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肤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寻常痤疮,肺胃血热,皮肤Ⅰ号方
皮肤号论文文献综述
郭顺,陈力,张恩虎[1](2010)在《“皮肤Ⅰ号方”治疗寻常痤疮38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2008年12月,我们运用皮肤Ⅰ号方治疗寻常痤疮3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共56人,其中男19例,女37例;年龄18~39岁。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18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分级等比较,差异无显(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0年11期)
郭顺[2](2007)在《皮肤Ⅰ号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春期男女。皮损主要发生于颜面及胸背等处,表现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个别患者甚至形成凹陷或增生型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采用抗生素、雌性激素或抗雄性激素、维甲酸类等药物。抗生素长期应用有耐药性,且对肝肾有损害;雌性激素则可致男性女性化;维甲酸类药物对肝肾及皮肤都有损害,这些药物临床应用均有一定限制。祖国医学认为肺胃血热是痤疮的重要病因病机。患者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饮食偏嗜,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湿热内生,热随血行,上壅于胸面;或因肺热熏蒸,血热蕴阻肌肤所致。我们针对寻常痤疮的病因病机采用清肺泄胃、解毒、燥湿、凉血之法,拟定皮肤Ⅰ号方,观察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临床研究设立罗红霉素胶囊作为对照组,56例纳入的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参照1997年10月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皮肤美容学组制定的《寻常痤疮严重程度分级和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观察。实验研究将46只雄性金黄地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皮肤Ⅰ号方大剂量组、皮肤Ⅰ号方小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给药一个月。用药前以游标卡尺测量金黄地鼠背侧皮脂腺斑最大横径(DT)和最大纵径(DL),用药后第30天再次测量皮脂腺斑大小,皮脂腺斑处病理取材,观察皮脂腺斑显微结构变化。并由眼球采血3-5ml,测定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结果:服皮肤Ⅰ号患者,总有效率达86.84%,治疗后病情评分(2.08±1.75)较治疗前(4.63±1.70)明显降低(P<0.01),其临床愈显率高于对照组罗红霉素胶囊,疗效显着。实验研究显示该方能抑制金黄地鼠皮脂腺斑块的增生,用药后大、小剂量组两侧皮脂腺斑,均较用药前明显缩小(P<0.05)。组织学改变:大剂量组皮脂腺叶数较空白组显着减少(P<0.05)。大、小剂量组皮脂腺厚度较空白对照组薄,皮脂腺腺体层减少,腺体萎缩,液化囊形成数目多,并有大的囊形成。血清学测定结果:四组间血清睾酮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大剂量组血清E_2较空白组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意义: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皮肤Ⅰ号方治疗痤疮疗效的可靠性,其作用的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皮脂腺的增生和分泌,调节血清性激素水平等多种途径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7-06-01)
王晨[3](2006)在《皮肤Ⅰ号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性激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寻常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发生于青春期男女,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据统计本病在青年人中的患病率大约为30%。皮损多发于面部,表现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现代医学多认为寻常痤疮的病因与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中微生物的作用等有关。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是采用抗生素、雌性激素或抗雄性激素、维甲酸等药物。抗生素长期应用有耐药性,且对肝肾有损害,雌性激素则可致男性女性化,维甲酸类药物对肝肾及皮肤都有损害,以上药物临床应用均有一定限制。现用中医治疗痤疮可避免以上副作用,并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祖国医学认为肺胃血热是痤疮的重要病因病机。患者素体阳热偏盛,加上“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外邪郁久化热,故可致肺经血热,又因肺主皮毛,肺经血热上蒸肌肤而导致发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循经上薰发为痤疮。针对寻常痤疮的病因病机我们采用清肺胃热、解毒、燥湿、凉血之法,拟定皮肤Ⅰ号方,观察其对寻常型痤疮的疗效。并设立一清胶囊作为对照组。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同时对患者及健康受试者血清性激素(T、E_2)进行了测定。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皮肤Ⅰ号方临床疗效优于一清胶囊组,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同时观察到女性痤疮患者血清睾酮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血清睾酮升高在女性痤疮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了一个思路。(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6-05-01)
谢韶琼[4](1999)在《“皮肤Ⅰ号”方治疗痤疮76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师吴淞,自1991年以来,用自拟“皮肤Ⅰ号”方加减治疗痤疮,疗效颇佳,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两组病人共146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84例,女6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6岁,以18~30岁老为多;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8年;皮损类型按W(本文来源于《新疆中医药》期刊1999年03期)
皮肤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春期男女。皮损主要发生于颜面及胸背等处,表现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个别患者甚至形成凹陷或增生型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采用抗生素、雌性激素或抗雄性激素、维甲酸类等药物。抗生素长期应用有耐药性,且对肝肾有损害;雌性激素则可致男性女性化;维甲酸类药物对肝肾及皮肤都有损害,这些药物临床应用均有一定限制。祖国医学认为肺胃血热是痤疮的重要病因病机。患者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饮食偏嗜,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湿热内生,热随血行,上壅于胸面;或因肺热熏蒸,血热蕴阻肌肤所致。我们针对寻常痤疮的病因病机采用清肺泄胃、解毒、燥湿、凉血之法,拟定皮肤Ⅰ号方,观察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临床研究设立罗红霉素胶囊作为对照组,56例纳入的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参照1997年10月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皮肤美容学组制定的《寻常痤疮严重程度分级和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观察。实验研究将46只雄性金黄地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皮肤Ⅰ号方大剂量组、皮肤Ⅰ号方小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给药一个月。用药前以游标卡尺测量金黄地鼠背侧皮脂腺斑最大横径(DT)和最大纵径(DL),用药后第30天再次测量皮脂腺斑大小,皮脂腺斑处病理取材,观察皮脂腺斑显微结构变化。并由眼球采血3-5ml,测定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结果:服皮肤Ⅰ号患者,总有效率达86.84%,治疗后病情评分(2.08±1.75)较治疗前(4.63±1.70)明显降低(P<0.01),其临床愈显率高于对照组罗红霉素胶囊,疗效显着。实验研究显示该方能抑制金黄地鼠皮脂腺斑块的增生,用药后大、小剂量组两侧皮脂腺斑,均较用药前明显缩小(P<0.05)。组织学改变:大剂量组皮脂腺叶数较空白组显着减少(P<0.05)。大、小剂量组皮脂腺厚度较空白对照组薄,皮脂腺腺体层减少,腺体萎缩,液化囊形成数目多,并有大的囊形成。血清学测定结果:四组间血清睾酮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大剂量组血清E_2较空白组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意义: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皮肤Ⅰ号方治疗痤疮疗效的可靠性,其作用的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皮脂腺的增生和分泌,调节血清性激素水平等多种途径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肤号论文参考文献
[1].郭顺,陈力,张恩虎.“皮肤Ⅰ号方”治疗寻常痤疮38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
[2].郭顺.皮肤Ⅰ号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
[3].王晨.皮肤Ⅰ号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性激素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
[4].谢韶琼.“皮肤Ⅰ号”方治疗痤疮76例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