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分子组装论文-韩布兴

界面分子组装论文-韩布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分子组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对称因子,偏振发光,界面自组装,手性分子

界面分子组装论文文献综述

韩布兴[1](2019)在《高效圆偏振发光的两种新策略:手性发光分子界面自组装和电荷转移态发光》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光不对称因子(g_(lum))和发光量子效率(ΦPL)是评估圆偏振发光(CPL)材料性能的两个重要的参数。一般而言,g_(lum)是由电偶极跃迁距和磁偶极跃迁距决定的。有机体系中,相比于电偶极跃迁距,磁偶极跃迁距往往是可以忽略的1,2。因此,具有较大电偶极的有机小分子其荧光量子效率很(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开明,刘颖琳,延辉,刘敏[2](2019)在《SDBS/BMAB油水界面自组装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SDBS/BMAB体系的油水界面自组装行为机理.通过模拟SDBS/BMAB体系的界面吸附构型来探索自组装行为机理,并给出了SDBS和BMAB在界面上的吸附过程.表面张力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有高度的吻合性.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SDBS/BMAB体系在界面上的自组装结构形成原因.同时,计算了密度曲线、径向分布函数和单层膜扩散系数,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并探究了SDBS与BMAB之间的界面自组装对于降低界面张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黄雪蛟[3](2018)在《氨基酸取代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表面/界面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集诱导发光分子(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指的是一类特殊的发光分子,在稀溶液中几乎不发光,而当分子发生聚集或处于固态薄膜状态时分子的荧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强。这一现象被称为聚集诱导发光AIE(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本论文主要研究几种典型的手性AIE分子,分别带有单取代和双取代缬氨酸的四苯乙烯分子(TPE-Valine,TPE-2Valine)及带有亮氨酸取代的噻咯分子(silole-leu),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荧光显微镜等为主要表征手段,系统研究了不良溶剂、不同极性的液/固界面、气/液界面对分子组装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TPE-Valine分子与TPE-2Valine分子在不良溶剂的诱导作用下会形成螺旋纤维结构,并且不良溶剂比例越高,纤维聚集数越多,螺旋纤维排列越紧密。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螺旋纤维常伴有薄膜结构形成,螺旋纤维出现在薄膜卷曲的边缘,表明分子组装时先形成薄膜,当薄膜发生卷曲翻转,便形成螺旋纤维。而TPE-Valine分子与TPE-2Valine分子也具有类似的组装行为,分子随着不良溶剂比例的增大而形成螺旋纤维。通过LB膜法制备了TPE-Valine与TPE-2Valine两种分子在不同表面压下的LB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研究发现,TPE-Valine在气/液界面的排列随着表面压的增加而逐渐成密排趋势,分别形成短棒状、密排纤维形成的片层结构,短棒和片层中的纤维不具有超螺旋特征。而TPE-2Valine则是随着表面压的增加形成交叉的网络结构,也不具有明显的螺旋特征。两种分子在气/液界面上与液/固界面上组装行为的显着差异,主要来自于界面对分子间非共价平衡的不同影响,水面的界面极性强于云母表面,导致两亲性的TPE-Valine与TPE-2Valine分子在水膜表面发生调整以降低与水的接触面积,导致分子间的氢键被破坏,从而破坏了超螺旋纤维的形成。带有亮氨酸双取代的噻咯分子由于分子刚性较大,其LB膜中的分子可压缩性较差,分子形成的是类似网状结构,与其在不良溶剂下形成的超螺旋纤维具有完全不同的组装方式。为进一步验证界面极性对分子组装的影响,进一步采用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 triethoxysilane,APTES)修饰的云母基底和疏水性的石墨基底研究对手性AIE分子组装的影响。硅烷修饰后的云母由于氨基的引入而带有少量正电荷,研究发现APTES修饰的表面TPE分子聚集成膜状结构,与分子在气/液界面的形态相似;而在石墨基底上,分子则卷曲形成致密的螺旋纤维,进一步验证了基底极性的改变是导致分子在界面上形成完全不同的组装结构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余萍[4](2018)在《n-型有机半导体分子的二维界面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由n-型有机半导体在光电材料和电子器件中的广泛应用可知,研究半导体分子的二维结晶行为对设计光电器件具有指导意义。而n-型半导体在表面或界面处的自组装研究较少,所以研究分子结构与表面纳米结构组装的关系,有利于构建性能优异的光电器件。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一种通用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到纳米结构和动态过程。STM在表面或者界面上半导体的研究,为观察和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机会。1.研究了共轭骨架维度、几何对称性对二维结晶的影响。设计叁个具有相同取代基和分子几何对称性,但共轭骨架维度不同的分子,以及改变了分子的对称性。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液体-高定向热解石墨界面处探索基于萘嵌二酰亚胺的n-型半导体的二维结晶。具有增加的芳族尺寸的萘嵌苯二酰亚胺显示出不同的表面结晶行为和二维图案。同时发现表面手性直接受到芳香尺寸的影响。二维图案和表面手性也可以通过溶剂的性质来调整。另外,发现分子对称性对于形成长程有序的二维单层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合理的分子尺寸和几何对称性的设计对实现特定二维纳米图案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基于萘嵌二酰亚胺的半导体类型。2.研究了卤素间相互作用对n-型半导体分子二维结晶的影响。将单个溴原子引入到萘嵌苯-3,4-二羧基单酰亚胺(PMI)中,并探讨了卤素原子在液-固界面处二维结晶的作用。通过STM监测液-固界面处的二维纳米结构和手性,进行模拟以深入了解二维结晶行为。可以发现,PMI和Br-PMI可以在辛酸-HOPG界面上形成长程有序的二维单层。通过在PMI的9位引入Br原子,二维排列和手性均发生变化。在与Br原子相关的I型卤素···卤素相互作用的帮助下获得更紧密的排列。说明卤素间相互作用有助于表面自组装。此外,TBB分子的加入使单层的二维排列进一步改变,TBB与X···H—C氢键一起形成I型和II型卤素···卤素相互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引入卤素相互作用来改变单组分和二元表面组装。(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4)

程小芳[5](2018)在《自组装小分子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及其器件性能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因其质量轻,便于携带,制备工艺简单,可大规模制备成柔性器件等优势而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单层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了14%,迭层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进一步提升到14.9%。尽管OSCs器件效率有显着的提升,但器件效率和稳定性仍未达到商业化应用条件。大量研究表明,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提升有赖于新型给/受体材料的设计,活性层形貌的优化以及器件中界面的调控。界面调控可以使得电极/活性层接触界面形成欧姆接触,提升电荷的选择性,此外还可以通过诱导活性层形貌改变来优化电池的光电转化过程。本文主要从界面层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方面着手,研究了自组装小分子(SASMs)作为界面层其结构特征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有机/无机界面性能和整个器件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不同含氯数自组装小分子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及湿度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引入五中含氯的SASMs材料作为空穴传输层材料,研究其含氯数的不同对于器件性能的影响。我们发现采用四氯取代的苯甲酸(2,3,4,5-CBA)作为空穴传输层时,能获得更好器件性能的器件。同时,我们发现含氯数不同SASMs作为空穴传输层其器件对空气湿度敏感程度不同。数据证明更高效且稳定性好的器件归因于SASMs上的氯取代基在氧化铟锡(ITO)电极上的化学吸附数量增加而SASMs上不稳定的羧基与ITO接枝数量的减少,同时ITO电极的功函更高,从而器件中有机/无机界面得到优化进而器件性能更好。(2)自组装小分子对有机光伏器件的光电转化过程的调控。4-甲氧苯基磷酸(MPPA)自组装小分子作为无机电子传输层和有机活性层间的界面改性材料,其能很好地应用于富勒烯体系器件和非富勒烯体系的有机太阳电池中。瞬态荧光测试,光强依懒性测试和阻抗测试结果表明MPPA的引入使得器件中复合损失减少,同时器件中激子生成和扩散,电荷的传输和收集效果更好从而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得到提升。这些更有利的光电转化过程归功于MPPA的引入降低了氧化锌(Zn O)的功函,减少了ZnO表面的缺陷,同时提高了活性层的结晶性和改善活性层的取向排列。(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29)

武丽娟[6](2018)在《自组装分子膜界面修饰对提高钙钛矿薄膜光电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中,钙钛矿光吸收层的成膜质量和载流子传输层的稳定性对器件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寿命等起到关键性作用。而载流子传输层中的空穴传输层常用的材料多为不稳定的有机材料(如:PEDOT:PSS、PTAA、P_3HT),从而导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稳定性差。无机金属氧化物由于稳定性较好、载流子迁移率较高,因此成为空穴传输材料的良好选择,例如氧化镍。其中,氧化镍的能级与MAPbI_3(CH_3NH_3PbI_3)材料相匹配可以起到传输空穴阻挡电子的作用,从而减少载流子复合。然而,由于氧化镍表面的羟基基团的存在而导致容易形成电荷缺陷态,并且钙钛矿薄膜在氧化镍表面沉积的结晶质量较低以及覆盖度较差,从而导致器件的性能降低。近期,人们发现在载流子传输层表面引入带有羟基、氨基和吡啶等基团的自组装分子膜来修饰界面,不仅可以钝化表面,减少电荷缺陷,而且还可以改善钙钛矿薄膜的成膜质量。本论文选用稳定性较好的氧化镍作为无机空穴传输层。一方面,探索利用磁控溅射法制备质量较好的氧化镍薄膜,另一方面,尝试在溅射好的氧化镍薄膜表面引入自组装分子膜来修饰氧化镍界面从而钝化薄膜表面,提高界面接触,最终改善钙钛矿薄膜的成膜质量,提高器件的性能。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包含叁部分:氧化镍空穴传输层的制备与表征;乙醇胺与乙二胺自组装分子膜界面修饰对钙钛矿薄膜及器件的影响;β-丙氨酸自组装分子膜的制备与表征。第一部分,氧化镍空穴传输层的制备:通过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氧化镍空穴传输层,研究了不同的氩氧气流比对制备氧化镍薄膜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简称XRD)表征发现在纯氩气的氛围下溅射得到的是氧化镍薄膜且结晶性较好。同时还研究了溅射时间对氧化镍薄膜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tandard Electronic Modules,简称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ir Force Manual,简称AFM)表征得到在溅射5min后得到的氧化镍薄膜对基底的覆盖度较差,而溅射20min后,对基底的覆盖度较好。第二部分,乙醇胺与乙二胺自组装分子膜界面修饰:主要探索了带有氨基和羟基的乙醇胺与只带有氨基官能团的乙二胺两种有机小分子对氧化镍表面进行界面修饰。首先,通过对修饰前后的钙钛矿薄膜的XRD、SEM、PL系列表征,发现经乙醇胺和乙二胺修饰后,钙钛矿薄膜的结晶质量增强,晶粒变大,钙钛矿薄膜表面粗糙程度明显降低。其次,通过PL谱显示经乙二胺修饰后,钙钛矿薄膜的空穴萃取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而经乙醇胺修饰后,增加了空穴的有效萃取率,从而导致器件效率得以提升。第叁部分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β-丙氨酸自组装分子膜界面修饰对钙钛矿薄膜的影响:我们采用浸泡法研究氧化镍薄膜表面经紫外臭氧处理前后,基底上的β-丙氨酸自组装分子膜的成膜条件,并对组装前后的钙钛矿薄膜进行了接触角、红外、形貌和电化学等表征。结果表明经紫外臭氧处理以及组装了β-丙氨酸分子膜后,氧化镍表面的亲水性增强。同时,也对钙钛矿薄膜的成膜质量以及光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经紫外臭氧处理后组装β-丙氨酸自组装分子膜后,钙钛矿薄膜的结晶质量增强,晶粒变大,吸收也有所增强。(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郑浩[7](2018)在《自组装单分子层修饰ITO的界面性质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在信息显示、固体照明以及柔性显示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因而,备受科学家的关注。在ITO阳极和有机功能层之间插入自组装单分子层是获得高亮度、高效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的重要过程。本篇论文系统研究了不同种类的自组装分子对ITO表面性质的影响,并通过制备OLED器件进行光电性能表征。通过使用不同链长的有机硅烷自组装分子,系统研究了全氟硅烷自组装单分子层对阳极ITO表面性质的影响,采用接触角测试、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光谱(UV-vis)和光电子能谱(PES)等测试表征了ITO玻璃基片的表面性质。经过有机硅烷分子自组装界面修饰,TFPMS-ITO、HF_(13)DES-ITO和HF_(17)DES-ITO的接触角分别增加到79.67°、89.40°和108.9°,表面功函数分别增加到5.01 eV、5.14 eV和5.51 eV。实验结果也表明,对于绿光OLED器件,经过有机硅烷分子自组装界面修饰后,器件性能明显提高。其中,基于阳极TFPMS-ITO的器件性能最优,最大电流效率为5.0 cd/A,最高亮度为28291.50 cd/m~2。芳香类膦酸和直链类膦酸分别在ITO表面形成自组装单分子层(SAMs),通过光电子能谱测试出ITO的功函数从4.82 eV分别提高到5.00 eV、5.20 eV和5.54eV、5.81 eV。ITO表面的水接触角也由46.45°分别增大到85.33°、87.09°和109.7°、110.6°,使得ITO/HTL界面处的表面能更加匹配。自组装单分子层不仅可以修饰ITO表面及功函数,而且还能促进空穴传输,因此提高OLED器件的电荷平衡。与使用空白ITO作阳极的OLED器件相比,芳香类膦酸和直链类膦酸自组装单分子层修饰的器件亮度分别提高到27251.86 cd/m~2和29245.49 cd/m~2,发光效率提高到3.62 cd/A和6.09 cd/A,启亮电压降低到3.0 V和2.8 V。使用十二烷基膦酸(DPA)和全氟十二烷基膦酸(HF_(21)DPA)制备的混合自组装单分子层,可以通过控制单分子层的组分比例(1:0、2:1、1:1、1:2、0:1),将ITO表面功函数从5.10 eV到5.81 eV之间进行调控。对于结构是ITO/Mixed-SAM/NPB(25 nm)/Alq_3(60 nm)/LiF(1 nm)/Al(100 nm)的器件来说,DPA/HF_(21)DPA的组分比例为1:2时,器件性能最佳;而将空穴传输层从NPB换成TCTA后,单一组分的HF_(21)DPA-ITO作阳极时,器件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5-01)

魏炜,熊辉明[8](2017)在《液晶嵌段聚合物/液晶小分子共混体系的本体与界面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液晶共聚物的界面组装并实现可控的纳米图案是液晶材料应用的热点问题。我们通过将近晶相-向列相双液晶嵌段聚合物(S-N)与向列相液晶小分子5CB共混,获得了全液晶属性的S-N/5CB共混体系。该体系在较宽浓度范围内可形成宏观的均相体系,在纳米尺度仍保持规整的自组装多级结构。在复合物体系自组装过程中,通过调节体系的温度与聚合物的浓度,我们观察到了层状与柱状结构间的溶致与热致相转变,进而构建了S-N/5CB体系中随浓度和温度变化的结构相图,并探究了液晶高分子与5CB共混体系自组装的物理过程。将共混体系制备成薄膜,我们研究了5CB的引入对液晶嵌段聚合物纳米结构的定向诱导作用。实验发现,纯S-N样品薄膜中的柱状或层状相均平行于基板排列。引入5CB后,可诱导S-N水平配向的结构转变为垂直配向,从中表明了液晶分子对调控液晶聚合物的取向和相分离形貌的关键作用,为液晶材料的可控界面组装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7-10-10)

丁爱祥,谭筝丽,卢忠林[9](2017)在《Gemini型四苯乙烯分子自组装形成的胶束作为界面探针对水溶液/细胞中的Cu2+和ATP的连续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铜是人体中继锌和铁含量第叁多的金属元素。[1]Cu~(2+)在很多基础生理过程和组织发育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铜离子的体内平衡对于含铜离子酶的活性也至关重要。因此,发展水溶性的铜离子探针,并可以监测生物体系内的铜离子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与金属离子的重要性一样,生物体系内的阴离子也对生理代谢和生命活动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在众多阴离子当中,叁磷酸腺苷(ATP)因其特殊的功能,如能量供应、信号传递等,而受到格外关注。[2]纵观目前所报道的ATP探针,其中以锌离子配合物为主,而基于铜离子配合物的探针则非常少。考虑到铜离子的体内丰富性和重要性,设计铜离子配位探针识别ATP非常有必要。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设计一种以[12]aneN3为亲水性头部、正辛基为疏水性尾部的gemini型四苯乙烯双亲性小分子用于纯水和生物样品中的Cu~(2+)和ATP的连续识别(图1A)。本文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胶束,具有特殊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AIE胶束)。当结合Cu~(2+)后,荧光淬灭,而继续加入ATP后,荧光又恢复(图1B)。在整个过程中,胶束结构均保持不变。我们首次报道AIE胶束作为界面探针的报道,希望此类设计可为新型的探针设计体用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期刊2017-09-23)

马冬梅,郭浩,马跃洋,钱东金,刘鸣华[10](2017)在《噻吨酮-叁联吡啶超分子薄膜的界面组装及其光学和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噻吨酮(TX)及其衍生物因其独特的光化学和光物理性质,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如:药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新材料的制备以及作为光敏剂用于催化有机合成反应。本文合成了含有多吡啶配位单元的噻吨酮的衍生物(TXMPy)。发现溶剂的种类、化合物的浓度以及金属离子等因素对噻吨酮的荧光性质具有显着的影响。同时,我们发现这种TXMPy衍生物能够在气液界面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也可以通过金属配位键组装到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形成了nanoSiO2~TXTPy复合材料。我们利用Langmuir-Blodgett(LB)和自组装技术制备了这些物质的多元超分子薄膜,表征了薄膜的组成、结构、形貌和光物理性质;并探讨了噻吨酮在复合材料中的光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期刊2017-07-24)

界面分子组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SDBS/BMAB体系的油水界面自组装行为机理.通过模拟SDBS/BMAB体系的界面吸附构型来探索自组装行为机理,并给出了SDBS和BMAB在界面上的吸附过程.表面张力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有高度的吻合性.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SDBS/BMAB体系在界面上的自组装结构形成原因.同时,计算了密度曲线、径向分布函数和单层膜扩散系数,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并探究了SDBS与BMAB之间的界面自组装对于降低界面张力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分子组装论文参考文献

[1].韩布兴.高效圆偏振发光的两种新策略:手性发光分子界面自组装和电荷转移态发光[J].物理化学学报.2019

[2].李开明,刘颖琳,延辉,刘敏.SDBS/BMAB油水界面自组装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黄雪蛟.氨基酸取代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表面/界面组装[D].深圳大学.2018

[4].余萍.n-型有机半导体分子的二维界面自组装[D].青岛科技大学.2018

[5].程小芳.自组装小分子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及其器件性能的调控[D].南昌大学.2018

[6].武丽娟.自组装分子膜界面修饰对提高钙钛矿薄膜光电性质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8

[7].郑浩.自组装单分子层修饰ITO的界面性质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8

[8].魏炜,熊辉明.液晶嵌段聚合物/液晶小分子共混体系的本体与界面组装[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7

[9].丁爱祥,谭筝丽,卢忠林.Gemini型四苯乙烯分子自组装形成的胶束作为界面探针对水溶液/细胞中的Cu2+和ATP的连续识别[C].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2017

[10].马冬梅,郭浩,马跃洋,钱东金,刘鸣华.噻吨酮-叁联吡啶超分子薄膜的界面组装及其光学和催化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2017

标签:;  ;  ;  ;  

界面分子组装论文-韩布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