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礁珊瑚论文_卢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造礁珊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珊瑚,同位素,生物,珊瑚礁,列岛,鹿角,群落。

造礁珊瑚论文文献综述

卢晨[1](2019)在《广东南澎列岛发现造礁珊瑚群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卢晨)近日,自然资源部第叁海洋研究所郑新庆博士带队在广东南澎海域开展了造礁珊瑚群落摸底调查,首次在南澎列岛发现了呈斑块状分布的造礁珊瑚群落。经调查,南澎列岛区域造礁珊瑚种类丰富,远高于目前造礁珊瑚分布的最北缘一东山一古雷区,部分区域还(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11-12)

卢晨[2](2019)在《广东南澎列岛发现造礁珊瑚群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卢 晨)近日,自然资源部第叁海洋研究所郑新庆博士带队在广东南澎海域开展了造礁珊瑚群落摸底调查,首次在南澎列岛发现了呈斑块状分布的造礁珊瑚群落。经调查,南澎列岛区域造礁珊瑚种类丰富(此次发现有15种),远高于目前造礁珊瑚分布的最北缘—(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11-11)

邓文峰,韦刚健,陈雪霏,肖杭芳,刘熙[3](2019)在《利用造礁珊瑚碳、氧同位素和锶/钙比值重建南海北部近2000年来热带海洋气候变化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受到学术界、政府、媒体、公众的广泛关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4年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在1951年至2010年期间观测到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中,超过一半极可能是由人为增加的温室气体浓度和其他人为影响共同造成的",但这一观点还存在广泛争议。为更好地评估人(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汤开浩,王嫣,王晓雪[4](2019)在《造礁珊瑚共附生微生物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珊瑚礁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影响下,其健康和稳定性受到不断的挑战.造礁珊瑚及其共附生微生物共同组成"珊瑚-微生物"共生体,共附生微生物和珊瑚的健康密切相关.化学信号分子介导的微生物间及微生物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是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内在驱动力.文章总结了几类重要的造礁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的信号分子,包括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 homoserine lactone, AHL)类的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 QS)信号分子、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微生物间以及微生物和珊瑚互作中媒介作用的研究进展,比如AHL信号分子介导的微生物间的协作和竞争、DMSP和NO介导的微生物和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胁迫下珊瑚和微生物对ROS响应过程,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珊瑚共附生微生物可影响珊瑚的环境适应能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信号分子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可从驯化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群落的角度为造礁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陈雪霏[5](2017)在《造礁珊瑚新型元素和同位素体系研究及其对生物活动的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造礁珊瑚地球化学是热带海洋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珊瑚钙质骨骼中的元素比值(Sr/Ca、Mg/Ca等)和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δ18O)是其中最为常见的环境替代指标。随着质谱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珊瑚骨骼中新型元素和同位素体系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们所蕴含的地球化学含义、以及作为环境替代指标的潜力都是珊瑚古气候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分别从金属元素、硼同位素、以及钙同位素叁个地球化学体系切入,来探索珊瑚中新型的元素和.同位素体系的变化特征,以及作为地球化学替代指标的应用前景。首先,我们对海南岛叁亚鹿回头珊瑚礁海水中的溶解态微量元素(V、W、Y、As、Se)、溶解氧(DO)、温度、和碳酸盐系统参数(DIC、pH、δ13CDIC)等进行了周-日尺度上的观测和采样。我们发现这些金属元素在海水中呈现明显的昼夜波动特征。并且,其中V、W、Y叁种元素的昼夜变化与珊瑚礁海水中碳酸盐系统参数(DIC、pH、δ13CDIC)、温度、和DO变化同步,说明这些元素可能也参与着珊瑚礁系统中的生物活动。而对于As和Se来说,尽管它们的变化特征与海水碳酸盐系统参数变化并不一致,但考虑到它们作为类营养盐元素可能参与着珊瑚礁海水中其它的生物活动过程,如营养盐的同化吸收过程等,因此我们认为它们在珊瑚礁海水中的变化也主要是受生物活动的影响。这些说明,在短时间尺度上海水金属元素的变化主要是与生物活动有关,因此具有一定的潜力做为生物活动的地球化学替代指标。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金属元素在珊瑚中能否作为生物活动替代指标,我们对海南岛东部海域的一株滨珊瑚岩芯中的Mn、Cu、V叁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来探索这些金属元素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以及与生物活动的关系。根据金属元素变化历史的重建结果,我们发现Mn、Cu、V这叁种元素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主要受到海气活动的影响,例如陆源输入和上升流活动等;而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生物活动的影响。这也说明从单一元素的角度很难将生物信号与环境信号区分开来。此外,我们对珊瑚新型Li/Mg温度计在热带海洋温度重建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对生长在热极端环境的澳洲西北部Kimberley近岸海域的滨珊瑚进行了月分辨率和年分辨率的珊瑚Li/Mg和Sr/Ca比值分析,并通过与卫星海水温度记录的对比,进行了温度校正。根据获得的Li/Mg和Sr/Ca线性温度方程所重建的海水温度记录与实测温度记录吻合较好,说明Li/Mg比值也可以作为热带海洋海域温度计使用。同时,我们发现当联合Sr/Ca和Li/Mg比值与海水温度校正建立温度方程后,重建温度的精度可以明显提高。根据这一联合温度方程,我们重建了过去百年Kimberley近岸海域珊瑚礁海水温度的变化历史。总体上来看,Kimberley近岸海水温度从1920年以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以1960-1990的温度作为基准归一化处理后,我们发现最近二十年的海水温度存在显着的温度正异常,平均幅度为~0.65℃。这说明,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Kimberley近岸海域海水升温显着。这也给Kimberley近岸珊瑚的生长造成不断增强的热压力。尽管Kimberley海域的珊瑚承受着逐渐增强的温度压力,我们通过利用珊瑚骨骼中硼同位素组成δ11B和B/Ca比值重建了 Kimberley珊瑚内部钙化流体的碳酸盐系统组成,发现珊瑚的DICcf和pHcf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且呈现典型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说明珊瑚的基本钙化机制并没有受到温度压力的影响。Kimberley珊瑚钙化流体中的DICcf保持在4-5 mmol/Kg,是外界海水DICSw的两倍之多;钙化流体pHcf在8.3-8.6之间变化,比海水pHsw高约0.4-0.5个pH单位。珊瑚内部钙化流体增高的DICcf和pHcf水平使得文石饱和度Ωcf达到了~16-20的水平,是外界海水文石饱和度Ωsw的4-5倍之多。这一结果与前人对大堡礁Davies礁珊瑚和Ningaloo礁的Coral Bay珊瑚的钙化流体碳酸盐系统组成重建结果一致,说明珊瑚和共生虫黄藻的新陈代谢活动对珊瑚钙化作用至关重要,并且珊瑚自我调节钙化流体组成的能力是珊瑚钙化的共同特点。根据月分辨率的DICcf和pHcf重建结果来看,随着近年来温度压力的增加,珊瑚钙化流体中的DICcf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并且季节性波动的幅度也逐渐变小。这可能说明在温度压力的胁迫下,珊瑚和体内共生虫黄藻的新陈代谢速率减缓,产生的新陈代谢CO2减少所导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钙化流体中pHcf并没有受到温度压力的影响,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并且随着DICcf的减小而增高。这样也使得钙化流体中的文石饱和度并没有受到DICcf减少的影响,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根据此,我们推测珊瑚自身可能具有主动调节pHcf的能力,来协调DICcf含量的变化,从而维持珊瑚钙化流体中稳定的钙化环境,保证珊瑚的持续钙化。而在长时间尺度上,根据年分辨率珊瑚钙化流体碳酸盐系统组成的重建结果,我们发现DICcf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相对减弱,这可能与年际尺度上温度的变化幅度减小,或者高温抑制有关;而DICcf和pHcf依然保持反向变化,并且变化幅度与季节尺度上变化幅度相近,使得珊瑚文石饱和度依然维持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从而保证珊瑚的持续钙化。这些结果都说明,珊瑚钙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化学控制的碳酸钙结晶过程,而是受到珊瑚自身生物活动影响的生物矿化过程。为了更好的认识珊瑚钙化流体组成在长时间尺度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我们对南海北部海南岛东部的四株滨珊瑚化石进行了硼同位素分析,重建了海南岛东部过去1000年以来的珊瑚钙化流体pHcf的变化趋势。我们发现钙化流体pHcf的变化对海水温度变化存在明显响应。在小冰期时,海水温度较低,而珊瑚钙化流体pHcf较高,年平均可以达到~8.6;而对于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来说,尽管海水温度在这两个时期内十分接近,但是前者的珊瑚钙化流体pHcf要比后者略微高一些,说明现代珊瑚礁钙化流体pHcf除了受温度影响以外,还可能受到人类活动导致的其它环境变化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阐明在长时间尺度上珊瑚钙化流体组成(钙化机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我们仍需对DICcf进行重建,来探讨自然条件下气候变化和现代人类活动对珊瑚和共生虫黄藻生物活动的影响。最后,我们还对滨珊瑚月分辨率尺度上钙同位素分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我们发现珊瑚钙同位素与Sr/Ca比值、δ义8O、δ11B、△δ180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海水温度、pH和河流输入都不是影响珊瑚钙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因素。然而,珊瑚δ44/40Ca与δ13C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珊瑚生物新陈代谢可能是影响珊瑚钙同位素分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钙同位素在珊瑚中的分馏要比室内培养实验结果所显示的复杂的多。并且,与目前的分析精度相比,珊瑚钙同位素的季节性分馏差异较小,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珊瑚δ44/40Ca作为古环境替代指标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7-12-01)

韩韬,余克服,陶士臣[6](2016)在《造礁珊瑚碳、氮、硼同位素的海洋酸化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CO_2体积分数升高导致的海洋酸化不仅会降低海水p H,还会改变其碳酸盐平衡体系,使得海水中文石饱和度(Ω)降低,相应地会降低珊瑚钙化的速率。已有研究表明:珊瑚骨骼δ~(11)3C、δ~(11)B和δ~(15)N具有记录Suess Effect、生物生产力、海水p H值以及营养源的能力;主要表现为:δ~(11)B记录的p H值、δ~(11)3C记录的海水无机碳库(DIC)δ~(11)3C和生物生产力,以及δ~(15)N记录的陆源物质输送量相结合,可用来指示受季风影响的南海"大陆架碳泵"和近海污染与海洋酸化的联系。目前关于珊瑚对海洋酸化的记录研究仍相对较少,珊瑚碳-氮-硼同位素组合的应用将会加深对于海洋酸化与气候变率和全球碳、氮循环的关系的认识,可能成为揭示海水p H值变化规律性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16年01期)

吴家法,李洁,张偲[7](2015)在《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叁亚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及其周围海水中的细菌,并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从而探讨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物种多样性。从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鹿角珊瑚(Acropora sp.)、盔形珊瑚(Galaxea sp.)、扁脑珊瑚(Platygyra sp.)样品中分别分离获得细菌60、61、54、20株,从珊瑚周边海水中分离获得细菌31株。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珊瑚来源的细菌分布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级水平上对4种珊瑚及海水来源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发现在4种珊瑚中均有分布的属有3个,为Brachybacterium、Microbacterium和Ruegeria,珊瑚来源细菌类群有一定差异。同时发现4种珊瑚来源细菌与海水来源细菌类群差异较大。在分离的菌株中,有7株菌与已有效描述的细菌物种典型菌株的全长16S r RNA基因相似性低于97%,代表着潜在新属或新种。试验结果表明,叁亚鹿回头岸礁区珊瑚中存在较为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并潜藏较多的新物种资源。(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周洁,余克服,施祺[8](2014)在《pCO_2增加引起的海洋酸化对造礁珊瑚光合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选取叁种鹿回头珊瑚礁区常见的珊瑚种类(Acropora valida、Galaxea astreata和Favites abdita),分别设置海水环境为450μatm、650μatm(IPCC预测的2065年的水平)、和750μatm(IPCC预测的2100年的水平)的叁个pCO2浓度梯度,监测珊瑚在不同CO2浓度下10天内的光合荧光参数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水体pCO2为650μatm时,珊瑚的总体光合效率最高,但随着时间延长,珊瑚荧光参数在叁个浓度梯度下都会显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虽然叁种珊瑚对不同浓度CO2的响应程度不同,但均显示出在低浓度pCO2时,pH下降引起的酸化作用控制着珊瑚共生藻的光合效率;而随着pCO2浓度增加,CO2增加引起的施肥效应则愈加明显,并与酸化作用竞争,共同作用于珊瑚共生藻,使得光合荧光参数在波动中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4年01期)

魏凯,许红,朱玉瑞,赵新伟[9](2012)在《西沙群岛中新世造礁珊瑚藻鉴定学特征和生物礁储层孔隙结构叁维特征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珊瑚藻是西沙新近系碳酸盐岩-生物礁主要造礁生物,也是珠江口盆地流花11-1等8个生物礁油气田主要造礁生物;长期以来的研究和文献报道缺乏珊瑚藻鉴定学及其特征研究的成果,但他们对于造礁古生物群落的地理重建、演替和进化情况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阐述了针对西琛1井346.92~531.1m钻井岩心段发现的钙藻进行属种化石鉴定学特征研究的成果,磨制不同规格岩石薄片600块,采用古生物化石实验室分析处理方(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8)

魏凯,许红,朱玉瑞,赵新伟[10](2012)在《西沙群岛中新世造礁珊瑚藻鉴定学特征和生物礁储层孔隙结构叁维特征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珊瑚藻是西沙新近系碳酸盐岩-生物礁主要造礁生物,也是珠江口盆地流花11-1等8个生物礁油气田主要造礁生物;长期以来的研究和文献报道缺乏珊瑚藻鉴定学及其特征研究的成果,但他们对于造礁古生物群落的地理重建、演替和进化情况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阐述了针对西琛1井346.92~531.1m钻井岩心段发现的钙藻进行属种化石鉴(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8)

造礁珊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记者 卢 晨)近日,自然资源部第叁海洋研究所郑新庆博士带队在广东南澎海域开展了造礁珊瑚群落摸底调查,首次在南澎列岛发现了呈斑块状分布的造礁珊瑚群落。经调查,南澎列岛区域造礁珊瑚种类丰富(此次发现有15种),远高于目前造礁珊瑚分布的最北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造礁珊瑚论文参考文献

[1].卢晨.广东南澎列岛发现造礁珊瑚群落[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2].卢晨.广东南澎列岛发现造礁珊瑚群落[N].中国海洋报.2019

[3].邓文峰,韦刚健,陈雪霏,肖杭芳,刘熙.利用造礁珊瑚碳、氧同位素和锶/钙比值重建南海北部近2000年来热带海洋气候变化记录[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汤开浩,王嫣,王晓雪.造礁珊瑚共附生微生物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5].陈雪霏.造礁珊瑚新型元素和同位素体系研究及其对生物活动的记录[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

[6].韩韬,余克服,陶士臣.造礁珊瑚碳、氮、硼同位素的海洋酸化指示意义[J].热带地理.2016

[7].吴家法,李洁,张偲.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J].广东农业科学.2015

[8].周洁,余克服,施祺.pCO_2增加引起的海洋酸化对造礁珊瑚光合效率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14

[9].魏凯,许红,朱玉瑞,赵新伟.西沙群岛中新世造礁珊瑚藻鉴定学特征和生物礁储层孔隙结构叁维特征重建[C].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10].魏凯,许红,朱玉瑞,赵新伟.西沙群岛中新世造礁珊瑚藻鉴定学特征和生物礁储层孔隙结构叁维特征重建[C].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论文知识图

不同岩石类型典型照片湘中、湘东南、湘东北地区泥盆系棋梓...宣汉鸡唱剖面飞仙关组角砾灰岩1宣汉鸡唱剖面飞仙关组角砾灰岩1徐闻西岸造礁珊瑚群落分布和覆盖...7 小东海礁坪外带造礁珊瑚群落统...

标签:;  ;  ;  ;  ;  ;  ;  

造礁珊瑚论文_卢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