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安荣山西省太谷县职业中学
【摘要】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本文试图对改进实验开设方法、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作一浅谈。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五改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0-0116-02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化学事实,加深对化学概念与化学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笔者通过改进实验开设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现浅述如下: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先讲结论,再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究性实验,是指在不知晓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出结论,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思维,主动而积极地探索。如:在《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教学时,给学生一个探索机会,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既能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又能体现浓硫酸的氧化性及其与非金属单质反应的性质。这个实验引起了同学的广泛兴趣,通过该探究性实验,同学们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一般地,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实验结果一般都较理想,虽然有利于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规律。但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的旁观者地位,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教学中,我将大量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主的分组实验,即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新知,从而自己总结出结论的过程。如: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时,通过小灯泡发光的明亮程度来推断HCl、NaOH、NaCl、CH3COOH溶液和氨水的导电能力。如果教师一一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就可以从现成的实验现象得出化学结论。但我的做法是:发给每小组实验器材及实验药品,让学生分组实验。要求:比一比,哪组的小灯泡首先亮起来。当各小组的小灯泡都接亮之后,我又提出:哪些溶液的小灯泡最亮?哪些溶液的小灯泡较暗?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感悟电路的知识和化学知识。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改课内实验为课外实验
化学课外学生实验活动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因此,实验教学要突破教室这个空间,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体验。例如,教师将学生带出实验室,测校园附近农村土壤的酸碱度,测本县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及不同地区酸雨的PH值,研究温度对于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通过这些实验活动,学生学到了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了实验能力,还培养了他们不畏困难、探索科学的精神。尤其是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改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
封闭式实验是指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器材、实验的步骤等都有统一的规定,统一的模式。这样做,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而开放性实验是指学生不拘泥于课堂实验时空的限制,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走进实验室,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做自己在课堂上没完成的或不熟练的实验,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方案,这样学生能真正独立思考。如教《肥皂和洗涤剂》一课时,如何验证洗涤剂对环境的影响。教学中,我将这个封闭式的实验进行了开放处理:证明常用洗涤剂——洗衣粉对环境的影响。哪一小组的办法最多?这一问,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同学们又想出了多种办法证明洗衣粉对环境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的勇气,也对他们的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及交流信息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改普通实验为绿色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设计绿色化学实验,是强化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有效方法。绿色化学实验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使化学反应及其产物具有以下特点:(1)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催化剂、溶剂)下进行;(3)减量、循环、重复使用;(4)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品,甚至实现零排放;(5)产品应是对环境友好的;(6)满足价廉物美的传统标准。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的实验达到上述任一条或几条要求,就可以认为该化学实验达到了绿色化学实验的设计要求。
例如,要求学生以铜、浓硝酸、水、空气为原料,设计实验方案制取硝酸铜;并且用绿色化学的观点分析哪种方法最佳。学生主要设计出下列三种方案:
①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③2Cu+O22CuO
CuO+2HNO3=Cu(NO3)2+H2O
引导学生分析,制备相同物质的量的Cu(NO3)2时,消耗各种反应物、生成的污染物的物质的量:
方案Cu(NO3)2CuHNO3NOx
①3mol3mol12mol6mol
②3mol3mol3mol2mol
③3mol3mol6mol0
分析上表可知方案①消耗硝酸的量最多,生成的污染物最多,
原子利用率最低,是最差的方案。方案③消耗硝酸的量最少,生成的污染物最少,原子利用率最高,是最佳的方案。
实验是化学的命脉,做好化学实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努力自制教学仪器开展实验教学[J].人民教育,19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