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区内陆河流域论文-李秀梅

荒漠区内陆河流域论文-李秀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荒漠区内陆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M影像,目视解译,尺度效应,绿洲—荒漠过渡带

荒漠区内陆河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梅[1](2012)在《TM影像目视解译显示尺度的选择及尺度效应分析——以内陆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干旱区对目视解译显示尺度敏感的绿洲—荒漠过渡带的TM影像,应用格局指数法和转移矩阵法,从受显示尺度影响明显的面积和斑块形状特征两方面进行尺度效应分析。将显示尺度划分为3个尺度区间:≥1∶7.5万,数据精确,信息丰富;1∶7.5万~1∶12.5万,尺度效应明显,细节信息大量丢失;≤1∶12.5万,细节信息较少,而形状复杂、面积较大的斑块出现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7.5万是研究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的最小适宜尺度。(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杨余辉,李卫红,魏文寿,郝兴明,王敏仲[2](2009)在《天山北坡内陆河流域山地-平原绿洲和荒漠气候变化差异分析——以叁工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天山北坡叁工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不同下垫面区域1961-2007年气象资料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平原绿洲区平均温度以0.3℃.(10a)-1趋势上升;流域山区增温趋势较慢,平均每10a以0.17℃的趋势增温,但本世纪初增温速率加快,绿洲区和山区分别增加0.7℃和0.5℃.流域CO2浓度和CH4浓度持续上升,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原绿洲区1987-2007年比1961-1986年平均降水量偏多35%;山区降水量平均每10a增加速率和绿洲区基本一致,但波动较大,20世纪80年代降水增加较显着,90年代降水量减少到70年代水平,本世纪初降水量显着增加.气候变化序列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认为,山区温度和降水没有达到突变水平,平原绿洲区降水在1984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温度在1995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夏季荒漠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量均小于绿洲,但温度却始终高于绿洲,绿洲"湿岛效应"和"冷岛效应"特征明显.荒漠-绿洲温差有3h、20h的主要周期,温差突变一般发生在凌晨.(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09年06期)

李卫红,郝兴明,覃新闻,陈亚宁,黄湘[3](2008)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林群落生态过程与水文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已成为当今地理学、生态学研究的焦点,是开展生态恢复研究的重要内容。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的生态恢复是以沿自然河道生态输水为主要形式的,因此,有必要加深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群落生态过程与水文机制的认识。在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植被生态退化及其退化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塔里木河下游典型植物生态水位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植物适宜生态水位、胁迫地下水位和临界地下水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研究的焦点问题。指出了群落生态水位、植被群落与土壤水分、盐分异质性的关系,提出植物水分利用机制是群落生态过程与水文机制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08年06期)

李春香[4](2004)在《荒漠内陆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里木河中下游流域尉犁县以及农二师31~35团为研究区域,以空间换时间方法,用现有林草植被类型代替退耕还林还草后的模式。针对区域内调查的61个样地,将其划分成4种模式类型:混交林、纯林、经济林和牧草,同时将棉花作为对照;筛选了水、土壤、植被、经济等15个主要评价指标;应用均方差决策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建立了评价模型;对荒漠内陆河流域不同退耕还林草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并用价值的形式来表示不同退耕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旨在为中国内陆荒漠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的效益评价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各指标权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亩均产值、产投比、植被盖度、 投资回收期、多样性指数、地下水埋深、土壤有机质、盐渍化面积比率、防风效应、固沙效应、土壤pH值、亩均灌溉量、土壤总盐量、地下水pH值、地下水矿化度。(2)建立的评价模型为:Wi=Zij·Ej。(3)退耕还经济林的效益值最大,生态效益以还混交林为最好。单位面积不同退耕模式的效益值为:混交林:16410元/hm2;纯林:15274元/ hm2;经济林:19925元/ hm2;牧草:15090元/ hm2;棉花:7985元/ hm2。(4)在当前退耕规模下,退耕后可使该地区的生态效益值提高3.48×107元(以2002年为基准),节约水量1.7×107m3,但经济效益值没有提高。(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4-06-01)

王让会,韦如意[5](2000)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林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以胡杨为建群种的荒漠河岸林是我国及世界上胡杨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通过分析该地区土壤含水率、地下水埋深、地形地貌类型与胡杨空间分布、龄级结构、郁闭度的关系 ,探讨其生长状况 .同时 ,采用 1983年、1992年及 1996年遥感信息源编制植被专题图件 ,在GIS支持下处理图件 ,并应用制图数据及相关自然及人文数据 ,分析胡杨面积变化及演替规律 ,强调了系统重建及恢复的重要作用 .(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3期)

王让会[6](2000)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荒漠河岸林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以胡杨为建群种的荒漠河岸林是我国及世界上胡杨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通过分析土壤含水率、地下水埋深、地形地貌类型与胡杨空间分布、龄级结构、郁闭度关系 ,探讨了其生长状况。同时 ,采用 1983、1992及1996年遥感信息源编制植被专题图件 ,在GIS支持下处理图件 ,并应用制图数据及相关自然及人文数据 ,分析胡杨面积变化及演替规律 ,强调了系统重建及恢复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00年05期)

荒漠区内陆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中国天山北坡叁工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不同下垫面区域1961-2007年气象资料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平原绿洲区平均温度以0.3℃.(10a)-1趋势上升;流域山区增温趋势较慢,平均每10a以0.17℃的趋势增温,但本世纪初增温速率加快,绿洲区和山区分别增加0.7℃和0.5℃.流域CO2浓度和CH4浓度持续上升,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原绿洲区1987-2007年比1961-1986年平均降水量偏多35%;山区降水量平均每10a增加速率和绿洲区基本一致,但波动较大,20世纪80年代降水增加较显着,90年代降水量减少到70年代水平,本世纪初降水量显着增加.气候变化序列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认为,山区温度和降水没有达到突变水平,平原绿洲区降水在1984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温度在1995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夏季荒漠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量均小于绿洲,但温度却始终高于绿洲,绿洲"湿岛效应"和"冷岛效应"特征明显.荒漠-绿洲温差有3h、20h的主要周期,温差突变一般发生在凌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荒漠区内陆河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李秀梅.TM影像目视解译显示尺度的选择及尺度效应分析——以内陆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

[2].杨余辉,李卫红,魏文寿,郝兴明,王敏仲.天山北坡内陆河流域山地-平原绿洲和荒漠气候变化差异分析——以叁工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2009

[3].李卫红,郝兴明,覃新闻,陈亚宁,黄湘.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林群落生态过程与水文机制研究[J].中国沙漠.2008

[4].李春香.荒漠内陆河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益评价[D].新疆农业大学.2004

[5].王让会,韦如意.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林变化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6].王让会.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荒漠河岸林变化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00

标签:;  ;  ;  ;  

荒漠区内陆河流域论文-李秀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