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西晋中030600)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正常对照组40例,均进行四肢感觉、运动神经传导检测(NCV)和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测。结果:本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NCV异常率36.3%,SSR异常率58.8%,其中SSR潜伏时延长异常率高,且下肢神经病变程度较上肢严重。结论:联合采用NCV、SSR检查能进一步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早期诊断率。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0-0119-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可累及周围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纤维,早期受累的多是无髓及薄髓感觉神经小纤维(Aδ类纤维)和自主神经小纤维(C类纤维)。DPN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是足部溃疡、感染和截肢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DPN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周围神经已出现不可逆的病理改变,给治病后带来较大困难,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神经传导速度NCV主要用于检测粗大有髓神经纤维(Aα、Aβ类纤维)传导功能,故在检测小神经纤维时具有一定局限性。皮肤交感反应SSR是经电流刺激人体后所出现的皮肤反射型电位,是一种可以反映出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功能状态的表皮电位[2]。SSR能可靠反映交感神经节后C纤维功能,弥补NCV早期检测DPN的不足。由于SSR操作简便、快速、无创、易于接受,可作为临床上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客观检测指标。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观察组:选取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42例,女38例,年龄40~70岁,平均52.7岁。为我院2012年7月-2015年10月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符合WHO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版),包括:①有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葡糖水平≥11.1mol/L;②空腹血糖葡萄糖(fastingbloodglucose,FPG)水平≥7.0mmol/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中2h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ol/L;满足上述任意一条即可确诊为糖尿病[3]。患者剔除标准包括:①伴有可引起周围神经损伤的其他疾病(如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周围神经病、营养缺乏、中毒、异常球蛋白血症、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等);②过量饮酒、毒物接触、神经毒性药物服用等导致的周围神经病;③有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的家族史;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脊髓病)。
对照组: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45~70岁,平均56.8岁。无糖尿病史、空腹血糖多次检查结果为正常,临床排除神经科疾病者。
1.2方法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采用海神NDI-092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受试者平躺于安静室内,室温22~26℃,皮肤温度控制在32℃以上。感觉传导速度检查:采用顺向法,记录电极及参考电极均使用表面电极,刺激电极使用鞍状电极,方波脉冲刺激,刺激强度小于20mA电流,频率1Hz,持续时间0.2ms,带通20~3000Hz,灵敏度20uV/D,常规检测双正中神经,双尺神经、双腓浅神经、双腓肠神经。记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运动传导速度检查:记录电极及参考电极均使用表面电极,刺激电极使用鞍状电极,刺激频率为1Hz,持续时间0.2ms,带通2~10KHz,灵敏度5mV/D,检测双正中神经,双尺神经、双腓总神经、双胫神经,记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远端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正常值参照《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汤晓芙版)[4]。
皮肤交感反应检查:采用海神NDI-092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受试者均在安静环境中,仰卧放松,室温22~26℃,皮肤温度控制在32℃以上。记录电极采用表面电极,上肢置于掌心记录,手背参考;下肢足心记录,足背参考。用鞍状电极分别刺激腕部正中神经及踝部胫后神经,电流强度分别为20mA、30mA,电刺激时程0.2ms,带通0.6~60Hz,分析时间10s,灵敏度0.1mV/D,刺激4次,每次刺激间隔大于60秒,分别测量SSR潜伏期,取4次测量平均值。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本研究入选80例糖尿病患者中,NCV异常29例,异常率为36.3%;SSR异常率47例,异常率为58.5%,其中SSR潜伏时延长者43例,SSR未引出波形者5例,下肢SSR异常者28例。经统计学比较,发现SSR异常率显著高于NCV异常率(P<0.05)。
对照组40例健康体检者,SSR均引出,且NCV、SSR值均正常。
P<0.01
3.讨论
DPN主要病理变化是周围神经轴突变性和(或)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DPN多起病隐匿,患者通常开始无明显自觉症状,一旦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时,其周围神经通常已发生不可逆病理改变,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疗效和预后,而在早期这些神经纤维病理改变往往是可逆的,经积极治疗有可能会回复正常,所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损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传统NCV检测是诊断DPN最常用的电生理技术,可评价脊髓大纤维的功能。SSR能反映交感神经节后无髓小纤维功能状态,而早期DPN往往以小纤维受累为主,甚至患者刚开始出现糖耐量异常的阶段,就可以出现小纤维神经受损。我们发现,下肢SSR异常率高于上肢,说明糖尿病小纤维神经病变具有长度依赖性的特点,可能与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神经元胞体合成蛋白等营养物质减少,经轴浆运输到远端的营养物质也减少,神经越长,越易导致神经远端营养障碍有关,越远端的纤维损伤越严重,所以SSR下肢远端的检测能发现早期远端交感神经损害。
交感皮肤反应SSR是利用人体交感神经支配的发汗反射原理,来反映交感神经节后C类小纤维传导功能的一种检测方法。本研究SSR异常者中多数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少数表现为波形缺失。潜伏期延长被认为是交感神经传导减慢的表现,未见肯定波形是有髓大纤维受损的表现[5]。
【参考文献】
[1]肖波,重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10):649-652.
[2]张云茜,杨晓平.皮肤交感反应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价值分析[J].临床荟萃,2014,11(6):658-661.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8):2-42.
[4]汤晓芙.伸进系统临床电生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2-47.
[5]栾松,崔丽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和电生理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5,14(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