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设计因素引入素描教学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钱莹[2](2021)在《绘画空间感在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是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美术也进入了重要发展时期,高校的扩招,美育的重视,艺术中考的全面实施,种种政策的提出使得美术学科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美术学习的队伍也逐渐扩大,高中课外美术培训机构作为为高校美术专业输送人才的重要通道也因此得以发展壮大。绘画空间感不仅是物体结构或者透视知识的集合,更是对于情感想象空间的表达,高中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个人审美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将绘画空间感运用于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造型能力得到提升,更能抓住关键期,使学生审美能力,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提高。本文以高中素描课程为背景,以艺考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以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中绘画空间感的作用为主题,结合自身在培训机构的实践经历,通过素描教学中绘画空间感运用现状的调查,得出在现今的高中课外培训素描课程中绘画空间感不被重视的现状,并通过对高一学生的实践调查研究,将绘画空间感理论运用于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之中,用实践证明绘画空间感对于学生解决素描学习问题与创造力的培养有极大提升作用,并以素描课程带动其他课程共同发展。因此,提出重视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中绘画空间感的作用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全文共有四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主要阐述高中课外培训素描课程的基本概念;第三章是对于绘画空间感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对于绘画空间感在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以此来说明绘画空间感的重要性;第四章则是针对所收集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绘画空间感的应用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教学设计思路,形成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学习绘画空间感相关知识,进而体现在教学中运用绘画空间感所带来的好处,并在全文最后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得出最终结论。
李佳[3](2020)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素描》课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虽然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近些年有了不小的突破和改革,但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已不适用,并且这些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对于综合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国内发展越来越快的动漫游戏行业,对于相关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像以前一样,简单的掌握基础美术知识以及相关设计软件就可以。就中职游戏与动漫专业来说,素描课程不仅是这个专业的基础,也是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素描在这个专业需要与后期专业技能课程有很强的关联性。而中职学生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在素描课程上并不适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主,在教学方面应不断地反思并采取措施改革。本文以笔者实习的学校—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调研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教育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搜集相关数据,分析了目前游戏动漫行业的发展以及对相关人才的要求,总结了深二职素描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了适合深二职素描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首先,论文明确了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探讨了在这些原则下进行的教学所能解决的深二职素描课程的相关问题。其次本文分析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前、课内、课后这三个阶段,教师和学生两种视角下所要做的具体内容。最后,根据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与基本教学模式,给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案例,并编制了《案例效果评价量化表》,对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了案例的有效性评价。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深二职的素描课程中,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于素描课程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素描水平,并将素描课程与后期的专业技能课程结合起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使他们适应目前市场对于相关人才的要求,同时在为深二职素描课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也为该校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赵伟[4](2020)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 ——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艺术与技术的实用艺术,它以创造人们生存空间环境为目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它涉及到设计学、环境学、建筑学、艺术学、感性工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学及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立至今,根据一项统计表明,目前全国有超过上千所本科和高职院校设立了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由于社会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最受学生青睐的专业之一,在这种趋势下不少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近年来,在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政策的支持下,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在办学规模大幅扩大的同时,一些院校在造型基础课教学方面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目前,一些院校造型基础课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造型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结合不紧密;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方面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因此,高职院校想要办好本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对现有的造型基础课教学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的教学特点以及社会的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教学目标,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本文将结合笔者所在的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就造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教学改革建议和看法。
宋哲琦[5](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刘廷亮[6](2020)在《论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在重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情感认知和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为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我国各地学校逐渐将美育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积极探讨美术学科贯彻美育思想的新方式,但是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将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密切相连,因此很难培养出勇于创新和乐于实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教师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对美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二十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学家克伯屈所提出的设计教学法盛极一时,现在看来,与当今的教育观念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在许多课程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为当今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许多的借鉴。设计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另一方面,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教师在这过程中作为指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这对于传统教学法是一个本质上的突破。美术学科相对于其它文化课来说,有着更灵活性、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情感认知和能力水平的不稳定时期,结合美术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立足于我国教育之国情,借鉴设计教学法的可取之处,深入到学校展开教学实践,对教学案例的过程和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希望通过本案例的实施为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提供有利的借鉴。
张厉[7](2020)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改实践探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经长期实践探索,已逐步构建起一套相对成熟的设计素描教学体系,但"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策略,旨在为促进高职设计素描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庞梦宇[8](2019)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为切入点,以三大构成引入为线索,以具有代表性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为例,展现和反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基础教育变革的历程。通过梳理和比较各院校教学改革的内容,总结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呈现的三种面貌:革新、融合和传统。通过分析三大构成的源流,阐释了三大构成并非源于包豪斯,认为三大构成是对抽象形态多种可能性造型的研究;研究点线面组织规律,和图案讲求的形式美的法则有一定相似之处。最后,笔者在文末提出了设计基础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马驰[9](2016)在《构思设计中素描教学的思考》文中指出阐述了写实性素描及设计素描的个体差异,分析了传统素描教学的利弊,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构思设计表达需求特征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思想,并进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重构和序化提出了建议。
郑杰[10](2015)在《当代素描基础教学的思考与探索》文中认为素描主要是以单色线条和块面塑造对象,是美术造型的基本功,用以锻炼观察事物形体,表现其特征。一般都会用作训练和创作起稿,但也有专门从事素描创作艺术的形式。它是培养美术人才的基础,学生通过它来训练自身基本功。我国目前虽然在美术教学上开展了很多改革创新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在根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主要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以再现客观为目的的写实。一成不变往往意味着滞后的产生,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而美术更是如此。目前我国的素描基础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束缚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所以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美术教育学科的改革也被提上日程。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完全信息化的社会,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知识都在改变着新一代的思想认识。如果仍然以老一代的审美造型观念作为唯一的标准去引导他们学习,这对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是完全不现实的。当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对当代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对新事物新观念的理解与接受。在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素描基础教学如何与新兴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如何将过程与方法统一起来应用,如何通过基础素描训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都是本文作者研究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对当前素描基础教学工作现状和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进而将一些当代美术新理念贯穿其中进行研究探索,希望能够丰富当前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工作中尝试出一条新的教学途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
二、将设计因素引入素描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将设计因素引入素描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绘画空间感在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2.高中课外培训素描课程概述 |
2.1 素描的基本概念 |
2.2 高中课外培训素描课程概述 |
3.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中绘画空间感的作用 |
3.1 空间感的基本概念 |
3.2 绘画中的空间感 |
3.3 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中绘画空间感的作用 |
3.3.1 绘画空间感有利于造型能力培养 |
3.3.2 绘画空间感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 |
4.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中绘画空间感的应用情况调查与实践探索 |
4.1 .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中绘画空间感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1 问卷调查 |
4.1.2 调查数据分析 |
4.2 .绘画空间感在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索 |
4.2.1 绘画空间感在高中课外培训素描静物临摹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方案 |
4.2.2 绘画空间感在高中课外素描静物临摹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实践案例 |
4.2.3 绘画空间感在高中课外培训命题素描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方案 |
4.2.4 绘画空间感在高中课外命题素描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实践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绘画空间感在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中的应用调查问卷 |
(3)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素描》课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背景 |
1.1.2 行业背景 |
1.1.3 专业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路线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概念界定 |
1.6.1 《素描》课程 |
1.6.2 中等职业学校《素描》课程 |
1.6.3 探究式教学 |
第2章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
2.1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流派 |
2.1.2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 |
2.2.1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 |
2.2.2 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
2.2.3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2.3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现实依据 |
第3章 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素描》课程教学模式及问题分析 |
3.1 《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
3.2 《素描》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
3.3 《素描》课程教学模式 |
3.4 《素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素描》课程的设计 |
4.1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素描》课程的整合 |
4.1.1 目的性原则——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
4.1.2 主体性原则——提升学生对素描知识的接收度 |
4.1.3 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教学层次明确 |
4.1.4 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原则——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多样化 |
4.1.5 科学性与教育性原则——教学环境最优化 |
4.2 《素描》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
4.2.1 教师视角下的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
4.2.2 学生视角下的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
4.3 探究式教学在素描课堂中的注意点 |
第5章 探究式教学在《素描》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
5.1 多角度静物素描探究式学习实践 |
5.1.1 案例概要 |
5.1.2 教学设计 |
5.1.3 课后研究 |
5.2 创意静物素描探究式学习实践 |
5.2.1 案例概要 |
5.2.2 教学设计 |
5.3 教学案例有效性评价 |
5.3.1 案例有效性评价方法 |
5.3.2 案例有效性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A |
附录B |
(4)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 ——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课题来源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
2.1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现状 |
2.2 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
2.3 包豪斯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定位 |
3.1 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3.2 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对应 |
第四章 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
4.1 教学体系不完善 |
4.2 招生忽视质量重视学生数量 |
4.3 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
4.4 师资力量薄弱 |
4.5 造型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之间衔接不足 |
4.6 教材陈旧不实用 |
第五章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教学改革措施 |
5.1 完善教学体系 |
5.1.1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
5.1.2 建立起完整的教学培养体系 |
5.2 素描课程教学改革 |
5.2.1 教学内容改革 |
5.2.2 教学方法改革 |
5.3 色彩课程教学改革 |
5.3.1 色彩教学内容改革 |
5.3.2 色彩教学方法改革 |
5.4 构成课程教学改革 |
5.4.1 教学改革策略 |
5.4.2 教学方法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6)论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的思想内涵和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设计教学法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设计教学法的主要内涵 |
第三节 设计教学法的案例分析 |
第二章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
第二节 基于初中生阶段美术认知和综合能力的调查 |
第三节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教学实践应用 |
第一节 以《几何体——创意素描》教学案例的初次实践 |
第二节 以《我们的画室——环创设计》教学案例的再次实践 |
第三节 两次教学实践的完善与发展 |
第四章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教学成效与启示 |
第一节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教学成效 |
第二节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教学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改实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学理念偏颇,教学模式待革新 |
(二) 课程内容单一,教学目标不全面 |
(三) 专业衔接缺乏,设计思维训练不足 |
(四) 评价标准模糊,课程定位不科学 |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改实践策略 |
(一) 转变理念,确立“三段式”教学目标 |
(二) 整合课程,强化课程内容的延展性 |
(三) 强化互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
(四) 面向专业,改革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
三、结语 |
(8)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的研究现状 |
2、关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的研究现状 |
(1)关于设计教育史的梳理及研究 |
(2)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 |
(三)研究路径 |
二、八九十年代设计艺术教育变革的因素 |
(一)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背景 |
1、经济环境 |
2、教育环境 |
(二)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变革的催化剂——构成教学的引进 |
1、构成作为造型规律——中国的构成 |
2、构成作为基础造型——日本的构成 |
3、构成作为造型的一种方式——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构成 |
三、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的思想交锋 |
(一)理清概念、重视图案——第一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
(二)深挖教学方法、构建图案理论——第二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
(三)重申图案和构成地位,反思图案教学——第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
四、百舸争流——各代表院校设计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试验 |
(一)秉承革新观——以广州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为例 |
1、突破传统、敢为人先——广州美术学院 |
2、别具一格、艺术为重——中央美术学院 |
(二)秉持融合观——以浙江美术学院为例 |
1、以写生-变化为基础的图案教学时期 |
2、图案与构成融合时期 |
(三)坚守传统写生-变化的图案教学方法、创建中国特色的图案学 |
1、坚守传统,创建中国特色的图案学——南京艺术学院 |
2、坚守传统写生-变化的图案教学方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装潢美术、染织美术与陶瓷美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变化整理 |
附录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基础课部分授课内容 |
附录三:采访记录 |
采访一:冯罗铮老师采访记录 |
采访二:陈淞贤老师采访记录 |
采访三:宋浩霖老师采访记录 |
采访四:宋建明老师采访记录 |
采访五:孙恒俊老师采访记录 |
采访六:孙晴义老师采访记录 |
采访七:王敏老师采访记录 |
采访八:王善珏老师采访记录 |
采访九:王雪青老师采访记录 |
采访十:吴德隆老师采访记录 |
采访十一:谭平老师采访记录 |
致谢 |
(9)构思设计中素描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本概念 |
1.1写实性素描 |
1.2设计素描 |
2传统素描教学弊端 |
3从构思设计分析高职素描教学 |
3.1构思设计表达的需求分析 |
3.2构思设计表达的工作能力分析 |
3.3新素描教学思想内容推导 |
3.3.1新素描教学思想确立 |
3.3.2新素描学习能力与教学内容 |
3.4新素描教学特点 |
4结论 |
(10)当代素描基础教学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当代素描基础教学的概况 |
2.1 当代素描基础教学的相关概念 |
2.1.1 “当代”的涵义 |
2.1.2 “素描”的概念认识 |
2.2 素描基础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
2.2.1 基础素描训练是色彩语言形成的前提 |
2.2.2 基础素描训练是培养形体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
第三章 当代素描基础教学活动的要素分析 |
3.1 素描教学的目的分析 |
3.2 素描教学的内容分析 |
3.3 素描教学的方式方法 |
3.4 当代素描基础教学对教师素质的定位 |
3.5 目前我国素描基础教学发展的局限性 |
3.5.1 教学模式程式化 |
3.5.2 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束缚 |
第四章 当代素描基础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
4.1 素描基础教学中设计因素的应用 |
4.2 素描基础教学中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
4.3 素描基础教学中工具、媒介、载体的结合与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将设计因素引入素描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绘画空间感在高中课外培训素描教学中的作用[D]. 钱莹.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3]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素描》课程中的应用[D]. 李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4]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 ——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赵伟.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6]论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D]. 刘廷亮.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改实践探析[J]. 张厉.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8]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D]. 庞梦宇.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9]构思设计中素描教学的思考[J]. 马驰.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1)
- [10]当代素描基础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郑杰. 湖南科技大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