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过程哲学视角下对于“二元论”的重释论文

王竹:过程哲学视角下对于“二元论”的重释论文

摘要:自从笛卡尔明确“二元论”的概念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其存在的弊端,为此哲学家开始不断探索怎样实现对二元论的消解,使物质和意识重新回归于完整。怀特海式的过程哲学在认识层面上对于“二元论”的消解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却存在着形而上学性,为此我们转向中国哲学中的单元论,有效的消解“二元论”的困境。

关键词:过程哲学;二元论;泛经验论;单元论

一、“二元论”的来源与转变

二元论在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都蕴含着二元的思想萌芽。直至笛卡尔正式提出二元论的概念,自此以后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灵等二元思想关系成为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点问题。

(一)“二元论”的理论来源

二元论即从差异、对立的角度去分析世界,把原本统一的世界分成互不相关的两个部分,割裂了身心的统一,同时又在寻找着能将二者统一起来的方法。但最终都走向唯心主义或是借助于中介的联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二元论所带来的弊端。笛卡尔认为上帝之外存在着两个实体,即身体实体和心灵实体,身体的属性是“广延”而心灵的属性是“思维”,两者互不干扰。但这种说法并不为所有人接受,在其表现形式上身与心始终是和谐统一,为此笛卡尔提出这种思想归因于人类长久以来把身心作为整体的习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心去强制二者的分离。但这种方法也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在现实中广泛展开,为此他进一步提出肉体和精神是可以融合的,但必须建立在异质的基础上,其最终又回到原始的起点。自此身心二者的矛盾问题一直贯穿于后世哲学当中,也成为决定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从属问题。

(二)“二元论”的现实转变

二元论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方向的转变。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即是与二元论相对立的一元论。苏联哲学家日丹诺夫曾说过:“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的两军对阵”。在唯物主义看来,物质具有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论则强调意识是世界的第一本原,否定物质的客观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唯心式的一元论开始淡出争论的视野,唯物论成为关注的焦点。单元式的唯物论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对于心灵作用的忽视,也不在具有说服力,随之产生了一种新的二元理论即属性二元论,强调心灵状态以物质作为基础,在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精神属性,其本质仍然是实体一元论。此外还存在着三元论和多元论的转向,多元论则是一元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更加强调事物中的每个元素的重要作用,而不在纠结于具体的数目。二元论在哲学的不断发展中,演化出多种形式,但是都没有跳出物质与精神的二元窠臼。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以怀特海为代表的过程哲学为二元论的消解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二、过程哲学对于“二元论”的解构

过程哲学从关系思维,泛经验论的角度,对于二元论进行解构,使二元论在认识的层面上得到合理解释。但是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定义上的混乱和思辨色彩浓厚等,导致对于二元论的超越走向失败。但总的来说,其为后世对于相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一)过程哲学对于“二元论”的超越

在传统的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往往是泾渭分明,主体的思想不涉及客体,而客体的存在也不依赖主体,产生了二元论的传统问题。随着怀特海式过程哲学的产生,打破了两者的平行关系。在思想的层面上,过程哲学拥有传统实体思维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性,其倡导一种关系思维的存在,必然使二元之间产生联系。而在经验世界中,则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着根本的界限,在过程的动态变化中主体与客体能够互换角色,从而达到一种超越的目的,其根本立足点在于对“经验”的理解,传统哲学把经验等主观因素看成人所特有的力量,而过程哲学的泛经验则认为万物皆有经验,基于一种新型的主体观去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80年代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玄武岩中,相继发现了许多蓝宝石矿床。其中以山东(昌乐)蓝宝石质量最佳。晶体呈六方桶状,粒径较大,一般在1cm以上,最大的可达数千克拉。蓝宝石因含铁量高,多呈近于炭黑色的靛蓝色、蓝色、绿色和黄色。以靛蓝色为主。宝石级蓝宝石中包裹体极少,除见黑色固态包体之外,尚可见指纹状包体。没有绢丝状金红石及弥漫状液体包体。蓝宝石中平直色带明显,聚片双晶不发育。大的晶体外缘可见平行六方柱面的生长线。山东蓝宝石因内部缺陷少,属优质蓝宝石。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存在着形而上学的思辨色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生长点。在认识论层面上,泛经验论假设一切事物都具有心灵作为理论前提,从而借助这个前提去说明身与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种经验是否真正的广泛存在,科学也无法做出相应的解释,其完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假设。就连格里芬本人也承认“泛经验论是一种未被证明的假设”。2所以其并不具备真理性,更不存在实践的价值。此外,过程哲学否认传统二元论的实体说法,但是在其思想体系中又蕴含着二元论的思想。首先他否认传统的实体观念,认为事物存在于事件的过程当中,但是又认为“现实实有”是最高的终极实体,是所有事件的总和,存在着相互矛盾。其次由于过程哲学的代表人都是著名的神学家,导致其哲学的宗教色彩浓厚,在对事物的理解方面难以脱离上帝的影子,创造出与现实相悖的产物。一方面提出“现实际遇”强调事件存在具有时空性即暂时性,而另一方面认为“现实际遇”不能用来理解上帝的存在,因为上帝是无时间性的“现实实有”,其整个哲学的体系中既包括了时间性存在的现实,又有非时间性的上帝,把世界分为了两个部分,由此可见过程哲学依然没有跳出二元论的窠臼。过程哲学对于传统二元论的超越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还缺少具体的科学证据以及实践经验,其仍然是在二元的框架中“兜圈子”,但是其也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3.过程哲学在超越中的现实困境

2.泛经验论对于“二元论”的破解

在过程哲学的概念中蕴含着关系思维的存在,成为其哲学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点。怀特海把实体称为“现实实有”,但是却不同于传统的实体思维概念,机械的把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划分为二元的存在,而是认为其代表着“构成终极实在的现实事物”。事件是过程哲学中最基础的单位,表示一事物并不是其自身,只有在过程中才是真正的存在,如个体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而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展现其本质。在过程哲学的视域下事件强调的是一种关联与性质的展现。现实实有是相对于事件来说更高层次概念,是事件与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现实实有更像人与大厦之间的中介即建筑材料,通过不断地累计复合,形成所谓永恒的终极实体。纵观终极实体的形成,即一幅平面的世界联系图展现在世人眼前,体现了怀特海的宇宙整体观。在怀特海对于现实实有的理解中,既体现出关系思维的重要作用,又内涵有对于二元论的消解方法。怀特海认为传统二元论的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简单位置的错误,把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相分离,认为实体是静止独立存在的,否认事件当中的联系性,忽视了生命本身所拥有的自然演化。二是物质具体性错误,把事物的动态过程错误的还原为简单抽象或是某种神秘主义,而后用抽象虚无的定义去解释具体事物。为了解决这种思维上的困境,其立足于过程哲学中的关系思维,使一事物的存在隶属于更高的环节,整个世界都处在事件交织的关系网络中,而最终构成终极的“现实实有”,其在时间和空间中都是永恒存在的。世界被分割为两种存在形式,二元在有限时间的现实世界将不再被视为形而上学的抽象存在,也不会彼此相互区分,而是变化发展有生有灭的过程。怀特海的关系思维方式,有效的打破了二元的思维禁锢,为科学以及哲学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基于对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经验概念的继承与发展,提出泛经验论的学说。泛经验论主张:“现实世界的所有单位都是经验着的、创造的事件”。1“经验”一词的出现,肯定了事件的主观性,表明所有存在的东西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都是自我运动,自我完善。而“创造”则立足于新,强调在原有存在基础上的改革。在这两个词的表达中都隐含着一个前提性的假设,即存在的事物都具有经验。经验的普遍存在,强调不是人所特有的,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同样拥有,在这点上体现了与二元论的本质区别,在传统的二元论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思维鸿沟,人始终是主体的存在,而其它存在物即为客体。这些在泛经验论之中是完全不存在的,万物皆为主体而又都是客体,主体与客体的角色在不同的过程中可以互换,从而取消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困境。泛经验论立足于内因论,强调世界之所为世界的根源不在世界之外,而在世界之内,其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在一事物“经验”的存在中,既具有精神的特性,也具有物质的特性。这里的精神方面是指事物之所以成为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东西,必须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和自我决定性。而经验的物质特性主要是指现实存在的发生和创造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以过去的现实作为物质基础,在继承的过程中创造出实际存在的自身,但其并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在成为现实的过程中进行了“多与一”和“一分多”的自主性判断与取舍,留下自身现实发展必要的东西,同时也蕴藏着有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潜在因素。经验所具有的双重特征,使机体自身可以进行自我演进,同时充当主体与客体,如意识在感受自身的痛苦时,就会决定我们的行为,而身体健康时又会使意识处在快乐之中,充分说明意识与存在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传统的二元论只强调外因的作用,而没有从内在过程中去理解两种实体存在的关系,而泛经验论基于经验的普遍存在,在宏观层面上强调整个世界是一个经验的过程,具有能动性,动态性等特点,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主客二元对立,而在微观层面上,则主张经验的双重特性,当一个存在物内在的具有经验,就可以自我演化,自我发展,内化了身心二元之间的不可融合性。

解决策略:科学本质的教学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反思性活动与要求,还需有指向目标的过程与途径。教师换个角度,先找出中心主题,帮助学生梳理出“血流方向”与“血液中含氧情况”等知识结构中的关键词,再展开联想,最后构建概念图(图5)。图中两条主线清晰、直观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学生后续的自我纠错找准方法。

目前,ITER计划已经成为继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后.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科技合作项目,参与成员也在不断扩大。我国也于2003年1月正式参加了ITER项目。

1.过程哲学概念中的关系思维

三、“变”对于“二元论”的内化

在西方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二元论的思想渊源,成为人们头脑中固定的思维模式,所以在此基础上对二元论进行超越,存在着很大困难。中国哲学则始终坚持单元论的世界观,认为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等二元关系只是处在“变”的过程中,皆有宇宙起源的“无”产生,所以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由于东西方哲学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本原性的差异,为此有些哲学家开始借助中国哲学去解决西方传统的二元困境。

注释:

海德格尔作为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其思想上与中国传统的单元论存在着相似之处。斯坦堡在《海德尔格、道家与形而上学问题》中就明确指出,海德格尔对于老子哲学的借鉴,使他突破了西方传统二元思维的限制,同时又不会像其他哲学家那样落入形而上学的抽象困境。3海德格尔在根本上否认把世界划分为主体与客体两个部分,强调人的现实存在即“此在”,此在是一种无规定性的存在,消除了怀特海对于实体的终极预设。“此在”以人的自在本性为基础,在存在的过程中获得其本质,故主客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取消了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其“此在”所代表的意义,在中国的哲学中更为明显,老子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并不是最终的本原,一、二、三也不是存在物的种类,而强调的是哲学之中的关联性。道的存在是一种总体的过程或是因果性,其不受必然性的限制处在一种无常的变化之中,因而产生出世间的万事万物。西方所强调的对立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可谓无稽之谈,“二”仅仅是变易的多样性存在,只是过程当中的偶然性的存在,其最终会合而为一。海德格尔与中国的传统哲学都以现实的世界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认识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是对立存在的,而是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整体。中国哲学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世界,但是并没抹杀掉部分,个体等存在的必然性,而是把它们看成“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元的区分不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但是最终却都要回到整体之中。在此基础上东方哲学更加注重对于存在意义的探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去追问存在的本质,有效的把二元论内化于“变”的过程当中,达到一种以整体为目的分。

近年来,东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2015年成立了专门的预算审查监督机构,先后出台了《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市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市本级部门预算审查监督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建立健全预决算全过程监督机制。为进一步强化部门预算审查,夯实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基础,自2016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创新监督方式,把握关键环节,探索开展部门预算审查,实现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由总预算向部门预算的延伸。

1.吴伟赋.第三种形而上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01.

2.吴伟赋.第三种形而上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43.

3.谢雨哲.开启与交融——海德格尔与老子本体论的比较[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4:3.

参考文献:

[1]吴伟赋.第三种形而上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孙小玲.存在与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曲跃厚.过程哲学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4]李志超.易道主义中国古典哲学精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2.

[5]D.R.格里芬著,鲍世斌译.从建设性的后现代哲学观点看作为一种本体论的泛经论[M].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3.

[6]谢雨哲.开启与交融——海德格尔与老子本体论的比较[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王竹(1994-),女,北京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哲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吉林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了“新型结构创客空间”,以此作为基于创客教育的第二课堂的活动基地。现以“创造实训中心”活动为例,介绍基于创客教育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标签:;  ;  ;  ;  ;  ;  ;  ;  ;  ;  ;  

王竹:过程哲学视角下对于“二元论”的重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