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肤损伤预见性护理临床探究

新生儿皮肤损伤预见性护理临床探究

(福建省福州总医院儿科;福建福州350025)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进行临床探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月份至2016年6月份期间我院1620例新生儿进行本次医学探究,其中2014年5月份至2015年5月份的80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015年6月份至2016年6月份的820例新生儿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性常规的皮肤护理,实验组在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致病原因进行分析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的皮肤损伤发生率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皮肤损伤的种类构成产生了变化,两组护理投诉数量比较差异显著具有比较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新生儿皮肤损伤行预见性护理,降低了新生儿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有效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患儿及其家属更加满意,降低了投诉率。

【关键词】新生儿皮肤损伤;临床护理;预见性

新生儿的皮肤大体可以分为3部分,分别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内部含有较为丰富的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组织。新生儿表皮的角质层非常薄,一般只有2至3列角化细胞,细胞之间的连接容易发生松弛、脱落等,进而产生生理性脱屑。表皮和真皮之间主要通过弹力纤维连接,而新生儿皮肤中纤维成分较少,所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连接也不紧密,皮肤的游动幅度大,尤其是在摩擦或者牵拉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局部或者全部脱落。由于新生儿皮肤组织的特点,导致很容易受到损伤,遭受微生物入侵,引发全身感染,因此对新生儿的皮肤损伤进行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月份至2016年6月份期间我院1620例新生儿进行本次医学探究,其中2014年5月份至2015年5月份的80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015年6月份至2016年6月份的820例新生儿作为实验组[1]。其中男孩920例,女孩700例,日龄1~26d,平均日龄(3.45±2.13)d,体质量1830~4120g,平均(2480±245)g,新生儿住院天数3~47d,平均住院天数(6.8±1.85)d。新生儿疾病类型主要包括: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消化道出血、缺氧性脑病、缺血性脑病、胎粪吸入症、新生儿肺炎以及新颅内出血、眼下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等。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性护理措施,实验组新生儿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措施[3]:①护理程序:根据近年来对新生儿的常规性护理,讨论并总结造成新生儿皮肤出现医源性损伤的原因,由护士长组织质控人员制定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新生儿粘贴伤、造瘘口、摩擦损伤、注射外渗以及周围皮肤损伤等。制定的程序内容包括:新生儿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对其重症程度进行评估,检测皮肤的完整性,是否具有院外带入的损伤,并在新生儿评估单与护理记录单上进行详细记录。如新生儿具有皮肤损伤,护理人员应该结合患儿的皮肤发展情况、病情发展情况,是否具有水肿等选择治疗方案,并借助相关仪器对致病因素进行评估,根据确定的皮肤损伤类型启动对应的护理处理方案;②环节控制:在实施预见性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和值班护士对采用的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改正,加强对操作环节的质量控制。首先要加强预防性控制,由护士长对新生儿的入院评估进行检查,并判断所采用的诊断与预防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第二要加强过程控制,由护士长带领责任护士等对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值班护士同时向年资护士及护士长报告处理情况;最后要加强终末控制,定期召开会议对护理质量进行分析,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提升护理效果。

1.3统计学处理本次医学探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的计量表示采用(x+s)形式,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两组患儿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如表1所示,实验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的皮肤损伤发生率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2两组新生儿护理投诉率比较,实验组新生儿由于护理损伤所致的投诉数量为1例,0.12%,对照组新生儿由于护理损伤所致的投诉数量为5例,护理投诉率为0.0625%,两组护理投诉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

讨论

皮肤是新生儿机体的重要保护屏障,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尤其是早产儿的皮肤比较鲜嫩,皮下脂肪较少,很容易发生皮肤损伤。而一旦发生损伤,很多病原菌微生物都会入侵患儿机体中,引发感染或败血症,对于特殊部位还会造成功能障碍[4]。临床上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的针对新生儿皮肤损伤进行预防与治疗。预见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有目标、有预见性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一种方式,在程序上通过先预防后治疗的方案,针对性的对新生儿进行皮肤损伤护理。

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使护理工作更加专业化,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在对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过程中,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都得到提高,而操作的规范化也避免了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比如在对新生儿静脉注射外渗的预防性护理中,由于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对于穿刺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具有有密切关系。因而在护理中设置每3~4h更换一次血管,且我院规定必须要保留2个输液通道交替使用。在预见性护理中,环节的质量控制也非常重要。我院将环节质控分为3个具体环节,分别是预防性控制、过程控制和终末控制。对于相关物品的准备、安排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严格检查,严格执行交接班,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并根据问题严重程度逐级上报,有效提高了护理效果[5]。在本次医学探究中,通过预见性护理,实验组新生儿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且新生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效果也较为满意,护理投诉比例较低(P<0.05)。

综上,预见性护理是新生儿皮肤损伤护理中的重要护理方式。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针对患儿的皮肤特点和病因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加强环节质量控制,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素芳,吕元红,段伟莉,刘艳青,潘晓兰.危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5,13:38-40.

[2]俞叶飞.浅谈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7:150-151.

[3]余秋敏.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7:4184-4186.

[4]张丽华,刘继秀.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J].临床护理杂志,2014,05:48-51.

[5]程红,万兴丽,苏绍玉.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及高危环节的皮肤损伤预警监控管理与效果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02:211-215.

标签:;  ;  ;  

新生儿皮肤损伤预见性护理临床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