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植物水华论文-朱超,杨晓冉,赵彬,张敏,张付海

浮游植物水华论文-朱超,杨晓冉,赵彬,张敏,张付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浮游植物水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巢湖,蓝藻水华,富营养化,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水华论文文献综述

朱超,杨晓冉,赵彬,张敏,张付海[1](2018)在《2017年夏季巢湖水华期间浮游植物与蓝藻毒素的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水华物种的演替及其与蓝藻毒素的关系,对于湖泊的风险评估具有重大意义。于2017年水华暴发较为严重的夏季(6—8月)对巢湖水体的理化参数、浮游植物和蓝藻毒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巢湖基本上处于富营养-超富营养的状态。24个样本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2属117种,以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其中6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35×10~8 cells/L,优势种属主要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p.,优势度为0.397)、水华长孢藻(Dolichospermum flos-aquae,优势度为0.195)和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优势度为0.181);7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31×10~8 cells/L,优势种属主要为微囊藻(优势度为0.741)和黏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mucicola,优势度为0.072);8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01×10~8 cells/L,优势种属主要为微囊藻(优势度为0.646)。11种蓝藻毒素在夏季巢湖水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以微囊藻毒素MC-LR、MC-RR和MC-YR为主,最高检出浓度分别为0.115、0.107、0.018μg/L。此外,分析了拟柱孢藻毒素浓度与水华束丝藻细胞密度的关系,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表明水华束丝藻可能是其最主要的产毒蓝藻。11种蓝藻毒素的浓度均未超过饮用水安全标准的规定,但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依然需要密切注意。(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18年06期)

郭文景,符志友,汪浩,吴丰昌[2](2018)在《水华过程水质参数与浮游植物定量关系的研究——以太湖梅梁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太湖水华暴发过程中水质参数(如营养盐或水体理化参数)对浮游植物增殖的滞后效应,利用有滞后变量参与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湖区2000年~2012年的监测数据,探讨了湖泊水质参数对于水华暴发的影响和定量关系.结果发现,表征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叶绿素a(Chl-a)浓度与总磷(TP)、氮磷比(N/P)、水温(WT)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结果显示,水体中TP浓度、N/P和WT是Chl-a含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上述结果提供了湖泊水质参数与蓝藻生物量的定量关系,在其他水质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约1%湖泊TP含量、N/P和水温的变化分别造成0.97%、0.078%和0.55%的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本研究为水华暴发研究过程中水质参数的定量化影响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考虑了时间滞后变量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也可以加深对水华暴发过程的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李海丽,柯长青,朱庆辉[3](2018)在《2016年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浮游植物水华的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美国雪冰中心(NSIDC)海冰密集度、NASA Ocean Color叶绿素a(Chl-a)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海水表面温度(SST)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光照时长等数据,分析了2016年喀拉海和巴伦支海开阔水域面积月变化特征,以及Chl-a浓度和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计算得出了浮游植物水华发生的时间与长度,探讨了水华与开阔水域面积、Chl-a浓度、SST、光照时长以及PAR的关系。结果表明,2016年喀拉海和巴伦支海始终存在开阔水域,其变化趋势与北极整体变化趋势一致。Chl-a浓度与NPP变化相似,均在5月、7月和10月达到极大值。2016年浮游植物水华发生了10次,共计持续185天。浮游植物水华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与开阔水域面积、Chl-a浓度、SST、PAR以及光照时长均为正相关关系。Chl-a与NPP几乎是同步关系,SST和开阔水域面积变化滞后NPP,而PAR和光照时长变化先行NPP。(本文来源于《高技术通讯》期刊2018年04期)

司阳,滕锡川[4](2016)在《铁甲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易引发水华浮游植物种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铁甲水库浮游植物组成的研究分析,总结了铁甲水库不同水期浮游植物种类、生物总量及优势种的变化情况,指出铁甲水库易引发水华的藻类种类及易引发水华的时期。(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环境通报》期刊2016年03期)

林启存,沈小红,张晓红,戴瑜来,戴杨鑫[5](2015)在《贴沙河秋季水华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9月对发生水华现象的贴沙河水质及其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对引起水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贴沙河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9种,其中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种类分别为17、10和9种,各占总种类数的43.59%、25.64%、23.07%;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9.23×106~384×106ind./L,平均为135.18×106ind./L,以蓝藻门的细胞密度最大,占浮游植物密度平均值的92.58%,其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贴沙河秋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大,多样性低,根据浮游植物密度、多样性指数等生物学指标综合评价,贴沙河水质为中度污染至重污染类型。其水华发生的原因:夏末秋初光照强、水温高,河道配水量少、流动性差,底泥、枯枝落叶腐烂释放营养盐及配水携带高营养盐注入影响,人为因素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4期)

王召伟,任景玲,金杰,刘素美,石金辉[6](2015)在《浮游植物水华对溶解态铝的清除机制:现场培养结果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现场Al加富培养实验探讨浮游植物细胞生长过程对溶解态Al的清除机制。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N/P/Si加富组,N/P/Si/Al加富组和沙尘添加组。结果表明:对照组浮游植物细胞的比生长率为0.46d-1,两个营养盐加富组的比生长率增加至0.68d-1,沙尘添加组的比生长率介于两者之间。培养过程中营养盐含量不断下降,直至消耗殆尽。对照组和N/P/Si加富组中溶解态Al浓度缓慢下降,而N/P/Si/Al加富组中溶解态Al的浓度在指数增长期降低约40%,在衰亡期显着回升,沙尘添加组中溶解态Al的浓度随培养时间不断升高。利用草酸盐淋洗试剂区分指数增长期浮游植物细胞中Al的存在形态,对照组"细胞中总Al"和"细胞内结合态Al"的含量分别为(3.6±0.1)mg/g和(2.1±0.3)mg/g,而N/P/Si/Al加富组"细胞中总Al"和"细胞内结合态Al"的含量分别增加至(5.1±0.3)mg/g和(3.2±0.4)mg/g。浮游植物细胞的生长能够显着清除海洋中溶解态Al,其清除机制是细胞内吸收作用为主,细胞外吸附作用为辅。(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陈建良,胡明明,周怀东,王雨春,王英才[7](2015)在《洱海蓝藻水华暴发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洱海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洱海藻类水华暴发季节水质营养水平及浮游植物多样性,并探讨了洱海浮游植物种群演替的环境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洱海蓝藻水华在6—10月份大量暴发,蓝藻数量高达107 cells/L,水华种类为微囊藻(Microcystis)属的一些种,微囊藻在6—10月份占绝对优势,最高可达90%以上。分析5—11月洱海营养水平,其中7月营养水平最高,浮游植物生物量10月份最大(以叶绿素a表示)。使用SPSS里的pearson分析了浮游植物和各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浮游植物种类,总磷(TP)对微囊藻的影响比较大。(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夏志强[8](2014)在《叁峡库区水华敏感期水质和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等发面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蓄水后引起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却超出设计之初的预料,特别是在每年的3月至l0月,频繁发生的水华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有关叁峡水库水环境问题的研究有很多,但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研究仅限于单条或少数支流的回水区,或仅限于干流若干断面和部分支流河口的重点监测。涉及叁峡库区水体大面积调查特别是各支流来水区的研究较少。除干流倒灌以外,支流来水是回水区营养和生物的重要来源。将支流来水与回水、河口以及干流水体纳入到统一的考察中,对于全面了解叁峡库区水环境现状,促进该区域水环境研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叁峡库区水华敏感期的3月、9月的两次大规模采样调查为基础,比较来水、回水、河口和干流4类断面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的空间差异,了解叁峡库区水体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现状并探讨空间差异形成的可能原因。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为叁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水华敏感期,叁峡库区水体电导率时空差异不大,水温、pH、溶解氧、浊度等物理指标空间差异明显,支流回水-河口区域pH明显高于干流和来水,溶解氧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回水-河口区域浊度低于干流和来水。春季水温空间差异不大,但秋季空间差异明显,来水显着低于其他区域。研究期间库区水体氮磷营养盐含量均较高。其中,春季TN、TP分别为1.83mg/L,0.171mg/L,秋季分别为2.02mg/L,0.11mg/L。4类区域TN、TP差异不显着。春季支流TN从来水至干流逐渐升高,秋季逐渐降低。春季回水-河口TP最高,秋季TP空间差异不明显。春季干流从上游至下游营养盐总体呈升高趋势,秋季干流营养盐趋势不明显。硝态氮和溶解性正磷酸盐分别是TN和TP的主要形态,春季平均NO3和PO4分别为1.29mg/L和0.129mg/L,秋季分别为1.54mg/L和0.05mg/L。春、秋两季平均N03/TN分别为69.2%~76.8%,70.2%~82.1%;平均PO4/TP分别为47.3%~65.0%,30.4%~60.5%。氮磷比空间差异明显,从来水至干流呈下降趋势,无论是TN/TP还是NO3/PO4,来水断面均显着高于其他断面,回水、河口和干流断面氮磷比差异不显着。4类区域氮磷原子比均高于16,表明P素是库区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叁峡库区水体浮游植物种类丰富,春季检出浮游植物8门98属,秋季检出8门93属。绿藻、硅藻和蓝藻是最主要的浮游植物门类。从种类组成上看,来水和干流水体是硅藻-绿藻型,回水-河口为绿藻-硅藻型。春季蓝藻种类较少,而秋季蓝藻种类比例升高。优势藻时空特征明显,在春季,硅藻是来水和干流的绝对优势种类,回水-河口优势藻差异较大,主要是隐藻、甲藻、绿藻和硅藻。秋季来水和干流优势藻仍为硅藻,回水-河口则为绿藻、蓝藻和隐藻,未见甲藻为优势藻的现象。秋季浮游植物丰度高于春季。春季丰度为17×103~5.5×107cell/L,平均5.3×106cell/L:秋季丰度为2.4×104~1.1×108cell/L,平均1.4×107cell/L。不同断面浮游植物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上呈干流丰度远低于支流,来水丰度低于回水-河口的分布特征。在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上,叶绿素a与丰度一致,回水-河口区域浮游植物生物量远高于来水和干流。但在时间上,叶绿素a分布与浮游植物丰度相反,秋季叶绿素a明显低于春季。这与春秋两季优势藻种类不同有关。研究期间干流和典型支流的来水均未见水华,回水-河口区域是发生水华的主要区域。春季水华较秋季水华程度更重。.春季水华类型多样,主要的水华藻类有拟多甲藻,隐藻,小球藻,衣藻,伪鱼腥藻以及星杆藻水华等。秋季水华类型相对单一,主要为水华为伪鱼腥藻水华,直链藻水华以及隐藻水华。回水-河口区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均明显低于来水和干流。这可能与该区域水华有关。研究期间大部分断面为中营养水平,回水-河口区域富营养化水平比来水和干流高。秋季支流富营养化水平比春季低,而干流比春季高。库首支流比库尾支流富营养化水平略低,这可能是大坝水位调度作用的结果。浮游植物丰度和环境因子排序分析表明,春季主要影响浮游植物丰度分布的环境因子数量比秋季少。对于水华高发的回水区,春季主要的环境因子为溶解氧、水温和浊度,秋季主要的影响因子为除总氮和电导率的其他环境因子。秋季TP影响浮游植物丰度分布的作用增大。春季回水区影响浮游植物丰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数较少,是水华监测和预警的重点。(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5-04)

路学堂[9](2013)在《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驱动因子及蓝藻水华可能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调蓄湖泊和输水通道,其水质优劣对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有重要影响。目前,对湖泊浮游植物的研究比较普遍,但对东平湖浮游植物、蓝藻水华以及水华防控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分析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特征、环境因子以及蓝藻水华发生的可能性,可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以及东平湖水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也可为将来研究调水工程对湖泊藻类的影响提供详实资料。论文第一部分综述了藻类、湖泊藻类、淡水湖泊藻类、东平湖藻类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进展,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论文第二部分采用定性和定量调查法,对东平湖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0月,东平湖水体共检出浮游藻类8门103属207种(包括变种),其中绿藻门种属比例占绝对优势(44.0%),其次为硅藻门(23.7%)和蓝藻门(14.0%),其他种类较少。东平湖总藻细胞密度、绿藻细胞密度和蓝藻细胞密度均表现出夏秋季节明显高于冬春季节的特点,各监测点夏秋季节的蓝藻细胞密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蓝藻细胞密度变化趋势差别不大。浮游藻类的季节演替模式为:硅藻-隐藻-绿藻(春季)——蓝藻-绿藻-硅藻(夏秋季)——绿藻-隐藻-硅藻(冬季)。运用修正的卡森营养状态指数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东平湖营养状态,研究表明东平湖属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通过冗余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东平湖影响浮游藻类种群结构变化的环境因子,发现东平湖浮游藻类生长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温度、透明度和化学需氧量。论文第叁部分基于水华产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影响因素分析了东平湖蓝藻水华发生的可能性。分析结果表明,东平湖蓝藻生长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温度、透明度和化学需氧量;夏秋季节蓝藻优势种群为湖泊伪鱼腥藻,为非水华指示蓝藻,另外随着东线工程的逐步实施,东平湖水质在不断改善,因此目前发生蓝藻水华的可能性较小;夏秋季节东平湖水体中的依沙束丝藻优势度仅次于湖泊伪鱼腥藻,其己被证实产蓝藻毒素并可能具有形成水华的潜力,应对其加强监测和研究。论文第四部分对东平湖和南四湖浮游藻类种群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水文水利条件造成两湖泊水体理化指标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了两湖泊浮游藻类种群在时空分布特征、季节演替规律、优势种属和环境驱动因子等方面的不同。(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12-02)

赵秀侠[10](2013)在《太湖蓝藻水华形成过程中的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华蓝藻早在上个世纪已经出现在富营养化的内陆、河口和海岸等水域。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域食物链的基础环节,作为水环境中的主要自养生物,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特点和数量分布等生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多年来,针对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多集中在水华蓝藻发生的机制研究和水华暴发过程中的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与环境因子二者的相关性分析方面,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别是水华爆发期的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明显不足;此外,研究区域多数局限于蓝藻水华暴发水域以及与湖心区的对比等。本文通过对2009至2010年对太湖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特征、营养盐分布进行了全湖性的阶段性监测。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布特点,包括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组成、细胞数量、时空分布、季节动态等,利用多元统计分析(CCA和RDA)进一步主要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营养盐对水华蓝藻暴发的作用,对蓝藻优势种Microcystis aeruginosa进行精确的室内控制培养,结果发现在室内培养中,该优势种只表现出生长快的特征,而没有发生相应的藻类聚集的特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中,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共计为8门、79属、207种,分别属于8个门,其中蓝藻门26种,占总种数的11.1%;硅藻门73种,占总种数的31.1%;绿藻门种类最多,108种,占总种数的46.00%;裸藻门20种,占8.50%:甲藻门3种,占1.3%;隐藻门2种,占0.9%;金藻门4种,占1.7%。结合太湖40多年的研究资料分析,得出总趋势为藻类的物种数量减少而细胞密度急剧增加。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和常见属种的变化相对较小。(2)通过水华暴发期和非水华暴发期间的浮游植物优势类群空间分布的对比研究,发现水华暴发期的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生物量最大为2.987mg/L,其次为阿氏拟鱼腥藻0.306mg/L;它们的细胞丰度分别为192.98×105cell/L和7.47×105cell/L。因此微囊藻属Microcystis不仅是蓝藻门中的优势类群,且是整个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类群,特别是微囊藻属Microcystis生物量和细胞丰度可作为监测太湖水质和富营养化进程的指示物种和指标。(3)通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蓝藻水华暴发前期、爆发期和蓝藻越冬期的动态研究分析得出,1月由于水温较低,处于4℃以下,虽然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高,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在沉积物表层中以活体形式存在,但不能形成蓝藻水华。推断低水温(<4℃)是驱动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演替的主要因子,是蓝藻水华发生的最重要限制因子。(4)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CCA和RDA)分析了营养盐、透明度等主要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优势类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磷、总氮、氨态氮和透明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梅梁湾、西太湖湾水体中氮磷含量均很高且总氮含量高于总磷含量,均值分别达到2.0mg/L和0.14mg/L,N/P为12时,形成明显的蓝藻水华;而在太湖东太湖湾,水体中氮磷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1.52mg/L和0.09mg/L,其N/P为16时,不形成蓝藻水华,因此推测高氮磷含量和较低的N/P是蓝藻水华发生的营养盐限制因子。(5)通过不同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生长实验,结果为: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最大现存量出现在氮磷比为10时,随着所设定的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盘星藻Scenedesmus. sp随着培养基中磷浓度增大,细胞最大现存量的数值逐渐减小。混合培养条件下,3种藻类中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的藻类细胞现存量最大,当氮磷比为20和30,蛋白核小球藻C. pyrenoidosa和盘星藻Scenedesmus.sp的藻类细胞现存量数值差别不大。(6)通过3种磷源对藻类的生长实验得出叁聚磷酸钠Na5P3O10对M. aeruginosa现存量的影响最大,与该盐能够分解为HPO42-和P043-两种离子有关。焦磷酸钠Na4P2O7为磷源的水体中藻类现存量是3种氮源中最低的,降幅为40%~59%之间。(7)通过3种氮源对藻类的生长实验,分析不同的氮源对藻类的生长促进作用不同,硝态氮和氨态氮是藻类的主要无机氮源,氨氮是藻类能够优先利用的氮源。尿素小分子有机氮也促进了水体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生长。(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3-12-01)

浮游植物水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虑到太湖水华暴发过程中水质参数(如营养盐或水体理化参数)对浮游植物增殖的滞后效应,利用有滞后变量参与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湖区2000年~2012年的监测数据,探讨了湖泊水质参数对于水华暴发的影响和定量关系.结果发现,表征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叶绿素a(Chl-a)浓度与总磷(TP)、氮磷比(N/P)、水温(WT)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结果显示,水体中TP浓度、N/P和WT是Chl-a含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上述结果提供了湖泊水质参数与蓝藻生物量的定量关系,在其他水质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约1%湖泊TP含量、N/P和水温的变化分别造成0.97%、0.078%和0.55%的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本研究为水华暴发研究过程中水质参数的定量化影响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考虑了时间滞后变量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也可以加深对水华暴发过程的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游植物水华论文参考文献

[1].朱超,杨晓冉,赵彬,张敏,张付海.2017年夏季巢湖水华期间浮游植物与蓝藻毒素的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环境监测.2018

[2].郭文景,符志友,汪浩,吴丰昌.水华过程水质参数与浮游植物定量关系的研究——以太湖梅梁湾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8

[3].李海丽,柯长青,朱庆辉.2016年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浮游植物水华的时空变化[J].高技术通讯.2018

[4].司阳,滕锡川.铁甲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易引发水华浮游植物种类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6

[5].林启存,沈小红,张晓红,戴瑜来,戴杨鑫.贴沙河秋季水华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

[6].王召伟,任景玲,金杰,刘素美,石金辉.浮游植物水华对溶解态铝的清除机制:现场培养结果启示[J].海洋学报.2015

[7].陈建良,胡明明,周怀东,王雨春,王英才.洱海蓝藻水华暴发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影响因素[J].水生生物学报.2015

[8].夏志强.叁峡库区水华敏感期水质和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研究[D].西南大学.2014

[9].路学堂.东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驱动因子及蓝藻水华可能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0].赵秀侠.太湖蓝藻水华形成过程中的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3

标签:;  ;  ;  ;  

浮游植物水华论文-朱超,杨晓冉,赵彬,张敏,张付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