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CT诊断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肝癌CT诊断的临床意义

孙永涛(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150000)

【摘要】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CT诊断的意义。方法对患者进行CT检查,并根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结论巨块型肝癌:①肝实质内密度减低区,少数可为等密度,密度减低区内见密度更低区且呈多而小特点,密度更低区可为斑点状、条片状。少数外生性,可至盆腔。②边界可清,或不清,有包膜时,表现为在上述低密度肿块外缘见一低密度带“晕圈征”。③肿瘤可见钙化。④少数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出血影。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诊断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极为常见,其发病率在男性中占第3位,女性中占第4位,较欧美高5-10倍,发病年龄以40-50岁最多。按全国肝癌病理协作组1979年的标准,病理上分为三型:①巨块型:肿块直径≥5cm者,这一型最多见,占肝癌总数的31%-78%;②结节型:肿块直径<5cm者,特点是癌灶小而呈结节状,此型占肝癌总数的l9%-49%;③弥漫型:肿块直径小而分布广泛者(可遍及整个肝脏),与肝硬化不易区分,此型最少见,占肝癌总数的1.5%-10%。早期肝癌诊断标准:①单个癌结节直径≤3cm;②两个小癌灶最大直径总和≤3cm。肝癌的血供:90%-95%来源于肝动脉,其他还可有门静脉、侧支循环和变异性的血管三种供血途径。在我国,绝大多数肝癌是肝硬化再生结节经多个阶段发展而形成,随着再生结节恶性程度增加,结节病变的肝动脉血流也增加,门静脉血流减少。肝癌的分化程度目前常用的是四级分法:l级为高分化。Ⅱ、Ⅲ级为中分化,Ⅳ级为低度分化。Ⅱ级和Ⅲ级多见,AFP多呈阳性,Ⅰ级与Ⅳ级分化者AFP阴性居多。巨块型以分化差的为多,结节型则以高分化为多。肝癌转移侵犯周围结构情况如下。①侵犯门静脉或肝静脉:形成肝转移灶,癌栓,门静脉干或肝静脉主干阻塞;②侵犯胆管(肝门区周围的肝癌):引起阻塞性黄疸;③淋巴转移:肝门区淋巴结、胰周腹腔动脉旁、腹膜后(大血管旁)及胸骨后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肿大;④侵犯肝包膜:转移到腹腔引起血性腹水;⑤血行转移:肺多见。

由于肝癌的部位、大小、生长速度、病程长短和有无并发症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为肝区疼痛、腹部肿块及消瘦。并发症有:①肝癌结节破裂出血;②消化道出血;③肝昏迷。实验室检查:70%-80%肝癌AFP升高,但有10%-30%的肝癌为阴性。Ⅰ级和Ⅳ级AFP阳性率均低。肝硬化和活动性肝炎也可使AFP升高,故可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AFP诊断标准:①AFP定量(放免法)测定>500ng/ml,持续1个月;②AFP200-500ng/ml持续2个月,排除其他AFP升高原因,如括动性肝病、妊娠和胚胎性肿瘤;③小肝癌AFP轻至中度升高,如持续时间长,应引起警惕。

[CT诊断]

1.直接征象

(1)巨块型肝癌:①肝实质内密度减低区,少数可为等密度,密度减低区内见密度更低区且呈多而小特点,密度更低区可为斑点状、条片状。少数外生性,可至盆腔。②边界可清,或不清,有包膜时,表现为在上述低密度肿块外缘见一低密度带“晕圈征”。③肿瘤可见钙化。④少数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出血影。

(2)结节型:①单结节:癌灶直径小于5cm密度减低区,可有或无密度更低区,有则数量少,1-2个,为条状或斑点状,无块状更低密度区;边界可清或不清,一般较清;肿瘤可见斑点状、斑片状或无定形钙化;少量(1.3%)病灶出血,病灶内见不规则密度增高影,肝包膜下积血。②多结节:多个直径小于5cm结节,散在分布于肝脏,结节中心多无密度更低区(因多结节型肝癌很少发生坏死)。

2.间接征象

(1)肝外形异常:表现为局部向外隆突。

(2)肝门移位及邻近器官移位:肝门位于肝左叶、右叶、方叶及尾叶之间,任何一叶有占位性病变时,都会使肝门变形移位。如右叶有占位性病变时,将肝门推向左侧。

(3)邻近器官移位:巨块型肝癌常使胆囊、胃及胰腺移位。

(4)门静脉癌栓:弥漫型、巨块型多见,结节型较少见;CT表现为门静脉增粗,扩大,分支直径大于主干或主干和分支门静脉不成比例,门静脉内见低密度缺损区。

(5)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及右心房受侵犯:肝静脉或下腔静脉不规则狭窄,或局部压迹,或被肿瘤完全包绕。

(6)肝硬化征象:脾大、腹水等。

(7)肝门及肝内胆管扩张。

(8)肝门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肿大。

3.增强表现①多数肝癌在强化后病灶缩小,边缘变得更清楚,中心坏死区无强化;②有些小肝癌强化后可变为等密度;③肝癌在“两快一长”扫描时,可在注射造影剂后1分钟内变为等密度,1分钟后变为低密度,呈“快进快出”的特点。肝癌在肝脏螺旋CT双期扫描中,典型CT表现为肝动脉期强化呈高密度,其强化方式可呈均匀一致性强化或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低密度。少数直径≤3cm小肝癌肝动脉期呈低密度或等密度,门静脉期为等密度或高密度。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及右心房内癌栓强化后其内见低密度充盈缺损区。肝动脉期血管三维成像可较好显示肝癌供血血管。

[鉴别诊断]

1.肝再生结节CT平扫时为等密度病灶,增强后显示为高密度,并常突出于肝表面。螺旋CT肝双期扫描:肝硬化再生结节以门静脉供血为主,肝动脉期一般无强化,多为低密度;门静脉期与肝脏密度一致,反而显示不明显。肝癌以肝动脉供血为主,肝动脉期一般强化明显,门静脉期一般无明显强化。

2.肝局灶性脂肪浸润平扫时为低密度区,但病灶外形不规则,不呈圆块状,无占位表现,病变区内可见到正常走行的血管;增强后病变的范围及形态不变。

3.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密度更低区呈“大而少”及形态不规则等特点;快速注射造影剂后1分钟内,病灶边缘出现分散的点状、条状或块状增强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灶增强的范围逐渐扩大,而增强的程度却随之降低,分散的高密度增强灶逐渐互相融合,最后整个低密度瘤灶变为等密度,呈“晚进晚出”的特点。螺旋CT肝双期扫描肝动脉期多无强化,少数病灶边缘见分散的点状、条状或块状增强影;门静脉期病灶多强化并向中心扩展。肝癌密度更低区呈“多而小”;肝癌增强后,有时边缘稍致密,但这些致密边不形成分散的病灶,而且密度均低于同层的主动脉,又不随时间的推移像血管瘤那样致密灶的范围增大、边缘变模糊,以及密度降低。更重要的区别点是肝癌的增强效应短暂,在注射造影剂后迅速恢复到低密度,不像血管瘤那样,持续5-1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呈“快进快出”的特点。螺旋CT肝双期扫描肝动脉期一般强化明显,门静脉期一般无明显强化。。

参考文献

[1]曾兵,吴恩惠,张云亭,白人驹,周济农,李复生,吕宝智.原发性肝癌的动态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0年05期.

标签:;  ;  ;  

原发性肝癌CT诊断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