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自动氧化论文_周颖,安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脂自动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脂,儿茶素,工用,抗氧剂,酸值,茶多酚,化学变化。

油脂自动氧化论文文献综述

周颖,安莹[1](2016)在《食品生物化学中油脂自动氧化反应机理微课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抽象且枯燥难懂,传统的教学方法常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本微课以生活中常见的油脂酸败变质现象为引入点,探究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自动氧化反应机理,通过实物展示、互动小游戏、动画演示等多种灵活的授课手段来辅助教学,尝试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型学习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6年22期)

王校红,周葛彦[2](2013)在《过氧化脂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自动氧化油脂的POV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自动氧化油脂简便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过氧化物的定量分析进行研究。在试样通过RI检测器时不论构成的脂肪酸如何,均能检出未氧化的甘油酯为1个峰,过氧化甘油酯有3个峰,并且从未氧化的峰中能够很好地分离出来。其中可以得出结果并确认:过氧化物峰面积分率与试样中的POV间成直线关系,受试样中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饱和的程度越高斜率就越小。将过氧化甘油酯的3个峰的成分分别提取后可以求出每个峰面积分率的过氧化物的量。根据这一点可以算出修正的峰面积分率,与POV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可以确认它们之间不随油脂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有着同一直线关系。以这条直线作为校正曲线,将各种自动氧化油脂的POV经HPLC分析结果求出与采用电位差滴定法测定的POV有着良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粮食》期刊2013年07期)

李玉山[3](2012)在《叁类油脂的自动氧化机理及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油酸酯,亚油酸酯,亚麻酸酯叁类油脂的自动氧化机理及可能生成的产物进行了讨论,油酸酯氧化生成1—壬醛和葵—2—烯醛;亚油酸酯氧化生成1—已醛和2,4—二烯葵醛;亚麻酸酯氧化生成3,6—二烯壬醛,2—烯戊醛,1,4—二烯庚醛和醛等.(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2年12期)

朱春红[4](2012)在《油脂的自动氧化机理和油脂氧化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炸的加工方式是人间美味,也是一种重要的烹饪方法。在油炸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物理以及化学变化,并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而科学良好的加工工艺可以减少危害的产生。本文简述了在油炸食品加工过程中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并对所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简易的分析,对检测方法进行了简易的介绍,并说明了没食子酸丙酯为何具有抑制脂肪氧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2年15期)

邢立民[5](2008)在《电磁加热对植物油脂自动氧化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电磁加热对植物油脂自动氧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油脂的酸值和过氧化值随加热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延长而增大;不饱和度越高的油脂热稳定性越差;相同的加热温度与加热时间下,电磁加热对应的油脂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高于常规加热;在采用不同电磁加热方法下,油脂酸值和过氧化值由高到低的变化顺序为:连续加热>间歇加热>不断补充新油加热。(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08年06期)

王静,刘大川[6](2004)在《紫(白)苏叶类胡萝卜素在油脂自动氧化及光敏氧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从紫(白)苏叶中提取出的类胡萝卜素为材料,对其在油脂自动氧化及光敏氧化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紫(白)苏叶类胡萝卜素在光敏氧化中起抗氧化剂的作用;在油脂自动氧化中单独添加时起氧化作用,而与VC一起则可协同抗氧化。研究还对过氧化值法(POV)和共轭双键氢过氧化物法(CDHP)测定油脂氧化进行了比较,发现同样对油脂的光敏氧化用POV法与CDHP法有较强的相关性,证明了CDHP法测定油脂氧化的科学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04年02期)

李春美,孙颉,谢笔钧[7](2001)在《茶儿茶素氧化聚合物抗油脂自动氧化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Na2 S2 O3 I2 滴定法测定了茶儿茶素氧化聚合物对猪油和豆油的抗氧化作用 ,并以茶多酚作比较。结果表明 ,在 30℃见光条件下贮存 2 5d ,相对油质量而言 ,当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0 0 0 5 %~ 0 0 2 0 %时 ,茶儿茶素氧化聚合物和茶多酚对猪油氧化的抑制率分别为 43 1%~5 7 0 %和 38 0 %~ 45 2 % ,且两者均在添加质量分数为 0 0 10 %时抗氧化活性最强 ;在 30℃避光条件下 ,茶儿茶素氧化聚合物对豆油体系也显示出同样的抗氧化效果 ;Vc和柠檬酸对儿茶素氧化聚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儿茶素氧化聚合物与Vc或柠檬酸按m(儿茶素氧化聚合物 )∶m(Vc或柠檬酸 ) =1∶1复配 ,可使其抗氧化活性增强 3~ 5倍(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01年11期)

王巧娥,唐安斌,石碧,黄文,陆忠兵[8](2001)在《脂溶性茶多酚的合成及其抗油脂自动氧化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多酚是一种天然无毒的食品抗氧化剂 ,但其难溶于油的特性限制了其在食品领域的广泛使用。本研究通过对其进行化学修饰 ,制备出了一种脂溶性的茶多酚 (LTP)。重点研究了反应物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气氛对反应的影响以及粗产品的纯化方法 ,并初步探讨了其抗油脂自动氧化的特性。结果表明 ,最佳的反应条件为 :茶多酚、癸酰氯、催化剂质量比为 1∶2 .3∶0 .0 5 ,于氮气保护、10 0℃下反应 4h后水洗处理。所得产品具有与合成抗氧化剂BHT相当的抗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01年04期)

谢守华[9](1998)在《油脂的自动氧化和氧化稳定性及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油脂自动氧化的机理和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测定原理,并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测定方法作了简要介绍。(本文来源于《四川粮油科技》期刊1998年04期)

谢笔钧,石煌,胡慰望,陈钦云,何倛傥[10](1994)在《绿茶、乌龙茶、红茶中的主要组分和酚类化合物抑制脂肪氧合酶活性和抗油脂自动氧化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中含有多种抑制脂肪氧合酶及抗油脂自动氧化的有效成分。实验结果表明,其中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延缓猪油自动氧化诱导期为55.5小时,比无添加抗氧化成分的延长11倍,抑制脂肪氧合酶活性的IC_(50)值为10.0μmol/L。茶黄素单酯-2B(TFM-2B)和茶黄素双酯(TFD)比EGCG抑制脂肪氧合酶活性的效果更强,其IC_(60)值分别为0.57和0.23μmol/L。在叁种茶叶的四种溶剂萃取物中,以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本文还研究了茶叶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化方法,以及抗氧化活性与结构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1994年04期)

油脂自动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自动氧化油脂简便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过氧化物的定量分析进行研究。在试样通过RI检测器时不论构成的脂肪酸如何,均能检出未氧化的甘油酯为1个峰,过氧化甘油酯有3个峰,并且从未氧化的峰中能够很好地分离出来。其中可以得出结果并确认:过氧化物峰面积分率与试样中的POV间成直线关系,受试样中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饱和的程度越高斜率就越小。将过氧化甘油酯的3个峰的成分分别提取后可以求出每个峰面积分率的过氧化物的量。根据这一点可以算出修正的峰面积分率,与POV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可以确认它们之间不随油脂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有着同一直线关系。以这条直线作为校正曲线,将各种自动氧化油脂的POV经HPLC分析结果求出与采用电位差滴定法测定的POV有着良好的一致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脂自动氧化论文参考文献

[1].周颖,安莹.食品生物化学中油脂自动氧化反应机理微课教学设计[J].科技风.2016

[2].王校红,周葛彦.过氧化脂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自动氧化油脂的POV测定[J].黑龙江粮食.2013

[3].李玉山.叁类油脂的自动氧化机理及产物[J].河南科学.2012

[4].朱春红.油脂的自动氧化机理和油脂氧化类型[J].科技风.2012

[5].邢立民.电磁加热对植物油脂自动氧化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

[6].王静,刘大川.紫(白)苏叶类胡萝卜素在油脂自动氧化及光敏氧化中的作用[J].中国油脂.2004

[7].李春美,孙颉,谢笔钧.茶儿茶素氧化聚合物抗油脂自动氧化作用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1

[8].王巧娥,唐安斌,石碧,黄文,陆忠兵.脂溶性茶多酚的合成及其抗油脂自动氧化特性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

[9].谢守华.油脂的自动氧化和氧化稳定性及检测方法[J].四川粮油科技.1998

[10].谢笔钧,石煌,胡慰望,陈钦云,何倛傥.绿茶、乌龙茶、红茶中的主要组分和酚类化合物抑制脂肪氧合酶活性和抗油脂自动氧化特性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4

论文知识图

油脂自动氧化的一般历程油脂自动氧化历程及BHA抗氧化机...厚朴酚抑制油脂自动氧化的作用油脂自动氧化的一般过程油脂自动氧化的一般历程1 油脂自动氧化历程及 BHA抗氧化...

标签:;  ;  ;  ;  ;  ;  ;  

油脂自动氧化论文_周颖,安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