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四盘树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河南省四盘树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河南省四旁树资源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乔良[1](2020)在《从四旁树视角看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以豫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乡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大,村落的规模、布局、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保护好乡村自然肌理、延续乡村文脉,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四旁树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承载着构建乡土景观、传承延续乡土文化的属性。本文依托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开展对豫南地区四旁树资源的实地调查,了解豫南地区四旁树资源现状并提出豫南地区植物资源利用及乡土景观规划建议。植物资源利用在于推广豫南地区的林木良种资源,保护好古树名木,在乡村合理配置园林绿化树种并突出植物资源林产品和特色产业,让四旁树更加具有乡土气息。乡土景观规划需要在紧密结合豫南地区乡土文化的前提下,把四旁树作为构建乡土景观的重点要素,通过豫南地区的特色乡土植物把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空间串联起来。以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郑家冲村为实证案例、通过调研郑家冲村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四旁树资源,提出了郑家冲村的四旁树资源绿色网络的构建。在乡土景观规划中以尊重乡土文化为前提,以保护四旁树资源为基础,以注重四旁植物的乡土性与田园氛围为思路,以注重植物观赏性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突出植物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塑造。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四旁树绿化空间,基于生产、生活、景观的要求,重构四旁树林下空间,营造乡土景观,并通过对郑家冲村的主要道路、广场、水旁、建筑、古树名木等景观节点进行改造设计,表达符合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传承郑家冲村的乡土文化。

容怀钰[2](2020)在《“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文中提出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2月出现了以改善环境面貌为目的的“大地园林化”号召,引领了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发展高潮,推动了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多方面进展。结合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和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大地园林化”的相关文献史料,详细考察了文献作者的社会认知,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从“社会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还原了“大地园林化”号召内涵和运动概貌,分析了“大地园林化”在新时代的演变,诠释了这场运动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进而为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史料,文章发现“大地园林化”这一着名运动的延续,是国家重视和全民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自主性、义务性、系统性等特征。从政治领导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大众,都在这场广泛的全民性绿化运动中有所贡献,是“全民动员”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全大地的绿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山地、平原、四旁及空地处,广泛种植,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是“全域绿化”的集中体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在发起之初,受时代大背景所限,更多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绿化愿景,但在当今,基于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政策,合理延续“大地园林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高大鹏[3](2019)在《延边州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中,林业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决定着国民经济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并且对于中国生产性产业和社会性的公益事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林业还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维护,使社会的生产生活需求得以满足。由于在之前对八家子林业实施过保护,所以在面积方面实现了双倍增长。但是由于对其管理不当,使得林业的资金紧张,而且长期的过量采伐使得林业资源减少,并且质量也开始降低。2014年国务院发布,要求林业管理局在2015年停止对树木的生产性采伐,建设生态林业资源基地。意味着人们开始对林业实施全面保护,彻底的结束了向森林的过度索取。当前国家对林业发展方向以及转变林业经营方式的需要,对推动八家子林业转型的纵深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八家子林业成功的绿色转型发展,在了解天保工程、绿色转型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路径的详细描述。林业生产结构是林业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国内林业经济转型模式加以分析,最终得出适合八家子林业局发展的道路,即采用林地林下模式、森林工业模式和森林旅游模式,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以上模式的实施,即加强林区保护,防止资源流失,根据国家政策,依法招商引资,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林业工作,技术方面不断改革与突破。在人员管理方面:构建强有力的机构管理团队,建立完善的资源检测体系,从而加快林业改革步伐,以此来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和提高民生生活质量水平。相信这一研究对林业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邹玉友[4](2019)在《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通过碳市场减排增汇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林业碳汇作为碳市场的重要交易标的,伴随着我国林业碳汇供给能力的上升,碳市场中林业碳汇需求不足问题凸显,着重表现为林业碳汇减排量低、市场份额小和需求不强的现实困境。在全国碳市场启动的新形势下,控排企业已成为碳市场中林业碳汇的重要需求主体。2018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制定的《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为基础的碳抵消机制,将林业碳汇优先纳入全国碳市场,引导控排企业优先购买林业碳汇减排量。那么,控排企业选择林业碳汇是否有减排的可行性,主体意愿是否强烈?控排企业怎样形成有效需求,受哪些因素影响,其“需求不强”的深层次机理是什么?如何有效驱动控排企业优先购买林业碳汇?都是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而在中国学术界,林业碳汇需求及其相关机制研究仍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尤其缺乏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考虑碳市场及其制度环境的动态的、量化的研究。因此,开展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不仅利于林业碳汇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落实,还能间接地缓解控排企业减排压力,丰富资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推动林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学和气候变化经济学深度交叉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本文瞄准碳市场制度环境下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的前沿科学问题,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先验问题一主体意愿一需求机理一驱动机制一探寻解决之道”的逻辑思路开展研究。首先,分析控排企业林业碳汇交易现状及其抵消减排的可行性,论证本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辨析森林碳汇和林业碳汇的科学内涵,介绍林业碳汇纳入碳市场的过程与要求,搭建研究的基础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分析控排企业林业碳汇的交易现状,采用供需理论剖析控排企业林业碳汇抵消减排的可行性,得出了强制市场林业碳汇交易成熟度高于自愿市场,且正处在“自愿市场”向“强制市场”的过渡时期,林业碳汇是更深层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帕累托改进的论断。其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框架,解析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因素选取的理论依据和深层逻辑关系,构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理论模型,利用396份微观企业调研数据,选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得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减排成本、竞争优势、合作伙伴和政策支持。再次,遵循复杂网络理论研究模式,提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制度环境一项目优势一主体意愿”三维理论框架,构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解释结构模型,将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要素层次划分为需求层、成本比较层、主体动力层、生态优势层、外部激励层、比例设置层、市场条件层和制度建设层八个层次,形成市场主导型、减排压力主导型和合作伙伴驱动型的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作用路径。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对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解释结构模型、要素层级和作用路径进行不确定性概率仿真。最后,从控排企业减排主体和制度创新主体行为视域出发,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驱动过程中两类主体博弈关系及其稳定均衡策略,借助Matlab软件对演化博弈结果进行仿真发现控排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的主体博弈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主体策略会受到控排企业减排方式成本与收益、公共管理部门激励策略成本和政策支持等参数影响。结合博弈仿真结论提出通过利益均衡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构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驱动机制。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控排企业和制度建设两个层面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驱动建议。

张佑左[5](2018)在《林农参与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广东省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能源需求增加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的双重压力下,能源供给逐渐从传统化石能源转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上。林木生物质能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发利用是应对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但因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原料收集困难、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在现实中未得到快速的发展。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大背景,依据广东省的调查结果,从原料供给这一角度,分析林农参与供给意愿和影响因素,以此达到厘清林农参与意愿的情况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而为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所需原料充分供给问题提供帮助。具体来说,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林木生物质能源在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对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的供给潜力很大,生物质利用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总结了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过程中遇到原料供应不足、林农参与意识不强和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并且,对广东省的森林资源状况、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原料、消费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然后,基于广东省林农调研数据,对样本林农的供给现状和意愿进行描述统计,根据林农的参与意愿的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林农的受教育程度、家庭距林地距离、家庭非农收入占比和对林木生物质能源的认知对林农参与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的意愿有显着影响。最后,根据全文的研究结果,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能源和环境危机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使得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目前,原料能否充足的供应是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林农参与资源供给的意愿应运而生。研究表明,林农参与供给的意愿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第二、林农参与林木生物质能源的供给意愿与家庭非农收入占比是否为主要收入和家庭距离林地距离成负相关关系。家庭非农收入占比越高,林农外出务工的意愿大于在家参与林业生产的意愿。家庭住址距离林地较远造成了原料运输成本上升,林农不愿意承担更多的供应成本,从而使原料供给意愿减弱。第三、林农参与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的意愿与农户的学历水平和对林木生物质能源的认知成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林农更不愿意参与林木生物质能源的供给,因为受教育程度低的林农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从而参与意愿降低。对林木生物质能源认知比较充分的林农,就会意识到参与供给带来的效益,更愿意参与供给,而认知不充分的林农,参与供给的意愿相对较低。

史建军[6](2015)在《基于资源与市场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提出面对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世界各国都将目标瞄准了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质能源是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一种,生物质成型燃料凭借其使用方便、不与粮争地等优势脱颖而出,在欧美国家早已实现了产业化,在我国亦有长足的发展,但问题和困难是毋庸回避的。从国内发展实践来看,资源与市场是制约其发展的两个中心问题。国内外对于资源条件和资源供应虽有众多的研究,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市场条件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甚少,值得进行开创性探讨。基于此,本文拟围绕两个中心问题,对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进行研究。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河南省具备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的资源条件。河南省广阔的农林业种植面积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目前农业剩余物资源量约为林业的两倍多,但林业剩余物资源量增长速度要快于农业。(2)河南省具备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的市场条件。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更趋便利和清洁,能源消费结构自身及农户收入水平对其影响较大;工业锅炉煤炭消费增长较快,其受人均GDP的影响较大;政府大气污染治理和能源战略调整给该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同时存在的,但机遇大于挑战;成型燃料尽管与煤炭相比缺乏竞争力,但与天然气、电力和液化石油气等其它所谓清洁能源相比价格优势明显。(3)为保证资源供应,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如果单纯为降低原料收集成本,南阳、商丘、驻马店、周口和信阳是理想的选择,如果考虑其它因素,可选区域有所不同;在进行厂址选定时,GIS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分散型、集中型和基地型三种原料收储运模式各有千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在对收购站进行选址决策时,散装下的成本与打捆下的成本相等时的经济半径是收购站的可行位置;能源林建设是未来解决原料分散的有效途径之一,考虑到林业经济规律,企业需树立长期经营的思想。(4)为开发市场,在确定企业营销战略时,面向工业锅炉用户和农户的细分变量应有所不同;企业应对细分市场加以评估并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专而精的目标市场选择方法;企业定位应寻找并突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领导者形象,品牌定位应赋予成型燃料人性化的东西,产品定位应立足于高端清洁能源;产品策略选择时应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并树立品牌意识;高价的撇脂定价应是其基调,差别定价法和产品组合定价法为其主要方法;高档的木质颗粒应采用短渠道、窄渠道,低端的草本成型燃料或禾本成型燃料可采用长渠道、宽渠道;广告和营业推广适用于针对农户的促销,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适用于针对机构的促销。(5)尽管企业的主体作用很重要,但政府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国外的相关政策较为完备且支持力度较大,国内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河南省在较好贯彻执行有关政策的同时,应大胆尝试,争取出台更多的“自选动作”。

季碧勇[7](2014)在《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浙江省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开展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对于实现适地适树地科学造林、营林、育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于科学管理林地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利用固定样地立地因子调查数据、林木生长量连续测定数据等,对浙江省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根据山地丘陵和平原林地立地主导因子不同,分别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法等,筛选立地分类主导因子,建立了浙江省立地分类系统,将全省划分为2个立地区,9个立地类型区,建立20个立地类型组,52个立地类型。(2)根据建立的立地分类系统,采用数量化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对每个立地单元进行定量化评分,评定各立地单元的立地质量等级,建立了立地质量评价体系。全省共分262个立地单元,分别评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四等地、五等地5个质量等级。(3)根据2012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复位调查样地数据,利用构建的立地分类系统和评价体系,采用系统抽样统计方法和地统计Kriging插值法,评价了全省林地的立地质量,制作了立地质量分布图。(4)根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特点,采用异速生长模型法,获取了样木、样地水平生物量和间隔期内生物量年均生长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立地因子与生物量生长量间的立地质量数量化评价模型。

常春阳[8](2014)在《生物质直燃发电燃料供应链库存系统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直燃发电在我国占据较多的市场,而其频发的亏损问题,也使各电厂运行及国家新能源规划面临窘境。国外关于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不符合我国的电厂实际情况,而国内的研究偏向于经验性分析而不是理论及实证研究。因而本文在发现电厂问题时提供可供电厂使用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生物质发电相关的文献,及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我国生物质发电供应链库存的特点及构成,识别出待解决的问题,将主要问题定位为仓库规模优化,仓库内布局设计及库存控制以降低运营成本。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生物质电厂的燃料需求量及可供应量进行测算,确定电厂仓库规模优化时的先决条件;然后建立仓库规模动态规划模型,在优化结果的基础上,使用SLP方法对仓库内部进行平面布局设计,并确定仓库的结构,使用的电子衡及起重机参数。随后,以优化的电厂规模为上限,建立多生物质库存控制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提供给电厂可供选择的库存控制策略。在综合了以上的研究思想之后,本文建立了仓库规模与库存控制联合动态优化模型,适用于新建电厂的系统规划。最后,对30MW生物质电厂进行分析,运用前文提出的方法进行测算及设计,最终得出优化结果。优化后,仓库规模比实际节约4%-6%,仓库运营成本节约2.8%左右,在80-100万元之间;优化后的仓库规模,使用SLP方法设计的料场平面布局,能够满足要求;库存控制策略,本研究推荐使用电厂向收购站整体订货,收购站内部分配订货批量的策略;对于电厂与收购中安全库存水平的设置,使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可以确定一定的范围。

蔡飞[9](2013)在《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潜力与项目推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生物质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位能源资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一直以农林生物质能源开发为主,主要致力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是农村发展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生物质能源产业领域也已经迈出了新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各种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诸多企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正在进行全方位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根据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亿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能利用量5000万吨标准煤。近年来,改革农村传统用能方式,利用现代创新技术开发清洁能源,进行农村生活用能替代,在很多地区得到重视。另外,农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生物质能资源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林业,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资源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村人口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发展有利于农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林业的建立,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这为北京地区在农业生物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资源保障渠道。现代农林生物质能源开发作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迈出了新的发展步伐。在固体燃料生产技术和燃烧设备方面,通过国内科技攻关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种机型,使得大力发展该产业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在国家相关能源环境法律和政策的促进下,京郊农村地区也全面开展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尤其在大兴区和延庆县项目实践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纵观过去二十多年,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历史,仍然在技术设备、产业发展和政策引导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揭示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项目开发和产业形成的基本规律,对京郊农村地区的农林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和供应系统进行研究,评价项目开发的综合效益,进行项目开发模式和市场推广模式的设计研究,并基于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和资源分布条件,进行京郊各区县的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布局和开发优先度研究,最后综合以上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进行了政策促进研究。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发展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的技术、经济、资源和市场等基础条件,同时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依据。(2)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成为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重要资源基础,文中通过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得出京郊十区县农业生物质资源量约202万吨,林业生物质资源量约117.5万吨,区县间资源分布不均。(3)文中对农林生物质能源资源的收集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和收购模式展开研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原料供应体系;同时对原料生产流程进行作业分解,进行风险事件分析和风险要素罗列,提出了主要应对方案和措施。(4)从文中项目效益评估的结果来看,项目具有较强的经济可行性;从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项目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生物质固体燃料的使用将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净化空气环境。(5)京郊生物质固体燃料的潜在市场需求是非常可观的,然而现阶段,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还受到生产能力及供应规模的限制;目标市场的选择和推广模式的设计随着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6)生物质固体燃料生产和使用的社会环境效益符合CDM机制的理念,项目实践也适用于CDM的准则框架,因此在该类项目中引入CDM机制,为其提供了新的筹融资方式和技术引入模式。(7)文中对京郊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的区域布局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和优先选择分析,基于已有数据资料,利用熵权法对京郊的10个区县进行遴选,结果表明,顺义区、房山区、大兴区和昌平区4个区域更适合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发展。(8)我国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我国及京郊地区发展现状,需从资源、生产、技术、投资及消费等方面对已有政策进行细化完善,添加缺少的具体规定。

贺仁飞[10](2013)在《中国生物质能的地区分布及开发利用评价》文中提出能源短缺和环境危机是制约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要问题。能源的过度消耗使能源资源的稀缺性暴露无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在努力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积极寻求能源利用的新出路。生物质能以其可再生、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生态环境友好而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新的替代能源。资源潜力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是区域分析与地理科学工作的前提。生物质能资源可开发潜力的估算是生物质能科学开发利用研究的关键和基础。面对我国生物质能资源蕴藏与分布状况仍不明晰、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的现实,本文定量估算了我国生物质能的数量,分析了生物质能的时空格局演变,初步研究了生物质能按气象因子、地理环境等的分布规律,提出了我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方向与政策建议,以期充实生物质资源估算领域的研究,为合理利用生物质能、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提供一定参考。通过分析,本文在生物质能估算、分布及利用建议方面得出的主要结论和认识有以下几点:(1)我国生物质能蕴藏丰富,可开发潜力巨大。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期生物质能总蕴藏潜力量分别为32.741×108tce、37.093×108tce、38.410×108tce、40.073×108tce,可利用量分别为4.241×108tce、4.790×108tce、4.813×108tce、5.340×108tce,表现出递增趋势。(2)我国作物秸秆主要集中分布于东中部的主要农区和西南部分省市,其中鲁、豫、黑、川、冀、苏、吉、皖等是作物秸秆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我国畜禽粪便资源主要分布于豫、川、鲁、冀、蒙等,多为养殖业和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我国林木生物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主要的林区,藏、川、云、黑、蒙、吉六省分布最多,共占林木薪柴总量的60%多。(3)我国生物质能总体上分布不均,省际差异较大,西南、东北以及蒙、豫、鲁等地是我国生物质能的主要分布区,其中,西南地区川、藏、云三省生物质能占据很大优势。与大宗能源相比较,我国生物质能能理论蕴藏量与其年生产量相当,从省区分布上来看,生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宗能源呈现出互补状态。(4)从位序变动指数可以看出,蒙、豫、新、湘、桂等,是生物质能蕴藏“年轻型”省份;川、臧、沪、津、琼等,是生物质能蕴藏“成年型”省份;黑、云、鲁、粤、赣等是生物质能蕴藏“衰老型”省份。(5)我国生物质能理论蕴藏量的重心位于陕西省东部,移动的剧烈程度不及单一的生物质资源,但移动轨迹较为混乱。综合各期的变化,生物质能理论蕴藏量呈现出东西差异微弱缩小、南北差异逐渐扩大的发展趋势。我国生物质能可利用量重心位于河南省境内西部,移动轨迹与理论蕴藏量相似,但表现出东西差异微弱扩大、南北差异波动扩大的趋势。(6)我国生物质能理论蕴藏量按气象因子、地理环境的分布规律与单一的生物质资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相似性,主要分布在年均气温15-20℃、5-10℃地区;以及降水量0-1500mm地区,尤其是500-1000mm地区;集中分布在0-500m的低海拔地区;而按日照时数的分布则相对分散,1994年、2004年较多地分布在2000-2500h地区,1999年、2009年较多地分布在1500-2000h地区。(7)我国生物质能利用应坚持以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为重点,促进农村用能结构、乡村面貌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重点发展农村沼气、秸秆与林业“剩余物”固体成型技术,剩余部分用于发电;同时,应以替代化石能源为目标,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点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技术。

二、河南省四旁树资源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四旁树资源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从四旁树视角看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以豫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研究法
        1.3.2.2 实地调研法
        1.3.2.3 案例分析法
        1.3.2.4 项目实践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四旁树
        1.4.2 乡村景观
        1.4.3 植物景观
        1.4.4 乡土文化
2.基于乡土文化的四旁树概念解读
    2.1 相关概念
        2.1.1 四旁树
        2.1.2 植物文化
        2.1.3 乡村植物景观
    2.2 理论依据
    2.3 四旁树和乡土文化的关联
3.豫南地区四旁树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豫南地区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植物资源
        3.1.3 乡土文化
    3.2 调研内容
        3.2.1 基础资料收集
        3.2.2 调研方法
        3.2.3 调研内容
        3.2.3.1 村旁、道旁、水旁、宅旁植物
        3.2.3.2 植物文化内容
        3.2.3.3 调查问卷
    3.3 调研结果与问题梳理
        3.3.1 豫南地区四旁树资源现状
        3.3.2 豫南地区四旁树资源现状分析
        3.3.3 调查问卷结果与问题分析
        3.3.4 对于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梳理
        3.3.4.1 对四旁树重视程度不足
        3.3.4.2 对四旁树的保护、利用度不够
        3.3.4.4 四旁树表达乡土文化缺失
    3.4 本章小结
4.相关案例分析
    4.1 红色文化之乡——竹沟村
        4.1.1 竹沟村基本状况
        4.1.2 文化及植物资源现状
        4.1.3 特色乡土景观分析
        4.1.4 问题与不足
    4.2 大别山下的古村落—西河村
        4.2.1 西河村基本状况
        4.2.2 文化及植物资源现状
        4.2.3 特色乡土景观分析
        4.2.4 问题与不足
    4.3 豫南田园乡村—新集村
        4.3.1 新集村基本状况
        4.3.2 文化及植物资源现状
        4.3.3 特色乡土景观分析
        4.3.4 问题与不足
    4.4 产业振兴下的新农村—孚而岗村
        4.4.1 孚而岗村基本状况
        4.4.2 孚而岗村的特色乡土景观
        4.4.3 借鉴与总结
    4.5 田园风光小镇—拜伯里
        4.5.1 拜伯里基本状况
        4.5.2 拜伯里的特色乡土景观
        4.5.3 借鉴与总结
    4.6 本章小结
5.四旁树在乡土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5.1 四旁树与乡土文化
    5.2 四旁树的景观表达
        5.2.1 田园意境
        5.2.2 丰收之美
        5.2.3 原始之美
    5.3 四旁树的文化内涵表达
        5.3.1 风水文化
        5.3.2 生态平衡
        5.3.3 美学含蕴
        5.3.4 乡土风情
    5.4 本章小结
6.豫南地区乡土文化的保护、利用、重塑、传承
    6.1 树立保护理念
        6.1.1 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6.1.2 尊重自然
        6.1.3 尊重场地
        6.1.4 理解文化
    6.2 合理经营利用
        6.2.1 保护自然资源
        6.2.2 展示地域性特征
        6.2.3 群落保护恢复
        6.2.4 产景结合
        6.2.5 创造意境
        6.2.6 延续文脉
        6.2.7 讲求生态智慧
    6.3 重塑景观风貌
        6.3.1 合理配置、补充种植四旁树
        6.3.2 村旁四旁树景观营造
        6.3.3 道旁、水旁四旁树景观营造
        6.3.4 宅旁四旁树景观营造
        6.3.5 植物与其他乡土文化要素的结合
    6.4 推动文化传承
        6.4.1 以传统文化为鉴
        6.4.2 以人为本
        6.4.3 政策与法律法规保障
    6.5 豫南地区植物资源利用及乡土景观规划建议
        6.5.1 植物资源利用
        6.5.2 乡土景观规划
    6.6 本章小结
7.实例验证——郑家冲村四旁树资源规划利用及景观设计
    7.1 村落概况
        7.1.1 区位环境
        7.1.2 土地利用现状
        7.1.3 乡土文化
    7.2 植物资源现状分析
    7.3 村落景观要素分析
        7.3.1 乡村道路景观
        7.3.2 乡村植物景观
        7.3.3 水景景观
        7.3.4 建筑景观
    7.4 SWOT分析
        7.4.1 优势(Strengths)
        7.4.2 劣势(Weakness)
        7.4.3 机遇(Opportunities)
        7.4.4 威胁(Threats)
    7.5 郑家冲村四旁树资源规划利用及乡土景观设计
        7.5.1 四旁树资源规划利用
        7.5.1.1 做好统一规划、形成村落特色
        7.5.1.2 实现四旁树经营的点、线、面相结合
        7.5.1.3 推广乡土树种,引进优良品种
        7.5.1.4 组织林下空间,营造乡土景观
        7.5.2 乡土景观规划
        7.5.2.1 尊重村落基底、补充植物
        7.5.2.2 利用天然地形、产景结合
        7.5.2.3 营造田园风貌、升华意境
        7.5.2.4 挖掘乡土文化、文景交融
    7.6 本章小结
8.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非城镇“四旁”树种调查表
附录2 豫南地区村落四旁树资源调査问卷
Abstract

(2)“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地园林化”理念与实践研究现状
        1.3.2 “绿化祖国”运动研究现状
        1.3.3 建国以来其他相关“绿色”思想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从“绿化”到“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进程
    2.1 起步时期(1949-1953)
        2.1.1 机构初设,发展教育
        2.1.2 普遍护林与重点造林
        2.1.3 传统造园的延续与开放
    2.2 建设时期(1953-1957)
        2.2.1 “绿化祖国”的提出
        2.2.2 青年群体“大力造林”
        2.2.3 学习“苏联绿化模式”
        2.2.4 造园中学苏与传统辩证应用
    2.3 跃进时期(1958-1960)
        2.3.1 “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2.3.2 发展育苗,加速造林
        2.3.3 普遍绿化与结合生产
    2.4 调整时期(1960-1965)
        2.4.1 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
        2.4.2 “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偏颇
    2.5 停滞与倒退时期(1966-1976)
        2.5.1 “四旁”与平原绿化整顿
        2.5.2 园林绿化的破坏与损失
    2.6 恢复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1976-至今)
        2.6.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针的回归
        2.6.2 “大地园林化”的新发展
        2.6.3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设
    2.7 本章小结
        2.7.1 由点到面,科学规划
        2.7.2 由量到质,合理造林
        2.7.3 由少到多,广泛动员
3 “大地园林化”史料生产的社会动力
    3.1 政治人物的眼界
        3.1.1 绿化理念的前瞻视野
        3.1.2 绿化建设的实践考量
        3.1.3 理性思考与政策延续
    3.2 林业人士的观点
        3.2.1 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3.2.2 绿化方向上的规划建设
        3.2.3 林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3.3 农业人士的认知
        3.3.1 林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3.3.2 农业园林化的实现措施
    3.4 水利人士的态度
        3.4.1 水土保持与园林化
        3.4.2 黄河两岸的园林化
    3.5 园林人士的理念
        3.5.1 发展大地园林化
        3.5.2 重提大地园林化
    3.6 大众媒体的传播
        3.6.1 大众文学艺术传播
        3.6.2 区域社会活动领域传播
    3.7 本章小结
        3.7.1 政治人物率先引导了“大地园林化”
        3.7.2 各类专家理性推动了“大地园林化”
        3.7.3 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了“大地园林化”
4 “大地园林化”农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4.1 以防护为主的造林
        4.1.1 水土保持林
        4.1.2 水岸防护林
        4.1.3 农田防护林
        4.1.4 护村林
    4.2 以生产为主的造林
        4.2.1 用材林
        4.2.2 特用经济林
        4.2.3 苗圃
        4.2.4 果园
    4.3 基于交通线路的造林
        4.3.1 铁路
        4.3.2 公路
        4.3.3 交叉口
        4.3.4 道路绿化
    4.4 本章小结
        4.4.1 实施统一规格标准,超量完成造林任务
        4.4.2 树种选择的单一化,栽植质量良莠不齐
5 “大地园林化”园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5.1 公共绿地的园林化
        5.1.1 公园园林化
        5.1.2 车站园林化
        5.1.3 纪念地园林化
        5.1.4 广场绿化
    5.2 专用绿地的园林化
        5.2.1 居住区园林化
        5.2.2 学校园林化
        5.2.3 工厂园林化
    5.3 本章小结
        5.3.1 生产化的大众造园
        5.3.2 地域性的园林差异
        5.3.3 愿景式的理想规划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园林化”的生产生态认知
        6.1.2 社会认知下的全民性运动
        6.1.3 社会实践下的理想与现实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延边州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天保工程”的概念
    2.2 绿色转型的概念
    2.3 产业结构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
        2.3.1 产业结构理论
        2.3.2 经济增长理论
    2.4 绿色转型理论
        2.4.1 波尔丁的循环经济理论
        2.4.2 新的经济观
        2.4.3 新的价值观
        2.4.4 新的生产观
第三章 八家子林业局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八家子林业局简介
    3.2 八家子林业局发展现状
        3.2.1 林业产值及结构
        3.2.2 林业生产结构
    3.3 八家子林业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生态功能面临挑战,森林可采木材资源枯竭
        3.3.2 林业产值增长缺乏动力
        3.3.3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效果不明显
        3.3.4 产业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低,林业科技水平低
        3.3.5 资金缺口大
        3.3.6 改革力度和深度不足
第四章 国内外林业经济转型成功经验及典型模式
    4.1 国外林业经济转型成功经验
        4.1.1 美、加、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
        4.1.2 欧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
        4.1.3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对八家子林业局的启示
    4.2 国内林业经济转型成功经验
        4.2.1 柴河林业局转型模式
        4.2.2 迎春林业局转型模式
        4.2.3 国内林业局转型模式的启示
第五章 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的必然性和主要思路
    5.1 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的必然性
        5.1.1 面对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的新形势
        5.1.2 新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
    5.2 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的有利条件
        5.2.1 八家子林区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5.2.2 转型发展市场机遇好
        5.2.3 国家政策扶持
    5.3 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发展的原则、目标及方向
        5.3.1 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
        5.3.2 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
        5.3.3 转型发展的方向
    5.4 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的主要思路
        5.4.1 大力发展林地林下
        5.4.2 大力发展森林工业
        5.4.3 发展森林旅游和延边朝鲜族特色旅游业
第六章 促进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林区保护,防止资源流失
    6.2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招商引资
    6.3 强化科技兴林工作,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6.4 加强基层林业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对林地的保护和管理
    6.5 保障和改善民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控排企业的范畴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森林碳汇的内涵与特点
        2.2.2 林业碳汇的内涵与属性
        2.2.3 林业碳汇项目的内涵、流程与方法学
        2.2.4 林业碳汇项目的分类
    2.3 理论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排污权理论
        2.3.3 供需理论
        2.3.4 计划行为理论
        2.3.5 复杂网络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交易现状及其抵消减排的可行性分析
    3.1 国际林业碳汇交易的现状
        3.1.1 国际碳市场的基本框架
        3.1.2 国际林业碳汇需求变化
        3.1.3 国际林业碳汇交易总量、金额与价格
        3.1.4 国际林业碳汇项目分布
    3.2 中国碳市场交易的现状
        3.2.1 碳市场的发展历程
        3.2.2 碳市场规模、金额与价格
        3.2.3 碳市场CCER项目情况
    3.3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交易的现状
        3.3.1 控排企业的选定与数量
        3.3.2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交易的市场分布
        3.3.3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交易金额与价格
        3.3.4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交易的项目类型
    3.4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抵消减排的可行性分析
        3.4.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3.4.2 情境设计与理论分析
        3.4.3 均衡分析与讨论
        3.4.4 抵消减排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的需求意愿分析
    4.1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理论分析
        4.1.1 行为态度
        4.1.2 主观规范
        4.1.3 感知行为控制
        4.1.4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2 样本来源与变量选择
        4.2.1 样本来源
        4.2.2 样本特征
        4.2.3 变量选择
    4.3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交叉分析
        4.3.1 林业碳汇需求意愿水平
        4.3.2 行为态度与需求意愿
        4.3.3 主观规范与需求意愿
        4.3.4 感知行为控制与需求意愿
        4.3.5 控制变量与需求意愿
    4.4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意愿的实证检验
        4.4.1 实证模型
        4.4.2 模型检验
        4.4.3 估计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的需求机理分析
    5.1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理论分析
        5.1.1 控排企业特质
        5.1.2 林业碳汇优势
        5.1.3 碳市场制度环境
        5.1.4 需求机理理论模型
    5.2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结构分析
        5.2.1 解释结构模型介绍
        5.2.2 解释结构模型建模
        5.2.3 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结构框架分析
        5.2.4 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要素层级分析
        5.2.5 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作用路径解析
    5.3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的实证仿真
        5.3.1 贝叶斯网络模型介绍
        5.3.2 仿真数据与变量设计
        5.3.3 贝叶斯网络模型实证仿真过程分析
        5.3.4 贝叶斯网络模型实证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的驱动机制分析
    6.1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驱动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6.1.1 演化博弈的基本思路
        6.1.2 演化博弈的基本假设
        6.1.3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6.1.4 演化博弈的策略均衡
    6.2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驱动机制仿真分析
        6.2.1 控排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行为策略的动态演进
        6.2.2 不同减排方式成本与收益对控排企业策略影响
        6.2.3 激励林业碳汇的成本对公共管理部门策略影响
        6.2.4 政策支持对控排企业和公共管理部门策略影响
    6.3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的驱动机制构建
        6.3.1 博弈仿真分析结论
        6.3.2 基于博弈仿真结论的驱动机制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的驱动建议
    7.1 控排企业层面
        7.1.1 提高企业林业碳汇生态作用认知
        7.1.2 加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经济认知
        7.1.3 助推控排企业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7.1.4 鼓励利益相关者间联合选择林业碳汇
    7.2 制度建设层面
        7.2.1 构建自下而上林业碳汇驱动体系
        7.2.2 健全林业碳汇多元激励政策
        7.2.3 加快完善林业碳汇抵消机制
        7.2.4 优化林业碳汇交易制度环境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温室气体控排主体林业碳汇项目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附件

(5)林农参与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广东省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以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生物质
        2.1.2 林木生物质
        2.1.3 林业经营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行为经济学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政策对林农参与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意愿的影响
        2.3.2 林木生物质能源供给潜力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2.3.3 林农参与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影响因素研究
        2.3.4 研究评述
3 国内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
    3.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历程与现状
        3.1.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历程
        3.1.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
    3.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问题
        3.2.1 原料供应不足
        3.2.2 参与意识差异大
        3.2.3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3.3 广东省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
        3.3.1 广东省森林资源现状
        3.3.2 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的类型与储量
        3.3.3 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4 林农参与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的现状与意愿
    4.1 样本林农的描述性统计
        4.1.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4.1.2 被调查者的家庭基本情况
    4.2 林农参与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现状
        4.2.1 原料供给的种类
        4.2.2 原料供给的交易方式
        4.2.3 原料用途与合同的签订
    4.3 林农参与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意愿
        4.3.1 林农参与意愿的差异
        4.3.2 林农参与原料供给的满意度
5 林农参与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的影响因素
    5.1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5.1.1 模型选择
        5.1.2 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择
        5.2.1 变量选取依据
        5.2.2 变量的定义取值
    5.3 模型结果分析
        5.3.1 共线性诊断
        5.3.2 模型总体概况与H-L检验
        5.3.3 模型估计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资源与市场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概况
        1.1.3 问题提出
    1.2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2.1 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估算与供应
        1.2.2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及影响
        1.2.3 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综合效益评价
        1.2.4 生物质能源开发的政策研究
        1.2.5 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可再生能源
        2.1.2 生物质能源
        2.1.3 生物质成型燃料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产业经济理论
        2.2.4 市场营销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的资源条件分析
    3.1 农业和林业生产情况
        3.1.1 农业生产情况
        3.1.2 林业生产情况
    3.2 农业和林业剩余物资源量估算
        3.2.1 农业剩余物资源量估算
        3.2.2 林业剩余物资源量估算
    3.3 农业和林业剩余物资源量潜力分析
        3.3.1 农业剩余物资源量潜力分析
        3.3.2 林业剩余物资源量潜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的市场条件分析
    4.1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
        4.1.1 消费总量与演进
        4.1.2 消费结构与演进
        4.1.3 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2 工业锅炉煤炭消费
        4.2.1 消费总量与构成
        4.2.2 消费总量演进
        4.2.3 消费总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3 政府大气污染治理与能源战略
        4.3.1 大气污染治理
        4.3.2 能源发展战略
    4.4 成型燃料价格竞争力
        4.4.1 与煤炭的比较
        4.4.2 与天然气的比较
        4.4.3 与电力的比较
        4.4.4 与液化石油气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资源供应研究
    5.1 区位选择研究
        5.1.1 指标体系构建
        5.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5.1.3 聚类分析简介
        5.1.4 结果与分析
    5.2 厂址选定研究
        5.2.1 案例地简介
        5.2.2 影响厂址选定的因素
        5.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5.2.4 ArcGIS空间选址建模
        5.2.5 结果与分析
    5.3 原料收储运模式
        5.3.1 分散型
        5.3.2 集中型
        5.3.3 基地型
    5.4 原料收集半径与收购站确定
        5.4.1 物理收集半径
        5.4.2 经济收集半径
        5.4.3 收购站确定
        5.4.4 案例分析
    5.5 能源林建设
        5.5.1 河南省能源林适用树种
        5.5.2 能源林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市场营销研究
    6.1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6.1.1 市场细分
        6.1.2 目标市场选择
        6.1.3 市场定位
    6.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6.2.1 产品策略
        6.2.2 价格策略
        6.2.3 渠道策略
        6.2.4 促销策略
    6.3 本章小结
7 国内外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政策借鉴与建议
    7.1 国外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相关政策状况
        7.1.1 标准与质量保障
        7.1.2 强制政策
        7.1.3 价格政策
        7.1.4 财政政策
        7.1.5 税收政策
    7.2 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相关政策状况
        7.2.1 标准与质量保障
        7.2.2 强制政策
        7.2.3 价格政策
        7.2.4 财政政策
        7.2.5 税收政策
    7.3 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相关政策状况
        7.3.1 示范推广
        7.3.2 行动计划
    7.4 推进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4.1 制定统一的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
        7.4.2 建立地方性标准与质量保障
        7.4.3 实施全方位的扶持政策
        7.4.4 扩大强制使用的范围
        7.4.5 探索征收环境税的可行性
        7.4.6 成立生物质能源发展基金
        7.4.7 强化补助资金全过程管理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导师简介
致谢

(7)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浙江省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
        1.1.2 林地保护管理
        1.1.3 适地适树绿化
    1.2 研究进展
        1.2.1 立地分类
        1.2.2 立地质量评价
        1.2.3 生物量评估
        1.2.4 地统计学插值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内涵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工作组织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础数据采集与处理
    3.1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
    3.2 基础数据情况
    3.3 数据采集
        3.3.1 样地调查
        3.3.2 样木调查
        3.3.3 样方调查
    3.4 生物量评估
        3.4.1 地上部分生物量
        3.4.2 地下部分生物量
第四章 立地分类系统研建
    4.1 立地环境特征与分异规律
        4.1.1 气候
        4.1.2 地质
        4.1.3 地形地貌
        4.1.4 土壤
        4.1.5 植被
    4.2 立地分类原则
    4.3 立地分类系统构成
    4.4 立地分类系统划分
        4.4.1 立地区
        4.4.2 立地类型区
        4.4.3 立地类型组
        4.4.4 立地类型
    4.5 立地分类系统
第五章 立地单元质量评价
    5.1 立地单元
    5.3 评价原则
    5.4 评价方法
    5.5 山地丘陵立地质量评价
        5.5.1 数量化评价模型
        5.5.2 建模单元划分
        5.5.3 建模数据筛选
        5.5.4 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
        5.5.5 自变量处理
        5.5.6 模型求解
        5.5.7 模型评价
        5.5.8 模型应用方法
        5.5.9 立地单元评价结果
    5.6 平原林地立地质量评价
        5.6.1 层次分析法
        5.6.2 评分体系
        5.6.3 立地单元评价结果
    5.7 立地评分值计算
        5.7.1 十分制法评分等级划分
        5.7.2 评分换算方法
    5.8 各立地单元评价结果
        5.8.1 内陆立地区
        5.8.2 沿海立地区
    5.9 立地质量等级评价表使用
        5.9.1 立地区的查询
        5.9.2 立地类型区的查询
        5.9.3 立地类型的查询
        5.9.4 立地质量等级查询
第六章 浙江省立地质量评价与地统计制图
    6.1 数据情况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
    6.2 评价方法
    6.3 评价结果与精度
        6.3.1 总体评价结果
        6.3.2 抽样精度
        6.3.3 按立地区立地质量现状
        6.3.4 按林地保护分区立地质量现状
    6.4 地统计制图
        6.4.1 地统计特征值
        6.4.2 空间自相关分析
        6.4.3 正态分布检验
        6.4.4 地统计建模与插值方法
        6.4.5 模型结果与质量分布图
    6.5 林地利用的质量规制
        6.5.1 科学经营森林防止林地退化
        6.5.2 按质论价建立林地价格调节机制
        6.5.3 加强管理建立林地质量管理体系
第七章 结束语
    7.1 研究方法小结
    7.2 研究主要成果
    7.3 成果主要优点
    7.4 今后努力方向
附表
    附表1 浙江省各县级行政区所属立地区和立地类型区
    附表2 浙江省立地分类系统
    附表3 内陆立地区(代码:甲)山地丘陵立地质量等级详表
    附表4 内陆立地区(代码:甲)平原立地质量等级详表
    附表5 沿海立地区(代码:乙)山地丘陵立地质量等级详表
    附表6 沿海立地区(代码:乙)平原立地质量等级详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生物质直燃发电燃料供应链库存系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质发电技术与成本
        1.2.2 生物质供应链的库存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其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生物质发电供应链库存管理及问题分析
    2.1 生物质发电燃料供应链
        2.1.1 供应链构成及特点分析
        2.1.2 燃料供应链库存形成
    2.2 燃料供应链库存系统
        2.2.1 库存系统的构成
        2.2.2 库存成本
    2.3 生物质发电供应链库存问题识别
        2.3.1 生物质发电问题识别信息源
        2.3.2 供应链库存待解决问题
第三章 生物质电厂及收购站仓库规划与布局设计
    3.1 生物质电厂仓库及收购站仓库规划与布局设计步骤
    3.2 仓库规模设计
        3.2.1 不同装机容量下电厂燃料需求种类和需求量测算
        3.2.2 电厂燃料可供应量测算
        3.2.3 不同装机容量下仓库规模设计
    3.3 料场总体平面布局设计
        3.3.1 生物质电厂仓库及收购站布局要求
        3.3.2 料场总平面布局设计
        3.3.3 料场内部布局设计
    3.4 生物质燃料存储区布局设计
        3.4.1 生物质燃料货位布置
        3.4.2 生物质燃料堆垛设计
第四章 燃料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
    4.1 燃料供应链库存控制建模的特殊性与原则分析
        4.1.1 建模特殊性
        4.1.2 建模原则
    4.2 燃料供应链库存控制问题描述
        4.2.1 模型基本假设
        4.2.2 符号假设
        4.2.3 库存成本组成
    4.3 燃料供应链库存控制模型构建
        4.3.1 优化模型一
        4.3.2 优化模型二
    4.4 电厂燃料库存控制与仓库规模联合优化
        4.4.1 电厂燃料库存控制流程
        4.4.2 电厂与收购站库存控制与仓库规模联合动态规划模型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Y 电厂概况
    5.2 Y 电厂仓库规模优化与布局设计
        5.2.1 30MW 生物质电厂仓库规模估算
        5.2.2 30MW 电厂仓库布局设计
        5.2.3 仓库内堆垛设计
    5.3 Y 电厂订货策略
        5.3.1 参数确定
        5.3.2 指标测算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不足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潜力与项目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问题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1.1 生物质能源供需研究
        2.1.2 生物质能源开发经济性研究
        2.1.3 生物质能源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2.1.4 生物质能源政策研究
    2.2 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问题研究
        2.2.1. 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加工技术研究状况
        2.2.2 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发展研究
        2.2.3 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标准体系研究
    2.3 文献研究综述
3 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与利用现状
    3.1 现代生物质能源产业兴起
        3.1.1 生物质能源概述
        3.1.2 现代生物质能源的兴起
        3.1.3 生物质固体燃料
    3.2 国外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现状与趋势
        3.2.1 全球生物质固体燃料总体情况与前景
        3.2.2 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现状
    3.3 我国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与利用状况
        3.3.1 我国生物质固体燃料总体现状与发展趋势
        3.3.2 生物质固体燃料生产技术现状
        3.3.3 生物质固体燃料燃烧设备现状
        3.3.4 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
        3.3.5 我国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现存问题
    3.4 小结
4. 京郊农林生物质资源潜力评估
    4.1 京郊地区农林生物质资源基础
        4.1.1 森林资源与能源化利用
        4.1.2 农业秸秆与能源化利用
    4.2 京郊地区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评估
        4.2.1 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类型
        4.2.2 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评估
    4.3 京郊地区农业秸秆资源可利用潜力评估
        4.3.1 农业种植而积分析
        4.3.2 农业种植结构与产量分析
        4.3.3 京郊地区农业秸秆资源量估算
    4.4. 农林生物质资源利用的阶段性特点
    4.5 小结
5. 生物质固体燃料原料供应体系构建与系统风险防范
    5.1 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原料供应体系
        5.1.1 原料供应技术路线
        5.1.2 原料供应组织管理模式
        5.1.3 京郊原料供应模式实践分析
    5.2 原料供应系统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5.2.1 原料供应系统风险识别与分析
        5.2.2 原料供应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
    5.3 小结
6 京郊农村地区推广生物质固体燃料的效益评估
    6.1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项目经济效益的经济可行性评估
        6.1.1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前提
        6.1.2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依据
        6.1.3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内容
        6.1.4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结论
    6.2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社会与生态效益评估
        6.2.1 社会效益评估
        6.2.2 生态效益评估
    6.3 小结
7 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市场推广模式研究
    7.1 京郊农村地区生活用能情况分析
        7.1.1 北京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状况
        7.1.2 京郊区县农村能源消费状况
        7.1.3. 京郊农户用能模式调查
    7.2 生物质固体燃料市场选择
    7.3 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市场推广
        7.3.1 市场细分
        7.3.2 目标市场选择
        7.3.3 市场定位
        7.3.4 产品策略
        7.3.5 价格策略
        7.3.6 渠道策略
        7.3.7 促销策略
    7.4 小结
8 生物质固体燃料CDM项目开发模式
    8.1 CDM机制与生物质能源项目的结合
        8.1.1 CDM机制的提出与内容要点
        8.1.2 生物质能源项目与CDM机制的结合途径
        8.1.3 促进生物质能源项目与CDM结合的意义
    8.2 京郊供热系统生物质燃料替代CDM项目模式
        8.2.1 季节性供热系统生物质燃料替代项目概述
        8.2.2 生物质燃料替代项目与CDM机制的结合
    8.3 京郊农林生物质替代燃料CDM项目实施模式
        8.3.1 项目技术路线
        8.3.2 适合本项目的CDM方法学
        8.3.3 项目实施流程
        8.3.4 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区域选择研究
    9.1 区域选择因素分析
    9.2 京郊地区资源状况分析
        9.2.1 劳动力资源状况
        9.2.2 土地资源状况
    9.3 京郊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9.4 京郊地区交通运输能力状况分析
    9.5 京郊地区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9.5.1 京郊地区能源消费基本状况分析
        9.5.2 北京地区原煤利用状况分析
        9.5.3 京郊地区用电状况分析
    9.6 京郊地区环境基本状况分析
    9.7 京郊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区域选择研究
        9.7.1 京郊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区域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9.7.2 数据收集与整理
        9.7.3 数据的处理过程及结论
    9.8 小结
10 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研究
    10.1 国外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经验
        10.1.1 国外生物质能源政策现状
        10.1.2 国外生物质能源政策经验
    10.2 国内促进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政策现状
    10.3 不同政策背景下的利益相关者策略选择行为分析
    10.4 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1 结论与讨论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创新点
    1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中国生物质能的地区分布及开发利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念界定
    1.2 生物质能属性
    1.3 生物质能分类
    1.4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研究进展
        1.5.2 国内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方法
        1.6.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生物质能的定量评价
    2.1 作物秸秆
        2.1.1 指标选取及估算方法
        2.1.2 能量密度
        2.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4 估算结果与简要分析
    2.2 畜禽粪便
        2.2.1 指标选取与估算方法
        2.2.2 能量密度
        2.2.3 数据来源和处理
        2.2.4 估算结果与简要分析
    2.3 林木薪柴
        2.3.1 指标选取与估算方法
        2.3.2 能量密度
        2.3.3 数据来源和处理
        2.3.4 估算结果与简要分析
    2.4 生物质能总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生物质能的时空格局演变
    3.1 生物质能的地理分布
        3.1.1 作物秸秆
        3.1.2 畜禽粪便
        3.1.3 林木薪柴
        3.1.4 生物质总量
    3.2 生物质能产出的变动趋势
        3.2.1 位序变动指数变化
        3.2.2 重心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中国生物质能分布的因素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4.2 作物秸秆的分布规律
        4.2.1 按温度分布
        4.2.2 按降水量分布
        4.2.3 按日照时数分布
        4.2.4 按海拔高度分布
    4.3 畜禽粪便的分布规律
        4.3.1 按温度分布
        4.3.2 按降水量分布
        4.3.3 按日照时数分布
        4.3.4 按海拔高度分布
    4.4 林木薪柴的分布规律
        4.4.1 按温度分布
        4.4.2 按降水量分布
        4.4.3 按日照时数分布
        4.4.4 按海拔高度分布
    4.5 生物质能的分布规律
        4.5.1 按温度分布
        4.5.2 按降水量分布
        4.5.3 按日照时数分布
        4.5.4 按海拔高度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及政策建议
    5.1 开发利用原则
        5.1.1 “三农”视角下的生物质能利用
        5.1.2 在考虑粮食安全和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发展生物质能产业
        5.1.3 因地制宜,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5.1.4 突出主原料与主产品,发展中小型加工生产企业
        5.1.5 倡导资源的循环利用与保护环境
    5.2 开发利用方向
        5.2.1 开发高效的直接燃烧设备
        5.2.2 生物质压块成型供农户使用
        5.2.3 发展沼气工程
        5.2.4 生物质炭化技术
        5.2.5 生物质发电
        5.2.6 生物柴油产业
        5.2.7 燃料乙醇
    5.3 政策建议
        5.3.1 加强立法、规划与财税扶持
        5.3.2 激励生物质原料生产与发展农村经济
        5.3.3 支持生物质能源技术研发,加快技术转化
        5.3.4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舆论导向
        5.3.5 强化市场,增加多元化投资
        5.3.6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5.4 结语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河南省四旁树资源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四旁树视角看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以豫南地区为例[D]. 乔良.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2]“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 容怀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延边州八家子林业局绿色转型研究[D]. 高大鹏. 延边大学, 2019(04)
  • [4]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邹玉友.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5]林农参与林木生物质资源供给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广东省数据[D]. 张佑左.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基于资源与市场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运作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史建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7]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浙江省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D]. 季碧勇. 浙江大学, 2014(03)
  • [8]生物质直燃发电燃料供应链库存系统优化[D]. 常春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2)
  • [9]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潜力与项目推广模式研究[D]. 蔡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10]中国生物质能的地区分布及开发利用评价[D]. 贺仁飞. 兰州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河南省四盘树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