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辅助循环论文_徐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左心辅助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装置,心衰,循环系统,血液,体外,心脏,体外循环。

左心辅助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徐庆[1](2017)在《基于左心辅助的血液循环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脏泵血功能衰退的临床综合症状,它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已应用左心室辅助装置进行重症左心室心衰的辅助治疗。由于血液循环系统具有高度动态特征,当患者应用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后,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将会使得人体血液动力学更加复杂。研究左心室辅助装置对人体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是研制左心室辅助装置及进一步制定生理控制策略的基础。本文借助数值方法和实验手段针对基于左心辅助的血液循环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以及体外循环模拟实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构建了改进型血液循环系统模型。在分析了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对血液循环系统各关键组成部分进行建模,并采用时变电阻和电感组合模型模拟二尖瓣,建立了改进型的六阶集总参数血液循环系统模型。针对健康、心肌扩张病症等生理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结果表明,健康状态和心肌扩张状态的血液动力特性参数符合临床生理特点。该改进模型可以实现多种生理状态的模拟,可用于构建基于左心辅助的血液循环系统模型。其次,从旋转式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水力特性出发,根据旋转泵的相似性原理,并考虑水力损失,构建了新型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数学模型。将新模型和血液循环模型耦合,构建了基于左心辅助的血液循环系统模型。然后,针对该模型仿真研究左心辅助后系统的血液动力学特性和过度辅助导致的抽吸现象。数值结果表明,左心室辅助装置明显改善心肌扩张状态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特性,当辅助装置转速为9000rpm时,主动脉流量达到5.90L/min,主动脉压范围提高到77mmHg至100mmHg之间。同时辅助装置对左心室能起到卸载作用,转速为9000rpm时左心室收缩压减小为78mmHg。当转速达到12800rpm时,检测到明显的抽吸现象。采用速度反馈控制后,可有效控制左心室辅助装置的转速维持在抽吸点以下,保持足量灌注并抑制抽吸。最后,设计并建立基于左心辅助的血液循环系统体外实验平台,针对左心辅助装置对血液循环系统动力学的影响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系统可模拟健康状态和心肌扩张病症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行为;采用左心辅助后心肌扩张状态患者的血液动力特性明显改善。随着转速上升,左心室辅助程度增加,同时对衰弱左心室的卸载功能增强。当转速从5000rpm增加到8000rpm时,主动脉平均压从106mmHg上升到109.5mmHg,主动脉流量达到3.7L/min,左心室收缩压从101mmHg降至87mmHg;当转速为8200rpm时,左心室舒张压大幅下降,出现瞬时负值,产生抽吸现象。结果证明了实验系统的可行性,所揭示左心室辅助装置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和数值结果基本一致。这些成果为研制左心室辅助装置和生理控制策略制定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5-01)

王芳群,徐庆,吴振海,温太阳,吉敬华[2](2016)在《基于左心辅助的血液循环系统的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左心辅助的血液循环系统控制模型,该模型由左心血液循环系统和旋转式心脏泵模型耦合而成。考虑心脏泵的水力特性,根据泵相似性原理提出了新型旋转式心脏泵的数学模型。泵模型耦合心血管系统后采用七阶集总参数非线性空间状态方程表示,控制变量为电机转速。本文采用泵心脏舒张期最小流量变化斜率作为反馈机制,确保最大灌注量的同时避免抽吸。通过Matlab对模型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在开环控制下,心衰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各项血液动力特性均有改善。当转速为9 000r/min时,经左心辅助的患者每搏心输出量由最初34mL/s提高至正常水平82mL/s,左心室压力-容积环向左偏移并且面积减小,说明辅助装置能够明显改善泵血不足并帮助心室卸载。若持续提高泵转速,当转速达到12 800r/min时,会发生抽吸异常状况,这是因为转速过高导致静脉回流量不足而形成的。经采用反馈控制后,系统可有效避免抽吸现象。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左心辅助的血液循环系统的控制模型能在确保足量灌注量的同时避免抽吸异常状态。该模型反映了左心辅助装置与心血管系统的交互作用,为左心辅助心衰治疗和生理控制策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易秋月,师桃,耿希刚,闫炀,张永健[3](2013)在《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后左心辅助循环成功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术前诊断为风湿性二尖瓣中度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叁尖瓣中量反流。入院时查体:血压140/90 mm Hg,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未触及震颤,心脏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9次/分,心律不齐,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哈气样杂音,心尖部可闻及双期杂音,水冲脉、股动脉枪击音和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期末/收缩期末前后径57 mm/29 mm,左心室射血分数(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魏艳艳,石丽,吴荣[4](2011)在《8例左心辅助循环装置置入术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了8例左心辅助循环装置置入术患者的护理。认为做好循环辅助装置的管理,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好机体整体容量、阻力和辅助泵叁者之间的关系,保证机体有效灌注,加强呼吸道护理,预防感染、出血、血栓栓塞等并发症,观察左心辅助对右心功能的影响,是应用左心辅助装置抢救心脏术后严重左心功能衰竭、低心排血量患者护理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华护理杂志》期刊2011年11期)

李晖,黄焕雷,肖学钧,林秋雄,成安衡[5](2011)在《气动左心辅助循环泵-罗叶泵内皮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对国产气动左心辅助循环泵-罗叶泵内表面进行内皮化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并对内皮化的黏附效率进行体外模拟测试。方法将羊内皮细胞种植于罗叶泵泵体内,培养第4 d、10 d取样,样本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模拟测试装置对内皮化的罗叶泵进行体外测试,在预定的时点(0.5 h、1 h、2 h、4 h、8 h、12 h、24 h)收集培养液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羊主动脉内皮细胞在罗叶泵内生长良好,10 d后于泵体内表面形成单层内膜,体外测试细胞有脱落,测试4 h细胞脱落(29.6±5.9)%,24 h细胞脱落(52.9±6.2)%。结论体外培养下,内皮细胞在罗叶泵内表面形成完整单层内膜;在模拟体内环境测试下,内皮细胞脱落数量与时间正相关,细胞脱落速度早期快于后期。(本文来源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梁华,肖学钧,范瑞新,黄焕雷,成安衡[6](2006)在《左心辅助循环对慢性心衰心肌炎症细胞因子及基质胶原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建立羊慢性心衰(chronicheartfailure,CHF)动物模型以及心衰后应用国产心室辅助装置辅助循环,测定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6(interleukin-6,1β,IL-6,1β),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embranetype1-matrixmetalloprotease,MT1-MMP)的变化,探讨心室辅助治疗后心衰心肌功能恢复的有关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快速右心室内膜起搏4~5周建立羊慢性心衰动物模型1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只,实验组行左心辅助(leftventricularassistdevices,LVAD)循环治疗(36±8)h,辅助结束后两组动物开胸取左心室心尖组织液氮速冻后-70℃保存。两组心肌组织行TNF-α和MT1-MMP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quantitative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izedchainreaction,QRT-PCR),IL-6,IL-1β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RT-PCR),同时做TNF-α,胶原Ⅰ、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室辅助循环后实验组心肌TNF-α,TI1-MMP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IL-6,IL-1βmRNA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心肌细胞体积减少,TNF-α,collagenⅠ染色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室辅助循环能减低慢性心衰心肌组织TNF-α、TI1-MMP、IL-6、IL-1βmRNA表达水平以及TNF-α,胶原Ⅰ蛋白合成水平,抑制不利的心肌重塑,改善心肌功能。(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06年04期)

丁诺,徐成瑶[7](2006)在《5例左心辅助循环装置置入术病人的监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左心辅助循环装置(LVAD)作为一种技术先进、效果显着的辅助循环装置,主要用于心脏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机、急性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左心衰竭或不易控制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以及心脏移植前等待供体过程中的辅助循环装置。近年来,在国内左心辅助装置的(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中旬版)》期刊2006年14期)

张建海,黄国长,任哲,翁贤武,梁诚之[8](2004)在《左心辅助循环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介绍左心辅助循环 (LVAD)应用的体会。方法 对 6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出现顽固性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RLCOS) ,无法停止体外循环的病人 ,3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 ,分别于 8h、2 2h及 4 6h发生RLCOS病人 ,均采用了左心房 辅助泵 (转子泵或离心泵 ) 右髂外动脉 (或主动脉 )行LVAD抢救治疗。结果  6例无法停止体外循环转流的病人达到了 10 0 %的脱机率。 3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RLCOS的病人 ,1例 5 0h后LVAD成功停止 ,术后 3d死于呼吸功能衰竭 ;2例术后 2 2h、4 6h发生者均死亡。结论 LVAD是治疗心内直视手术发生RLCOS的一种外科有效新疗法。及时应用LVAD和防治LVAD的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基层医药》期刊2004年06期)

陆军,肖学钧,董辉,成安衡,黄焕雷[9](2004)在《左心辅助循环后心肌功能恢复的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时左心辅助装置 (LVAD)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筛选合适的心肌功能预后指标。方法 将 15只健康成年犬随机分为对照组 (A)、心衰组 (B)、辅助组 (C) ,仅对C组进行左心辅助。监测 6h内 3组实验犬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浆心钠素 (ANP)、脑钠素 (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辅助组实验犬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 ,ANP、BNP、cTnI降至正常水平 ,心肌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通过相关性分析 ,血浆BNP水平不受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结论 血浆BNP更适于作为预测心肌功能恢复的预后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陈茄克,吕亚芬,李敏[10](2003)在《左心辅助循环装置植入术手术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1例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术的手术配合要点,即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密监测左心辅助装置工作参数、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预防血栓形成、出血和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杂志》期刊2003年09期)

左心辅助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左心辅助的血液循环系统控制模型,该模型由左心血液循环系统和旋转式心脏泵模型耦合而成。考虑心脏泵的水力特性,根据泵相似性原理提出了新型旋转式心脏泵的数学模型。泵模型耦合心血管系统后采用七阶集总参数非线性空间状态方程表示,控制变量为电机转速。本文采用泵心脏舒张期最小流量变化斜率作为反馈机制,确保最大灌注量的同时避免抽吸。通过Matlab对模型进行仿真,结果显示在开环控制下,心衰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各项血液动力特性均有改善。当转速为9 000r/min时,经左心辅助的患者每搏心输出量由最初34mL/s提高至正常水平82mL/s,左心室压力-容积环向左偏移并且面积减小,说明辅助装置能够明显改善泵血不足并帮助心室卸载。若持续提高泵转速,当转速达到12 800r/min时,会发生抽吸异常状况,这是因为转速过高导致静脉回流量不足而形成的。经采用反馈控制后,系统可有效避免抽吸现象。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左心辅助的血液循环系统的控制模型能在确保足量灌注量的同时避免抽吸异常状态。该模型反映了左心辅助装置与心血管系统的交互作用,为左心辅助心衰治疗和生理控制策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左心辅助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徐庆.基于左心辅助的血液循环系统研究[D].江苏大学.2017

[2].王芳群,徐庆,吴振海,温太阳,吉敬华.基于左心辅助的血液循环系统的控制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6

[3].易秋月,师桃,耿希刚,闫炀,张永健.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后左心辅助循环成功一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3

[4].魏艳艳,石丽,吴荣.8例左心辅助循环装置置入术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

[5].李晖,黄焕雷,肖学钧,林秋雄,成安衡.气动左心辅助循环泵-罗叶泵内皮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1

[6].梁华,肖学钧,范瑞新,黄焕雷,成安衡.左心辅助循环对慢性心衰心肌炎症细胞因子及基质胶原代谢的影响[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6

[7].丁诺,徐成瑶.5例左心辅助循环装置置入术病人的监护[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

[8].张建海,黄国长,任哲,翁贤武,梁诚之.左心辅助循环的临床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4

[9].陆军,肖学钧,董辉,成安衡,黄焕雷.左心辅助循环后心肌功能恢复的预测研究[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4

[10].陈茄克,吕亚芬,李敏.左心辅助循环装置植入术手术配合[J].护理学杂志.2003

论文知识图

左心辅助循环后活血分析照片左心辅助循环前活血分析照片普惠冠状动脉固定器固定第二对角支胸腹主动脉全程置换术患者术前胸腹部CT生物反应器玻璃容器示意图一号带黯导管插管系统

标签:;  ;  ;  ;  ;  ;  ;  

左心辅助循环论文_徐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