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黏弹性阻尼器及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涉及阻尼器领域。黏弹性阻尼器包括外部约束件、第一内部约束件、第二内部约束件、承接件、第一阻尼层和第二阻尼层,外部约束件内部开设有容置空腔,承接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伸入容置空腔,第二端部伸出容置空腔,第一端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阻尼层与第一表面连接,第二阻尼层与第二表面连接,第一内部约束件分别与第一阻尼层和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第二内部约束件分别与第二阻尼层和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该黏弹性阻尼器能够安装简便,结构紧凑,降低生产成本。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黏弹性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部约束件、第一内部约束件、第二内部约束件、承接件、第一阻尼层和第二阻尼层,所述外部约束件内部开设有容置空腔,所述承接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伸入所述容置空腔,所述第二端部伸出所述容置空腔,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阻尼层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所述第二阻尼层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内部约束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阻尼层和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内部约束件分别与所述第二阻尼层和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黏弹性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部约束件、第一内部约束件、第二内部约束件、承接件、第一阻尼层和第二阻尼层,所述外部约束件内部开设有容置空腔,所述承接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伸入所述容置空腔,所述第二端部伸出所述容置空腔,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阻尼层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所述第二阻尼层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内部约束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阻尼层和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内部约束件分别与所述第二阻尼层和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黏弹性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黏弹性阻尼器还包括第三阻尼层和第四阻尼层,所述第三阻尼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内部约束件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
所述第四阻尼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内部约束件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黏弹性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黏弹性阻尼器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上,所述限位件开设有通孔,所述承接件能够伸入所述通孔中,所述通孔用于限制所述承接件的径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黏弹性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黏弹性阻尼器还包括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与所述第二端部可拆卸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黏弹性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相互连接,且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可拆卸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黏弹性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黏弹性阻尼器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安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端部伸入所述凹槽,且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一一对应穿过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以使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黏弹性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黏弹性阻尼器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安装部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一一对应伸入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黏弹性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约束件为U形。
9.一种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件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黏弹性阻尼器,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外部约束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件,所述固定件开设有第三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三连接件一一对应伸入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阻尼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黏弹性阻尼器及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阻尼器,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利用阻尼来吸能减震在航天、航空、军工、枪炮、汽车等行业中早已应用,各种各样的阻尼器(或减震器)来减振消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人们开始逐步地把这些技术转用到建筑、桥梁、铁路等结构工程中,其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有五十多年历史的液压粘滞阻尼器,在美国被结构工程界接受以前,经历了大量实验,严格审查,反复论证,特别是地震考验的漫长过程,能够使仪表可动部分迅速停止在稳定偏转位置上的装置。地震仪器中,阻尼器用于吸收振动系统固有振动能量,其阻尼力一般与振动系统运动的速度成比例,主要有液体阻尼器、气体阻尼器和电磁阻尼器三类,阻尼器对于补偿拾振器摆系统中很小的摩擦和空气阻力,改善频率响应等具有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地震灾害的发生,人们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期待日益高涨,传统的抗震设计致力于保证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刚度、强度和足够的延性,目前所使用的黏弹性阻尼器的减振结构普遍存在着结构设计过于复杂,投入成本较高,安装较为麻烦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黏弹性阻尼器,其能够安装简便,结构紧凑,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其能够安装简便,结构紧凑,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黏弹性阻尼器,包括外部约束件、第一内部约束件、第二内部约束件、承接件、第一阻尼层和第二阻尼层,所述外部约束件内部开设有容置空腔,所述承接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伸入所述容置空腔,所述第二端部伸出所述容置空腔,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阻尼层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所述第二阻尼层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内部约束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阻尼层和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内部约束件分别与所述第二阻尼层和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黏弹性阻尼器还包括第三阻尼层和第四阻尼层,所述第三阻尼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内部约束件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四阻尼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内部约束件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黏弹性阻尼器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上,所述限位件开设有通孔,所述承接件能够伸入所述通孔中,所述通孔用于限制所述承接件的径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黏弹性阻尼器还包括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与所述第二端部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相互连接,且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端部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黏弹性阻尼器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安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端部伸入所述凹槽,且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一一对应穿过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以使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黏弹性阻尼器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安装部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一一对应伸入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部约束件为U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包括固定件及黏弹性阻尼器。黏弹性阻尼器包括外部约束件、第一内部约束件、第二内部约束件、承接件、第一阻尼层和第二阻尼层,所述外部约束件内部开设有容置空腔,所述承接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伸入所述容置空腔,所述第二端部伸出所述容置空腔,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阻尼层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所述第二阻尼层与所述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内部约束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阻尼层和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内部约束件分别与所述第二阻尼层和所述容置空腔的内壁连接。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外部约束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件,所述固定件开设有第三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三连接件一一对应伸入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黏弹性阻尼器及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黏弹性阻尼器及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通过在承接件的第一端部的第一表面上连接第一阻尼层,在第二表面上连接第二阻尼层,并将第一阻尼层和第二阻尼层同时置于外部约束件所开设的容置空腔内,整个结构呈层状分布,使得结构简单紧凑,安装较为简便,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黏弹性阻尼器的承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黏弹性阻尼器的限位件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2-固定件;21-第三安装孔;22-第三连接件;3-黏弹性阻尼器;31-外部约束件;311-容置空腔;32-第一内部约束件;33-第二内部约束件;34-承接件;341-第一端部;3411-第一表面;3412-第二表面;342-第二端部;35-第一阻尼层;36-第二阻尼层;37-第三阻尼层;38-第四阻尼层;39-限位件;391-通孔;40-安装件;401-第一安装部;4011-凹槽;4012-第一安装孔;402-第二安装部;4021-第二安装孔;41-第一连接件;42-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开设”、“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1主要用于建筑物,是一种能够减振消能的装置。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1包括固定件2及黏弹性阻尼器3,固定件2与黏弹性阻尼器3连接,可以通过焊接、螺纹螺钉或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固定件2主要用于固定黏弹性阻尼器3,能够将黏弹性阻尼器3固定于减振对象上。黏弹性阻尼器3主要用于吸收能量,对外部所造成的震动进行减振。
进一步地,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1还包括多个第三连接件22,固定件2开设有第三安装孔21,多个第三连接件22一一对应伸入第三安装孔21与固定件2可拆卸地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连接件22为螺栓,且不限于螺栓,还可以为螺钉,只需起到可拆卸连接的作用即可。同时,第三连接件22的数量不作具体的限制。
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1通过简单科学的结构设计,能够起到防屈曲支撑的作用,以此在其受到各种不同外力时仍能很好的完成防屈曲支撑的工作作用。
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1的结构紧凑,能够安装简便,降低生产成本。
请继续参阅图1,黏弹性阻尼器3包括外部约束件31、第一内部约束件32、第二内部约束件33、承接件34、第一阻尼层35和第二阻尼层36,外部约束件31内部开设有容置空腔311,承接件34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341和第二端部342,第一端部341伸入容置空腔311,第二端部342伸出容置空腔311,第一端部34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3411和第二表面3412,第一阻尼层35与第一表面3411连接,第二阻尼层36与第二表面3412连接,第一内部约束件32分别与第一阻尼层35和容置空腔311的内壁连接,第二内部约束件33分别与第二阻尼层36和容置空腔311的内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外部约束件31为钢板,外部约束件31大致呈U形,且不限于U形,还可以为C形或凹字形等形状,只需具有容置空腔311容纳承接件34即可。另外,外部约束件31与固定件2连接,可以通过焊接、螺纹螺钉或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承接件34(如图2所示,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黏弹性阻尼器3的承接件34的结构示意图)大致呈长方体形,且不限于长方体形,还可以为圆形等形状,只需能够传导外部力的作用即可。承接件34为承接钢板,由不锈钢材制作而成,且不限于采用不锈钢材,还可以采用高性能的结构钢或高碳钢等具有高承载能力的材料制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内部约束件32和第二内部约束件33为约束钢板,且不限于采用钢材,还可以为具有高强度的铜合金或碳基复合材料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阻尼层35和第二阻尼层36采用阻尼材料制作而成,可以是且不限于是丁基、丙烯酸酯、聚硫、丁腈、硅橡胶、聚氨酯、聚氯乙烯、环氧树脂、铜-锌-铝系、铁-铬-钼系和锰-铜系合金等具有阻尼性能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阻尼层35和第二阻尼层36采用相同的材质制作而成。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由于不同方向受力不同,第一阻尼层35和第二阻尼层36可以采用不同的阻尼材料制作而成。
黏弹性阻尼器3还包括第三阻尼层37和第四阻尼层38,第三阻尼层37的一侧与第一内部约束件32连接,另一侧与容置空腔311的内壁连接;第四阻尼层38的一侧与第二内部约束件33连接,另一侧与容置空腔311的内壁连接。第一阻尼层35和第三阻尼层37分别位于第一内部约束件32相对的两侧,第二阻尼层36和第四阻尼层38分别位于第二内部约束件33相对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阻尼层37和第四阻尼层38可以进一步地吸收能量,起到更好的减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阻尼层共有四层。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有更多层,并交错设置更多层阻尼材料和约束钢板。
黏弹性阻尼器3还包括限位件39(如图3所示,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黏弹性阻尼器3的限位件39的剖视图),限位件39设置于容置空腔311的内壁上,限位件39开设有通孔391,承接件34能够伸入通孔391中,通孔391用于限制承接件34的径向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39为一个,且不限于一个还可以为更多个,只需具有限制承接件34径向摆动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件39靠近容置空腔311的底壁设置。容置空腔311的底壁即外部约束件31U形的底部处。
图4所示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4。黏弹性阻尼器3还包括安装件40,安装件40与第二端部342可拆卸地连接。
具体地,安装件40包括第一安装部401和第二安装部402,第一安装部401和第二安装部402相互连接,且第一安装部401与第二端部342可拆卸地连接。
第一安装部401开设有凹槽4011,黏弹性阻尼器3还包括多个第一连接件41,凹槽4011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4012,第二端部342伸入凹槽4011,且多个第一连接件41一一对应穿过多个第一安装孔4012,以使第二端部342与第一安装部401可拆卸地连接。
第二安装部402开设有第二安装孔4021,黏弹性阻尼器3还包括多个第二连接件42,多个第二连接件42一一对应伸入第二安装孔4021与第二安装部402可拆卸地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装配的简便性,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同第三连接件22一致均为螺栓,且不限于螺栓,还可以为螺钉,只需起到可拆卸连接的作用即可。同时,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的数量不作具体的限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和第三连接件22可以为不同尺寸和种类的紧固件。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安装部402用于与一外部结构连接,用于传导作用力给承接件34。
以下介绍本实施例提供的黏弹性阻尼器3的组装过程:
将承接件34的第一端部341的第一表面3411与第一阻尼层35连接,并将第一阻尼层35与第一内部约束钢板连接,并将第一内部约束钢板与第三阻尼层37连接,并将第三阻尼层37与外部约束件31的容置空腔311的内壁连接。
再将承接件34的第一端部341的第二表面3412与第二阻尼层36连接,并将第二阻尼层36与第二内部约束钢板连接,并将第二内部约束钢板与第四阻尼层38连接,并将第四阻尼层38与外部约束件31的容置空腔311的内壁连接。
再将承接件34的第二端部342伸入第一安装部401的凹槽4011中,通过多个第一连接件41将承接件34与安装件40可拆卸地连接。
将限位件39与容置空腔311的内壁连接。
以下介绍本实施例提供的黏弹性阻尼器3的工作原理:
当第二端部342受到来自安装件40所传递的作用力时,会将力传递至第一端部341,并通过第一表面3411上的第一阻尼层35和第二表面3412上的第二阻尼层36吸收能量,再通过第一内部约束件32和第二内部约束件33对振动进行约束,再通过第三阻尼层37和第四阻尼层38进一步吸收能量,再由外部约束件31对振动作进一步约束,同时限位件39会对承接件34的第一端部341径向的振动作限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黏弹性阻尼器3及防屈曲支撑的阻尼装置1,通过在承接件34的第一端部341的第一表面3411上连接第一阻尼层35,在第二表面3412上连接第二阻尼层36,并将第一阻尼层35和第二阻尼层36同时置于外部约束件31所开设的容置空腔311内,整个结构呈层状分布,使得结构简单紧凑,安装较为简便,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3970.5
申请日:2019-01-0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3(武汉)
授权编号:CN209457188U
授权时间:20191001
主分类号:E04B 1/98
专利分类号:E04B1/98;E04H9/02
范畴分类:36C;36D;
申请人: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园路33号
发明人:孙勇;艾虎;姚远;祝远驰;张卫军
第一发明人:孙勇
当前权利人: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治位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