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00一年三峡工程安装目标全面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胡少翔[1](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卢纯[2](2019)在《百年三峡 治水楷模 工程典范 大国重器——三峡工程的百年历程、伟大成就、巨大效益和经验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70年光辉历程中建设了一系列彪炳人类史册的重大工程,成为保障国家安全、推动国家富强、造福百姓民生、提升综合国力、展示科技实力的大国重器、民族脊梁、国家名片。在众多的重大工程中,三峡工程是一个杰出代表。三峡工程从提出设想到建成运行长达百年,世界唯一!为三峡工程而筹备设立一个省级行政区,世界唯一!为三峡工程搬迁安置百万移民,世界唯一!三峡工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审议通过,中国唯一!
武菲[3](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认为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谭雪霏[4](2019)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20世纪中国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从四川江津到湖北宜昌的19个县市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陆续受淹,112所集镇完成搬迁,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三峡特殊的峡江环境和故土的群体凝聚氛围是三峡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三峡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影响着三峡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时间节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梳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彰显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独立品格与鲜明特性、探讨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这对于社会现代转型期间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从“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历时性展开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探讨该类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路径。第一章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并结合三峡文化资源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界定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文化资源”等研究中的相关概念,为开展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研究厘清了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它是“前三峡时代”文化资源生成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的综合、是文化系统与自然系统耦合,具体而言主要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这三方面对于文化变迁的影响力也是逐层加强。第三章主要归纳了在“前三峡时代”文化生态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研究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逻辑起点、确立以“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为基本的分类标准。将“前三峡时代”的区域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三大类,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则主要阐述了“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及文化资源保护实践。分析“三峡工程时代”文化生态的主要变化在于:工程建设对外部环境的改变,移民搬迁对文化传承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重塑,并对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资源的变化进行了阐述。“三峡工程时代”也是三峡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的重要时期。在工程建设与资源抢救的时间赛跑中,国家、政府做出了积极思考与尝试:开展了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原生态到新生态的衍生重建,单一文化事项的到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通过上述实证研究,解释了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时刻进行着信息交换的非平衡系统第五章在分析了环境与文化互动的基础上,归纳了“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并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实践进行了反思。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是“后三峡时代”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就每一种文化资源各自的特性而言,由于其文化内涵特征的不同,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分别存在着景观化、静止化、大众化倾向;同时当整体文化生态系统受到超过“生态阀值”外来冲击时,各级结构则出现缺损和变化,存在着碎片化、同质化,功利性倾向。第六章正是在对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历时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文化资源保护路径的策略研究。在追根溯源分析文化资源保护的纲领性文件精神和学习国际先进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以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为例,提出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保护的基本路径和策略。延续文化生态学思维,从文化资源本体和其所在文化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通过保护,文化资源与其所处生态系统达到协调,最终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和可持续性发展。
任红,谢泽[5](2018)在《三峡工程:百年梦想今朝圆》文中研究指明"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如今,高峡平湖的壮丽画卷已然展现在世人面前,三峡工程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巨大效益。这个始自孙中山《建国方略》的梦想终得实现。
陈建波[6](2017)在《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描绘了 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规划目标,就必须破解难题,深挖潜力,扬长避短,再创新优势,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认真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实践之后,深切感到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果正是践行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成功范例。本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特别是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最新指示要求,借助于国内外服务科学、水利学、电力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理论框架。文章沿着三峡工程建设前后的时间脉络,从长江经济带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历史渊源出发,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在行政性分割格局下探索产业互补、资源共享、交通相连,谋划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主导下,深刻领悟总书记发展区域经济的强烈愿望,分析三峡工程兴建创造的巨大综合效益对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服务和贡献,阐述了宏伟工程在该区域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该地区区域融合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与发展的对策。论文分七个部分,由引言和六章组成。本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创新点:一是按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基础之上,对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效应分析,提出三峡工程建设及其服务长江经济带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例和杰作。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梯度转移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统筹开发的全局意义和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社会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的服务作用。通过对区域经济中城市和城市群功能的比照解析,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内部分大中城市在三峡工程兴建前后自身进步、发展壮大的内在机理和变革,论证了由于三峡工程经济效益对长江经济带上游电站的开发建设,在上游有产生副中心城市和一级城市群的基础和可能。三是在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三峡水电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通过阐明长江经济带资源比较优势和现实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依据大量数据进行了差异关联分析,构建了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模式,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历史进程和空间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提升迅速,针对工程对上中下游各城市服务功能侧重的不同,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立体交通为纽带的城市体系,以组团式的核心区带动广大经济腹地的发展。四是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既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和谐的双重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长江经济带与三峡工程和谐、持续和绿色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双轮驱动,在加强生态保护中推进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郑晓光[7](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提出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谢忠强[8](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认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袁宏川[9](2011)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与分析 ——以三峡工程为例》文中认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从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一凝结了无数中国人心血和智慧的跨世纪宏伟工程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食粮。三峡工程合同管理,以其规范的运作、严格的管理和难以替代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三峡枢纽工程建设和百万移民安置的顺利进行,为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新形势下国家投资兴建大型工程项目发挥监督管理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有力促进了我国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环境的特殊性,建筑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以合同管理为标志的建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就是促使建筑市场发展和完善的一种有力工具,它从建设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或招投标)阶段开始,历经工程建设的各个重要环节,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生产等各个阶段以及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包括业主、承包商、勘察设计、监理咨询、银行、保险、交通运输、卫生检疫、政府部门甚至于群众个人等各个主体的工作成效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协调、指挥、处理工程建设各个阶段中出现的重大经济、技术问题,调解、仲裁各种纠纷,化解矛盾,提高效率,是提高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推手。本文通过对众多三峡工程合同管理文件内容的分析,从合同管理组织的结果绩效和行为绩效两方面入手,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独创性研究和探索:1.借鉴、融合企业管理绩效评价和项目评价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方法,在广泛调查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把绩效评价方法首次运用于考核和评价三峡工程合同管理效果的实践,扩展和延伸了绩效评价的应用范围;2.建立了三峡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实用的绩效评价模型,对三峡工程众多合同管理文件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分析,取得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三峡后续工程建设和其它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3.提出了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的最高目标和现阶段的操作思路,并付诸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实践,为下一步建立更大范围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系统和整个建筑行业的合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4.制定、增加、修改、补充和完善了部分合同范本的条款,使之更适合于我国工程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改变了我国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主要参照和沿用国外示范文本的做法;5.从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高度对三峡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活动进行了总结,对合同管理绩效评价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赵军凯[10](2011)在《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湖关系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和科学界普遍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科学地认识、正确地处理河湖关系,是维护健康河流、构建和谐人水关系以及人地关系的重点和关键。河湖水沙交换问题是河湖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河湖关系演变的纽带。河湖水沙变化和交换是河湖关系演变的驱动力之一。而河湖水交换则是水沙交换的核心和载体,水多则沙多,无水则无沙,因此,河湖水交换问题的研究是澄清河湖水沙交换问题乃至河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河湖关系问题成为当前正确处理长江中下游人水关系乃至人地关系的焦点问题。自2005年4月首届长江论坛在武汉成功举办以来,《保护与发展长江宣言》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维护健康长江、促进入水和谐”的新时期治江思路正在积极实践。毫无疑问,三峡工程建成后,在防洪、错峰等方面成效显着,尤其是2010年汛期三峡成功经历了接近1998年洪峰流量的考验、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的洪水,大量减少荆江、洞庭湖的洪水威胁。当前,需要改变治水理念,探索湖区人水和谐相处的可能途径,处理好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使长江中下游江湖水系肌体的调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维护健康长江、健康湖泊和健康河口。本论文运用普通水文学、工程水文学、随机水文学和水资源科学等的基本理论,采用多种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法,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技术,统计分析软件SPSS,科学计算软件Matlab等,利用ArcGIS、MapINFO和CoreIDRAWX3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做图软件,在对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与干流水交换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的规律,推导出普适性的河湖水交换强度的量化公式,并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研究上取得成功,论文重点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前后长江干流与两湖的水交换及其变化,并分析了特殊水文年份江湖水交换过程,以期探讨江湖水交换理论、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为维护长江中下游健康的江湖关系乃至健康的河口提供科学参考与建议。一、三峡水库对长江干流径流变化影响三峡水库运行以后,长江干流枯季径流年内所占比例增大,汛期末端月10月径流所占比例却减少,且宜昌站表现最突出。说明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干流径流特征发生了变化,三峡水库运行加剧了长江中下游汛期径流减少的趋势,加大了枯季径流增加的趋势;并且,2002年干流径流序列存在跳跃点与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有关。可见,三峡水库运行改变了坝下游径流的年内分配,使年内分配差值减小。二、三峡水库运行前后江湖水交换规律1洞庭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三峡水库运行之后2003-2009年与1998-2002年相比三口分流量之和减小了220×108m3。2003-2009年9-10月份三口流量之和比蓄水前减少了870m3/s,减少幅度为38.9%。2003-2009年宜昌站流量50000m3/s和30000m3/s时,三口分流比较1998-2002年略增;10000m3/s时,三口分流比较1998-2002年减少。2003-2009年与以前时段相比,城陵矶(七)站出湖流量在宜昌站高流量时受干流顶托作用更明显,在中、低流量时,与2000-2002年相比城陵矶流量变化不大。2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规律。湖口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在三峡水库运行前后变化不明显。可是径流的年内分配在2000s与以前相比枯季所占比例增加,水库蓄水月9和10月份径流年内分配比例较1990s有所增加。2010年9月和10月湖口径流量增加,是由于长江干流流量小、水位低,对湖口顶托作用减少而引起的。2010年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系数Ip=0.21,且该年长江干流没有发生江水倒灌现象,长江对鄱阳湖顶托作用小,同样说明了这一点。长江水倒灌鄱阳湖现象,年代际间倒灌规律发生了变化,2000s与同样枯水年组1980s和1960s相比,江水倒灌年数、总天数和总水量都减少。三、不同径流频率条件下江湖水交换计算成果1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计算了不同频率组合下长江干流与洞庭湖水交换量。当长江干流径流频率为5%的丰水年,恰遇四水也是5%的丰水年时,则洞庭湖可以分洪658×108m3,同年补给长江干流水量为3191×108m3;三口和四水都是50%的平水年时,洞庭湖分长江干流水量为545×108m3,同年补给长江干流2403×108m3水量;当三口和四水都是95%的特大干旱年时,洞庭湖只能补给长江1873×108m3的水量。2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计算了不同条件下长江干流与鄱阳湖水交换量。频率为5%、50%、75%和95%时,湖口年径流量分别为2300×108m3、1440×108m3、1175×108m3和930×108m3。四、特殊水文年份江湖水交换过程1典型枯水年江湖水交换(1)1978年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系数分别为0.57和0.56,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作用处于稳定状态,该年发生了长江水倒灌入鄱阳湖的现象。2006年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系数分别为0.89和0.51,前者是湖对长江强补给状态,后者是江湖作用接近稳定状态。(2)2006年三峡水库运行使长江中下游干流径流全年分配趋于均匀。特别是增大了枯季径流量,使河槽水位上升,影响了江湖水交换的过程,使长江下游出现枯季不枯的好现象。(3)1978年和2006年都是长江流域典型枯水年,中游通江湖泊对干流补水作用更明显,尤其是2006年鄱阳湖干流补给水量为1564×108m3,超过了平水年。2典型丰水年江湖水交换(1)1954年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系数分别为0.35和0.34,洞庭湖和鄱阳湖与干流水交换作用较强,发挥了湖泊的分洪调蓄作用。1998年洞庭湖和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系数分别为0.46和0.39,洞庭湖与干流水交换强度接近多年平均水平,主要作用是分洪,但没有1954年分洪作用大;鄱阳湖对长江的分洪作用较强,但也没有1954年分洪作用大。(2)洞庭湖和鄱阳湖1954年补给长江水量为分别为5248x108m3和2481×108m3,分别约占同期大通径流量的38.6%和19.0%;1998年补给长江水量分别为3994x108m3和2650×108m3,分别约占同期大通径流量的32.1%和21.3%。3无论丰水年还是枯水年洞庭湖和鄱阳湖对长江的调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丰水年,两湖对长江干流起到分洪、消峰等作用,减轻下游洪水压力;枯水年,两湖对长江干流主要是水量补充作用,使得下游河道保持一定的流量。五、江湖水交换量化研究成果用河湖水交换系数来表示河湖水交换强度,并推导出了普适性的河湖水交换系数的量化计算公式((?)),在洞庭湖、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研究中推导出其江湖水交换系数计算公式((?)和((?)),并取得成功。两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历年的江湖水交换系数能够反映两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的真实情况。此公式具有应用价值。
二、二00一年三峡工程安装目标全面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00一年三峡工程安装目标全面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
2.1 上位法及规范 |
2.2 制度建设 |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
2.4 国内研究现状 |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
2.5 国外研究现状 |
2.6 小结 |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电站规划情况 |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
3.2.1 农村移民安置 |
3.2.2 专业项目处理 |
3.2.3 库底清理 |
3.2.4 环境保护 |
3.2.5 投资完成情况 |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
3.3.1 档案管理体制 |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
3.3.7 评价和问题 |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4.4 对策建议 |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1.4 对策建议 |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2.4 对策建议 |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3.4 对策建议 |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4.4 对策建议 |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6.4 对策建议 |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7.4 对策建议 |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2)百年三峡 治水楷模 工程典范 大国重器——三峡工程的百年历程、伟大成就、巨大效益和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百年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复兴史的见证者、国家独立自强史的亲历者、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史的记述者,它折射出“四个自信”的真理光辉,是读懂中国的一扇窗口 |
(一) 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三峡工程的历史性、结论性评价,是我们回望百年三峡工程的重要遵循 |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评价是对所有三峡工程建设者、支持者和建议者最大慰勉 |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三峡工程的重要评价是伟人之间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 |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评价,为我们回望、评述百年三峡工程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历史平台 |
(二) 三峡工程的百年历程重叠着中华民族从落后走向复兴、共和国从自立走向自强和从改革开放走向伟大新时代的历史足迹 |
第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晚期,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伟大设想,这是百年三峡工程的历史起点 |
第二,抗战期间,萨凡奇博士首次将三峡工程从设想转变为可以实现的建设计划 |
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峡工程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议事日程被重新提出,成为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见证 |
第四,改革开放后,三峡工程进入实质性筹备和重新研究论证阶段,并获得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
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三峡工程提供了高效率、高质量建设的沃土 |
(三) 百年三峡工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执政兴国的具体实践之一,闪耀着“四个自信”的真理光芒 |
第一,三峡工程是彰显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民生工程 |
第二,三峡工程是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国家工程 |
第三,百年三峡工程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
(四) 百年三峡工程寄托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治水情思和家国情怀,在这里可以读懂中国精神、感悟中国价值、感受中国力量 |
第一,三峡工程寄托着中华民族对大江安澜、百姓安居、治水安邦的千年期盼 |
第二,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万众一心的精神丰碑 |
第三,三峡工程是新中国走向富强、民族走向复兴的百年历史缩影 |
二 三峡工程是治理长江中下游洪水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是治水兴国的伟大实践,是实现人水和谐的治水楷模 |
(一) 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控制性、关键性、基础性作用,是保障长江中下游亿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
第一,保障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是兴建三峡工程的初衷和最主要动因 |
第二,三峡工程是长江综合防洪体系的关键骨干工程,扮演着“定海神针”的重要角色 |
第三,三峡工程推动长江实现了从“抗洪”到“防洪”再到“洪水资源化利用”历史性转变 |
第四,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显着发挥,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
(二) 三峡工程是全世界功能最多元、影响最广泛、效益最普惠的水利工程 |
第一,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之际,就是其发电、航运、生态、补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战略淡水储备等多功能、多目标、多效益全面发挥之时 |
第二, 三峡工程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多种功能具有辐射全国的影响力 |
第三,三峡工程效益惠及全国、普惠民生 |
(三) 三峡工程是“六水共治”的成功实践,为全世界提供了实践人水和谐的工程典范 |
第一,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治水实践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改写了人与江河的关系 |
第二,三峡工程是“六水共治”理念的成功实践,是实践人水和谐的治水范本 |
第三,理性辩证客观地认识三峡工程,是对这一百年工程的充分尊重 |
三 三峡工程是超大型工程建设的典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现代工程文明、当代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结晶 |
(一) 三峡工程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是山河再造、社会重构的伟大奇迹 |
第一,三峡工程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建筑物 |
第二,三峡工程安装了全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 |
第三,三峡水电站是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电站 |
第四,三峡工程拥有全世界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和升船机 |
(二) 三峡工程是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的的典范 |
第一,三峡工程是科学论证的典范 |
第二,三峡工程是民主决策的典范 |
(三) 三峡工程是改革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范 |
第一,三峡工程是改革创新的典范 |
第二,三峡工程是管理体制创新的典范 |
第三,三峡工程是原始创新的典范 |
第四,三峡工程是集成创新的典范 |
第五,三峡工程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范 |
(四) 三峡工程是举国共建、再造库区、实现百万移民安稳致富的典范 |
第一,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 |
第二,三峡百万移民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能实现的世界奇迹 |
第三,三峡移民工程使贫穷落后的三峡库区实现了山河再造和经济重构 |
(五) 三峡工程是绿色发展、人文荟萃的典范 |
第一,三峡工程建设始终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三位一体,同步规划、建设和运行 |
第二,三峡工程是积极主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程典范,实现了现代工程科技精华与人文历史精粹交相辉映 |
(六) 三峡工程是质量优良、投资节约、安全可靠、管理一流的典范 |
第一,三峡工程整体建设质量优良 |
第二,三峡工程概算和投资均实现了有效控制 |
第三,三峡工程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在设计值范围之内 |
(七) 三峡工程是“两坝同筑”、清正廉洁的典范 |
四 三峡工程的战略地位重要,是民生所系、发展所依、复兴所倚的大国重器 |
(一) 三峡工程为国家构建了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进行防灾减灾、淡水资源配置、清洁能源调度的新格局 |
第一,三峡工程建成后,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的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及其防洪能力实现了新提升 |
第二,三峡工程建设促进了全国电网联网和长江水电清洁能源走廊的形成,推动形成了西电东送、南北互供、水火互补的全国电力供应新格局 |
第三,随着三峡水库上游梯级电站的陆续建成运行,以三峡水库为骨干的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和跨流域水资源配置的格局即将全面形成 |
(二) 三峡工程建设整体提升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核心能力,推动我国重大装备制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就了一批大国重器和强国重企,推动我国从世界水电大国成为全球水电强国 |
第一,三峡工程建设推动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实现了全面协同发展和全球引领 |
第二,三峡工程推动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
第三,三峡工程建设成就了一批大国重器和强国重企 |
(三) 三峡工程正在向“洪水控制”与“污水治理”并举的方向转变,将在“共抓长江大保护”这一新时代历史伟业中发挥应有作用 |
第一,以“共抓长江大保护”为节点,长江治理保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
第二,三峡工程作为长江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多、效益最广泛的国家工程,将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 |
第三,三峡工程正在积极拓展、实践服务“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方式和路径 |
五 百年三峡工程积累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经验和宝贵启示,是我们在新时代面对新情况、战胜新挑战的重要经验和力量 |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成就伟大事业的独特优势 |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一往无前、无往不胜的重要动力 |
第三,坚持不懈改革、矢志不渝创新是我们在新时代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经验 |
第四,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我们引领新常态、应对新挑战、战胜新困难的重要法宝 |
第五,开放包容、科学严谨、理性客观是我们固本强基、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 |
第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谐自然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
第七,通过建设大国重器培育强国重企,是我们推动国家强盛崛起的重要手段之一 |
六 结 语 |
(3)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
一、潘绥计划 |
二、萨凡奇计划 |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
二、“毕其功于一役” |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
一、最初的争论 |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
三、“有利无弊” |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
二、建设中的波折 |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
一、坝址选择 |
二、纷争再起 |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
一、蓄水位之争 |
二、党内外的争论 |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
一、开展重新论证 |
二、论证中的论争 |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
第二节 表决定案 |
一、三峡宣传热 |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
一、一期工程建设 |
二、二期工程建设 |
三、三期工程建设 |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
一、实施优惠政策 |
二、外迁移民安置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4)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重难点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重难点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三峡人文文化、三峡宜昌库区文化 |
二、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 |
三、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
第二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一、山高林密的地形地貌 |
二、丰富多样的河流水系 |
三、复杂立体的气候差异 |
第二节 生产方式 |
一、山地畲耕、谷底农耕的原始农业 |
二、沿江而行,更迭频繁的过境贸易 |
三、血缘聚落、地缘社会的集体劳作 |
第三节 人文环境 |
一、信巫重祀的民间信仰 |
二、开放交融的航运精神 |
三、不畏艰险的峡江特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
第一节 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 |
一、古代建筑 |
二、古代遗址及古墓葬、石刻 |
三、近现代重要史迹 |
第二节 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 |
一、表演艺术 |
二、民间文学 |
三、传统知识技艺 |
四、社会实践、仪式与民俗 |
第三节 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 |
一、文献资源 |
二、影像文化资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
第一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 |
一、三峡工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
二、移民搬迁对社会文化的冲击 |
三、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构建 |
四、新三峡文化资源的形成 |
第二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
一、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 |
二、政府引导的活态衍化 |
三、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和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
第一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 |
一、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 |
二、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
三、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 |
第二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
一、对基于资源特性保护的反思 |
二、对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 |
第一节 国际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与经验借鉴 |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
二、欧洲文化遗产保护 |
三、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二节 基于文化本体特征的文化资源本体保护 |
一、基于文化特征的分类管理 |
二、基于文化过程的分层保护 |
三、基于文化逻辑的空间构建 |
第三节 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
一、基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 |
二、基于体制机制的体系保障 |
三、基于文化自觉的价值引导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三峡宜昌库区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以上) |
附录2 三峡宜昌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级及以上) |
附录3 秭归县端午节文化活动访谈实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三峡工程:百年梦想今朝圆(论文提纲范文)
梦的缘起 |
Ⅰ谁来平息长江的愤怒 |
Ⅱ搁浅的民国三峡梦 |
Ⅲ新中国的三峡梦 |
漫漫征途 |
Ⅰ三峡梦长路也长 |
Ⅱ如火如荼的实战演练 |
Ⅲ历史性决议审慎出台 |
建设交响 |
Ⅰ三阶段实施雄伟工程 |
Ⅱ二十余年谱就辉煌乐章 |
Ⅲ质量控制创造世界奇迹 |
大江安澜 |
电惠神州 |
川江淌金 |
科技创新 |
Ⅰ由鱼而“渔”的机组国产化 |
Ⅱ精益求精的三峡升船机 |
库区涅盘 |
环保承诺 |
Ⅰ守护好库区的那片绿 |
Ⅱ呵护长江精灵 |
(6)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0 研究问题的背景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创新点 |
1.2.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区域经济理论 |
2.1.2 创新理论 |
2.1.3 灰色系统理论 |
2.1.4 复杂科学与管理理论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长江经济带研究 |
2.2.2 三峡工程研究 |
2.3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概述 |
3.1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概况 |
3.1.1 三峡工程基本概述 |
3.1.2 长江经济带基本概述 |
3.2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关系 |
第4章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
4.1 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地区洪涝灾害情况 |
4.1.1 洪涝灾害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影响 |
4.1.2 三峡工程建设前洪灾防治情况 |
4.2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基本情况 |
4.2.1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建设情况 |
4.2.2 三峡工程防洪作用情况 |
4.3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
4.4 三峡工程补水和引水新效益对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
第5章 三峡工程水电行业服务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 |
5.1 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创新 |
5.1.1 工程建设创新 |
5.1.2 资金管理创新 |
5.2 水电行业的科技和质量安全管理创新 |
5.2.1 科技创新使三峡工程独占世界水电行业鳌头 |
5.2.2 安全质量管理创新保证实现三峡工程精品杰作 |
5.2.3 三峡工程引领重大装备自主创新 |
5.2.4 三峡输变电工程科技创新超前提升我国电网建设水平 |
5.3 长江经济带架起绿色发展之路 |
5.3.1 三峡工程引发的“羊群效应” |
5.3.2 三峡水电引领水电开发史革命性变革 |
5.3.3 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 |
5.4 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
5.4.1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
5.4.2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
5.4.3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关联分析 |
第6章 三峡工程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
6.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
6.1.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 |
6.1.2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
6.2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与城市群 |
6.2.1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 |
6.2.2 城市群概念 |
6.3 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城市发展研析 |
6.3.1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概况 |
6.3.2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中心城市简析 |
6.4 区域要素流动与三峡移民 |
6.4.1 生产要素流动理论要义 |
6.4.2 三峡工程移民概况与经济发展 |
6.5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分析 |
6.5.1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指标选取 |
6.5.2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新发展理念综述 |
7.2 破解发展瓶颈 |
7.2.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存有差距 |
7.2.2 长江经济带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 |
7.3 论文研究局限性 |
7.3.1 创新成本和风险研究解析欠充分 |
7.3.2 水电的“羊群负效应”研析短缺 |
7.3.3 三峡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探究不深 |
7.4 未来展望 |
7.4.1 三峡集团必将成国际级清洁能源的航母 |
7.4.2 长江经济带发展必将成为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的典范 |
7.4.3 三峡工程必将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服务新贡献 |
参考文献 |
在职期间研究成果 |
后记 |
(7)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
余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
六、 研究方法 |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9)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与分析 ——以三峡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合同管理绩效评价的特点分析 |
1.2.1 合同管理绩效评价与项目评价的关系 |
1.2.2 合同管理绩效评价与企业管理绩效评价的关系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意义与作用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作用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点说明 |
2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2.1 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研究概述 |
2.1.1 建设工程合同在我国法律上的沿袭定位 |
2.1.2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主要内容分解 |
2.1.3 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特点分析 |
2.1.4 三峡移民工程合同实例 |
2.2 绩效评价研究概述 |
2.2.1 西方国家绩效评价的演变过程 |
2.2.2 我国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 |
2.2.3 绩效评价的发展趋势 |
3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绩效的涵义及表现 |
3.1 组织绩效管理 |
3.1.1 组织绩效管理的作用 |
3.1.2 组织绩效管理的目标 |
3.2 合同管理绩效 |
3.2.1 合同管理绩效目标 |
3.2.2 合同管理绩效内容 |
3.3 三峡工程合同管理变更与索赔实例 |
4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1 评价指标 |
4.2 三峡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评价目标(或对象) |
4.2.2 指标体系 |
4.3 指标权重 |
4.4 评价指标体系举例 |
5 三峡(部分)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模型 |
5.1 原始资料收集 |
5.1.1 问卷调查 |
5.1.2 抽样调查 |
5.1.3 工程量量测法 |
5.1.4 审阅复核法 |
5.1.5 查询取证法 |
5.2 原始资料处理 |
5.2.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2 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
5.3 绩效初评 |
5.4 综合评价 |
5.4.1 评价模型 |
5.4.2 综合评价实例 |
5.5 三峡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经验总结 |
6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分析与思考 |
6.1 对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的分析 |
6.1.1 评价结果分析 |
6.1.2 评价主客体分析 |
6.1.3 评价指标分析 |
6.1.4 评价标准分析 |
6.1.5 评价方法分析 |
6.2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操作要点归纳 |
6.3 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
6.3.1 合同管理绩效评价的经济学思考 |
6.3.2 合同管理绩效评价的管理学思考 |
6.3.3 对我国开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几点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和主持参与的研究项目 |
(10)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江湖水沙交换研究进展 |
1.2.1 江湖水沙特性及交换研究 |
1.2.1.1 湖泊调蓄作用 |
1.2.1.2 河湖洪旱灾害 |
1.2.1.3 江湖水沙交换效应 |
1.2.1.4 江湖水沙交换作用 |
1.2.1.5 江湖水沙变化特点 |
1.2.1.6 江湖水沙变化驱动力研究 |
1.2.1.7 江湖关系演变机理 |
1.2.1.8 生态环境影响 |
1.2.1.9 江湖关系内涵 |
1.2.2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研究 |
1.2.2.1 对中下游防洪态势影响 |
1.2.2.2 对中下游水沙变化及河床冲淤演变影响 |
1.2.2.3 对中下游江湖水沙交换及冲淤变化影响 |
1.2.2.4 对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3.1 传统水文学方法 |
1.3.2 模型方法 |
1.3.3 其它方法 |
1.4 问题与展望 |
1.5 研究区域和主要工作 |
1.5.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1.5.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3 资料整理情况 |
1.5.3.1 资料来源 |
1.5.3.2 资料收集 |
第二章 长江中下游径流特征 |
2.1 长江中下游干流径流基本特征 |
2.2 长江中下游径流变化特征 |
2.2.1 长江径流资料统计及整理方法 |
2.2.2 径流年际变化 |
2.2.2.1 径流年际变化的特征值 |
2.2.2.2 径流的轮次分析 |
2.2.2.3 径流年持续性分析 |
2.2.2.4 径流的趋势性分析 |
2.2.2.5 跳跃点分析 |
2.2.2.6 径流的周期分析 |
2.2.2.7 年际径流变化的阶段性 |
2.2.3 径流的年内变化分析 |
2.2.3.1 分析方法 |
2.2.3.2 计算结果分析 |
2.2.4 径流变化原因分析 |
2.4 三峡水库运行对中下游干流径流变化的影响 |
2.4.1 三峡水库及其运行情况 |
2.4.2 三峡水库运行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
2.4.2.1 三峡水库运行前后宜昌水文站径流变化分析 |
2.4.2.2 三峡水库上下游径流变化分析 |
2.4.2.3 本节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洞庭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规律 |
3.1 洞庭湖及其水系概况 |
3.2 洞庭湖水系径流基本特征 |
3.2.1 四水水系径流特征 |
3.2.2 四(三)口水系径流特征 |
3.3 三口分流规律 |
3.3.1 三口分流量变化规律 |
3.3.2 三口分流量与荆江水位、流量的关系 |
3.3.2.1 新江口站水位、流量模拟 |
3.3.2.2 沙道观站水位、流量模拟 |
3.3.2.3 弥陀寺站水位、流量模拟 |
3.3.2.4 康家岗站水位、流量模拟 |
3.3.2.5 管家铺站水位、流量模拟 |
3.4 洞庭湖出湖径流分析 |
3.4.1 城陵矶(七里山)出湖径流分析 |
3.4.2 城陵矶(七)水位与湖内、荆江和螺山站水位关系 |
3.4.2.1 城陵矶(七)水位影响因素分析 |
3.4.2.2 城陵矶(七)水位与湖内、荆江和螺山站水位关系 |
3.5 洞庭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规律 |
3.5.1 荆江三口不同频率年径流量计算 |
3.5.2 四水不同频率年径流量计算 |
3.5.3 洞庭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规律 |
3.5.3.1 洞庭湖水量平衡方程 |
3.5.3.2 不同径流频率洞庭湖与长江水交换规律 |
3.6 洞庭湖与长江水交换强度量化研究 |
3.6.1 河湖水交换作用分析方法 |
3.6.2 洞庭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作用 |
3.6.3 洞庭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系数计算结果分析 |
3.7 三峡水库运行前后洞庭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分析 |
3.7.1 三峡水库运行前后洞庭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分析 |
3.7.2 三峡水库对江湖水交换影响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规律 |
4.1 鄱阳湖及其水系概况 |
4.1.1 鄱阳湖概况 |
4.1.2 鄱阳湖水系概况 |
4.2 鄱阳湖水系径流基本特征 |
4.2.1 五河径流年际变化 |
4.2.1.1 径流年际变化特征 |
4.2.1.2 径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
4.2.2 五河径流年内分配 |
4.3 鄱阳湖水位变化特征 |
4.3.1 年际变化 |
4.3.2 年内变化 |
4.4 影响鄱阳湖水位变化主要因素分析 |
4.4.1 鄱阳湖水位与五河径流量的相关性 |
4.4.1.1 鄱阳湖四站水位与五河径流量观测值统计关系 |
4.4.1.2 鄱阳湖四站水位与五河径流量相关性分析 |
4.4.2 鄱阳湖水位与长江干流水位的相关性 |
4.5 鄱阳湖内湖与外湖水位关系 |
4.6 湖口站水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
4.6.1 五河六站径流对湖口水位的影响 |
4.6.2 湖内水位对湖口水位的影响 |
4.6.3 长江干流水位对湖口水位的影响 |
4.6.4 湖口水位与流量的关系 |
4.6.5 湖口站水位模型 |
4.7 湖口径流量变化规律 |
4.7.1 湖口径流年际变化趋势性 |
4.7.2 湖口径流年际变化规律 |
4.7.3 湖口径流年内分配规律 |
4.7.4 影响湖口流量变化因素分析 |
4.7.5 湖口江水倒灌鄱阳湖现象及规律 |
4.7.5.1 长江水倒灌入湖是鄱阳湖调蓄洪水功能重要体现 |
4.7.5.2 长江水倒灌鄱阳湖基本事实 |
4.7.5.3 长江水倒灌鄱阳湖规律 |
4.8 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规律 |
4.8.1 鄱阳湖水量平衡方程 |
4.8.2 鄱阳湖流域不同径流频率对长江干流补水规律 |
4.9 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强度的量化研究 |
4.9.1 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系数公式推导 |
4.9.2 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系数计算结果分析 |
4.10 三峡水库运行前后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分析 |
4.10.1 水交换规律 |
4.10.2 三峡水库对江湖水交换影响分析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特殊水文年份江湖水交换过程 |
5.1 长江干流径流特殊水文年份 |
5.2 典型枯水年江湖水交换过程 |
5.2.1 典型枯水年径流特征 |
5.2.1.1 1978年和2006年典型枯水年 |
5.2.1.2 枯水年长江干流径流特征 |
5.2.2 枯水年出湖流量特征 |
5.2.3 枯水年枯季湖泊对长江干流水量补充作用 |
5.2.4 特枯年"胁迫效应" |
5.2.5 典型枯水年江湖水交换量化分析 |
5.2.6 三峡水库运行前后枯水年江湖水交换作用对比分析 |
5.2.6.1 江湖水交换强度 |
5.2.6.2 江湖水交换量 |
5.2.7 原因分析 |
5.2.7.1 自然因素 |
5.2.7.2 人类活动的影响 |
5.3 典型丰水年江湖水交换过程 |
5.3.1 典型丰水年径流特征 |
5.3.1.1 1954年和1998年典型丰水年 |
5.3.1.2 典型丰水年长江干流径流特征 |
5.3.2 丰水年出湖流量特征 |
5.3.3 典型丰水年湖泊对干流水量补充作用 |
5.3.4 典型丰水年江湖水交换作用量化分析 |
5.3.5 典型丰水年江湖水交换作用对比分析 |
5.3.5.1 江湖水交换强度 |
5.3.5.2 江湖水交换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洞庭湖、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换规律比较 |
6.1 洞庭湖、鄱阳湖入湖径流比较 |
6.1.1 两湖入湖水系组成不同 |
6.1.2 两湖对干流的主补水期不同 |
6.2 洞庭湖、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交换规律的异同 |
6.2.1 相同点 |
6.2.2 不同点 |
6.3 理论上不同模式下两湖对长江干流补水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二00一年三峡工程安装目标全面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2]百年三峡 治水楷模 工程典范 大国重器——三峡工程的百年历程、伟大成就、巨大效益和经验启示[J]. 卢纯. 人民长江, 2019(11)
- [3]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4]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D]. 谭雪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三峡工程:百年梦想今朝圆[J]. 任红,谢泽. 中国三峡, 2018(03)
- [6]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D]. 陈建波. 武汉大学, 2017(01)
- [7]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8]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9]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绩效评价与分析 ——以三峡工程为例[D]. 袁宏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1)
- [10]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D]. 赵军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