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信道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信道,测量,建模,毫米波,湍流,时延,射线。
信道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孟娟,洪利,韩智明,李亚南[1](2019)在《废墟环境2.4 GHz无线信道测量与时延扩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手机Wi Fi信号对震后被困人员进行定位是灾后搜救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定位精度依赖废墟环境无线信道模型的精确性,目前国内尚缺乏废墟环境下Wi Fi信号传播的信道模型。相对于典型通信环境,震后废墟中信号传播环境更为复杂,多径效应更为明显,将会严重影响信道的时延扩展。在对北川灾后废墟环境下2.4 GHz Wi Fi通信频段信道进行频域测量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计算平均附加时延和RMS时延扩展参数。基于概率密度函数分析了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时延扩展的分布规律,并根据Kolmogorov-Smirnov,Chi-square和Anderson-Darling 3种法则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得出RMS时延扩展服从正态分布。进一步分析得出平均附加时延和RMS时延扩展呈线性关系,实测得到的信道时延扩展参数可为基于手机Wi Fi定位的灾后人员搜救系统的设计提供有效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向磊,陈纯毅,姚海峰,倪小龙,潘石[2](2019)在《双向大气湍流光信道瞬时衰落相关特性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证明双向光传输系统中大气湍流信道的互易性,提出一种测量瞬时接收信号衰落相关性的方法,并建立了分析测量数据的数学模型。在相距883 m的两栋高楼之间进行双向光传输测量实验,根据测得的光斑图像数据,对信道的瞬时衰落相关性进行验证,并分析了实际场景下归一化接收信号起伏方差对相关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相反方向的光信道瞬时衰落相关系数大部分均在0. 85以上,最高可达0. 95,证明了双向大气湍流光信道之间存在良好的互易性;且随着归一化接收信号起伏方差的增大,相关系数呈轻微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9年05期)
卢艳萍[3](2019)在《Massive MIMO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信需求的“立体式”增长,激励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频率资源对通信系统容量和性能制约性影响,已经严重的影响了通信系统的发展。如何有效的提高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建设的关键问题。大规模多天线(Massive MIMO: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技术。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大规模多天线系统在典型传播场景下的信道特征,根据室内 LOS(Line-of-sight)和 NLOS(Non-line-of-sight),室外 LOS 和 NLOS 场景的实地测量,采集了 1~6GHz频点下91MHz,100MHz,200MHz带宽下的传播信号特征,采用信道参数估计算法,提取了多径信号在时延域、角度域的功率分布特征,分析了信号的色散特性,相关特性和非平稳特性。最后基于相关性建模方法提出了能够刻画信道非平稳特性的分析信道模型,并仿真了信道散射体簇在天线阵列域上的生灭过程,建立了散射体簇的马尔科夫链模型,分析了 Massive MIMO系统的非平稳特性对信道容量的退化影响,为当前的5G Massive MIMO信道的建模研究做出了贡献。首先,介绍了宽带Massive MIMO无线信道测量平台的搭建。该平台基于虚拟大规模多天线技术,采用宽带高频实时采集技术,高速磁盘存储技术,配备高精度GPS驯服铷频标定时同步系统,以及实时在线分析软件,提供了高效的信道探测功能。并利用电波暗室测量对系统响应和天线方向图进行了校准。第二,采用此测量平台,分别基于128阵元的线性阵列和圆形阵列,进行了多场景的信道测量,提取了 Massive MIMO信道的多径时延分布,功率分布,空间角度分布等参数结果,重点分析了信道的时间色散,角度功率谱分布,以及空间相关性特征。实验结果证明在大规模多天线系统中存在信号衰落的非平稳性。因此传统建模方法中的广义平稳和非相关散射条件不成立。第叁,对无线信道的建模方法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一种基于Kronecker的,充分考虑Massive MIMO系统空间非平稳性的相关性分析模型。基于传统的几何建模思想,充分考虑了阵列维度上的大尺度衰落变化,构建了 Massive MIMO信道的非平稳大尺度衰落模型。在传统Kronecker相关模型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在天线阵列相关距离内子信道传播的相关性,以及超出相关距离时的非平稳性,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局部平稳,全局非平稳Massive MIMO相关模型。该建模思想提出的平稳子区间理论与Massive MIMO基于簇的建模理论能够很好的吻合,物理含义明确。第四,采用大数据理论,机器学习方法对传统的多径分簇算法进行改进。该聚簇算法基于传统的KPowerMeans算法,对簇数和初始簇核的提取方法利用谱峰搜索的方法进行了改进,聚类后的数据簇内高内聚,簇间低相似,并克服了传统KPowerMeans算法对初始簇核随机化处理的方法导致可能收敛于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建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簇对阵列局部覆盖造成的空间非平稳性影响,对信道相关矩阵进行全局非平稳,局部平稳的方式建模,其实是对矩阵的降秩分解。从物理概念上,可以理解为空间位置相近的阵元由于子信道的相关性,而产生的信道矩阵降秩。从数学意义上,可以证明KPowerMeans算法的目标函数可以被表达成数据矩阵与其低阶数据矩阵之间差异的Frobenius范数,这也从理论上证明了该算法用于簇分类的科学性。第五,根据簇可见区理论,构造阵列维度上的簇生灭过程,进一步构建Massive MIMO簇的马尔科夫链仿真模型。采用生灭随机过程理论和马尔科夫链统计理论,深入研究了阵列域上的簇演进过程,系统分析了阵元子信道的相关性衰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相关性对信道性能的影响,为Massive MIMO信道建模和系统性能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9-01)
丁家昕,杨若男,尹良[4](2019)在《90GHz频段室内毫米波信道测量与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时域相关法,利用商用设备,搭建一套完整的室内毫米波信道测量系统。以90GHz毫米波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为例,对室内环境下多种毫米波通信场景进行测量与建模,得到信道脉冲响应及相应的统计参数,验证了时域相关法在W频段甚至更高频段的信道测量和建模中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信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冯亚丽[5](2019)在《Chirp无线信号信道测量与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通信系统所处的传输环境决定着通信系统的网络规划和传输技术的设计。因此,通过科学的信道测量方案提取的信道模型能够为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470MHz~510MHz属于国际无授权的ISM频段,迄今为止,鲜有科研机构、高校或通信组织专门针对此频段做信道特性研究。因此,课题针对此频段的信道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相应的信道模型。课题针对宽带微功率无线信道的测量需求进行了无线信道测量方案设计。测量方案的内容包括测量系统搭建、测量参数配置、帧结构设计和测量数据处理方法设计。首先,课题对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并针对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域峰值检测法在提取信道冲激响应(Channel Impulse Response,CIR)时未考虑多径分量之间相互影响的缺点,改进了一种基于串行干扰抵消(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的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域峰值检测法。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解卷积法、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域峰值检测法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域峰值相位差最小法,该方法可以为Chirp信号提取更为准确的CIR。然后,通过现有测量方案的基本框架和现有硬件条件搭建了探测系统,根据测量参数选取原则和Chirp信号的频域特性给出了测量参数具体配置,并基于Chirp的匹配滤波特性设计了探测信号的帧结构。最后,利用R&S?SMW200A模拟无线信道环境,并根据测量方案的数据处理方法对CIR和路径损耗进行提取,验证了测量方案的可行性。课题分别对室内走廊环境、室外环境和室内-室外环境建立了表征大尺度特性的floating intercept模型和表征小尺度特性的抽头延迟线(Tap Delay Line,TDL)模型。并结合复测数据和环境特征验证了信道模型的合理性。建立的信道模型为智能电网新一代宽带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2)
王少石[6](2019)在《面向车联网通信的3.5GHz宽带无线信道测量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信息化的车联网技术应运而生。而作为未来无人驾驶乃至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联网通信系统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汽车安全、快速和有序地行驶。随着交通路况的日益复杂,人们对车联网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车联网物理层—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基础工作。第五代移动通信(5th Generation,5G)的爆发式发展,也给车联网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很多技术的挑战。本文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主要研究并完成了以下工作:(1)调研了当前国内外车联网技术的发展背景,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对车联网的相关协议和标准做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有助于对车联网的物理层规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外,也总结了无线电波传播原理、信道探测方法和信道建模原理,为面向车联网通信的3.5 GHz宽带无线信道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基于多载波扩频技术的频域信道测量法开展了 3.5 GHz频段车联网的无线信道特性研究工作,根据不同的收发端天线配置,不同的接收机行驶速度和运动方向设计了不同的测量案例形成了不同的信道测量场景。根据统计性信道建模原理,萃取并分析了大尺度参数和小尺度参数,针对时变环境下的3.5 GHz车联网场景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无线信道信息、相对可靠的科学研究依据;(3)基于射线跟踪法的确定性信道建模原理,对实测场景下的车联网信道进行了仿真建模,利用几何模型和相关的电磁校正参数,输出了仿真场景下的信道冲激响应。针对仿真场景的无线信道数据萃取出了实测无法获取的角度域信息,同时也对仿真场景下七个主要的无线信道特性参数进行了相关性研究。这不仅对实测的车联网信道做了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提供了较为完备的3.5 GHz车联网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群。(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林雪[7](2019)在《基于毫米波信道测量的射线跟踪仿真器校正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射线跟踪(Ray Tracing,RT)信道模型是一种基于几何光学(Geometric Optics,GO)理论和均匀绕射(GeometricTheoryofDiffraction,GTD)理论的确定性信道模型,将从发射机到达接收机的电磁波近似为光学射线,从时延、复数幅度、角度等参数维度,对无线信道中的多径分量进行准确表征。射线跟踪信道模型可以突破通信场景、频率、带宽等测试因素的限制,降低毫米波信道测量的高额成本,并解决标准信道模型中信道参数不完备等问题,是研究5G以及未来B5G毫米波信道特性的重要方法。因此,保证仿真输出结果的可靠性是射线跟踪信道模型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前提。本文依托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射线跟踪信道仿真器,探究影响射线跟踪信道模型输出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从场景几何、传播机制和材料电磁参数叁个方面,以减小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间的偏差为目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毫米波信道测量数据的射线跟踪仿真器校正方案,并结合室内和室外两组毫米波信道测量数据对校正方案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采用峰值搜索和空间交替广义期望最大化(SpaceAlternatingGeneralized Estimation Maximization,SAGE)算法,分别对室内和室外毫米波信道测量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多径参数信息,将对仿真器的校正精度细化到多径层面;(2)在场景模型和传播机制校正中,提出仿真多径与实测多径的匹配原则,确定实测多径可能的空间来源,进一步提出相交面的几何调整方案,对场景中产生多径的物体的几何位置进行校正,实现仿真与实测多径在时延上的匹配;(3)提出了树木建模方法的新思路,将树叶的影响建模为散落分布的小正(长)方形,产生来自多个方向的反散射径,提升室外场景模型的精准度;(4)在材料参数校正中,对贪婪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两种启发式优化算法进行改进,设计可用于材料电磁参数校正的目标函数,控制参数以及停止准则,实现对多个材料的电磁参数在合理取值范围内的联合校正。(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健之[8](2019)在《基于多径簇的叁维大规模多天线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快速迭代更新,对无线信号传播的媒介——无线信道的深入认识的需求也日益增高。纵观人类商用移动通信发展史,无线空口技术从第一代移动通信(The 1s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1G)的模拟通信,到第二代(The 2n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2G)、第叁代(The 3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3G)移动通信的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再到第四代长期演进系统(Long Term Evolution,LTE)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和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时域、频域、码域、以及空域上无线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利用。在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5G)中,各种移动智能终端的大量普及,海量物联网设备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垂直行业新业务的不断催生,使得移动数据流量将呈现爆炸性增长,这就对新型无线空口技术提出了严峻要求。目前,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assive MIMO),又称为大规模多天线技术,已经被确定为5G的关键技术之一。理论研究表明,massive MIMO技术能够极大提升频谱效率,提高系统传输速率和吞吐量,降低能量损耗,提高通信可靠性。当该技术与波束赋形技术结合时,能够充分利用无线信道的空域资源,带来显着的阵列增益、干扰抑制增益和空分复用增益。对massive MIMO无线信道的理解是对massive MIMO无线系统开展设计、分析、评估及应用的前提;而对massive MIMO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掌握则是对massive MIMO无线通信相关技术进行研究的物理基础。一个合理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大规模多天线信道特征的信道模型,是massive MIMO应用于未来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针对massive MIMO通信传播信道的建模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兴趣。然而,针对massive MIMO的信道特征研究以及对应的可靠模型目前还十分有限。为了促使massive MIMO技术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迫切需要对不同热点场景下的massive MIMO通信进行更多的信道表征和信道建模。基于上述需求,本文面向massive MIMO无线信道开展了大量实地测量和仿真,从不同维度对massive MIMO无线信道进行了电波传播特性分析与建模方法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设计并搭建了面向massive MIMO信道的自动化信道测量系统。该系统采用虚拟阵列技术,能够支持不同阵列形式,如线阵、面阵、圆柱阵等;支持较宽的频率范围(3.33 GHz~26 GHz)。利用该自动化信道测量系统,开展了不同室内典型热点场景下、不同阵列形式以及不同频段的massive MIMO信道测量,为后续信道特征的深入分析和建模打下基础。(2)提出了一种适用于massive MIMO信道的新型多维度多径分簇算法架构。该算法架构首先借助子空间交替迭代(Space-Alternating Generalized Expectation-maximization,SAGE)算法对信道的多径成份(Multipath Component,MPC)进行萃取;然后利用基于多径成份距离(Multipath Component Distance,MCD)的多径追踪算法对阵列维度MPC进行识别;同时,还使用KPowerMeans分簇算法对MPC整体数据集进行初步分簇。提出了公共簇与非公共簇概念,此外还提出了一种阵列维度的多径簇重划分算法,能够对massive MIMO阵列维度的非公共簇进行有效划分。(3)基于测量数据以及分簇算法处理结果,结合阵列维度从时延域、频率域,以及角度域对大规模多天线信道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信道特征分析,着重对信道叁维(Three Dimensional,3D)空间中电波传播特征进行了探索。对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信道空间非平稳特征进行了研究。基于立体几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massive MIMO信道的球面波前信号模型。以上工作为后续基于多维度多径簇的massive MIMO信道建模提供了前提。(4)针对在massive MIMO信道测量中观测到的密集多径成份(Dense Multipath Component,DMC),利用基于RiMAX思想的多元联合优化算法提取了不同室内热点场景下的密集多径成份关键参数并对其进行阵列维度的参数建模。同时给出了massive MIMO信道中密集多径成份的仿真实现方法。DMC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DMC模型能够显着改善信道建模的准确度。(5)针对massive MIMO信道,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度多径簇的3D massive MIMO信道模型。给出了信道模型全局参数、簇间和簇内参数的具体值。给出了基于多维度多径簇3D massive MIMO信道模型仿真实现方法,并以此为基础采用信道香农容量和条件数作为度量标准对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信道模型能够以较低的复杂度有效表征真实massive MIMO信道。(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31)
刘蕾[9](2019)在《建筑物穿透和室内人体运动的信道测量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无线移动通信业务以其低成本又高速的特点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并继续呈指数式增长。第五代通信系统(5G)的出现,采用了高速大容量的移动通信网络以满足更快和更大数据通信的需求。未来5G技术的应用场景也将越来越广泛,超高清视频直播,远程医疗救助,智能家居等场景将是未来5G重点发展的场景。而在5G未来使用场景的通信网络规划与研究中,更高质量高效率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建立,重点依赖于电磁波传播过程中准确的信道模型。精确的信道模型有助于估算信号传播过程中的损耗,并由此确定信号的传输特性以及计算基站有效的覆盖范围从而进行小区设计。而精确的信道模型的建立离不开在实际电磁波传播环境中对信道特性的测量与数据分析。信号传播的无线信道可分为叁类:室外穿透室内的信道,室内传播信道以及室外传播信道。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室外覆盖室内的信道与室内信号传播信道的特性探究,并且本文的研究全部基于实际环境中的信道测量结果。在无线信号的传播模型探究中,室外覆盖室内(Gutdoor-to-Indoor,021)的信号传播损耗模型是5CG无线接入网中最重要的传播模型之一。由于在021传播场景中信号穿过建筑的时候有较大的穿透损耗,会显着影响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和质量。因此,深入探索和了解空间021传播特性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实际传播环境具有各建筑物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复杂性、接收终端相对于基站的位置多变性、运营商使用的频点各异性的特点。所以为了进一步研究021穿透损耗受到建筑物材料,信号频率和穿透建筑物的入射角变化的影响,本文首先在两种不同测量场景下使用带宽为100 MHz的罗德与施瓦茨信道探测仪进行了一系列021测量。此外,在测量中考虑了入射角和从低频(2.55GHz)到高频(28GHz)的载波频率的影响。然后分析从测量活动中得到的信道数据,在数据分析处理中考虑到建筑材料,频率和入射角对穿透损耗的影响,提出了最终的021建筑物穿透损耗模型。最后,通过与从测量数据中提取的穿透损耗数值进行比较来验证所提出的模型的性能,证明本文提出的模型与3GPP的穿透损耗模型相比,可以更好的拟合测量结果。本文提出的穿透损耗模型可以很好的刻画不同建筑特征,不同垂直入射角度和不同中心频率的建筑物021穿透损耗的特点与区别。对室内信号传播的信道特征研究有助于未来将5G技术应用于家庭监护与医疗养老领域。由于目前世界各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独居老人也越来越多,这为家庭老年人护理提出很高的要求。老年人护理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及时发现老人摔倒。受到上述需求的推动,目前新的趋势是设计一套室内非可穿戴设备,利用身体反射无线信号的信道特性来监视家庭用户的活动状态。为了区分不同的室内人体活动状态,我们在模仿家庭住宅环境的室内使用伊莱比特公司的信道探测器与多输入多输出天线在3.5GHz和6GHz频点下进行了测量活动。测试者在室内分别模仿了无人、慢走、摔倒和坐下四种典型的活动状态来探究不同人体活动对固定发端到固定收端(fixed-to-fixed,F2F)的非平稳信道特性的影响。然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并根据得到的信道复增益,瞬时多普勒频率谱以及平均多普勒频移叁个典型的信道特征参数来判断人体运动状态。最后通过对信道参数的分析,可以成功通过叁个典型的信道参数的特征区分出四种人体的运动状态。(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23)
[10](2019)在《28GHz下室外至室内传播信道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外至室内的穿透损耗是毫米波频段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C.Umit Bas等人2019年3月在《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刊出文章,介绍了28 GHz信道探测实验活动的结果,实验旨在研究小蜂窝和固定无线接入场景中,损耗对无线传播信道特性的影响。他们通过配备相控(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信道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证明双向光传输系统中大气湍流信道的互易性,提出一种测量瞬时接收信号衰落相关性的方法,并建立了分析测量数据的数学模型。在相距883 m的两栋高楼之间进行双向光传输测量实验,根据测得的光斑图像数据,对信道的瞬时衰落相关性进行验证,并分析了实际场景下归一化接收信号起伏方差对相关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相反方向的光信道瞬时衰落相关系数大部分均在0. 85以上,最高可达0. 95,证明了双向大气湍流光信道之间存在良好的互易性;且随着归一化接收信号起伏方差的增大,相关系数呈轻微下降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道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孟娟,洪利,韩智明,李亚南.废墟环境2.4GHz无线信道测量与时延扩展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向磊,陈纯毅,姚海峰,倪小龙,潘石.双向大气湍流光信道瞬时衰落相关特性测量[J].中国光学.2019
[3].卢艳萍.MassiveMIMO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丁家昕,杨若男,尹良.90GHz频段室内毫米波信道测量与建模[J].电信技术.2019
[5].冯亚丽.Chirp无线信号信道测量与建模[D].重庆邮电大学.2019
[6].王少石.面向车联网通信的3.5GHz宽带无线信道测量与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7].林雪.基于毫米波信道测量的射线跟踪仿真器校正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8].李健之.基于多径簇的叁维大规模多天线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9].刘蕾.建筑物穿透和室内人体运动的信道测量和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10]..28GHz下室外至室内传播信道测量[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