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固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色谱,热力学,模型,固体,溶质,烷烃,乙醚。
液固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丁霄霖[1](2003)在《液固吸附色谱法分离番茄红素异构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液固色谱法成功地对5个样品中番茄红素的异构体实现了分离。5个样品中的番茄红素均以反式结构为主,但差异很大,新鲜番茄中反式的番茄红素占96.38%,1%番茄红素油树脂中反式结构的番茄红素只有37.65%。根据其特征紫外吸收和保留时间等特征对异构体的种类进行了初步鉴定。为进一步研究番茄红素异构体的物化性质和生理活性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3年02期)
耿信鹏[2](2001)在《液/固吸附计量置换模型及其热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新近发展的液 /固吸附定量理论——吸附计量置换模型 ( SDM-A) ,以及依据SDM-A所发展的热力学理论 .扼要介绍了 SDM-A的理论依据、数学表达式、线性关系、线性吸附参数 ,并与常用的 L angmuir模型和 Freundlich经验式作了比较 .特别是介绍了依据SDM-A和能量加和原理 ,将传统的置换吸附总的热力学函变分成溶质吸附和溶剂解吸的相应两个热力学函变分量的新进展 .展望了这些研究的应用前景 .(本文来源于《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吕振波,翟秀丽,庄丽宏[3](2000)在《烷基苯生产中循环烷烃的液固吸附色谱预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 10 0目~ 2 0 0目的硅胶 ,选择正戊烷和二氯甲烷作为洗脱剂 ,采用吸附色谱法将烷基苯生产中的循环烷烃分离为饱和烃 (烷烃 +环烷烃 )及芳烃两部分。然后将饱和烃及芳烃分别进行色谱 /质谱 (GC/MS)联用分析 ,得到了有关循环烷烃构成的定性定量结果。定性结果如实地反映出烷基苯生产中的副反应产物 ,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从定量结果可以看出 ,经过硅胶吸附分离后 ,试样中含量要求很低的芳烃被浓缩 ,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可以检测出循环烷烃中含量很低的物质 ,为全面分析样品组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00年06期)
陈禹银[4](1998)在《关于液—固吸附中的单分子吸附层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溶质在固体表面吸附的单分子层厚度。提出了用溶质和溶剂的单分子层吸附量计算吸附层厚度的方法,用该法处理了几个吸附体系。发现单分子层吸附(平均)厚度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摩尔体积及它们吸附和解吸时的计量关系(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本文来源于《乐山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8年S1期)
耿信鹏[5](1997)在《用液/固吸附计量置换模型计算热力学函变分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液/固体系中溶质吸附计量置换模型的热力学研究,导出溶质吸附Gibbs自由能的两个分量随温度和溶质活度变化的计算公式.发现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亲合Gibbs函数变化分量ΔG(βα)及在相同的溶质平衡活度αPDm时溶剂自吸附剂表面的解吸Gibbs函数变化分量ΔG(q/z,PDm)均是温度的线性函数;当温度一定时,ΔG(βα)为常数,ΔG(q/z,PDm)则与logαPDm呈线性关系.由这两个分量分别对温度线性作图可获得溶质吸附焓变和熵变的相应分量值.对于所有这些热力学函数变化分量值的计算公式用于取自文献吸附数据的定量计算表明,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本文来源于《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杨骏,周革,陈诵英,彭少逸,时嵩年[6](1995)在《液固吸附动态分析装置的研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研究液固吸附动态分析装置如何稳压、稳流及如何检测原位信息等关键问题入手,设计和建立了一套可用于液固体系离子吸附研究的动态分析装置,并通过实验证明该液固吸附动态分析装置能快速、准确地给出离子在吸附剂上的吸、脱附动态信息,为液固体系的吸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段。(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1995年02期)
陈农,张玉奎,卢佩章[7](1993)在《对液固吸附色谱多元冲洗剂体系中保留值方程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微观分子相互作用的角度,考察了液固吸附色谱叁元流动相方程lnk'=α+c_1C_B_1+c_2C_B_2+b_1lnC_B_1+b_2lnC_B_2中各系数的物理意义,研究了系数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同时提出了系数c_1、c_2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1993年05期)
耿信鹏[8](1992)在《全浓度二组分体系液—固吸附计量置换模型的研究——Ⅰ.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浓度二组分液一固吸附体系中,按组分Ⅰ、组分Ⅱ和吸附剂间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平衡推导出一个计量置换吸附模型(SDM—A),并从理论上研究了该模型的两种表达式的特征以及与Freundlich经验式的联系与区别。依据两个表达式线性作图得到的两个斜率的相对值,提出了理想吸附体系与非理想吸附体系的观点。(本文来源于《纺织基础科学学报》期刊1992年04期)
夏金强,张乐沣,郁蕴璐[9](1992)在《液固吸附色谱中溶质保留值与流动相组成关系的研究 Ⅱ.叁元流动相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研究二元流动相体系基础上推出特殊叁元流动相体系(恒定其中一种组分浓度而变化另两种组分浓度)保留值与流动相组成的关系式:logk′=B_0+B_1Φ+B_2Φ~2+B_3log(K+Φ),我们采用理论计算K值的方 法使方程线性化,简化计算方法,实验证明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1992年03期)
夏金强,张乐沣,郁蕴璐[10](1992)在《液固吸附色谱中溶质保留值与流动相组成关系的研究 Ⅰ.二元流动相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Snyder吸附顶替模型基础上考虑溶质分子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用溶解度参数理论推出溶质保留值与流动相组成的关系式:logk′=B_0+B_1Φ+B_2Φ~2+B_3logΦ。实验证明了此关系式的正确性,同时考察了关系式中系数B_0、B_3及其物理意义。与其它模型比较以本文的方法误差最小。(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1992年01期)
液固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了新近发展的液 /固吸附定量理论——吸附计量置换模型 ( SDM-A) ,以及依据SDM-A所发展的热力学理论 .扼要介绍了 SDM-A的理论依据、数学表达式、线性关系、线性吸附参数 ,并与常用的 L angmuir模型和 Freundlich经验式作了比较 .特别是介绍了依据SDM-A和能量加和原理 ,将传统的置换吸附总的热力学函变分成溶质吸附和溶剂解吸的相应两个热力学函变分量的新进展 .展望了这些研究的应用前景 .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固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丁霄霖.液固吸附色谱法分离番茄红素异构体[J].食品科学.2003
[2].耿信鹏.液/固吸附计量置换模型及其热力学[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1
[3].吕振波,翟秀丽,庄丽宏.烷基苯生产中循环烷烃的液固吸附色谱预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色谱.2000
[4].陈禹银.关于液—固吸附中的单分子吸附层厚度[J].乐山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5].耿信鹏.用液/固吸附计量置换模型计算热力学函变分量[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1997
[6].杨骏,周革,陈诵英,彭少逸,时嵩年.液固吸附动态分析装置的研制及应用[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995
[7].陈农,张玉奎,卢佩章.对液固吸附色谱多元冲洗剂体系中保留值方程的考察[J].色谱.1993
[8].耿信鹏.全浓度二组分体系液—固吸附计量置换模型的研究——Ⅰ.理论模型[J].纺织基础科学学报.1992
[9].夏金强,张乐沣,郁蕴璐.液固吸附色谱中溶质保留值与流动相组成关系的研究Ⅱ.叁元流动相体系[J].色谱.1992
[10].夏金强,张乐沣,郁蕴璐.液固吸附色谱中溶质保留值与流动相组成关系的研究Ⅰ.二元流动相体系[J].色谱.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