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家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国家,媒介,路径,民族,土司,图景,西藏。
国家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张万一[1](2020)在《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以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国家的基本信念和情感态度,涵盖该国公民对国家制度、领土、身份等的基本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因特殊的地理特征、文化历史和人文特性,国家认同面临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质量水平较低、资源均等化程度、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阻滞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日益凸显。现代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强大,离不开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建构,需要系统化、整体化地探索对策。(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20年01期)
甄菲菲[2](2019)在《西藏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高校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居多,通过对西藏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调研,了解少数民族同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对策与建议,继续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提升认识,加强对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育的重视;扩展教育载体,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24期)
陈瑶[3](2019)在《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的媒介呈现与国家认同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是一场全球瞩目的媒介盛宴,其中蕴含丰富的政治内涵。媒介通过对游行人物、地点、仪式等元素的精心编排和呈现,以歌颂国家的建设成就、唤醒国民的集体记忆、政治意义的艺术化表达叁种方式完成了对国家认同的建构。(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2期)
车子彤[4](2019)在《儿童国家认同:研究进展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对儿童国家认同的理论研究主要呈现出叁种取向:一是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取向,认为儿童的国家认同根本上受到认知发展的推动,关注儿童国家概念发展的心理特征;二是教育学中的政治社会化取向,关注影响儿童国家认同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儿童直接体验着的环境)以及发展儿童国家认同的教育手段;叁是新童年社会学取向,关注儿童自身对国家的理解和体验方式,强调运用儿童中心的民主方法论来促成与儿童的对话。3种取向在学科视角、核心命题、问题形式、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存在差异。对我国儿童国家认同的研究需立足中国特殊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学习西方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本文来源于《少年儿童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李然,字荣耀[5](2019)在《滇西土司国家认同研究——以南甸宣抚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认同是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多维历史视野探索土司国家认同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研究的独特视角。从认同建构理论出发,以南甸土司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政治认同与边境的互动为视角,认为南甸土司国家认同具有双向性与互构性的特点。南甸土司在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的实践为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与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代民族边疆治理与国家认同构建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贾月,冯卫国[6](2019)在《当代少年儿童国家认同的现实图景及提升策略——基于湖北省六市县区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国家认同关系到未来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图景。当代少年儿童的国家认同整体较好,但也存在认知模糊,权责意识不够明确、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浅表化等问题。家庭、学校、朋辈群体、网络和新媒体是影响其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增强少年儿童的国家认同要倡导民主式家庭教养方式;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活动育人、以事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发挥朋辈群体的榜样引导作用;直面互联网的冲击,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培育和方向引领。(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叶小力[7](2019)在《盛典何以成为提升国家认同的媒介事件——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庆典直播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政治仪式提升国家认同是中国在新时代的使命之一。而在媒介化社会,政治仪式要实现提升国家认同需要首先被转化成为"媒介事件"。媒介事件是针对电视在鼎盛时期表现出的强大的社会团结力量而提出来的一个经典理论,但中国媒体对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庆典的直播实践证明,在全媒体环境之中,媒介事件依然是可行和有力的。论文分析认为,此次国庆庆典的直播之所以能够成功塑造为有神圣历史意义的媒介事件,主要是基于叁个原因:盛世期待盛典、神圣意义的中心化生成和新媒体技术引领的去中心化传播。这次国庆庆典的直播在媒介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9年12期)
刘英,郑倩[8](2019)在《国家认同视角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国民国家认同感,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方式,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帮助其树立国家认同感,进而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最终践行报国志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家认同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努力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精神价值,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促其更有效的服务于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定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81期)
郝亚明[9](2019)在《心理学视角下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关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国家与族群的关系去定位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冲突抑或共生共存的理论认识。此种研究路径注重发掘认同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互动,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认同是心理现象这一本质问题,从而影响到相关理论的解释力度。心理学中内外群体、自我归类、认同威胁等概念和模型不仅可以为传统意义上的认同冲突论、认同共生论提供理论支撑,还可以将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关系探讨扩展至复杂机制的层面。引入心理学视角可以增进对两种认同关系的理论认识,亦能为两种认同关系调谐提供诸多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管健,郭倩琳[10](2019)在《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结构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认同在心理学视角下被认为是个体认同系统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个体的认知、情绪情感与行为探索等内容。为探讨我国青年的国家认同内涵及结构维度,参照国内外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了适用于中国公众的成人国家认同量表(Chinese-National Identity Scale, CNIS)。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C-NIS国家认同量表由26个题项和5个维度构成,显示了较好的信、效度。结果同样显示,我国青年的国家认同结构内容包括了:青年群体对国家的承诺、对国家的归属感情、对世界的倾向程度、对国家的倾向程度以及主动对国家相关信息的行为探索。(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国家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藏高校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居多,通过对西藏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调研,了解少数民族同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对策与建议,继续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提升认识,加强对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育的重视;扩展教育载体,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家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万一.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以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
[2].甄菲菲.西藏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19
[3].陈瑶.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的媒介呈现与国家认同建构[J].视听.2019
[4].车子彤.儿童国家认同:研究进展与启示[J].少年儿童研究.2019
[5].李然,字荣耀.滇西土司国家认同研究——以南甸宣抚司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6].贾月,冯卫国.当代少年儿童国家认同的现实图景及提升策略——基于湖北省六市县区的调查[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7].叶小力.盛典何以成为提升国家认同的媒介事件——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庆典直播的个案分析[J].传媒观察.2019
[8].刘英,郑倩.国家认同视角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
[9].郝亚明.心理学视角下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关系探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管健,郭倩琳.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结构与验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