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余框架论文-张枫,王建军

冗余框架论文-张枫,王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冗余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缩感知,?_2,?_1极小化方法,Block,D-RIP,冗余紧框架

冗余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张枫,王建军[1](2019)在《基于冗余紧框架的?_2/?_1极小化块稀疏压缩感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缩感知是(近似)稀疏信号处理的研究热点之一,它突破了Nyquist/Shannon采样率,实现了信号的高效采集和鲁棒重构.本文采用?_2/?_1极小化方法和Block D-RIP理论研究了在冗余紧框架下的块稀疏信号,所获结果表明,当Block D-RIP常数δ_(2k|τ)满足0 <δ_(2k|τ)<0.2时,?_2/?_1极小化方法能够鲁棒重构原始信号,同时改进了已有的重构条件和误差上界.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字典,执行了一系列仿真实验充分证实了理论结果.(本文来源于《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期刊2019年02期)

沈利来,缪卫清,常军[2](2019)在《基于敏感性的冗余度在框架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阐明框架结构的性能特点,优化结构设计,笔者设计了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冗余指标,得出了梁、柱单元的冗余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冗余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且低冗余构件周围易发生连续性倒塌。通过调整构件尺寸,优化冗余分布,使框架结构达到较均衡的冗余度分布,进而确保框架结构最大可能地发挥承载能力。最后通过建立结构整体冗余度指标,从结构整体上验证了结构设计优化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01期)

魏勇[3](2018)在《消能冗余伸臂框架—核心筒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架-核心筒超高层建筑常使用伸臂将核心筒和框架柱连接起来共同抵抗地震作用,但是伸臂会引起刚度突变的问题,而且采用硬抗方式,对结构会造成一定的累积损伤。将消能减震技术运用于抗震已是研究的热点,消能伸臂利用了核心筒和外框架柱之间变形的不同,耗散一部分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以达到减震目的。台湾集集地震、汶川地震、东日本大地震使得距离震源很远的高层、超高层结构受到了比其他结构更严重的震害,长周期地震动对长周期结构的破坏作用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为了探究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和耗能机制,以及消能伸臂结构对长周期地震动的减震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首先从地震动的3要素对比了普通地震动和长周期地震动之间的差异性,强度包括地震动峰值及峰值比,频谱包括傅里叶谱和反应谱。结果表明,长周期地震动持时更长,强度除PGA外都大于普通地震动,低频成份丰富,长周期地震动的反应谱值在结构自振周期大于0.5s之后就明显大于普通地震动。2.根据消能冗余伸臂概念,将一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运用ETABS软件设计成新型消能伸臂结构,并且和水平设置阻尼器方案、套索设置阻尼器方案进行对比,选择一种新式阻尼器—电涡流阻尼器,将两类地震动分别输入两种结构当中进行时程分析,首先对比抗震结构在两类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差异性,然后分析3种不同减震方案在两类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框架-核心筒结构响应更大,结构响应容易超出规范限值,3种减震方案都能发挥减震作用,但在不同类型地震动作用下减震效果有差别。3.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将一个实际工程设计成新型消能冗余伸臂结构,将两类地震动分别输入两种结构进行多遇地震弹性分析,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详细对比了抗震结构在设防烈度两类地震动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过程,深入研究了消能伸臂的设置对结构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抗震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损伤更为严重,损伤规律也与普通地震动作用时不同,消能伸臂的设置对连梁、结构底部墙肢、混凝土受拉损伤、框架梁应力都有一定的减震效果,结构的塑性耗能有所减小。(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罗开海[4](2018)在《RC框架结构冗余度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8年汶川地震中映秀中学倒塌的一栋教学楼结构单体为原型,按基于冗余度理论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改进设计,并采用静力弹塑性Push-Over方法对原设计结构和改进设计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原设计和改进设计均能满足各自预期的大震不倒的目标要求,但改进设计的结构变形集中程度要缓和得多、塑性铰出现的顺序相对较晚而且分散得多,其抗震性能要明显好于原设计结果。(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8年02期)

保海娥,刘培,左琼,罗开海[5](2018)在《震损RC框架结构抗震冗余度加固及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基于冗余度理论的抗震设计方法在既有建筑和震损建筑抗震加固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文献[1]中基于冗余度理论的抗震设计方法对文献[2]中试验后的RC框架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并对加固后的RC框架结构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历经各级激励后模型1的损伤程度远小于模型2,模型1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更大的抗倒塌储备能力,同时也表明采用增大结构抗震冗余度的加固方案是合适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8年02期)

罗开海,左琼,保海娥,齐娟,姚志华[6](2018)在《基于冗余度理论设计RC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检验和验证基于冗余度理论的抗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工程可操作性,本文以汶川地震中某震害严重的RC框架结构为原型1,在保持建筑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结构布局和提高性能目标设计了原型2,以1∶5的比例制作了两个模型进行同台对比试验。试验中选取了汶川地震叁组实际地震记录作为输入激励,进行了主震余震型地震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模型2的Y向基本频率大于模型1,层间位移角小于模型1,说明模型2的结构布局调整效果明显;模型2的扭转效应大于模型1,说明实际工程中增设翼墙时应注意把握均匀、对称的布置原则,避免产生过大的扭转效应;从构件应变反应看,模型1背立面柱子是结构抗倒塌的关键构件,模型2远离刚心的角柱是抗倒塌的关键构件;两模型均可达到预期的大震不倒的性能目标,但模型2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更大的抗倒塌能力。(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8年02期)

焦赞[7](2018)在《RC框架结构房屋抗震冗余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冗余度理论已经在多个学科领域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到冗余度对建筑结构防连续倒塌的重要作用。在此之后,美国与日本就开始对冗余度理论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本文以RC框架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抗震冗余度基本理论,借助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等手段,研究冗余度理论在实际工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多层次抗震体系的设计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建筑抗震冗余度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建筑抗震设防的现状,从建筑结构冗余布局和构件截面冗余设计两个方面入手,构建了RC框架结构房屋抗震冗余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控制对策:1)在建筑结构布局层面,提出建筑抗震体系层次化概念,利用建筑非结构构件(如围护墙、填充墙等)作为建筑防线,使其先于结构构件破坏,在结构构件破坏前尽可能多地耗散地震能量,以减轻主体结构的损伤或破坏;对于结构构件,根据其重要性(相对刚度、承重情况等)不同分为抗侧力构件和普通承重构件,采用区别对待的设计对策使结构体系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发生渐进式破坏;2)在构件设计层面,根据构件在建筑抗震体系中所处的层级不同采取不同的设计对策,即按照“建筑防线—结构抗侧力体系—普通承重构件”的破坏顺序要求,根据刚度、强度和延性相互匹配的原则提出各层级构件的截面设计控制原则,进而给出了完善的、具有工程可操作性的RC框架结构房屋抗震冗余设计方法。(2)根据上述研究成果,选取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一栋倒塌的RC框架教学楼作为试设计对象进行抗震冗余设计。冗余设计时,维持建筑使用功能不变,将原设计中240mm厚普通砌体填充墙替换为100mm厚少配筋混凝土墙,作为建筑防线使用;对于结构构件,将承重较小的框架作为抗侧力构件,要求其具有承担全部地震作用的能力;剩余的、承担重较大的柱及相关构件作为普通承重构件,其抗侧强度不计入整体抗震能力,但要求具有适应抗侧力构件极限变形的能力,即在抗侧力构件处于极限变形的状态下,普通承重构件仍具有足够的承重能力。经与原设计比较表明,冗余设计后房屋的整体刚度有所增加,且较为均匀,自振周期略有下降,两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更为接近,扭转效应明显减小。(3)对上述冗余设计结果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进行弹塑性仿真分析。分析显示,地震作用下,100mm厚少配筋混凝墙首先发生破坏,但具有较好的延性,能够实现“坏而不倒”的预期设计目标,较好地保护主体结构;罕遇地震下,抗侧力体系产生明显的损伤但仍具有足够的承载力,能够达到大震不倒的设计目标;在地震强度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建筑防线和抗侧力体系刚度退化加剧,普通承重构件破坏,最终结构整体失效。上述结果表明,抗震冗余设计的房屋,建筑结构布局合理,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实现构件分批次屈服,具备多层次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4)为进一步检验抗震冗余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带填充墙的RC框架房屋进行了比例为1:5的振动台模拟地震模型试验研究。试验选取Elcentro波、Taft波和一条人工波作为输入激励,由台面加速度峰值0.05g开始,逐级增大台面输入强度,直至主体结构破坏失效。试验中,延性较好、强度较低的填充墙,即建筑防线首先破坏,但并未立即退出工作,能够持续消耗地震输入能量,较好地保护主体框架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建筑结构构件的破坏模式及次序合理,建筑整体力学性能退化的层次清晰,达到了冗余设计的预期目的,本文给出的抗震冗余设计方法是合理、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01)

范丽兰,舒志彪[8](2016)在《Hilbert空间连续K-框架的冗余与扰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连续K-框架的定义,给出了Hilbert空间连续K-框架的两个等价刻画.在连续K-框架中挖去部分元素还构成连续K-框架的两个充分条件和不构成连续K-框架的一个充分条件,利用合成算子和两个连续Bessel映射的有界线性算子SF,G去刻画连续K-框架.最后讨论Hilbert空间连续K-框架的扰动.(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陈鹏,孟晨,王成[9](2015)在《基于高度冗余Gabor框架的欠Nyquist采样系统子空间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指数再生窗Gabor框架的欠Nyquist采样系统对窄脉冲信号完成采样与重构一般情况下效果较好,但是当框架高度冗余时,使用传统面向系数域的方法对信号进行子空间探测会面临失败或较大误差。该文采用面向信号域的思想,构建了分块的对偶Gabor字典,并对信号分块稀疏表示;根据信号的分块表示推导了采样系统的测量矩阵,提出了测量矩阵受字典相干性约束的分块e-相干性;将信号合成模型引入多观测向量问题,提出基于分块e-闭包的同步正交匹配追踪算法(,B FSOMPe),用于信号子空间探测。此外还证明了算法的收敛约束条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子空间探测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提高了信号重构成功率,降低了采样通道数,并增强了系统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郭冬梅[10](2015)在《不同冗余度下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处于地震频发地带,近几十年来的几次大地震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在地震灾害中,由建筑结构破坏及其引发的损失最为突出,故近年来工程界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日益深入。结构布置对建筑物抗震性能有较大影响。不同平面布置、不同冗余度的结构在地震中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本文对同种结构类型不同冗余度的RC框架结构进行研究,充分考虑跨度或跨数变化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按现行规范对七种工况下的框架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截面设计及弹性时程分析,并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静力分析及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比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静力结果,根据各构件塑性铰位置、塑性铰出现顺序以及最大层间位移角判断结构的屈服机理和薄弱部位;对比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研究每种工况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值;提出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评估各工况结构的抗震性能;定性研究跨数和跨度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跨数减小,冗余度减小,最大层间位移角增加,弹塑性变形能力和承载力储备能力降低,抗震性能变差;跨度减小,最大层间位移角减小,弹塑性变形能力和承载力储备能力提高,抗震性能变好。本文对冗余度少、跨度大、地震中表现较差的结构进行巨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对比结构在不同程度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找出关键杆件和关键部位,并对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为工程人员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冗余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进一步阐明框架结构的性能特点,优化结构设计,笔者设计了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冗余指标,得出了梁、柱单元的冗余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冗余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且低冗余构件周围易发生连续性倒塌。通过调整构件尺寸,优化冗余分布,使框架结构达到较均衡的冗余度分布,进而确保框架结构最大可能地发挥承载能力。最后通过建立结构整体冗余度指标,从结构整体上验证了结构设计优化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冗余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张枫,王建军.基于冗余紧框架的?_2/?_1极小化块稀疏压缩感知[J].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2019

[2].沈利来,缪卫清,常军.基于敏感性的冗余度在框架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9

[3].魏勇.消能冗余伸臂框架—核心筒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8

[4].罗开海.RC框架结构冗余度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8

[5].保海娥,刘培,左琼,罗开海.震损RC框架结构抗震冗余度加固及振动台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8

[6].罗开海,左琼,保海娥,齐娟,姚志华.基于冗余度理论设计RC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8

[7].焦赞.RC框架结构房屋抗震冗余设计理论与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8

[8].范丽兰,舒志彪.Hilbert空间连续K-框架的冗余与扰动性[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陈鹏,孟晨,王成.基于高度冗余Gabor框架的欠Nyquist采样系统子空间探测[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5

[10].郭冬梅.不同冗余度下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

标签:;  ;  ;  ;  ;  ;  

冗余框架论文-张枫,王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