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实践初探(1927—1937)论文

魏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实践初探(1927—1937)论文

摘 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采取一系列关于经济生产的措施,恢复和发展了根据地的生活,带给群众是真真切切的充盈的物质生活,同时为革命提供了物资保障。

关键词:鄂豫皖 根据地经济 活跃商业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由大别山区分散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豫东南根据地和皖西根据地等三块苏区合成扩展而来。1930年6月鄂豫皖边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是其正式形成的标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所辖三省边界,扼制平汉铁路,处于江淮之间,大别山雄峙中央,地势险要,牵制合肥、武汉、安庆、信阳等诸多战略重地。

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前的社会经济概况

本来鄂豫皖根据地所属的亚热带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但是正是因为降雨量充足,有利也有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所辖之地除了长江和淮河之外,其他的河流非常多,这些河流被大别山切割成条条块块,加之处于龙卷风形成的地带,每年暴雨之季,洪灾形成,使诸多县镇受灾,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比如固始和潢川等县,低洼受涝面积达70多万亩,在大雨年份受灾严重,几乎没有收成。那么在皖西,会有旱灾,大约四五年就有一次,草木尽枯、井泉皆涸、籽草不收。这种灾情,造成老百姓的死亡率达到60%,甚至有家庭全家毙命无人收尸的惨状①。

民间文学艺术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回应............................................................................................蒋 涵 09.93

在1930年之前,鄂豫皖根据地边界地区没有大一点的商埠,亦没有稍大一点规模的厂矿,只有在河南商城“有两个煤矿(手工业生产),有工人300人”②。在另一个苏区皖西地区是没有工业的,完全是农业和手工业。在1930年底的时候,即使是在比较发达的六安县,工人队伍还是以手工和体力工人为主,比如烟工、布工、码头工人、篾匠等等。烟工约有250人,布工约有500人,篾工约有1000人,码头工人约有550人左右,因为地处茶区,采茶的断供大约有千人③。靠近湖北边区,也谈不上有什么商业,500户以上的城市不满20个④。

(2)通过对竖井、缓斜井两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竖井施工工程量小,工期短,投资低,进度风险可控,本工程推荐采用竖井方案。

鄂属黄麻之地革命力量于1927年11月开辟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八七会议”决定秋收暴动同黄安县农民力量进行联合,进入九月份之后,黄麻地区的农民力量加紧进行集会示威,并且逮捕土豪劣绅,把地主的财产进行没收。10月间,黄麻地方的武装力量报告给了湖北省委,王志仁等来到黄麻地区成立特委,明确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意义。11月3日,黄麻特委决定举行在黄安七里坪举行武装起义。13日,起义爆发,攻克了县城,活捉了伪县长和劣绅十来人。成功起义后,特委立即成立了农民政府筹备处。18日宣告新政府成立,颁布《黄安县农民政府施政纲领》,施行土地革命。12月遭敌人反扑,伤亡严重。到了1928年4月,第七军返回黄麻,全面向反动势力进攻,取得了不少胜利。然后以柴山保地区为依托,与前来围剿的桂系军阀展开了艰苦斗争。1928年7月,红31师成立,由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1928年10月,组建了鄂东特委,1929年4月,中共鄂东北特委成立,贯彻党的六大决议、扩大武装割据区域,达到横130里,纵100里的武装割据局面。

帝国主义的势力亦侵入了鄂豫皖地区,设立各种洋行,廉价收购农副产品,然后倾销商品,使得不少的手工业主受到冲击,甚至破产。因为洋行的棉花、冲样布冲击了土布,农民的纺纱不划算,纺线车有些被劈作柴火烧了。

光学体表成像系统在获取体表影像时易受物体体表颜色及形状影响,体表形状与体内靶区结构是相对固定的关系,下颚及颅底以下内部组织结构间的位置会随体位变化,体表位置也容易变化,面部皮肤虽与内部组织结构间的位置相对固定,但容易受情绪变化和外力推拉而变形[17]。本研究在行体表光学监测技术时,有10次治疗前CBCT验证正常,体表光学监测误差异常增大,查明原因为面罩挤压面部皮肤致皮肤形变,重新摆位调整面罩位置后正常。故在患者面部体表影像不受外部原因影响时,与内部组织结构的位置相对固定,此时做体表光学监测技术时,体表光学监测技术可靠、稳定,Moser等[15]有类似报道。

1929年5月,我党在豫属商南开辟豫东南根据地。到1929年1月初的时候,商城县的共产党员有373人,农民协会有400多个会员。5月2日,鄂豫皖特别区委决定在立夏节这天即5月6日举行武装起义。商南起义如期进行,因为准备充分、计划周密,这次起义取得了成功,成立红32师。反动民团疯狂反攻,但是红32师在群众的支持下,英勇地抗击,粉碎了多次围攻,形成了纵80公里,横35公里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

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在鄂豫皖边区的广大农村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土地大部分集中于官绅和地主那里。例如,黄安县“全县耕田约占四十万亩,地主阶级所占之田,约计十五万亩,最大地主有田三万亩(全县只一家),有田千亩地主不及二十家,其余的地主,都垒不满一千亩田的”⑤。霍山县“东北两乡的田地要占十分之七在地主手里,最大的就是李鸿章的‘积善堂’有六千石”⑥。地租是封建剥削的主要手段,基本上会收到产量的一半左右,高的地方可以达到产量的七八成。农民租用土地,要先交买田价款的1/6作为押金,同时要送上牲畜棉油。除了种地,农民还要承担没有报酬的劳役。若是农民遇到困难,高利贷就会缠上,更加艰辛。

图3给出了不同浓度碳纳米管/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介电系数实部和虚部.从图3(a)中可以看出介电系数实部随着壁碳纳米管的含量增加而增加.图3(b)中,当碳纳米管含量超过逾渗阈值5%,复合材料的虚部发生明显改变,从而改变其导电机制.

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鄂豫皖边区老百姓的生活处于艰难困苦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1929年11月,我党在皖属六安霍山开辟皖西根据地。1928年皖西大旱,农民的收成仅存二三成,土匪横行。1929年春发生了春荒,农民的生活难以为继。自发性的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8月5日,中共中央成立六安中心县委,筹备起义。11月7日,独山起义爆发,六安各地区积极响应,持续一个多月后,遭到皖西反动统治者的镇压,吴干才和朱体仁等多人被杀害。白色恐怖之下,六安中心县委认识到只有武装抵抗这一条出路,于是,红33师成立。1930年2月4日,皖西潜山县清水寨亦爆发了农民起义。为了更好地进行武装斗争和苏区建设,3月21日至25日,六安召开了六县联席会议,成立中共皖西北特委,统一领导和指挥革命斗争,形成了纵100多公里,横50多公里的皖西革命根据地。

到了1930年春,大别山区的革命力量已成燎原之势。为了应对反动势力的大规模反扑,2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别区委会,统一领导,并将红31师、红32师、红33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6月下旬,在光山县成立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至此,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济活动实践研究

在1927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就给予黄麻特委指示:革命进入了土地革命阶段,要通过游击战争发展革命,没收地主财产,分配给农民,要让耕者有其田⑦。随后《黄安县农民政府施政纲领》规定:“实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起来,推翻豪绅池主的统治,建立工农政权,实行民主自由,改善劳苦群众生活,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人工资,保护商业贸易,保护中小商人,拥护苏联社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打倒国民党蒋介石”⑧。黄安县农民政府进行土地革命,没收地主财产,将田契债票焚毁,进行开仓放粮等一系列行为。1928年7月,鄂东党组织在柴山保第五进行土地革命,采取谁种田谁收成的土地分配方式。之后檀树岗会议规定“豪绅地主反动派的土地财产,按人口分给贫农、雇农,自耕农,不分土地进去也不放出来,富农好的土地也没收,小地主不反对的分给坏土地,但无所有权”⑨,到1928年底,鄂豫皖根据地中心地方土改基本上完成。之后,党的六大把土地革命问题的相关决议传达到鄂豫边的广大地区。1929年5月下旬,鄂东北特委通过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临时土地纲领》《中小商人和富农问题》《公积祖积问题》等,领导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历经半年左右完成了土地分配工作。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分析其原因,是实事求是的原则的指导。

根据地内农民的社会生产的积极性因为合理的土地政策而激发,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例如,1930年,黄梅县的收成较之土改前增加了二三成。有的地方大麦没有吃完的时候,小麦又快收获了,英山县的水稻亩产增加了甚至五成,这与之前农民的春荒夏饥完全是不一样的生活。有了好的收入,农民家庭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有了结余之后,可以添置衣服、蚊帐之类的生活品,这让农民的革命热情大大高涨。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商业,包括三个部分:经济公社、合作社和私营商业。经济公社1930年建立,受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财委会的直接领导。1931年初扩大为总社,设在光山,各区设分社、各乡设代办所,设有财政科和会计科,有五六十名工作人员从事业务、会计、采购和厨师等工作。经济公社的业务主要有:首先是组织根据地的物资的输出入。其次是经营批发业务,多是批发给合作社。然后是负责发放救济物资、平粜粮食、调剂粮食供给等,最后收存和没收物资。合作社是新出现的商业组织形式,是工农集资兴办、群众入股、完全自愿的一种集体经济形式,有消费、贩卖、耕牛、粮食、药材合作社等等,根据现实的需要而设立。私营商业对于活跃市场必不可少。根据地亦肯定了商人的地位,比如,1929年6月9日,鄂东北规定中小商人“均有苏维埃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⑪,1929年12月,鄂豫边革命委员会规定要“保护中小商人利益”,1931年2月,鄂豫皖特委规定“完全允许自由贸易,低利私人贷款亦不禁止,……放任对外贸易,并设法专门帮助丝、茶、药等物资运出”⑫。这些措施,把中小商人定位为无产阶级的同盟,有效地鼓舞了商人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白区来的商人同样欢迎来做生意。私商出入根据地时,各地苏维埃政府以武装护送和接应,保证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①中共六安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皖西革命史.安微人民出版社,1987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走生态的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发展道路主要是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来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经济发展的硕果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好处,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唯有如此才能为人类本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表明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农业生产是经济生活的根本,它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和手工业提供了原料,农民们结余的农产品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产品,为根据地发展经济提供了基础,为根据地的财政收入提供了保证。

综上,鄂豫皖根据地关于经济生产的一系列措施和实践,恢复和发展了根据地的经济生活,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同时支援了革命战争,对于革命根据地的在经济封锁之下的生存和巩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之间的往来也日益密切,交通和邮电事业因此也逐步设立和发展起来。交通事业上,首先是筑路,一般大路“三至四尺宽,每隔三至四里设一茶亭”。运输主要是发动群众,集中马、骡子、手推车、山区肩担、木桥、船只等等开展工作,保障了红军所需物资的供给。还有情报传递和工作联系的交通工作。交通员所走路线,一般是固定的,同时设有临时的武装交通。1931年7月建立交通委员会、设赤色邮政局、电报局、交通站、水上交通处、运输栈等五个下属机构,县设交通局、区设交通分局,层级管理,逐步发展。电讯事业上,有线电通讯主要是电话,无线电通讯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之后才建立第一部电台。为了培养电讯人才,1931年,根据地在新集办了三期红军通讯学校,学习电报、电话业务。航空局1930年后成立。

根据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更加迅速地发展农业生产,诸如减免农业税、发放农业贷款,开展经济互助运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存着农民有地但是无耕牛、农具等等生产资料的困难,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银行、经济公社和合作社,以低利或者无利的优惠形式发给农民,支持他们从事生产。并且发动群众之间进行互助,将生产资料盘活起来使用。同时,动员党政干部临时参与农忙活动,动员妇女参加农业生产。为了确保劳动的果实不遭受到敌人的破坏,鄂豫皖根据地的党和政府作出了决定进行武装保卫秋收。1931年8月1日,鄂豫皖中央分局发出《加紧赤区秋收秋耕运动》的通告,党团要立刻准备保护根据地的秋收和秋耕运动。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了保证革命的供给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尽可能发展民用工业。首先是军需工业。这是随着商南和黄麻等地的革命逐渐创办的。1930年入夏后,进入发展期,开始工业生产,主要有兵工厂和被服厂等。兵工厂初设立在光山县佛尔寺,有60多名工人,开始只能修修把子枪之类。到了1931年9月,工人增加到100多人,每天可以生产把子枪、汉阳造、六轮枪等近十多支,子弹100多排、刀矛30多把、修理枪支10多支。1932年10月,因为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而解散。另有陂安南县和红山兵工厂、潜山红军修械所。被服厂有鄂豫皖缝纫厂、红山被服厂、潜山缝纫组等。这些军需工业在我党的领导之下,服务于我们的革命战争。根据地的工业发展使得许多的农民进入工厂成了工人。其次是民用工业。主要有石印科、红日印刷厂、皖西北印刷局、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五一模范工厂、杨山煤矿、金寨造币厂、商城红日造纸厂、胡店落星沟锅棚等等。

注释:

同时,鄂豫皖根据地宣传了杂粮和瓜果对于主粮的补充的重要性,动员儿童和老人“至少种一颗瓜藤,细心培养,更多更好”,并将之作为战斗任务来对待⑩,种植可以短时间内收获的水萝卜、红薯、绿豆等。瓜果累累,硕果带给农民群众的是踏踏实实的好生活的幸福感。因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多丘陵和山地,山洪容易爆发,所以鄂豫皖苏维埃政府设立水利局,修塘。挖沟、开渠开河,建立水坝,合理使用水资源,并且植树护林,防止水土流失,抵抗自然灾害。

②⑦⑧⑨⑩⑪⑫谭克绳,马建离,周学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 12 月第 1 版,3、55、57、87、119

③关于六安职工运动情况的报告.1930.12

④鄂豫边特委给中央的报告(边字第一号).1930.1.10

植物措施是侵蚀沟治理主体工程,工程措施是作为必要补充的治理模式。利用柳跌水、灌木或乔水保林的植物固土封沟,控制侵蚀沟发展;在沟底比降较大,植物措施难以有效防治的沟段,辅以工程措施治理。

⑤黄安县委报告——政治经济形势,群众斗争情况.党务问题,1929

⑥霍山县委关于经济、政治等情况的报告.1930.4.17

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学生跨越到准职业人,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让学生能真正走向社会,成为融入社会的高级人才。但如何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年发生真正蜕变,真正成为能适应社会的社会人,是高等教育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M](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上、中、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丛书编委会.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4]赵效民.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1927-193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5]卓遵宏.抗战前十年货币史资料(1927-1937)[M].台北:台北国史馆,1985

[6]唐滔默.中国革命根据地财政史:1927-1937[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7]赵增延,赵刚.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大事记:1927—193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编著.中国革命根据地审计史料汇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9]姜宏业.金融图料与史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10]谭克绳,马建离、周学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9)03-032-03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0)

[作者简介:魏俊(1981—),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在站,研究方向:革命根据地货币史、明清社会经济史。]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革命根据地货币制度和民国货币制度之比较研究》(师政科技(2016)11号)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编:若佳)

标签:;  ;  ;  ;  ;  ;  ;  ;  ;  ;  ;  ;  ;  

魏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实践初探(1927—1937)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