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效应,流动人口,收入,婚前,稳定性,模型,婚姻。
自选择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莫旋,周建[1](2019)在《流动人口的创业决策与收入效应——基于自选择与异质性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内生转换模型(ESRM)弥补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将流动人口创业决策纳入实证分析框架,从自选择和异质性视角,研究流动人口创业的收入效应。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性别与教育等因素同时影响其创业选择和收入,控制样本选择性偏误,创业者的收入显着高于不创业者,但创业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效应具有明显异质性,不创业者创业的收入效应大于创业者,发展型创业者的收入效应大于生存型创业者。研究结果为精准地评估流动人口创业收入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鼓励流动人口进行创业、建设创业型经济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北人口》期刊2019年05期)
严俊,兰雅心[2](2019)在《不完全信息与无序自选择——对“就医分流”困境的理论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级诊疗制度早在2009年便已提出,而合理的分流秩序至今仍未形成。本研究采取信息经济学甄别模型的解释视角,将"就医分流"视为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分离均衡的实现过程。在深入讨论达成分离均衡的自选择机制前提假设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说明看似无序的患者微观选择具有类型化的行动逻辑,而只有在符合"私人信息掌握程度高、制度信息掌握程度高、风险控制偏好低"这一特征的自选择行动者大量存在时,宏观层面才有可能呈现出甄别模型预测的理想分级诊疗格局。本文同时指出,从单位制条件下相对合理的就医流向到医疗市场化改革后的无序自选择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亦可从自选择主体的类型转换与扩散角度加以讨论。(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杨贵军,周亚梦,李晓霞[3](2019)在《京津冀流动人口迁移自选择与收入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迁移具有自选择性,劳动力根据自身特征决定是否迁移。本文基于2015年京津冀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验证了样本选择性偏差的存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平衡样本,对迁移的收入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流动人口的迁移负选择效应非常明显,与未流动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的年龄更低、受教育程度更低;流动人口的实际收入显着高于不流动的反事实收入,迁移经历的收入效应显着;京津冀地区教育回报率高于流动人口的迁出地。(本文来源于《统计与管理》期刊2019年02期)
张少尧,时振钦,宋雪茜,邓伟[4](2018)在《城市流动人口居住自选择中的空间权衡分析——以成都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成都市主城区各街道的流动人口数据,分析2010-2015年流动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居住空间分异程度,并从流动人口行为决策的视角选取影响变量,分析其对居住自选择的影响程度及其空间差异,据此揭示居住自选择中的空间权衡过程,探讨流动人口的空间权衡对其居住自选择和居住空间格局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2010-2015年,成都流动人口在主城区南部和城市中心快速增加,其集聚态势为西高东低;流动人口相较于本地户籍人口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居住空间分异性;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居住区面积、房租、公交、企业及生活服务设施对流动人口居住自选择有明显影响,且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居住区面积和房租影响显着,但影响关系受流动人口空间自相关影响显着;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不同变量对居住自选择的解释能力存在空间差异性,流动人口通过不同变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权衡不同区域,以此完成居住自选择并最终形成居住空间格局。(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刘玉萍,郭郡郡,喻海龙[5](2019)在《婚前同居、同居蔓延与中国居民的婚姻稳定性:自选择及其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0年和2012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首先通过全体样本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实证检验中国居民初婚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不同出生世代子样本的回归,检验随着同居的蔓延,自选择变化导致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之间关系的变化;最后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样本匹配,通过比较匹配前后回归结果中"是否婚前同居"变量系数的变化,以进行自选择效应的识别。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中国居民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负相关;对于出生于不同世代的居民,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之间关系的大小和显着性发生变化,且随着同居在不同世代群组中的蔓延,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之间的负向关系减弱;自选择效应基本解释了中国居民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之间的负向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人口》期刊2019年01期)
郭郡郡,刘玉萍,喻海龙[6](2018)在《婚前同居与中国女性的婚姻稳定性:自选择效应还是测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研究发现,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负相关,其中自选择效应和测度问题被视为二者负向关系的主要致因。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女性样本,实证分析了婚前同居和中国女性婚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了自选择效应和测度问题在其中作用的相对大小。研究结果显示:总的来说,中国女性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负相关;随着同居在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女性中的蔓延,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的负向关系消失;自选择效应基本主导了中国女性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之间的负向关系;虽然测度问题也推动了中国女性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关系的负向变化,但与自选择效应相比,测度问题的影响要小得多。(本文来源于《南方人口》期刊2018年05期)
金江,孟勇,张莉[7](2018)在《跨方言区流动、自选择与劳动力收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考察劳动力跨方言区流动对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与在同一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个体相比,跨方言区流动收入要高31.9%;对于跨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而言,跨方言区流动对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为30.5%,如果在同一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选择跨方言区流动,其收入反而会减少3.9%,说明不同劳动力个体在流入地的选择上是基于其比较优势做出的决策。进一步,本文还发现跨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无论选择在同一方言区流动还是跨方言区流动,均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在流动决策上具有绝对优势。在考虑了测量误差和极端值以及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本文来源于《统计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封进,王贞,宋弘[8](2018)在《中国医疗保险体系中的自选择与医疗费用——基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已实现全覆盖,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在于医保基金能否实现可持续运行。在现行制度安排下,灵活就业群体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可能存在逆选择问题,随着就业形态日趋多样化,这将加剧基金运行的不平衡。本文基于2012-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中国特有的制度特征,在实证上将逆选择效应同道德风险相区分,验证了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群是医疗费用较高的人群。估计表明,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群医疗支出明显高于强制参保群体,大约高78%;而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群医疗支出比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医保高约45%。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提升了他们的福利,但如何规避潜在的基金运行风险,是医保制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金融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何源[9](2018)在《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化战略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重要战略之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投资者的成熟以及市场交易条件的完善,我国市场发生了多起多元化并购,结果不尽人意。过去学者对企业价值及公司多元化进程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大多局限于观察企业静态存量价值,却忽视了企业长期存在的动态变化;对多元化“折价”或“溢价”争论不休、意见不一,但较少关注多元化对企业价值的“U型关系”,即多元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应是二次的非线性关系。另外,外国学者提出的多元化内生性问题也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在对企业多元化理论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融合我国企业性质特征,结合时间窗口内宏观经济变化形势,对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价值关系进行研究,为了:(1)探究企业多元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其影响关系(线性或非线性);(2)研究企业多元化的特征,即企业多元化是否存在自选择行为;(3)结合企业的产权性质分析我国特有背景下产权差别是否能左右多元化影响企业价值问题的结论。本文旨在为我国企业多元化结果提供学术解释,同时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选取了 2012年-2016年5年间2194家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严格按照Wind二级行业代码对公司业务进行人工分类,建立行业从属关系表,利用Python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出行业价值中位数后计算出各家公司的超额价值;根据企业价值增量,建立动态模型,研究多元化与企业价值的“U型”关系;参考前人的做法,运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即GARCH(1,1)度量宏观经济变量变化的条件方差(王义中,2014),定义宏观经济变量,通过添加交互项的方法研究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多元化企业的影响;我们通过企业主营业务比例大小定义一个二元变量,利用Logit模型对多元化的自选择特征进行研究;根据样本的产权性质进行分组研究,分析上述问题在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样本组中的表现情况。本文研究分析的主要结论为:第一,多元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具有“倒U型”关系,即适度多元化能提升企业价值而过度多元化则会导致“折价”,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中不显着,而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十分明显;第二,多元化存在自选择特征,控制企业的相关特征后,企业价值较低的多元化概率更高,意味着企业中存在多元化自救行为;第叁,由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存在,多元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将会被对冲。在整个分析中,公司规模、公司年龄、财务杠杆、机构持股比例、可利用资源、管理者能力等特征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多元化企业的企业价值,对研究影响多元化企业价值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瑞琴,孙浦阳[10](2018)在《地理集聚与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基于上、下游关联集聚和专业化集聚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企业异质性角度检验了中国企业的区位自选择效应,即高生产率的企业是否一定会选择在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中心区。在衡量集聚程度的方式上,本文不仅考察了传统的专业化集聚,还首次考虑了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多样化集聚,使用嵌套Log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着重对区位自选择效应在两类集聚条件下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专业化集聚程度较高的中心地区,企业的自选择效应较为明显,但对上、下游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中心地区,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则相对较弱。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较大的纯加工贸易型企业更为关注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尽管这类企业生产率相对较低,但在竞争效应尚可容忍的条件下,它们仍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地理优势的中心地区,这说明这些地区企业生产率的分布是较为分散的,这类企业不存在明显的区位自选择效应。基于此,本文认为,为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核心地区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要为那些生产率较低的加工贸易型企业的区位转移创造有利条件;外围地区则要重视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和上、下游产业链的搭建,逐渐培育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18年04期)
自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级诊疗制度早在2009年便已提出,而合理的分流秩序至今仍未形成。本研究采取信息经济学甄别模型的解释视角,将"就医分流"视为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分离均衡的实现过程。在深入讨论达成分离均衡的自选择机制前提假设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说明看似无序的患者微观选择具有类型化的行动逻辑,而只有在符合"私人信息掌握程度高、制度信息掌握程度高、风险控制偏好低"这一特征的自选择行动者大量存在时,宏观层面才有可能呈现出甄别模型预测的理想分级诊疗格局。本文同时指出,从单位制条件下相对合理的就医流向到医疗市场化改革后的无序自选择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亦可从自选择主体的类型转换与扩散角度加以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莫旋,周建.流动人口的创业决策与收入效应——基于自选择与异质性视角[J].西北人口.2019
[2].严俊,兰雅心.不完全信息与无序自选择——对“就医分流”困境的理论解释[J].浙江学刊.2019
[3].杨贵军,周亚梦,李晓霞.京津冀流动人口迁移自选择与收入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J].统计与管理.2019
[4].张少尧,时振钦,宋雪茜,邓伟.城市流动人口居住自选择中的空间权衡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8
[5].刘玉萍,郭郡郡,喻海龙.婚前同居、同居蔓延与中国居民的婚姻稳定性:自选择及其变化[J].西北人口.2019
[6].郭郡郡,刘玉萍,喻海龙.婚前同居与中国女性的婚姻稳定性:自选择效应还是测度问题[J].南方人口.2018
[7].金江,孟勇,张莉.跨方言区流动、自选择与劳动力收入[J].统计研究.2018
[8].封进,王贞,宋弘.中国医疗保险体系中的自选择与医疗费用——基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行为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8
[9].何源.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D].浙江大学.2018
[10].李瑞琴,孙浦阳.地理集聚与企业的自选择效应——基于上、下游关联集聚和专业化集聚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