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热景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色景观设计,绿色建筑,热岛效应
城市热景观论文文献综述
罗丹霞,龚晗,罗滔[1](2019)在《绿色景观设计缓解盆地城市热岛效应——以绵阳富乐山某工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产生热岛效应,盆地城市尤其明显。绿色建筑设计是缓解热岛效应重要手段。绿色景观设计是绿色建筑中重要模块。根据对盆地城市绿色景观设计方法的总结,并以绵阳富乐山某工程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绿色景观设计以缓解热岛效应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19期)
雷金睿,陈宗铸,吴庭天,李苑菱,陈小花[2](2019)在《1989~2015年海口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9,1999,2007和2015年的4期Landsat5TM/8OLI-TIRS遥感数据,综合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海口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关系.结果显示,1989~2015年间,海口城市陆地表面温度(LST)总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城市热岛面积逐步扩大,空间质心向西南方向转移,且在2007年以后转移速率明显加快;冷岛质心则向东部生态核心区转移.城市LST较高的区域往往与不透水表面分布一致,较低的LST与绿地或水体分布一致.4期绿地的平均LST比不透水表面低4.17℃,其中2015年绿地景观类型百分比(PLAND)每增加10%导致LST下降0.57℃;不透水表面每增加10%,LST则上升0.78℃.不同时期绿地和不透水表面的平均LST与PLAND、最大斑块指数(LPI)、聚集度指数(AI)均表现为一致的极显着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逐年增强,其中绿地为负相关,不透水表面为正相关;景观斑块的大小和聚集程度对城市LST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以拓展对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关系的认识,为城市规划和决策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甘毅[3](2019)在《城市热岛景观格局及多尺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分析城市热岛景观的空间特征和尺度效应,探究城市热岛景观与地表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选取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山地城市重庆和平原城市成都,以Landsat 8 OLI_TIRS影像为数据源。首先,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定量分析重庆和成都两个研究区城市热岛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结构;其次,采用粒度变换与幅度变化分析上述研究区热岛景观的尺度效应,具体从类型水平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两方面分析,并探讨热岛景观的尺度效应在不同类型城市之间的变化趋势;最后,基于第二部分研究的最佳研究粒度,从行政单元尺度上构建重庆市城市热岛景观格局与地表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具体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辐射传输方程反演研究区地表温度数据,基于改进的“均值-标准差”方法将地表温度数据划分为四种热岛景观,依据景观指数定量分析城市热岛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得出:(1)重庆研究区中热岛分布集中且成团,成都研究区则分散且均匀。重庆的地表温度主要集中在25℃~50℃,成都则主要集中在28℃~43℃。重庆区域LST分离度大于成都,梯度效应更明显;(2)无热岛景观作为两个研究区的景观基质,占比分别达到了56.05%和54.61%,属于区域绝对优势景观。成都各景观斑块密度差异较大,最大达到0.5482,斑块互相交织割裂,弱热岛景观形状最为复杂,热岛景观破碎度高于重庆区域。2.以景观格局指数表征城市热岛景观,从18种粒度和7种幅度分别讨论了热岛景观在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随尺度变化的响应曲线,并进一步探讨上述的尺度效应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变化趋势,得出:(1)类型水平上NP、PD和LSI指数中的四类景观存在明显的粒度效应和幅度效应,景观水平上PD、LSI、CONTAG、AI和SHDI 5种景观指数都表现出明显的粒度效应,其中PD和LSI指数也表现出明显的幅度效应;(2)本文进行粒度效应研究的最佳粒度为30m,城市从中心城区往外扩张的过程中呈现了“WHI-NHI-HI”的热岛景观分布,在缓解中心城市热岛的影响中应该更多关注弱热岛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强热岛;(3)具有明显尺度效应的指数在不同研究区之间的变化趋势接近相同,热岛景观的空间尺度效应具有明显的尺度推移特征。3.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城市热岛景观与地表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得出:类型水平上,NDBI指数对WHI、HI和SHI叁类有明显热岛效应的热岛景观具有最高的解释率。在18组GWR模型中,有11组NDBI指数构建的模型得到了更好的拟合效果,NDBI在热岛景观的景观优势度、景观所占面积以及破碎度等方面影响较高;对于存在明显城市热岛效应的区域,NDBI对热岛的产生和增强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景观水平上,NDBI指数依然对热岛景观有着较高的解释率,建筑在城市中心对热岛景观的聚集程度、蔓延程度以及优势度影响较大,从中心到边缘呈正相关到负相关的变化趋势,而在影响景观多样性方面则呈负相关到正相关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9-03-25)
卢惠敏,李飞,张美亮,杨刚,孙伟伟[4](2018)在《景观格局对杭州城市热环境年内变化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杭州2015年4景Landsat ETM+/OLI_TIRS影像反演城市地表温度,探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环境年内变化的影响。采用热点分析来识别城市热岛与冷岛,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来剖析热环境年内变化与景观格局的响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四季更替,杭州城市热岛与冷岛面积占比先增加后减小;热岛效应在夏季最显着,冷岛效应则在秋季最强;(2)1a之中,各类景观在夏季时均温最高,在冬季时最低;各类景观中建设用地均温相对最高,水体、林地均温相对较低;(3)在景观水平上,各景观格局指数与四季地表均温显着相关,相关性强弱会随着分析窗口增大以及季节变化发生波动;在类型水平上,建设用地、水体、林地的景观格局指数与四季地表均温呈现出显着且较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能够帮助合理布局城镇建设用地,引导城市绿地和水域等景观的合理规划设计以缓解杭州城市热岛效应。(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8年03期)
王琳,祝亚鹏,卫宝立[5](2017)在《城市热岛效应与景观格局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和人为热的增加是加剧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对揭示城市景观的生态过程、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热岛效应与景观格局息息相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共同形成了对大尺度城市空间格局独具特色的研究模式。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法在城市热环境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实现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动态监测和内部结构分析。城市热岛与景观格局的相关研究往往转化为地表温度与土地覆盖/利用的相关研究,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是其重要研究方法,但仍存在界限不清、表现不敏感、生态学意义不明等问题,最后针对此类研究的重点难点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7年11期)
郑飞,张殿发,孙伟伟,杨刚[6](2017)在《基于ASTER遥感的杭州城市热/冷岛的景观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杭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ASTER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杭州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提取热环境边界,结合Landsat8OLI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来提取不透水面和植被信息。在此基础上主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研究:通过均值—标准差法提取杭州市热岛和冷岛边界,对比分析热岛和冷岛区内的景观模式差异,识别对杭州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影响最大的地物;使用空间梯度分析法来定量揭示杭州市地表温度与植被、不透水面的关系,并分析杭州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热岛和冷岛区域内存在较大的景观模式差异,热岛区域内不透水面对温度变化影响最大,而冷岛区域内植被对杭州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影响最为明显,且降温效果大于水体;(2)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地表温度平均值与不透水面密度趋势线走向基本一致(正相关),与植被密度趋势线走向大致相反(负相关),且不透水面对地表温度的增温效应大于植被的冷却效应。(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7年05期)
刘焱序,彭建,王仰麟[7](2017)在《城市热岛效应与景观格局的关联:从城市规模、景观组分到空间构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格局的改变被视为城市热岛形成的直接原因,但景观格局指标与热岛效应的关联机理仍未厘清。城市规模、景观组分、空间构型作为景观格局的重要表征指标,对热岛效应的影响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从数量到空间的递进关系。其中,城市规模与热岛效应的关联存在地带性规律;景观组分与热岛效应的相关性受昼夜、季节控制;显着驱动热岛效应的关键空间构型指标仍有待遴选。景观格局与热岛效应的非线性关联可能存在拐点,拐点前后对应不一致的因子驱动强度。科学界定城市规模、景观组分、空间构型等景观格局要素显着影响热岛效应的阈值区间,有助于明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关键景观生态途径。(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3期)
王耀斌,赵永华,韩磊,奥勇,蔡健[8](2017)在《西安市景观格局与城市热岛效应的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西安市2000、2006和2015年3期遥感数据,进行景观分类和温度反演,建立两者的回归模型,探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及预测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的景观格局指数与温度具有不同的相关性,在景观尺度上,景观形状指数(LSI)、景观分割指数(DIVISI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与温度显着相关;在类型尺度上,CA_1、PD_1、LSI_1、AI_1、LPI_2、AI_2、CA_3、DIVISION_3、LPI_3、AI_4(其中,1代表建设用地、2代表耕地、3代表林地、4代表草地;CA指斑块类型面积,PD指斑块密度,LSI指景观形状指数,AI指聚集指数,DIVISION指景观分割指数,LPI指最大斑块指数)与温度显着相关.景观格局是影响热岛效应的主要因子,对城市热岛效应响应明显.部分景观指数可以表征地表温度,合理的景观配置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长远意义.通过不同尺度上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2030年的热岛效应同比2015年有所回落,但减幅不明显,依旧强于2006年的热岛状况.热岛效应先由主城区蔓延,以点向面扩展,随后主城区呈现减弱趋势,而周围区(县)热岛出现明显增幅.(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王原,何成,王祥荣[9](2017)在《上海快速城市化不同阶段城市热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对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分布特点及不同城市化阶段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上海城市化的深入,热环境空间结构趋于复杂,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热环境格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变特征.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转移矩阵对热环境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主城区及近郊区内的低温斑块等级上升明显,热环境格局的聚合度显着下降,景观多样性指数明显上升.优化发展阶段,主城区内强热场面积下降,近郊或远郊地区强热场明显增加,总体热环境格局的聚合度及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减弱.本次研究结果展现了城市化不同阶段中城市热环境格局的分布与演变特征,为科学制定应对城市热岛问题的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佟光臣,林杰,陈杭,顾哲衍,唐鹏[10](2017)在《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常州市城市热景观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20多年来常州城市热景观时空变化特征,选用4景TM/ETM+影像(1986年、1992年、2000年、2010年)为基本数据源,在RS,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工具的支持下,分析了常州市区热岛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6—2010年常州建成区均存在显着的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10年城市与郊区的温差达到最大,为35.3K;城市强热岛及其以上等级面积从1986年的8 580.24hm~2增加到2010年的17 725.23hm~2,相应比例从4.58%增加到9.45%,增幅达106.33%;城市热岛等级类型的景观指数分析表明,到2010年高等级的热岛斑块分布范围和强度都明显提高,两环内高等级的热岛片状分布明显。受城市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各热岛等级斑块的形状逐渐趋于复杂。从景观水平尺度变化来看,2010年热岛景观多样性最丰富,分布最均匀,同时破碎化程度也最高。研究结论可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城市热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89,1999,2007和2015年的4期Landsat5TM/8OLI-TIRS遥感数据,综合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海口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关系.结果显示,1989~2015年间,海口城市陆地表面温度(LST)总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城市热岛面积逐步扩大,空间质心向西南方向转移,且在2007年以后转移速率明显加快;冷岛质心则向东部生态核心区转移.城市LST较高的区域往往与不透水表面分布一致,较低的LST与绿地或水体分布一致.4期绿地的平均LST比不透水表面低4.17℃,其中2015年绿地景观类型百分比(PLAND)每增加10%导致LST下降0.57℃;不透水表面每增加10%,LST则上升0.78℃.不同时期绿地和不透水表面的平均LST与PLAND、最大斑块指数(LPI)、聚集度指数(AI)均表现为一致的极显着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逐年增强,其中绿地为负相关,不透水表面为正相关;景观斑块的大小和聚集程度对城市LST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以拓展对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关系的认识,为城市规划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热景观论文参考文献
[1].罗丹霞,龚晗,罗滔.绿色景观设计缓解盆地城市热岛效应——以绵阳富乐山某工程为例[J].居舍.2019
[2].雷金睿,陈宗铸,吴庭天,李苑菱,陈小花.1989~2015年海口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19
[3].甘毅.城市热岛景观格局及多尺度特征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
[4].卢惠敏,李飞,张美亮,杨刚,孙伟伟.景观格局对杭州城市热环境年内变化的影响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8
[5].王琳,祝亚鹏,卫宝立.城市热岛效应与景观格局相关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
[6].郑飞,张殿发,孙伟伟,杨刚.基于ASTER遥感的杭州城市热/冷岛的景观特征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7
[7].刘焱序,彭建,王仰麟.城市热岛效应与景观格局的关联:从城市规模、景观组分到空间构型[J].生态学报.2017
[8].王耀斌,赵永华,韩磊,奥勇,蔡健.西安市景观格局与城市热岛效应的耦合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7
[9].王原,何成,王祥荣.上海快速城市化不同阶段城市热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佟光臣,林杰,陈杭,顾哲衍,唐鹏.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常州市城市热景观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