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位移传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位移,光纤,光栅,示功图,传感器,复用,光斑。
位移传感论文文献综述
孟庆贤[1](2019)在《基于航空显控系统的角位移传感同步器模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航空显示控制系统的角位移传感同步器模块,是一种能够对其输出信号进行处理的专用集成电路,是航空显示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件。该模块将交流同步器角位移信号转换为直流角位移信号,通过外接电路可以满足多种同步器线电压和激磁电压的输入要求。目前可完全替代国内各种同步器分立器件,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和可靠性高等特点。(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9年23期)
潘丽鹏,林洪太,邓霄,宋志强,张丽[2](2019)在《基于FLRDS的双路复用微位移传感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光纤环形腔衰荡光谱技术多用于测量单一通道或者单一物理量的问题,依据双通道同步检测的思想,在传感系统中结合延迟线方法,搭建了基于光纤环形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双路复用微位移传感系统,并对其重复性、灵敏度、复用性等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在双通道条件下分别实现0~10位移测量,且在未发生位移时两路传感器的重复性测试结果分别为(0.950 080 6±0.001 151)μs~(-1)和(0.953 523±0.001 757)μs~(-1);当两路传感分别产生6 mm和5 mm的位移时,重复性测试参数变化为(0.955 884±0.001 966 4)μs~(-1)和(0.959 957±0.002 013)μs~(-1);双路传感器的灵敏度分别为(1.07×10~(-3)±7.337×10~(-5))μs~(-1)·mm~(-1)和(1.00×10~(-3)±4.130×10~(-5))μs~(-1)·mm~(-1).经实验验证,双路传感器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1%,4.0%,可为实现多参数同步检测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玉娇,周震[3](2019)在《双层亚波长光栅微位移传感系统结构优化设计与性能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MEMS惯性传感器件对微位移检测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微位移检测技术已经成为MEMS惯性传感领域的研究热点。亚波长光栅以其超高的位移检测灵敏度成为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高精度位移传感平台。利用Rsoft软件模拟分析了双层亚波长光栅共面、离面相对运动时系统零级衍射光透射率与光栅位移量之间的关系及系统关键结构参数对位移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并对这两种亚波长光栅微位移传感系统进行了结构优化与性能仿真及对比,理论验证了亚波长光栅位移检测的高灵敏度优势。(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9年05期)
范亚男,陈青山,刘洋,王猛[4](2019)在《基于QPD的二维角位移精密测量传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二维角位移高精度精密测量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QPD的二维角位移测量方法。以LED作为光源,低暗电流、高灵敏度的四象限光电探测器作为检测元件,采用光学杠杆式的测角方法形成测量系统。分析了光斑大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搭建高集成实验系统进行验证。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测角分辨力达到1″,在2mrad量程内,非线性度为0.18%,数据采集与传送延时为250μs。该方法可用于精密光机系统,以便高精度实时监测高速运动元件的二维角运动。(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任芳昉,洪成雨,张孟喜,李操[5](2019)在《基于Flex无线传感技术的边坡位移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Flex无线智能传感器技术设计可用于岩土工程的位移监测系统。主要思路是以Flex传感器技术为基础,通过标定试验得出Flex传感器信号与传感器弯曲角度对应的关系;模拟边坡加载试验中采集的数据信号,推算出土体变形角度和位移变化量,从而实现对边坡位移的监测。由标定结果可知,在0°~60°的测量范围内Flex传感器信号与弯曲角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分辨率可达到0.3°~0.4°。基于边坡加载模拟试验,对Flex传感器与位移传感器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到了监测结果与位移传感器监测结果吻合良好。试验结果表明Flex传感系统能够有效地对边坡加载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在预防边坡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秦朝菲[6](2019)在《荧光式应力、位移传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传感是光学传感的新门类,荧光传感技术具有高精度、免疫电磁干扰、无线测量、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荧光微探针有极高的空间分辨力,其传感器件在空间上具有充分的灵活性,特别在恶劣、狭小的场合彰显出极高的优势。本文主要针对荧光应力、位移传感技术分别展开研究。(1)荧光应力传感:系统地研究了荧光材料SrSiAlN_3:Eu~(2+)对压应力、切应力的传感特性,并验证了样品的形状差异不影响其对应力传感的精度,尝试了使用荧光力敏涂层检测薄钢板浅表层的弯曲应力;在稀土掺杂荧光材料之外,探讨另一大类荧光材料--半导体荧光材料的力敏荧光特性,借助实验研究了ZnS:Cu对压应力的传感特性及它的荧光寿命随压应力的变化情况;将多种力敏荧光材料的传感特性进行了归纳比较。(2)荧光位移传感:提出一种新型荧光位移传感的方法,设计位移敏感元件及相应传感器的结构,并搭建荧光位移传感实验系统,实验结果验证了这种新的传感方法可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荧光式传感主要提取荧光光谱的重心波长λ_B、积分强度比R和色坐标CC_X作为对应力、位移的传感信号,拟合得到相应的传感经验方程,并对传感系统的静态指标(灵敏度、重复性、迟滞性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SrSiAlN_3:Eu~(2+)的压应力传感经验方程为:λ_B=595.26-0.2σ以及R=0.7742+0.0114σ(R=I(445~591nm)/I(591~738nm)),传感系统的重复性低于6%FS;样品的外形不影响其压应力传感的灵敏度。(2)SrSiAlN_3:Eu~(2+)的切应力传感经验方程为:λ_B=592.324-0.714σ以及R=0.9432+0.0246σ(R=I(445~591nm)/I(591~738nm)),传感系统的重复性低于4%FS;荧光力敏涂层对产生弯曲形变的薄钢板的浅表层应力的传感特性为:λ_B=595.68+0.07m~(-1)及R=0.7169-0.002m~(-1)(R=I(445~591nm)/I(591~738nm)),传感系统的重复性低于10%FS。(3)半导体荧光材料ZnS:Cu也表现出压应力敏感性,λ_B=527.85-1.84σ+0.40σ~2,实验范围内平均灵敏度为0.82nm/MPa;R=1.098+0.092σ-0.022σ~2(R=I(410~530nm)/I(530~678nm)),实验范围内平均灵敏度为0.034/MPa,与稀土宽带荧光材料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此外,ZnS:Cu的荧光寿命随压应力的增大而减小。(4)荧光位移传感方法具有较高的传感精度,敏感元件结构简单,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精度、量程的敏感元件,适用性强。验证性实验的结果为:λ_B=532.35+0.0588x,R=1.04+0.00128x(R=I(530-643nm)/I(433-530nm))以及CC_X=0.3426+0.0001x,分辨力优于1μm,系统重复性优于5%FS,该系统基本不存在迟滞现象。实验研究中所使用的新型荧光传感信号--谱带重心、积分强度比和色坐标均能够保证良好的传感精度和稳定性。荧光力敏涂层和荧光位移敏感元件结构简单,均具有较高的传感精度且性价比高。荧光应力、位移传感方法有望为科技发展、生产制造及民用设备提供新的传感思路。(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9-06-01)
姚飞,胡肖潇,曾丽珍,肖丹谊[7](2019)在《基于光纤光栅的深部位移传感探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测斜仪价格昂贵、需要供电的问题,介绍了一种光栅应变片的设计方法。通过计算得到应变片的设计参数,研究开发了基于光栅应变片的深部位移传感探头,完成了实验。直埋实验和模拟实验表明:该器件满足实时监控要求,最大量程为±8°,对应中心波长变化量为0~30pm,可实现高边坡岩土体内部变化情况长期在线监测和安全预警。(本文来源于《光通信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杨云云[8](2019)在《基于斜入射的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纤传感器凭借其结构简单、体积小、抗电磁干扰、成本低、测量精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温度、湿度、折射率、压力、位移、振动等物理量的监测。光纤传感器测量位移的调制方式主要有强度调制和波长调制两种。其中,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位移传感器(RIM-FODS)是比较经典的一类光强度调制型传感器,具有设计灵活,可实现非接触式测量的优点,已成功应用于位移、角位移、振动、表面粗糙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本文首先介绍了光纤传感器基本情况,并认真总结了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器的研究现状。随后,在光纤出射光场服从均匀分布、待测物体表面为理想镜面反射的假设下,推导了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位移传感器的理论模型和光强调制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斜入射式RIM-FODS的理论模型和推导了光强调制函数,仿真分析了发射光纤纤芯半径和数值孔径,接收光纤的纤芯半径,光纤倾斜角度,以及传感器的结构参数对光强调制函数的影响规律。为了消除光源输出功率波动,光纤传输损耗等因素对传感器输出结果的影响,使用了具有自动功率控制的光源,并且额外引入一路接收光纤,形成双接收光纤的位移传感器,通过两路接收光纤的比值实现传感器的强度补偿。最后,对传感器的输出特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包括光纤倾角对传输曲线的影响,传感器的重复性、稳定性等。此外,还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两传感器的测量偏差仅为2.98%;利用传感器测量纸盆型扬声器的共振频率,测量误差为1%。(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0)
田海峰,余先川[9](2019)在《基于位置感知和位移复用的示功图传感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油井示功图传感系统不能适应低冲次油井、位移精度低等问题,设计了基于位置感知和位移复用的高精度示功图传感系统。通过对大量真实示功图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在不改变油井冲程的情况下位移轨迹一致的结论,提出了利用位置感知和位移复用实现高精度示功图采集的方案,详细介绍了该传感系统的硬件组成和关键软件算法。通过对该传感系统在油田现场采集的真实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传感系统工作稳定可靠,能够适应的最低冲次达到0.2次/min,冲程及位移误差小于1%。与其他类型示功图传感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完全满足油田生产对示功图采集系统适用范围和精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爽,朱万彬,李健,鲁秀娥[10](2018)在《激光位移传感器传感探头微小型光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斑质量直接影响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的精度。为了提高激光位移传感器传感探头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设计了传感探头四片式微小型光学系统。本文在理想成像基础上,分析光束在光学系统中能量传递的变化规律,对比光电探测器的感光能力,利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实现了激光位移传感器传感探头微小型光学系统的设计。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严格控制传感探头孔径光阑的大小,对光学系统进行优化处理,成像最大弥散斑半径低于3. 3μm,空间分辨率120lp/mm以下的传递函数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值大于0. 5,光线扇形图的最大像差小于5μm,畸变量低于0. 1859%。该光学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可以满足激光位移传感器探测系统对成像系统成像光斑质量的要求,以保证传感器的测量精确度优于5μm。(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8年06期)
位移传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光纤环形腔衰荡光谱技术多用于测量单一通道或者单一物理量的问题,依据双通道同步检测的思想,在传感系统中结合延迟线方法,搭建了基于光纤环形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双路复用微位移传感系统,并对其重复性、灵敏度、复用性等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在双通道条件下分别实现0~10位移测量,且在未发生位移时两路传感器的重复性测试结果分别为(0.950 080 6±0.001 151)μs~(-1)和(0.953 523±0.001 757)μs~(-1);当两路传感分别产生6 mm和5 mm的位移时,重复性测试参数变化为(0.955 884±0.001 966 4)μs~(-1)和(0.959 957±0.002 013)μs~(-1);双路传感器的灵敏度分别为(1.07×10~(-3)±7.337×10~(-5))μs~(-1)·mm~(-1)和(1.00×10~(-3)±4.130×10~(-5))μs~(-1)·mm~(-1).经实验验证,双路传感器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1%,4.0%,可为实现多参数同步检测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位移传感论文参考文献
[1].孟庆贤.基于航空显控系统的角位移传感同步器模块的研究[J].电子测试.2019
[2].潘丽鹏,林洪太,邓霄,宋志强,张丽.基于FLRDS的双路复用微位移传感系统设计[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9
[3].赵玉娇,周震.双层亚波长光栅微位移传感系统结构优化设计与性能仿真[J].半导体光电.2019
[4].范亚男,陈青山,刘洋,王猛.基于QPD的二维角位移精密测量传感技术研究[J].工具技术.2019
[5].任芳昉,洪成雨,张孟喜,李操.基于Flex无线传感技术的边坡位移监测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9
[6].秦朝菲.荧光式应力、位移传感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
[7].姚飞,胡肖潇,曾丽珍,肖丹谊.基于光纤光栅的深部位移传感探头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9
[8].杨云云.基于斜入射的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技术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田海峰,余先川.基于位置感知和位移复用的示功图传感系统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2019
[10].张爽,朱万彬,李健,鲁秀娥.激光位移传感器传感探头微小型光学系统设计[J].中国光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