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显微组分热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分,塔里木盆地,化合物,烷烃,气态,地球化学,盆地。
显微组分热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刘全有,Bernhard,M,Krooss,金之钧,王毅,Jan,Hollenstein[1](2008)在《塔里木盆地煤及其显微组分超高温开放体系热模拟实验气态产物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煤及其显微组分进行以1K/min升温速率的开放体系热模拟实验(最高实验温度为1200℃),获得了煤岩与各显微组分气态产物产率与累计产量变化。对比分析了煤及其显微组分生成气态产物CH4、N2和CO变化特征,其中N2生成温度高于CH4和CO;H2生成时间与CH4相一致(说明了氢为烃类气体形成的关键因素)。煤及其显微组分生烃潜力具有壳质组>镜质组>煤>半丝质组≥丝质组的特征,说明煤岩生烃潜力主要由其显微组分控制;虽然壳质组在煤岩中含量很低,但生烃潜力高于其他显微组分。煤岩生成的N2具有双峰型特征,说明了前后峰N2具有不同来源,前者来源于无机矿物(如含铵粘土)的分解,后者来源于有机质热降解;显微组分生成N2主要为高温阶段,说明了显微组分在分离过程中可能造成部分无机矿物的损失。(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08年06期)
刘全有,刘文汇,刘志舟,毕长春[2](2007)在《热模拟实验中煤岩显微组分烷烃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显微组分在封闭体系热模拟产物的色质分析表明,各显微组分的正构烷烃系列化合物的碳数均呈双峰型分布。随着温度的升高,后峰相对强度逐渐降低,表明正构烷烃系列化合物在热作用下易发生降解。由于各显微组分化学组成和结构的不同,它们的生烃过程也各不相同。镜质组热降解排烃需要较高热能,以产气为主;壳质组热效应作用下可以有效排烃,为好生烃组分;惰质组虽然生烃潜力有限,但产出烃类的稳定性较好,不易受热降解效应的影响,可以作为气源岩。在整个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各显微组分表现为姥鲛烷优势,随着热模拟温度生高,Pr/Ph值表现为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07年03期)
刘全有,刘文汇,孟仟祥[3](2007)在《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及显微组分饱和烃甾烷系列化合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煤岩与壳质组的热模拟实验产物饱和烃进行色-质分析指出,在全煤和壳质组中检测出了丰富的甾族系列化合物,且以C29甾烷占优势;煤岩中异常高的αββ构型异构化甾烷的检出反映了该煤在成岩早期经受过微生物改造;利用C29-5αββ/(αα+ββ)与C29ααα20S/(20S+20R)关系可以判识原油是否为未熟或成熟。孕甾烷/甾烷值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表明孕甾烷可能不是甾烷的热降解产物;热模拟中Σ重排甾烷/Σ甾烷值在400℃开始降低和C29αα20R/C27αα20R值在400℃达到最大反映了甾烷骨架在该温度点以后发生开环裂解效应。(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刘全有,刘文汇,宋岩,秦胜飞,张殿伟[4](2004)在《塔里木盆地煤岩显微组分热模拟实验中液态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侏罗系演化程度较低(Ro=0.40%)的煤岩显微组分进行了从250℃到550℃(50℃为一温阶,恒温72h)的热模拟实验。用氯仿抽提获得了赋存在固体残余物中的可溶液态有机物,即饱和烃、芳烃和非烃。实验结果表明:1组成煤岩的显微组分产液态物时具有镜质组较早(主要发生在350℃时)、壳质组略晚(发生在400℃)且显微组分产率大小顺序为壳质组(1)>壳质组(2)>镜质组的特征;2各显微组分的液态烃产率均表现为壳质组>镜质组的特征,镜质组和壳质组均存在一个明显的产液态烃高峰,壳质组是煤岩中液态物质的主力贡献者,其产液态物率是镜质组的5~15倍;3在显微组分中,低演化阶段具低总烃、高非烃+沥青质的特征,随着煤化作用的加强,总烃有大于非烃+沥青质趋势。同时,在液态物产率高峰,饱和烃一般都占优势,不同显微组分液态物质的产程有所不同,因此,尽管在煤岩中壳质组是液态烃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其在煤岩中所占比较较小,难以肯定其为主力源,而尽管镜质组产液态物率低于壳质组,但因其是煤岩的主体部分,且具有广泛的分布,因此,应该是重视的对象;4不同显微组分的烷/芳值大于1,且壳质组的烷/芳值具有两阶段性。(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04年03期)
刘全有,刘文汇,秦胜飞,王万春,高波[5](2002)在《煤岩及其显微组分热模拟成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煤岩及其各显微组分等6个系列以50℃为一温阶,从250~550℃进行热模拟实验,对其气体产物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煤岩及其各显微组分产气率均呈增长趋势;不同的模拟物质,在同一温度下产气率各不相同;同一模拟物质,在不同温度下产气率亦不同;其中镜质组和壳质组具有较强的产气潜力,丝质组和半丝质组产气量甚低,而全煤表现为各显微组分成烃的综合效应。气体产物中CO2和N2主要在低温阶占比例较大。(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02年02期)
霍秋立,付丽,徐伯承[6](2001)在《松辽盆地显微组分热模拟生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烃源岩中显微组分在未熟 低熟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烃特征和生烃模式 ,针对松辽盆地未熟烃源岩中的显微组分的生烃模式 ,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和比重分离技术分离富集各种显微组分 ,运用有机地化和有机岩石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松辽盆地未熟烃源岩中显微组分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显微组分在生烃模式上存在很大差别 ,粒状无定形体、菌解无定形体A具有早期生油的特点 ,其不但进入生油门限较早 ,而且达到生油高峰也较早 ,藻类体虽然达到生油高峰相对晚些 ,也在较早时即进入生油门限 ,而且当进入生油门限后 ,生油率迅速增大 ,有较高的生油率。因此 ,粒状无定形体、菌解无定形体A及藻类体是松辽盆地未熟 低熟油的主要贡献者(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01年06期)
涂建琪,金奎励[7](1997)在《煤成烃热模拟中的有机显微组分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煤成烃热模拟的要求,本文详细地叙述了用ZY-1型无权比重液离心分离单一有机显微组分的方法及流程,整个分离富集过程包括样品的破碎粒径的选择、条件实验和制备性富集3步:并对一些作品进行了分离富集,所得显微组分纯度高,能够满足煤成烃热模拟的需要:同时也得出了不同有机显微组分的分离密度区域。(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1997年03期)
显微组分热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显微组分在封闭体系热模拟产物的色质分析表明,各显微组分的正构烷烃系列化合物的碳数均呈双峰型分布。随着温度的升高,后峰相对强度逐渐降低,表明正构烷烃系列化合物在热作用下易发生降解。由于各显微组分化学组成和结构的不同,它们的生烃过程也各不相同。镜质组热降解排烃需要较高热能,以产气为主;壳质组热效应作用下可以有效排烃,为好生烃组分;惰质组虽然生烃潜力有限,但产出烃类的稳定性较好,不易受热降解效应的影响,可以作为气源岩。在整个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各显微组分表现为姥鲛烷优势,随着热模拟温度生高,Pr/Ph值表现为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微组分热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全有,Bernhard,M,Krooss,金之钧,王毅,Jan,Hollenstein.塔里木盆地煤及其显微组分超高温开放体系热模拟实验气态产物对比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
[2].刘全有,刘文汇,刘志舟,毕长春.热模拟实验中煤岩显微组分烷烃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7
[3].刘全有,刘文汇,孟仟祥.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及显微组分饱和烃甾烷系列化合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
[4].刘全有,刘文汇,宋岩,秦胜飞,张殿伟.塔里木盆地煤岩显微组分热模拟实验中液态烃特征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
[5].刘全有,刘文汇,秦胜飞,王万春,高波.煤岩及其显微组分热模拟成气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2
[6].霍秋立,付丽,徐伯承.松辽盆地显微组分热模拟生烃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
[7].涂建琪,金奎励.煤成烃热模拟中的有机显微组分分离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