人,高血压控制率为50.15%。有采取药物治疗者351人,治疗率为89.77%。
二、各种影响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
1、吸烟与高血压的关系:
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者391人,吸烟者413人,其中是高血压患者的64人,患病率为15.5%;不吸烟者1735人,其中是高血压患者的327人,患病率为18.8%。经卡方检,X2=2.516,P=0.113,P>0.05,95%置信区间0.063~0.119,统计结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4吸烟与高血压的关系
2、饮酒与高血压的关系:
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者391人,经常饮酒者39人,其中4人是高血压患者,粗患病率为10.3%;偶尔饮酒者65人,其中10人是高血压患者,粗患病率为15.4%;很少饮酒者142人,其中21人是高血压患者,粗患病率为14.8%;不饮酒者1902人,其中356人是高血压患者,粗患病率为18.97%。经卡方检验得X2=3.450,P=0.327,95%置信区间为0.318~0.337。结果显示,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5饮酒与高血压的关系
3、其他慢性病与高血压关系
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共391人,有其他慢性病的302人,其中高血压患者有135人,患病率为44.7%;没有其他慢性病的1849人,其中高血压患者256人,患病率为13.8%。经卡方检验得X2=166.185,P=0.000,P<0.05,95%置信区间0.0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6其他慢性病与高血压的关系
4、文化程度与高血压
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共391人,未接受正规教育者79人,其中有高血压患者37人,患病率为46.8%;小学未毕业者84人,其中有高血压患者29人,患病率为34.5%;小学毕业者248人,其中高血压患者有90人,患病率为36.3%;初中毕业者511人,其中有高血压患者107人,患病率为20.9%;高中技校者625人,其中有高血压患者83人,患病率为13.3%;中专毕业者157人,其中有高血压患者17人,患病率为10.8%;大专毕业者208人,其中有高血压患者18人,患病率为8.7%;大学毕业者230人,其中有高血压患者10人,患病率为4.3%;硕士毕业者6人,无高血压患者,患病率为0.0%。卡方检验结果得X2=175.22,P=0.000,P<0.05,95%置信区间为0.0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7文化程度与高血压的关系
5、体质指数与高血压:
调查人群中,有高血压患者共391人,消瘦者214人,其中有高血压患者21人,患病率为9.8%;正常体重者1585人,其中高血压患者有242人,患病率为15.3%;超重者299人,其中高血压患者109人,患病率为36.5%;肥胖者49人,其中高血压患者19人,患病率为38.8%。经卡方检验得X2=100.074,P=0.000.P<0.05.95%置信区间为0.0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8体质指数与高血压
6、口味咸淡与高血压:
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共391人,口味重者217人,其中高血压患者52人,患病率24%;口味适中者1208人,其中高血压患者204人,患病率为16.9%;口味轻者723人,其中高血压患者135人,患病率为18.7%。经卡方检验得X2=6.347,P=0.042,P<0.05,置信区间为0.038~0.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9口味咸淡与高血压
三、高血压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性别、吸烟、饮酒、口味咸淡与高血压患病率无关外(P>0.209)外,其他因素包括其他慢性疾病、文化程度、体质指数和都与高血压患病率有关(P=0.000)。详见表10
表10高血压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注,各变量赋值情况:
性别:0=男,1=女
吸烟:0=不吸烟,1=吸烟
饮酒:0=不饮酒,1=很少饮酒,2=偶尔饮酒,3=经常饮酒
其他慢性病:0=没有,1=有
文化程度:0=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1=小学未毕业,2=小学,3=初中,4=高中技校,5=中专,6=大专,7=大学,8=硕士
体质指数:0=消瘦,1=正常,2=超重,3=肥胖
口味咸淡:0=轻,1=适中,2=重
年龄:0=15~24岁,1=25~34岁,2=35~44岁,3=45~54岁,4=55~64岁,7=65~74岁,8=75岁及以上。
2、把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定义选进
模型时的显著性水平为0.05,从模型中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10。经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有统计意义(X2=617.463,P=O.000)。由表11见参数估计结果,体质指数高、年龄大为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风险在2.432倍以上。
表11高血压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讨论
调查过程及结果可靠性评价:
本次居民卫生调查以家庭为调查基本单位,按照《社区诊断技术手册》要求,采用分阶段系统抽样的方法,在随机抽取的8个居委会中,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100户,最后共抽取800个居民户,总抽样比例为6.40%(800/12506);对15岁及以上人群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各项指标的测量均由经过严格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按统一的操作规范进行。调查资料由两组数据录入人员分别按调查表顺序进行录入,录入完成后进行两组录入数据的比较,如果检查出某一数据两次录入不同,再与调查表进行核对,修改错误的数据,再进行比较、修改,直至无误为止,并对数据进行逻辑核查和异常数值的核查,确保进入统计分析的数据准确无误,数据可靠性好。
二、高血压患病率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社区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略低于全国高血压患病,但高出广州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病研究中患病率近一个百分点[10],结果表明应进一步加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加强社区居民的高血压健康知识教育。既往的研究证实,高血压存在性别与地区差异[11]。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间高血压患病率没有统计学差距,但女性高于男性,这与广州市某农村高血压患病率机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一致[12],也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13~14]。不同年龄间高血压患病率有明显差别,患病率随年龄增高呈增高趋势。特别是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比人群患病率高出一倍多,表明老年人可作为社区高血压防治的重点人群,这一结果与老年人体质状况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下降,机体器官老化、调节机能障碍、血容量变化等情况变化使血压升高[15],也可能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的长期积累有关。
三、高血压影响因素:
(一)、吸烟与高血压:
对于吸烟与高血压患病率是否有相关性,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并不一致,但已被公认的是:吸烟是多种心肺血管疾病特别是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冠心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多数学者认为虽然吸烟能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但没有证据证明吸烟能导致高血压[16]。有的研究指出香烟中的尼古丁能刺激心脏跳动,长期大量吸烟,可以引起小动脉持续收缩,使血压升高,也有些研究表明尼古丁的代谢产物可地宁能降低血压[1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吸烟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不吸烟组但高血压患病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偏少有关,也可能与年龄差异,饮酒量,肥胖等其他混杂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饮酒与高血压:
国内有研究报道,一般少量饮酒对高血压发病无影响,但过量饮酒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常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不饮或偶尔饮酒者,饮酒量越多,高血压患病率就越高,长期过量饮酒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18]。本调查结果显示,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不饮酒者,且饮酒量越多患病率越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样本量较少,且没有对饮酒量,饮酒的类型做具体分析,加上吸烟,肥胖,年龄差异等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也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
(三)、其他慢性病与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与其他慢性病的相关性,大多数研究中都是与糖尿病进行比较。既往发现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2倍。糖尿病可致血容量增加,钠平衡发生变化;糖尿病肾脏病变;血管紧张素II及儿茶酚胺等反应性增加引起血管紧张度紊乱等。本研究中其他慢性病包括糖尿病、中风、冠心病、恶性肿瘤等,由于样本量少没有进行系统分类。研究结果显示:有其他慢性病和没有其他慢性病组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其他慢性病可能是高血压较重要的危险因素(OR=4.237).由于没有对其他慢性病进行细分类,且存在饮酒、吸烟、肥胖等混杂因素,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文化程度与高血压:
许多研究结果已证明,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不同,傅世英等调查发现文盲与半文盲高血压患病率最高,其次是大学本科以上人群[19]。马文军等研究发现,教育程度与高血压患病率呈U型关系,从文盲到初中,高血压患病率迅速下降,然后随着教育程度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上升[2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不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内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饮食规律,以及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和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高血压的控制率,高血压患者中大部分为老年人,而这部分人群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要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就要加强健康知识的宣教活动,提高群众对高血压防治的认识。
(五)、体质指数与高血压:
国内外有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独立的危险因素,越胖高血压危险性越大[21,22],减肥可以降低血压和预防高血压[23]。本研究也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随着BMI的增加而显著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OR=2.432)。考虑到肥胖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我们应该防止体重过度增加,保持理想体重,应该做到合理饮食和适宜锻炼。在饮食习惯上要注意三餐热量分布,应是早餐30%、中餐40%、晚餐30%,三类主要食物比例应为碳水化合物50%、蛋白质20%、脂肪30%。此外还要做到进餐时间要恒定,节制吃零食,粗细粮合理搭配。
(六)、口味咸淡与高血压:
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有研究显示:与每天食盐摄入量<6g相比,>18g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高51%,而脂肪供能比≧35%与脂肪功能比≧20%相比,患高血压危险性增加57%[24]。本研究结果显示口味咸淡不同者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口味重者高血压患病率最高,适中者最低,口味淡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适中者,可能与这部分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较多,注意了减少盐的摄入有关。
三、高血压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次研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有4个因素与高血压患病有关,分别是:其他慢性病、文化程度、体质指数和年龄。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影响高血压患病的相关因素分别为:体质指数和年龄。吴锡桂等[25]报道我国十组人群对比研究结果表明,BMI每增加一个单位(kg/m2),确诊高血压发病风险比增加10.8%。由于年龄是无法改变的因素,要达到有效的防控效果,就应当引起该人群对肥胖超重的高度重视。加强对肥胖超重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提倡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平衡心理,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控制肥胖超重的发生。
四、高血压的控制率和治疗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该社区高血压控制率和治疗率相对全国都是较高的,可能与该社区的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较高有关,表明高血压患者的对高血压的认知和依从性较高,也表明相关部门对社区高血压的防控工作的重视。
结论
虽然有较高的控制率和治疗率,但高血压患病率还是较高的,该社区的高血压防控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做好卫生宣传教育,鼓励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加强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降低高血压患病率。
参考文献
1.LopezAD.Assessingtheburdenofmortalityfromcardiovasculardisease.WorldHealthStatQ,1993,46(2):91—96.
2.MurrayCJL,LopezAD.Mortalitybycauseforeightregionsoftheworld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Lancet,1997,349(9061):1269—1276.
3.MurrayCJLandLopezAD.Theglobalburdenofdisease:A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mortalityanddisabilityfromdisease,injuries,andriskfactorsin1990andprojectedto2020.Boston,MA:HarvardSchoolofPublicHealth,WorldHealthOrganization,WorldBank,1996.
4.WHOWorldhealthreport2002:reducingrisks,promotinghealthlylife2002
5.严迪英健康促进干预--方法与应用1999
6.PopkinBM,HortonS,KimS,eta1.Trendsindiet,nutritionalstatus,and
diet-relatednon-communicablediseasesinChinaandIndia:theeconomiccostsofthenutritiontransition.NutritionRev,2001,59(18):379——390.
7.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工作总结.中国高血
压期刊,1995,3(suppl):1-2.
8.万伟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1,25(1):P.12.15.
9.秦家榕,吴亚静,董立闻等,长效抗高血压药对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7)P.335-336.
10.刘伟佳,广州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2006
11.WHOTheworldhealthreport2004:changinghistory.Availableat:http//www.who.int/entity/whr/2004/en/report04_en.Pdf.Accessibleinjan2005.
12.叶菊风,广州市某农村村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08
13.孙峰,于浩,钱晓勤,等.扬州农村社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
14.郑云亭,沈阳市东陵区农村社区高血压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2008.
15.王丽敏,富琳岩,韩云峰,等.达斡尔族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中国公共卫生,2005,21(7):814~815.
16.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吸烟与血压的关系[J]高血压杂志,1995,3(Suppl):35--37.
17.NealLB,DanSS.Inverserelationbetweenserumcotinineconcentrationandbloodpressureincigarettesmokers[J].Circulation,1989,80:1309-1312.
18.罗琪芬,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与社区预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8):515—518.
19.傅世英,曹雅,李耀平,等.黑龙江省高血压病流行病学的研究[J].ChinMedJ,2002,115(4):498—501.
20.马文军,林锦炎,陈泽池,等.广东省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研究,2004:
21.罗雷,栾荣生,袁萍.中国居民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50.53.
22.ShapoL,PomerleauJ,McKeeM.Epidemiologyofhypertensionandassociated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inacountryintransition:apopulationbasedsurveyinTiranaCity,Albania[J].EpidemiolCommunityHealth,2003,57(9):734·739.
23.CollinsR,WinklebyMA.AfricanAmericanwomenandmenathighandlowriskforhypertension:AsignaldetectionanalysisofNHANESⅢ,1988-1994[J].PrevMed,2002,35(4):303-312.
24.王晓波,王跃进,李建国,等.高血压与膳食和体力活动相关关系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P.3020-3022.
25.吴锡桂,武阳丰,周北凡,等.我国十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医学杂志,1996,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