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知识证明论文_刘金会,禹勇,杨波,吴万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零知识证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知识,量子,身份认证,密码,椭圆,曲线,协议。

零知识证明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会,禹勇,杨波,吴万青[1](2018)在《相关随机分析线性子空间的伪适应性零知识证明》一文中研究指出非交互式零知识(non-interactive zero-knowledge,NIZK)证明是零知识证明的一种,它也是密码学协议中的一个重要工具.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系统有着很多的应用,可以将其应用在数字签名方案、公钥密码体制以及密钥分配体制等.矩阵运算具有非交换属性,基于非交换代数结构的公钥密码算法,目前还没有量子计算算法,因此,基于矩阵的零知识证明具有抗量子计算攻击的潜力.Kiltz等人在EUROCRYPT 2015上构造了一个线性空间的伪适应性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quasi-adaptive NIZK,QANIZK),同时将该技巧推广到保持线性同态结构的签名方案.针对这类方案,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相关随机攻击方法,分别对线性空间的具有适应性合理性的QANIZK,简单的具有适应性一次模拟合理性的QANIZK和QANIZK构造进行了相关随机分析.在对方案的相关随机分析过程中,首先给定一个合理的假设,分析方案的公私密钥对,通过求解代数方程组,获取一些等价密钥,进而伪造签名.然后,分别介绍攻击方法相关的算法描述,有效性分析和攻击成功的概率.最后说明攻击方法的合理性并提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密码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陈永志,范新灿,温晓军[2](2018)在《基于量子隐形传态的零知识证明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零知识证明是构建密码协议的基础工具之一,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经典的零知识证明方案基于数学上的计算复杂性理论,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量子计算机等的出现,其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基于量子隐形传态原理提出了一个零知识证明协议。该协议利用量子物理特性实现零知识证明,具有无条件安全性,并可抵抗各种可能的量子攻击。(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康,孙毅,张珺,李军,周继华[3](2018)在《零知识证明应用到区块链中的技术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块链是一种以密码学算法为基础的点对点分布式账本技术,然而,公开透明的区块链账本辅以社会学挖掘、数据挖掘等统计学方法,使得用户的隐私面临重大威胁,因而隐私保护成为当前区块链技术研究的热点。总结了已有的隐私保护方案,重点聚焦于零知识证明技术,阐述并分析了零知识证明应用到区块链隐私保护方案中的技术挑战,并给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大数据》期刊2018年01期)

刘川葆,陈明志,林伟宁,冯映燕[4](2017)在《HCE模式下一种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身份认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带有NFC(近场通信)功能的手机近几年在不断推广和普及,NFC的HCE(主机卡模拟)模式大大方便了NFC的开发和使用,使用NFC功能的相关应用也越来越多。在HCE模式下,由于缺乏本地SE模块,数据的安全性、身份认证的可靠性深受质疑。文章提出一种HCE模式下的身份认证方法,以零知识证明理论为基础,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身份凭证被窃听、复制、破解的可能,对留存于本地的身份凭证进行隐藏,较好地解决了本地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在不可信的网络环境里和安全性较弱的本地设备上完成了较可信的身份认证。(本文来源于《信息网络安全》期刊2017年06期)

白煜,滕建辅,张立毅,刘彦龙[5](2017)在《基于零知识证明的多实体RFID认证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联网的发展对射频识别(RFID)系统的安全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基于密钥阵列的RFID认证协议解决了传统RFID认证协议在多实体环境中存在的内部攻击问题,但基于交换实体身份信息的认证方式存在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基于零知识证明的多实体RFID认证协议(MERAP)。该协议采用分布式密钥阵列抵御内部攻击,利用零知识证明方案实现双向认证时敏感身份信息零泄露。性能分析结果显示,MERAP协议在维持一定复杂度和标签成本的基础上,可抵抗包括重传、跟踪、拒绝服务和篡改等多种外部攻击和内部攻击。(本文来源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张践明,谭柏华[6](2017)在《交互式零知识证明的哲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交互式零知识证明是数学实践发展中的产物,对传统的数学证明理论具有挑战性。在数学哲学上它具有数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在科学哲学上对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它丰富了知识论中认识来源的理论,凸现了证明的说服与提振信念的功能,区分了证明与理解;它对复杂性理论与思维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柳璐,李宇溪,周福才[7](2016)在《基于非交互零知识证明的匿名电子调查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子调查存在的不少安全问题,如信息欺骗、隐私安全等,构建了一个基于非交互零知识证明(NIZK,non-interactive zero knowledge proofs)的匿名电子调查系统,系统具有自组织、非交互、防重放、更安全等特点。系统采用NIZK协议和Boneh-Boyen签名方案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非交互式的验证,保证了系统的真实性;系统还采用Pedersen承诺方案和伪随机函数对用户的身份和相关信息进行隐藏,保证了系统的匿名性。安全性分析表明,系统具有抵抗恶意用户并发攻击和匿名性等安全特性。最后,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仿真并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正确完成各项功能,并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匿名性与真实性。(本文来源于《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陈泗盛,林娟[8](2016)在《一种基于生物特征和零知识证明的身份认证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特征和密码算法的结合能够解决传统生物特征识别中模板的安全问题。利用基于生物特征的密钥恢复技术,提出基于生物特征和零知识证明的身份认证协议,在用户不存储认证密钥和服务器不存储生物特征模板的条件下,实现用户和服务之间的双向身份认证。最后对该协议正确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朱智强,马可欣,孙磊[9](2016)在《一种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远程桌面认证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桌面云环境下用户身份认证过程中用户属性可能存在泄漏。针对此种安全威胁,提出了一个远程桌面认证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远程桌面认证协议ZPBRDAP。该协议包括属性注册协议(AR协议)与身份认证协议(IA协议),在不暴露用户身份属性的同时完成用户身份认证。最后,分析了该协议的正确性、安全性以及协议效率,表明该协议具有良好的可用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6年09期)

白永祥[10](2015)在《基于ECC和零知识证明的盲签名方案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椭圆曲线密码系统具有稳定的数学结构和较高的安全性,与目前流行的RSA公钥密码系统相比较有很大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基于椭圆曲线密码体制,设计和实现了一种高效安全的盲签名方案。首先,对相关概念及文献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介绍了椭圆曲线密码系统和盲签名的基本原理;其次,基于椭圆曲线密码系统的优势,设计了一种盲签名新方案.在方案中,为了不向签名者泄漏请求签名者的身份信息,消息发送者使用零知识证明协议隐藏了身份信息;最后,对设计方案的盲化、不可追踪性进行了分析,并与常见的盲签名算法进了分析比较,证明了本设计方案的高效性。(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5年10期)

零知识证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零知识证明是构建密码协议的基础工具之一,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经典的零知识证明方案基于数学上的计算复杂性理论,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量子计算机等的出现,其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基于量子隐形传态原理提出了一个零知识证明协议。该协议利用量子物理特性实现零知识证明,具有无条件安全性,并可抵抗各种可能的量子攻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零知识证明论文参考文献

[1].刘金会,禹勇,杨波,吴万青.相关随机分析线性子空间的伪适应性零知识证明[J].密码学报.2018

[2].陈永志,范新灿,温晓军.基于量子隐形传态的零知识证明协议[J].量子电子学报.2018

[3].李康,孙毅,张珺,李军,周继华.零知识证明应用到区块链中的技术挑战[J].大数据.2018

[4].刘川葆,陈明志,林伟宁,冯映燕.HCE模式下一种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身份认证方法[J].信息网络安全.2017

[5].白煜,滕建辅,张立毅,刘彦龙.基于零知识证明的多实体RFID认证协议[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7

[6].张践明,谭柏华.交互式零知识证明的哲学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柳璐,李宇溪,周福才.基于非交互零知识证明的匿名电子调查系统[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

[8].陈泗盛,林娟.一种基于生物特征和零知识证明的身份认证协议[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朱智强,马可欣,孙磊.一种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远程桌面认证协议[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6

[10].白永祥.基于ECC和零知识证明的盲签名方案设计与实现[J].通信技术.2015

论文知识图

关于hi=gxi的零知识证明-1电零知识证明图解一8成员1验证子组公钥当参与组公钥产生...零知识证明洞穴问题可以用...零知识证明同指数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协议

标签:;  ;  ;  ;  ;  ;  ;  

零知识证明论文_刘金会,禹勇,杨波,吴万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