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成纱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码转杯毛纺,混色纱,混合效果,配色模型
成纱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徐亚亚[1](2019)在《数码转杯毛型混色纱成纱性能与混色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色纺产品在外观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色彩空间混合效应,富有朦胧的立体效果和质感,又因其生产方式可减少环境污染,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数码转杯纺纱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混色纱的方法,将混色与纺纱同步进行,其生产工序更短,适应色纺纱批量小、品种多、更换频繁的生产需求,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数码转杯纺纱技术生产色纱时在配色上同样存在人工配色繁琐、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在计算机配色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数码转杯毛纺混色针织物和机织物的颜色预测模型及配方预测算法进行研究,为未来深入研究数码转杯毛纺混色织物计算机智能配色提供理论参考。本文简单介绍了数码转杯纺纱机独有的叁通道喂入装置及混色方式,利用在线控制系统开发出混纺比或线密度变化的各种花色纱线。将不同混纺比例的纱线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色纤维的分布情况,并对线密度及混纺比不变的混色纱线进行毛羽、强力、条干等基本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不同颜色的纤维多以单纤维状或小型束状较均匀的分布在纱线内部,说明数码转杯纺这种新型的混色方式能够有效地对有色纤维进行混合;不同混色比例的混色纱线的各性能大小稍有差别,但差别不大,说明混色比例不同,对纱线性能的影响较小。同时用红、黄、蓝叁种颜色毛纤维以10%为比例梯度纺制混色纱线,制作纱线和织物色卡图,直观的表达颜色变化特征及织物外观特性,针织混色织物和机织混色织物由于织造形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织物风格。然后,利用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Stearns-Noechel模型和Friele模型分别对数码转杯毛纺混色针织物和机织物的配色规律进行研究。在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的基础上,分别用最小二乘法和相对值法两种方法计算单色织物的吸收系数K和散射系数S,预测样本的色差相差不大,但相对值法对样本颜色的预测能力较为稳定,因此在相对值法求得的K、S值的基础上对织物进行配色,得到针织样本和机织样本的平均比例误差分别为2.87%和2.78%,预测平均色差分别为0.531和0.441,说明配色结果较好。针织物和机织物关于Stearns-Noechel模型的最优参数选择同一个M值为0.190,用全光谱配色法预测样本配方的平均误差为3.66%和4.93%,与相对值法相比误差稍大;预测平均色差为0.25和0.287,色差较小,且每个样本的色差均小于0.5,预测结果较理想。在600nm以上波段时,M值与波长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较强,其他波段相关性较差。确定针织物和机织物关于Friele模型的最优参数σ值分别为0.125和0.141,在此基础上预测样本配方的平均误差为3.94%和2.95%,预测平均色差为0.59和0.8,相较于其他两个模型,Friele模型的预测色差相对较大,配色精度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程浩南[2](2019)在《棉卷性能与成纱质量关系模型的建立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纺织企业的棉卷,记录相应棉卷的成纱质量测试数据。利用XJ128快速棉纤维性能检测仪等设备检测棉卷的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成熟度指数、反光亮度、黄色深度、色泽等级、杂质数、含杂面积百分率、杂质等级、短绒率及含杂质量百分率14项指标,根据测试数据分析棉卷性能与成纱强力、条干CV、细节、粗节和棉结的关系,建立棉卷性能指标与成纱质量的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运用预测模型得到预测结果与实际成纱质量具有较高的拟合度,相关系数为0.795~0.893,建立的棉卷性能与成纱质量关系模型具有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国际纺织导报》期刊2019年02期)
史倩倩,高备,林惠婷,张玉泽,汪军[3](2019)在《传统型与双喂给转杯纺纺纱器及其成纱性能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型转杯纺因单分梳技术的限制只能纯纺或者混纺性能相近的纤维原料却难以生产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的问题,以及基于近年来双喂给双分梳新型转杯纺技术的研究,介绍了传统型转杯纺的成纱机制以及双喂给转杯纺技术的特点,并对比分析了传统型转杯纺纺纱器和双喂给转杯纺纺纱器的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和样纱试纺实验,分析比较了传统型转杯纺和双喂给转杯纺转杯内部流场分布特征,包括转杯内涡流、气流速度以及压强分布,同时也进一步对比分析了2种转杯纺成纱系统所纺纱线的成纱结构及其成纱性能,验证了双喂给转杯纺纺纱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倪玉婷[4](2019)在《不同混纺比的甲壳质纤维/纳米银抗菌涤纶紧密纺成纱工艺与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100/0、70/30、50/50、30/70、0/100混纺比将抗菌涤纶纤维与甲壳质纤维的用紧密纺混纺成纱,探索不同混纺比的成纱工艺,并对不同混纺比的纱线的力学性能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纤检》期刊2019年02期)
付立凡,谢春萍,刘新金,苏旭中,乐荣庆[5](2019)在《聚酰亚胺纤维性能及其成纱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聚酰亚胺纤维的性能及其品种适用性,文章对聚酰亚胺纤维进行各种表征及性能测试,探究聚酰亚胺纤维的可纺性。通过赛络纺纺纱工艺,分别纺制14. 8、19. 7、29. 6 tex叁种纯纺纱线,并对叁种纱线的表面外观、拉伸断裂性能、条干均匀度和毛羽指数等指标进行测试,探讨聚酰亚胺纯纺纱线的质量。研究表明:聚酰亚胺纤维表面光滑,截面呈不规则状;纤维大分子结构稳定,回潮率较低;比电阻数量级高;纤维的强力高,韧性好,可纺性好。但和普通合成纤维类似,纺纱过程中静电现象严重,在前纺阶段,应该对其进行油剂喷雾处理,防止静电现象。(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9年01期)
闫琳琳,虞美雅,邹专勇,程隆棣,卫国[6](2018)在《螺旋导引槽空心锭子对喷气涡流纺成纱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喷气涡流纺纱线的强伸性能,提出了一种带有螺旋导引槽的新型空心锭子,并通过比较分析该空心锭子与MVS No.870型喷气涡流纺纱机原装普通空心锭子和国产普通空心锭子对19.68 tex喷气涡流纱的性能影响规律,来评价该空心锭子结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空心锭子表面结构改变并未恶化喷气涡流纺纱线的质量,反而有利于改善喷气涡流纱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并使纱线强伸不匀下降;纱线条干均匀度和纱线毛羽也得到小幅改善。(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刘春,谢春萍,苏旭中,刘新金[7](2018)在《假捻装置对成纱性能与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假捻装置对纱线结构和性能的作用效果。通过在DTM 129型细纱机的前罗拉与导纱钩之间加装假捻装置,纺制改装前后两种方式的纱线,并对成纱指标进行测试分析;在显微镜下对纱线横截面和纵向表面进行观察分析,并对纱线直径和捻回角进行统计计算。结果表明:假捻纺纱线的强伸性、毛羽和条干等性能均优于普通纺纱线;假捻纺纱线结构紧密,直径略有减小,捻回角相对偏小,受外界挤压变形小。通过研究该纺纱方法可以更好地对纱线质量进行预测和控制。(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郭滢,张瑶,朱军,丁志荣[8](2018)在《转杯速度对成纱性能及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在不同转杯转速下,转杯纱的主要物理性能及结构特点。分析了五个不同转杯转速时莱赛尔27tex转杯纱的强伸性能、3mm毛羽数、捻度、湿扭结个数等。借助显微镜和示踪纤维法观测了转杯纱的表观结构,重建了纤维叁维轨迹,并定性分析了转杯转速对转杯纺纱内部纤维结构的影响。试验表明:转杯纱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纤维内外转移,且转杯转速越高,纤维内外转移的频率和幅度呈增加趋势;转杯纱内部有较多的纤维反转片段,这些结构特点一定程度减少了单纱的湿扭结数。认为:研究转杯纱内部结构有助于转杯纱质量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王建明[9](2017)在《多组分嵌入式复合色纺纱成纱工艺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纺织纱线加工领域,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以其流程短、设备改造简单、纱支细、产品丰富等特点已成为现代纺织纱线加工企业的重要生产技术,同时也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工艺特点和成纱原理以及色纺纱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汉麻粘胶纤维、Modal纤维、PTT长丝、金银丝为原料,根据嵌入式复合纱的成纱原理和纱线加工的特点对细纱机进行改造,利用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纺制18.5tex多组分复合色纺纱,并针对粗纱间距、长丝与粗纱间距、两种长丝的预加张力、设计捻系数等影响成纱结构和性能的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发现,由于粗纱间距和长丝与粗纱间距直接影响复合纱的加捻过程,进而影响纱线的结构,因此粗纱间距和长丝与粗纱间距对纱线的条干和毛羽影响明显;另外,由于PTT长丝和金银丝在特性上差异较大,在纺纱过程中属于不对称加捻成纱,两种长丝的预加张力直接影响长丝对纤维的包缠效果,从而影响纱线形态和纱线性能。经过对纱线设计捻系数的单因素分析,得出纱线的极限捻系数在360左右。为获得两种长丝最优的预加张力,本文利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的方法对两种长丝的预加张力进行优选,得出最优的组合为12g的PTT长丝预加张力和7g的金银丝预加张力,并利用正交试验对粗纱间距、长丝与粗纱间距、设计捻系数等工艺参数进行工艺优化,利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最优工艺为:6mm的粗纱间距,2mm的长丝与粗纱间距,350的设计捻系数。最终形成形态稳定、性能优良、纱线外观风格独特的多组分复合式色纺纱。本文的研究,可为相关企业在多组分嵌入式复合色纺纱技术的生产实践及产品开发中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5-11)
王伟志,马洁[10](2017)在《紧密赛络纺成纱过程研究及其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紧密赛络纺纱线的成纱结构与性能,尤其是其股线特征,为紧密赛络纺工艺一次成股线奠定基础。首先,以捻系数、吸风槽型号和吸气负压为叁因素,设计了叁因素叁水平正交试验,测试纱线的强力、条干、毛羽、粗节、细节和棉结等物理性能,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纱线结构;其次,通过运用CFD软件对集聚区的流场和纤维轨迹进行模拟和理论分析。试验结果为:当捻系数为390,选用第二种吸风槽,吸风负压为-2 500 Pa时,所纺纱线性能较优;两根须条距离为8 mm进入槽开口时,须条的集聚效果取决于须条间距是否能使集聚区的负压充分发挥作用。试验结果可为紧密赛络纺一次成股线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成纱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收集纺织企业的棉卷,记录相应棉卷的成纱质量测试数据。利用XJ128快速棉纤维性能检测仪等设备检测棉卷的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成熟度指数、反光亮度、黄色深度、色泽等级、杂质数、含杂面积百分率、杂质等级、短绒率及含杂质量百分率14项指标,根据测试数据分析棉卷性能与成纱强力、条干CV、细节、粗节和棉结的关系,建立棉卷性能指标与成纱质量的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运用预测模型得到预测结果与实际成纱质量具有较高的拟合度,相关系数为0.795~0.893,建立的棉卷性能与成纱质量关系模型具有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纱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徐亚亚.数码转杯毛型混色纱成纱性能与混色效果研究[D].江南大学.2019
[2].程浩南.棉卷性能与成纱质量关系模型的建立与验证[J].国际纺织导报.2019
[3].史倩倩,高备,林惠婷,张玉泽,汪军.传统型与双喂给转杯纺纺纱器及其成纱性能对比[J].纺织学报.2019
[4].倪玉婷.不同混纺比的甲壳质纤维/纳米银抗菌涤纶紧密纺成纱工艺与性能分析[J].中国纤检.2019
[5].付立凡,谢春萍,刘新金,苏旭中,乐荣庆.聚酰亚胺纤维性能及其成纱性能[J].丝绸.2019
[6].闫琳琳,虞美雅,邹专勇,程隆棣,卫国.螺旋导引槽空心锭子对喷气涡流纺成纱性能的影响[J].上海纺织科技.2018
[7].刘春,谢春萍,苏旭中,刘新金.假捻装置对成纱性能与结构的影响[J].棉纺织技术.2018
[8].郭滢,张瑶,朱军,丁志荣.转杯速度对成纱性能及结构的影响[J].棉纺织技术.2018
[9].王建明.多组分嵌入式复合色纺纱成纱工艺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10].王伟志,马洁.紧密赛络纺成纱过程研究及其性能分析[J].上海纺织科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