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哥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女性,哥特,艾略特,之城,简爱,小说,父权制。
女性哥特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19)在《《失婴疑云》女性哥特主题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英国女性主义文学评论家艾伦·莫尔斯提出"女性哥特"以来,众多女性主义评论家相继对女性哥特进行了研究,本文以肖沃尔特对20世纪美国女性哥特小说共同主题的研究为基础探索文本中的女性哥特主题,研究表明,苏菲汉娜的小说采取了更隐秘的女性哥特表达,每部小说都有较为隐蔽的女性哥特主题,哥特元素的背景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传达了女性的压迫与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田丽娟[2](2019)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哥特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前期作品中最杰出的长篇巨着之一,它继承了西方女性哥特文学的传统,蕴含了许多女性哥特文学的元素。小说女主人公麦琪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她敢于打破常规,自由地追求理想生活,但同时又难以摆脱父权社会的局限性,体现了她矛盾的女性意识。用女性哥特这一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作家以及广大女性在与父权制社会做斗争过程中的矛盾意识。(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17期)
王雪[3](2019)在《《失婴疑云》女性哥特环境描写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哥特小说自其诞生以来,以其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营造诡异的哥特氛围,研究表明,苏菲汉娜的小说采取了更隐秘的女性哥特表达,每部小说都有较为隐蔽的女性相关主题,但同时哥特元素增加了作品的张力,旨在丰富情节,恰当地传达了女性的压迫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关怀。(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8-01)
王菲菲,周媛媛[4](2019)在《《简爱》与《藻海无边》:关于女性哥特的互文性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互文性是一种文学批评手法,借由互文性可以对照两个不同的文学文本,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和不同性,进而深刻挖掘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作品的深邃主题。本文正是借由文学互文性批评方法,意图发掘出《简爱》和《藻海无边》两部杰出小说中的女性哥特元素的互文性特征,进而探寻两部小说中体现出的独特的女性人文关怀及对女性意识的主体认识和拓展。(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20期)
张倩[5](2019)在《张爱玲与阿特伍德女性哥特小说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严格来说,传统哥特小说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经典哥特文本,它主要是以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古堡为依托,讲述纯洁柔弱的少女被暴君迫害的故事,其中的神秘诡异、暴力凶杀的成分是传统哥特小说的代名词,但是由于该类型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固化,后来逐渐沦为简单机械模仿的滥制品,走向文学领域的边缘地带。而女性哥特作家活用了传统哥特小说的特征,结合自身女性的独特视角,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女性哥特领地,因此,在第一章中,本文总结了传统哥特小说与女性哥特小说的概况,并追溯了哥特对张爱玲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影响。接着用两章的篇幅,以传统哥特小说为参照物,从微观上阐述女性哥特作品的显着特征。结合张爱玲和阿特伍德的具体文本,对她们作品中封闭空间的设置和女性人物的悲剧两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在第四章主要写了哥特(女性哥特)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以及张爱玲与阿特伍德对恐惧感的呈现。事实上哥特小说给读者的恐惧并不是单纯的害怕,而是哥特作家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读者产生“自我保持”的情感,升华读者对于真善美的理解。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平行研究,从女性哥特小说的角度对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和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进行分析探究,以期为两位作家的比较研究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手段,同时希望能启发读者思考当下时代女性的生存处境问题。(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解萌[6](2018)在《失衡权利下的诡谲景观——女性哥特主义视域下的《浮生梦》》一文中研究指出达芙妮·杜穆里埃所着的《浮生梦》,通过哥特式的悬疑惊悚展现了主人公瑞秋迷雾般的人生历程,瑞秋是否有罪更是读者们内心重复追问的焦点。女性作家透过女性哥特典型的创作手法使小说萦绕在神秘且模糊的氛围里,并且故事中各式各样的诡谲景观暗藏着社会大环境中男女两性所持权利的差异,这也最终造成了悲剧的结局。小说既是对现实中父权制度威压下女性真实生存境遇的放大和关注,也是以达芙妮·杜穆里埃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体希望运用女性哥特主义的利刃以求得男女平等的对话机制和话语权力的深切渴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周莉丽[7](2018)在《《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女性哥特元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创作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在传统哥特小说元素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了女性哥特式特征:在营造恐怖气氛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浪漫温馨元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小说主题突出表现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梅[8](2018)在《女性哥特:从《奥特朗托城堡》和《呼啸山庄》中的传统女性角色到戴克的“暴力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贺拉斯·瓦尔普尔所着的第一部哥特小说《奥特朗托城堡》奠定了哥特小说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被后来的作者一直沿用和模仿。虽然在同一时期,哥特小说的女性作家占据的地位不可忽视。然而,女性哥特这一名词在艾伦·摩尔1976年发表的《文艺女性》中才被首次正式提出。本文分为六部分,依据《奥特朗托城堡》,《呼啸山庄》和《佐夫洛亚或沼泽》这叁个文本,旨在以哥特传统及哥特家庭模式分析女性哥特小说的特点以及后期的进步和转变。第一部是叁个文本的内容梗概以及作者生平背景介绍。第二部分分为哥特小说以及女性哥特的文献综述。主要为哥特小说发展的简要介绍和按时间线对相关研究理论进行梳理。以及对女性哥特发展的介绍和“暴力女性”这一名词的解释。根据本文的研究重点对文献理论进行梳理并整理出本文的理论框架,最终对本文的研究价值做一简要陈述。第叁部分从传统女性形象特点出发分析叁个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并探究女性固有形象形成的原因。第四部分重点分析戴克小说中“暴力女性”角色,并从社会进步和女性意识觉醒方面探究这一新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第五部分探究男女哥特作家异同,主要从性别和社会阶层两方面分析造成男女作者差异的原因。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包括对前文主要发现的总结以及对研究局限性的反思。(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胡若璇[9](2018)在《《荆棘之城》的女性哥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萨拉·沃特斯是一名杰出的英国作家,她的作品曾数次入围柑橘奖和布克奖。沃特斯因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翔实描写而出名,并且,她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包含女同性恋主题。“维多利亚叁部曲”包括《南茜的情史》、《灵契》和《荆棘之城》,这叁本书都是基于以上所说的两点创作而成。小说通过描写女同性恋主人公在男权社会与性取向劣势中反抗囚禁、寻找自我身份认同、通过女性自己的力量成功实现颠覆的过程,反映了她们在艰难境遇中对爱情、独立、自由的追求。本论文从女性哥特理论角度出发,通过解读小说中大量存在的哥特元素,说明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和遭受的压迫,以及女同性恋在异性恋主导的维多利亚社会中的边缘状态。与此同时,她们遭受的不公和痛苦反过来给予她们力量,使她们成功实现了颠覆。论文从叁个部分对《荆棘之城》进行解读。首先,通过解读苏和莫德这两位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疯癫,说明她们作为女性被禁闭的生存困境。一方面,苏身上存在的疯癫表明了她作为女性弱势群体的一员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中所处的困境;另一方面,莫德身上存在的疯癫说明了她作为所谓的上流社会的女性身处的困境。之后,本文通过解读小说中大量存在的暴力元素,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遭受的压迫。一方面是布莱尔庄园中存在的暴力,表现为莫德遭受的暴力以及莫德施加给仆人的暴力。另一方面是苏在疯人院中遭受的暴力。第叁个部分通过详细解读颠覆的成功阐明了女性依靠自我战胜逆境的力量。第一个角度是对于父权制社会的颠覆;第二个角度是对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爱情婚姻观的颠覆。因为性别,女同性恋只有通过与男性建立婚姻关系才能获得保护;因为性取向,她们遭受着外界的歧视与自我内心的挣扎,只能活在异性恋的阴影下。本文旨在说明女性可以通过彼此间的团结互助,从家庭和社会施加的压迫中挣脱出来。(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董伟杰[10](2018)在《作为女性哥特小说的《染血之室》与《黄色糊墙纸》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76年艾伦·莫尔斯所着的《文学妇女》的出版开启了女性哥特小说研究的风潮。该研究将哥特小说与女性主义结合起来,对一些女性作家所创作的哥特小说进行新的解读,体现了性别领域在20世纪对西方哥特文学研究所取得的开拓性进展。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英国当代极富个人色彩的作家,也是最早公开从事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在她众多文学作品中,1979年出版的中篇小说《染血之室》最受关注和赞誉。夏洛特·伯金斯·吉尔曼(1860-1935)是美国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时期着名的女权主义作家,《黄色糊墙纸》(1892)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自传体短篇小说,同时也是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的妇女独立宣言。这两部作品被着名女性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评价为具有女性哥特传统的作品。国内外对这两部小说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其哥特体裁、女性主义思想、女性自我身份的追求等主题以及写作手法等方面,尽管成果众多,但都不足以形成在女性哥特视角层面的深层探讨,更不要说对分别来自英美两部女性哥特作品的比较研究。本论文以《染血之室》和《黄色糊墙纸》为研究对象,在细致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从女性哥特小说的视角,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在女性哥特小说中,哥特背景被认为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锢,哥特母题的运用进一步揭穿了父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蹂躏,而哥特女性在逆境中的反抗则标志着女性意识的苏醒。本文透过作品对女性哥特小说元素的运用,探讨卡特和吉尔曼如何通过哥特小说的体裁建构来传达她们的女性意识。女性的觉醒与反抗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长久不衰的主题,卡特和吉尔曼透过其作品的哥特小说外形,将目光聚焦于父权专制下女性的不幸际遇。本文通过分析《染血之室》和《黄色糊墙纸》两部作品的异同,深入探讨女性是如何从男权社会的附庸到对其进行质疑、甚至解构父权中心主义的变化历程,并引发读者对构建和谐两性关系进行有益思考。从吉尔曼笔下女性反抗的“失败”到卡特笔下女性反抗的“成功”,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对于进一步探索女性哥特小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卡特和吉尔曼这两位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也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女性哥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前期作品中最杰出的长篇巨着之一,它继承了西方女性哥特文学的传统,蕴含了许多女性哥特文学的元素。小说女主人公麦琪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她敢于打破常规,自由地追求理想生活,但同时又难以摆脱父权社会的局限性,体现了她矛盾的女性意识。用女性哥特这一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作家以及广大女性在与父权制社会做斗争过程中的矛盾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哥特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雪.《失婴疑云》女性哥特主题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9
[2].田丽娟.《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哥特解读[J].作家天地.2019
[3].王雪.《失婴疑云》女性哥特环境描写解读[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2019
[4].王菲菲,周媛媛.《简爱》与《藻海无边》:关于女性哥特的互文性解析[J].戏剧之家.2019
[5].张倩.张爱玲与阿特伍德女性哥特小说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9
[6].解萌.失衡权利下的诡谲景观——女性哥特主义视域下的《浮生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
[7].周莉丽.《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女性哥特元素解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8
[8].刘梅.女性哥特:从《奥特朗托城堡》和《呼啸山庄》中的传统女性角色到戴克的“暴力女性”[D].西北大学.2018
[9].胡若璇.《荆棘之城》的女性哥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10].董伟杰.作为女性哥特小说的《染血之室》与《黄色糊墙纸》对比研究[D].鲁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