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监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医疗,重症,终端,颅脑,监护室,窄带,心率。
移动监护论文文献综述
蒋崇贵,陈隆益,曾义,李春玲,熊力[1](2019)在《新型国产16排移动CT和常规CT在神经重症监护室临床应用的时效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神经外科监护室进行头颅CT扫描诊断的时效性。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自2019年8月20日至30日收治的60例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头颅CT扫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动CT组和大型CT组,每组30例。分析对比16排移动CT与大型CT扫描时间、丙泊酚使用频次、全面无反应性量表评分(FOUR评分)、扫描所需人力、容积CT剂量指数(CDTIvol)。结果 2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及FOU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动CT与大型CT头颅CT扫描结果相比,成像质量均稳定,清晰显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梗死、颅骨骨折等病灶,满足重症监护室日常诊断需求。移动CT每次扫描所需的时间[(15.53±4.72)min]、人力[(3.47±0.57)人/次]也明显少于大型CT组[(34.30±6.48)min,(5.90±0.71)人/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线性回归明确CT类型不同是扫描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移动CT组丙泊酚使用频次多于大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动CT与大型CT对比CDTIvol更小。结论 16排移动CT在监护室病房使用具有安全便捷、性能可靠、成像质量优良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郑贤娴[2](2019)在《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移动监护APP》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利用可穿戴设备对心电信号以及其他生命体征进行采集,汇聚至医院数据中心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后反馈患者,设计一套集成心电监护、健康报告、服药提醒、饮食推荐及运动方案等功能为一体的移动监护系统,辅助临床实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9年23期)
魏琪,林增刚,郭阳明,孔德岐,张双[3](2019)在《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人体心率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质量的长期健康医疗监护逐渐成为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为预防突发心脏病所带来的风险,论文结合临床最常见的健康指标心率,采用基于随机森林的心率预测模型,设计了一款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可穿戴、可交互,具有实时心率采集、异常心率检测和心率异常预警等功能的小型人体心率监护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心率监护系统能实现用户心率的实时监测和未来时刻心率的预测,心率预测正确率可达86.67%,预测精确度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9年11期)
王金宇,张震明,姚玉鹏,曹继睿,姜红花[4](2019)在《基于Piconet的移动远程医疗监护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计划的贯彻落实,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无人看管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该系统应用蓝牙的组网方式,通过窄带物联网接入通信网络,实现人体生理信息与位置信息从传感网络到通信网络的传输。社区医护人员可通过远程医疗监护平台实时获取辖区老年人的生理状况,以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本文来源于《物联网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祝春红,姜霞萍,郑禾[5](2019)在《移动APP在重症监护室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探究分析移动APP在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效果。医院通过在医疗信息平台上开发移动APP,做好医院内网的划分,一般分为安全管理与监控中心、内外网数据安全隔离区、内网业务服务区、互联网接入区、医疗专网接入区等几个部分,并且在移动APP上设置相关功能端口,让医护人员能够随时了解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相关信息与治疗情况,并且通过移动APP进行沟通交流,保证治疗效果。因此,在重症监护室采取移动APP,能够更好的保证医疗质量,做好治疗和护理管理,患者满意度普遍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医药管理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胡建强[6](2019)在《一种基于云雾辅助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一代健康监护系统在综合运用传感器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时存在的移动性、网络延迟、慢性疾病预测的准确率局限性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云雾辅助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通过分析基于云雾辅助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的层次化结构,解决了该系统的3项关键技术,包括:采用基于IPv6的网络体系结构以增加移动性,采用基于时间阈值的云雾资源统一调度算法以降低响应延迟,采用基于级联特征降维和特征选择的慢性病变风险分级模型以提高预测的智能性和准确率.对比实验表明,该系统具有更低的响应延迟和更高的慢性病变风险分级准确率,从而有利于心血管病类慢性疾病的早期预警.(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碧江[7](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移动医疗监护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医学监测系统难以满足当前患者对健康监测的实际需求。伴随医疗行业的迅猛发展,研发远程移动医疗监护系统在基于如今的物联网大环境下被医学界重度关注。当患者受到密切的健康监测时,它可以帮助患者通过智能通信提供良好的服务。文章主要以物联网的视角着手,对于设计与实现远程移动医疗监护系统相关问题展开探索与研究。(本文来源于《信息记录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姚俊明,邢丹[8](2019)在《移动云环境下远程医疗监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介绍远程医疗及远程医疗监护发展状况、现存问题,提出移动云环境下的远程医疗监护方案,阐述系统框架和业务流程,提高远程医疗监护成功率,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娜,李鹏,王惠萍,周琦,雷晓莹[9](2019)在《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床旁超声与可移动数字化X线(Digital radiography,DR)诊断工具,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湿肺的鉴别诊断价值比较,以及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患儿的资料。生后24 h内出现呼吸困难患儿共80例,分析床旁超声与可移动DR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湿肺的鉴别诊断价值。同期临床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67例,对比床旁超声与移动DR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不同影像学特征的检出率。结果:床旁超声和可移动DR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符合率都很高(93.75%和100%),但床旁超声对湿肺的诊断符合率较可移动DR高(95.35%和5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床旁超声相对于可移动DR,对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肠管扩张/肠梗阻、穿孔征象、腹腔积液、肠管发育不成熟等均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应用床旁超声相较于可移动DR安全无创,且对湿肺有更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表现出的多种影像学特征有更高的检出率,对指导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郝俊杰,李钦传,孙贵新,陈鹤扬,黄国鑫[10](2019)在《移动医院重症监护室不同搭建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移动医院重症监护室不同搭建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指导实战情况下移动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快速高效搭建。方法在非战时演练中,分别采取顺序法和同步法搭建移动医院重症监护室,比较两种方法的用时、人员分配差异。结果顺序法第一次用时64 min,第二次用时58 min,平均61 min;同步法第一次用时60 min,第二次用时56 min,平均58 min。结论采用同步法搭建移动医院重症监护室较顺序法用时短,团结合作、加强训练、优化流程才能做到高效快速搭建移动医院重症监护室。(本文来源于《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移动监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探讨了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利用可穿戴设备对心电信号以及其他生命体征进行采集,汇聚至医院数据中心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后反馈患者,设计一套集成心电监护、健康报告、服药提醒、饮食推荐及运动方案等功能为一体的移动监护系统,辅助临床实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监护论文参考文献
[1].蒋崇贵,陈隆益,曾义,李春玲,熊力.新型国产16排移动CT和常规CT在神经重症监护室临床应用的时效性比较[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9
[2].郑贤娴.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移动监护APP[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
[3].魏琪,林增刚,郭阳明,孔德岐,张双.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人体心率监护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9
[4].王金宇,张震明,姚玉鹏,曹继睿,姜红花.基于Piconet的移动远程医疗监护系统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9
[5].祝春红,姜霞萍,郑禾.移动APP在重症监护室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
[6].胡建强.一种基于云雾辅助的移动健康监护系统设计[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陈碧江.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移动医疗监护系统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
[8].姚俊明,邢丹.移动云环境下远程医疗监护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9
[9].刘娜,李鹏,王惠萍,周琦,雷晓莹.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
[10].郝俊杰,李钦传,孙贵新,陈鹤扬,黄国鑫.移动医院重症监护室不同搭建方法的比较[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