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表面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表面,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木质素,纤维,纳米。
高表面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蔡华[1](2018)在《耐紫外辐射高表面活性芳纶纤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纶纤维(KF)是现代有机高性能纤维,具备轻质、超高强度、高模量、高耐热和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在航空航天、安全防护、电子信息、体育用品、轮胎骨架等领域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是,KF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存在表面活性低、耐UV性差等两大瓶颈问题,导致其在应用中存在工艺性差、性能稳定性不佳和服役可靠性低的问题。本文旨在不破坏KF原有的热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改性方法去提高KF的表面活性和耐UV性能。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采用气相沉积法制备了纳米尺寸的乱层氮化硼包覆氧化铈杂化体(tBN@CeO_2),再利用仿生物聚多巴胺(PDA)的强黏附性改性tBN@CeO_2,从而制备了双壳-核壳结构杂化UV吸收剂(PDA@tBN@CeO_2),其中CeO_2为核,nanoBN为第一层壳,聚多巴胺(PDA)为第二层壳;系统研究了CeO_2、tBN@CeO_2和PDA@tBN@CeO_2的晶体结构、表面元素、耐热性、Uv-vis和光催化活性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表面带有活性基团且尺寸小于100nm的纳米粒子;此外,PDA@t BN@Ce O_2表面带有活性官能团羟基和氨基,初始分解温度(T_(di))高于420℃;同时,PDA@tBN@CeO_2在200-400nm波长处的UV吸收性能优异,UV光催化活性较低。由此可知,所制备的PDA@tBN@CeO_2可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有效UV屏蔽剂应用于KF改性。第二部分,先预处理KF表面,再通过化学接枝法将PDA@tBN@CeO_2接枝至KF表面,构建了系列具有新颖的表面结构的新型改性纤维(T-KF)。系统研究了PDA@tBN@CeO_2接枝量对T-KF纤维的结构与综合性能(表面活性、机械性能、热力学性能以及耐UV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KF,T-KF的表面活性提高了14-31%,拉伸性能提高了5%-20%,其中,T-KF2的拉伸强度和断裂功分别是KF的1.14和1.21倍,综合性能最优异;经168hUV辐射后的拉伸性能的保持率维持在85-97%,提高了11-20%,UV-T-KF2的断裂功保持率是UV-T-KF的1.62倍。T-KF的优异综合性能源于PDA@tBN@CeO_2与KF的界面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周利芳[2](2017)在《基于层层自组装技术的新型高表面活性耐紫外芳纶纤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纶纤维(AF)是一种高科技有机合成纤维,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高强度、高模量、耐冲击、质轻等)而在多种尖端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表面活性低、耐紫外(UV)性差是AF的两大固有缺点。为了克服这两个瓶颈问题,本文旨在制备同时兼具高表面活性、耐热性和耐UV性能的新型高性能芳纶纤维,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1)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Fe LDH)和SiO_2层层自组装的芳纶纤维的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含有Mg、Al、Fe离子的层状双氢氧化物(LDH),通过剥离法制备了带正电荷的无机纳米片(LDH-NS);以SiO_2胶态分散体(SiO_2)为负电荷来源,通过绿色温和的层层自组装法在芳纶纤维表面构建了具有特殊结构(无机纳米片/无机纳米颗粒)的表面,制备了新型改性芳纶纤维(nBL-AF,n为层数)。系统研究了自组装层数(n)对BL-AF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可以通过调节自组装的层数加以控制。与AF相比,nBL-AF(n≥3)纤维具有显着提高的表面活性、耐热性、机械性能和耐UV性能。这得益于LDH与SiO_2的高强度、高耐热性和优异UV吸收性能。3BL-AF的初始热分解温度(T_(di))提高了约92°C;拉伸强度、断裂能、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约12%、13%、11%和5%;拉伸性能保持率高达91-95%,而AF的保持率仅为62-81%。此外,BL-AF的表面自由能随着自组装层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9BL-AF的表面自由能达到最大,是AF的1.8倍。(2)基于SiO_2层层自组装的芳纶纤维的研究利用SiO_2水溶液(Ludox-CL)的正电荷性和SiO_2的负电荷性,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在芳纶纤维表面构建无机纳米颗粒/无机纳米颗粒多层膜,制得了新型改性芳纶纤维(BL-AFp)。该自组装过程未涉及到有机溶剂的使用,完全绿色环保。在自组装之前,通过多巴胺改性芳纶纤维,旨在不破坏芳纶纤维的前提下引入活性基团(-OH、-NH_2)。采用FTIR、SEM、EDX追踪了自组装过程,并重点研究了自组装层数对芳纶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BL-AFp(n≥5)纤维显着提高了表面活性、耐热性、机械性能和耐UV性能,并与nBL-AF(n≥3)的性能相当。说明在使用多巴胺代替磷酸改性芳纶纤维的前提下,无机纳米颗粒/无机纳米颗粒改性的芳纶纤维(BL-AFp)的性能可以达到与无机纳米片/无机纳米颗粒改性的芳纶纤维(BL-AF)相当的程度。(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肖子寒,邢航,肖进新[3](2015)在《具有较高表面活性的木质素磺酸盐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提取自植物秸秆的、采取温和工艺制得的市售木质素为原料,分别采用亚硫酸钠法、亚硫酸钠-硫酸铜法、亚硫酸钠-氯化铁法、亚硫酸钠-甲醛法、亚硫酸钠-甲醛-氯化铁法、硫酸法和发烟硫酸法对木质素进行磺化。采用滴体积法测定了中和后产物溶液的表面张力和与正庚烷的界面张力。通过酸碱滴定、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原料及磺化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木质素磺酸钠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较强,其中通过亚硫酸钠法、亚硫酸钠-氯化铁法和硫酸法处理得到的产物磺化度较高,中和后产物的水溶液表面张力可低至34~38 m N/m(25℃)。推测原料木质素的结构较均一、自身酸性基团含量高等因素对其磺化产物的表面活性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5年10期)
朱小玲[4](2015)在《基于表面接枝Ce_(0.8)Ca_(0.2)O_(1.8)及其杂化体的高表面活性耐紫外辐射芳纶纤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纶纤维是具有耐高温、低密度、高强度等优异性能的有机合成纤维。然而,其主链含大量酰胺键,易受紫外线辐照发生降解,导致性能劣化,服役期缩短,极大程度地限制了芳纶纤维在户外领域的应用。此外,纤维表面缺少活性基团、自由能低,导致其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是芳纶纤维应用面临的巨大瓶颈。此外,阻燃性能已经成为高性能有机纤维应具备的性能特征,而这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旨在保持芳纶纤维原有优异热学和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建立克服芳纶纤维存在的叁大性能缺点的新方法,获得兼具耐紫外性能、表面浸润性以及阻燃性的新型高性能芳纶纤维。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本文通过软化学溶液法制备了无机纳米颗粒(Ce0.8Ca0.2O1.8)。并采用化学接枝法制备了Ce0.8Ca0.2O1.8包覆的芳纶纤维(Ce0.8Ca0.2O1.8@KFs),对改性芳纶纤维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粒子的高强度、高模量和高耐热性能赋予芳纶纤维优异的热力学性能;改性纤维的初始分解温度(Tdi)与未改性纤维相比提高了34.0-66.8℃。此外,Ce0.8Ca0.2O1.8是一种紫外吸收效果好、光催化活性较低的紫外吸收剂,提高了芳纶纤维的耐紫外性能;经168h紫外辐照后,改性纤维的拉伸强度保持率高达88.0%-94.5%。且其表面含有大量活性基团(-OH),大大增加了芳纶纤维的表面浸润性,表面自由能是原始纤维(KF)的1.18-1.43倍。其次,采用原位合成法将Ce0.8Ca0.2O1.8和超支化聚硅氧烷(HSi)杂化体(HSi-Ce0.8Ca0.2O1.8)包覆在芳纶纤维表面,并对改性纤维的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探究,并深入研究了相关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有机-无机杂化体能够有效提高纤维的拉伸性能和热稳定性,HSi-Ce0.8Ca0.2O1.8@KF1的Tdi提高了69.0℃。在无机物改性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提升了纤维的表面浸润性,表面自由能是KF的1.49-1.54倍。HSi-Ce0.8Ca0.2O1.8与单一改性剂(Ce0.8Ca0.2O1.8,HSi)相比,具有更高的吸光度和更宽的吸收范围,使改性芳纶纤维具有更优异的耐紫外性能,单丝拉伸强度保持率较Ce0.8Ca0.2O1.8@KF进一步提高,为91.9%-97.4%。此外,在燃烧过程中,HSi-Ce0.8Ca0.2O1.8吸收大量热量,自身形成一种新的结构,Ce0.8Ca0.2O1.8和HSi对于改善芳纶纤维的阻燃性能具有协同作用;HSi-Ce0.8Ca0.2O1.8@KF1的热释放容量(HRC)和最大热释放速率(PHRR)分别为KF的55.4%和52.3%。(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5-01)
林东恩,杜闪闪,潘耀宗[5](2012)在《高表面活性的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嵌段聚醚二醇PE6100以及聚醚胺ED-2003为原料,采用自乳化法合成了固含量40%的非离子型水性聚氨酯(WPU),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产物的粒径、流变性能、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WPU具有一定的触变性,平均粒径大多为100nm~400nm,在1g/L的浓度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不超过37mN/m,具有较好的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能力。(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2年07期)
龚张水[6](2010)在《高表面活性超支化双亲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商品化原料,经传统的Michael加成反应,在极为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具有特定拓扑结构的超支化双亲聚合物聚(胺-酯)和聚(咪唑盐-酯)。通过调节其中的部分组分结构,获得高动态表面活性的水溶性超支化聚合物和可以溶解分散于烃类溶剂的超支化聚合物。这类超支化聚合物在用于高速印刷的水性凹版印刷油墨和油溶性平版胶印油墨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水溶性聚氧化乙烯(PEO)是构建双亲聚合物常用的有效结构组分之一,本文首次采用商品化的水溶性单体(15)乙氧基叁羟甲基丙烷叁丙烯酸酯与疏水性的十二烷基伯胺在温和条件下经Michael加成反应一步合成得到新型结构的超支化双亲聚合物聚(胺-酯)。制备得到的聚合物中疏水的长链烷基均匀分布于亲水的超支化主链骨架上,形成类似“水母”形状的结构,不同于通常的“核-壳”型结构。用1H-NMR、IR和GPC等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分析表征,提出了合成机理;研究了该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特性、自组装行为和表面活性。研究发现,超支化主链骨架特有的立体空间拓扑结构使得大分子链之间不易缠绕聚集,难以形成紧密的疏水微区,烷基链几乎以单分子链的形态“溶解”分散在聚合物中,表现出很强的动态表面活性;而采用聚乙二醇(400)二丙烯酸酯合成的组分相近的线形模拟物中由于疏水性烷基链处于具有无规线团特征的线型主链上,容易聚集自组装形成较为紧密的疏水微区,表现为较弱的动态表面活性。应用于高速凹版印刷的水性油墨,超支化聚(胺-酯)能够提供足够低的动态表面张力,使水性油墨在高速印刷下少用水溶性有机溶剂也能够顺利实现润湿和铺展。采用同样的合成方法,由非水溶性的叁羟甲基丙烷叁丙烯酸酯与十二烷基伯胺合成得到可溶解于烷烃的超支化聚合物,应用于矿油溶解分散型的平版胶印油墨。在高速剪切力的作用下,添加的超支化聚合物能增强油墨体系在高频振荡区域的粘弹性模量,能够提高油墨在高速印刷时的传递转印性能。本文还首次合成了主链骨架含咪唑阳离子的超支化聚合物聚(咪唑盐-酯),对其末端基团进行疏水性接枝修饰改性,或者将主链结构上的水溶性卤素阴离子交换成疏水的十二烷基硫酸根离子,可以得到从完全水溶性到完全疏水性的双亲超支化功能聚合物。是一类潜在的具有高表面活性的超支化聚合物。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亲水性的超支化主链骨架中接枝入疏水性支链基团构成的超支化双亲聚合物具有独特的动态力学性能,方法具有普遍意义,聚合物有望应用于高速印刷和涂布等技术领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4-01)
杨百勤,陈凯,邢航,肖进新[7](2009)在《以全氟丁基为基础的具有高表面活性的氟表面活性剂》一文中研究指出氟表面活性剂的环境和生物降解问题是最近的热点,特别是全氟长链(≥C8)氟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限制乃至禁用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合成了一种以短链的全氟丁基为基础的阳离子氟表面活性剂,N-[3-(二甲基胺基)丙基]全氟丁基磺酰胺盐酸盐(C4F9SO2NH(CH2)3NH(CH3)2+Cl-,简称为PFB-MC).该表面活性剂适用于强酸性环境,具有极高的表面活性,其溶液最低表面张力(19.80mN·m-1)和通常的氟表面活性剂相当.通过表面张力方法得到了固定pH(pH=2.6-2.7)情况下PFB-MC的表面张力-浓度对数(γ-lgc)曲线,以及该pH下外加盐([NaCl]=0.1mol·L-1)对表面张力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pH对PFB-MC在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前后的表面张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杜志平,张威,王国永,李佩秀,杨飚[8](2009)在《高表面活性梳型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特殊的结构组成,使梳型表面活性剂在分散体系稳定、表面改性和生物制药等应用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引起了理论研究领域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本研究采用自由基共聚合方法制备主链聚合物poly(St-co-MA)(SMA),再通过与聚以二醇单甲醚(MPEG)和直链C_(16)伯醇(C_(16)OH)接枝的方法,制备了梳型表面活性剂SMA-g-MPEG和SMA-g-(MPEG+C_(16)OH),并采用红外光谱(IR)、氢核磁共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17)
孙榕[9](2009)在《高表面活性磷灰石材料应用于吸附草酸和硝基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灰石是分布极广的钙磷酸盐矿物,同时也是脊椎动物的骨、牙等硬组织的主要无机组分。由于具有特殊的晶体化学特点,天然磷灰石可以作为一种环境功能矿物材料用于处理含重金属和氟的废水。而人工合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粉体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和良好的吸附性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和高效的吸附剂,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蛋白质的吸附与分离、色谱柱、基因和药物载体、含重金属污染土壤和废水的吸附分离等领域。明胶化学成分与胶原相似、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供应充足、价格便宜。很多学者利用明胶代替胶原来合成仿生骨。明胶作为一种蛋白质,含有大量的羟基,羰基,亚胺基等官能团,明胶与羟基磷灰石(HAp)复合可以有效地增强HAp与聚合物界面的化学键。从而,可以大大改善HAp的表面性质。磷灰石是骨骼的主要无机成分。骨骼中的磷灰石结晶程度差,并且以碳磷灰石形态存在,导致它比磷矿石中的磷灰石更易溶解。因此有人建议可以将骨粉作为一种潜在的合适的磷源用来固定重金属。而且作为一种修复材料它的溶解性很好、利用率高、价格便宜。但将这几种材料应用于吸附分离有机物的研究还罕见报道。本文试图将n-HAp用于吸附分离水中草酸,消除反相液相色谱测定过程中硝酸的干扰;将n-HAp及其复合材料用于吸附水中硝基苯,对其去除硝基苯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其对硝基苯的吸附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廉价的配合物前躯体热分解法制备了n-HAp,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n-HAp为纯相态物质、粒度均匀。(2)将n-HAp用于吸附分离草酸和硝酸。结果表明,硝酸根离子对RP-HPLC测定草酸的干扰可以通过n-HAp固相萃取而消除。草酸在初始pH 2.5,反应时间60min条件下被n-HAp完全吸附。然后用0.1mol/L(NH4)2HPO4溶液将吸附在n-HAp表面的草酸洗脱下来。草酸的回收率94.8%—99.3%。同时,通过分析FT-IR和XRD的试验结果,n-HAp吸附草酸的机理也得到证实,草酸根与钙离子生成沉淀,从而达到吸附草酸的目的。(3)采用共沉淀法合成HAp-GEL复合物。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4)将n-HAp、HAp-GEL复合物、骨粉应用于吸附硝基苯。结果表明:硝基苯的吸附速率很快。吸附等温线可以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很好地表现,但Freundlich方程更适合。硝基苯的吸附量随着温度升高、pH增加、离子强度提高、Pb的浓度的增加,或者腐殖酸的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另外,有机溶剂甲醇和丙酮存在也导致硝基苯吸附的降低。以甲醇为洗脱剂可以很好地回收叁种吸附剂。热力学参数显示硝基苯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的物理过程。吸附过程可能主要因为疏水作用。(5)叁种材料吸附硝基苯的能力依次为:HAp-GEL>骨粉>n-HAp.(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彭小亮[10](2007)在《高表面活性聚苯胺/纳米碳复合载体载铂催化剂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让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重视,燃料电池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清洁能源”日益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D M F C )以甲醇作为燃料,具有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在常温下是液体、易携带和储存且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将成为比氢燃料电池更具有吸引力的一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阳极催化剂是DMFC关键的组成部分。目前铂(Pt)是DMFC体系中最适的催化剂,但利用效率低和CO中毒是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通过制备出具有高表面活性的聚苯胺/纳米碳复合材料,以之作为铂金属载体,使金属粒子在载体表面呈均匀的分散状态,提高了Pt催化剂的利用率;Pt粒子与聚苯胺之间存在的协同作用促使了催化反应过程中抗CO中毒性能的提高,为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担载型催化剂在:DMFC中的应用前景提供理论支持。1.复合载体及其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在载体制备及表征方面,通过对应用于催化剂载体的聚合物/无机碳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采用原位化学氧化聚合制备了以纳米碳为基体的具有高表面活性的聚苯胺/XC一72炭黑(PANI/C)和聚苯胺/多壁碳纳米管(PANI/MWNT)复合载体,并对其进行了电导率、SEM、FT-IR、XRD等形态结构的测试和分析。SEM测试表明,在PANI/C中,PANI/C比为0.08和O.12时呈现具高比表面积的PANI/C复合形态,当PANI/C比升高时(如0.28和0.44)复合载体中出现轻微的PANI块状分散相或无规的PANI纳米线交织状况;在PANlfMWNT中, PANI/MWNT比为0.54时复合载体呈现均匀的聚合物包覆MWNT形态。PANI/MWNT比太小,由于聚合物未能达到饱和负载量,造成纳米管的相互粘合; PANlfMWNT比过大,除了在MWNT表面包覆一层聚合物外,更多的是PANI呈现较大程度的团聚,形成大面积的块状结构。FT-IR测试表明,在PANI/C中,基体炭黑对修饰剂的PANI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PANl分子链上’N=Q=N结构可能存在的共轭作用,“类电子峰”强度与醌环结构峰强度比值(Ie-1/Iquin)值随PANI含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说明复合载体中PANI的电子传导性能在PANI/C比例范围内有一最佳值,PANI/C比例为0.26时的PANI导电性相对最好。醌苯式结构峰强度比值(Iquinin/Ibenz)随PANI含量的增大呈依次减小的趋势,说明PANI中醌式结构含量不断减少,这是由PANI与C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在PANI/MWNT中,复合之后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发生在MWNT与苯式及醌式氮原子上。Ie-1/Iuin。值随PANI含量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PANI/MWNT为O.54时的PANI导电性相对最好,这可能是聚合物分子链沿着纳米管表面定向生长的结果所致。XRD测试表明,随着PANI在复合材料中的含量逐渐增大,PANI的特征峰逐渐清晰地显露出来,而纳米碳的(002)峰强度呈减弱趋势,表明,复合载体呈良好的聚合物包覆纳米碳的状况。在催化剂的制备方面,采用化学还原法将铂沉积至复合载体上制得催化剂Pt/PANI/C和Pt/PANI/MWNT,利用SEM、TEM、XRD、FT-IR等测试手段进行形态结构研究,探索复合载体以及Pt粒子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对Pt微粒在复合载体上的分散状态(包括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的影响。SEM和TEM测试表明,对于Pt/PANI/C,相比单纯炭黑,PANI/C复合载体不仅能高效地负载Pt粒子,而且使Pt粒子呈均匀的分散状况,且颗粒粒径分布窄, Pt平均粒径约为7nm;对于Pt/PANI/MWNT,单纯MWNT载Ptl寸,因MWNT对金属粒子较差的附着性和分散性使绝大部分的Pt粒子以大团簇(40nm)的形式分散,且团簇相互之间呈现严重牵连现象;PANI的存在大大改善了Pt粒子在载体上的分散,PANI/MWNT为O.54时的复合载体对Pt的负载呈现最佳的分散形态,少部分以尺寸较小(约10nm)的团簇,更多的是以一次粒子(约4nm)的状态分散在复合载体表面。XID测试表明,Pt/MWNT中的Pt粒径最大,随着载体中PANI含量的增大,粒径逐渐变小,直到PANI/MWNT为O.54时,复合载体载Pt粒径最小,而随着PANI含量进一步增大,粒径则逐渐变大,这归因于不同复合载体表面结构及形态的差异。通过对Pt活性晶面(111)相对含量的定量计算可知,不同PANI/C比的Pt/PANI/C中Pt(111)晶面含量相差不大,但较Pt/C有显着的增大;不同PANI/MWNT比的Pt/PANI/MWNT中Pt(111)晶面含量相差较大,PANlfMWNT为O.54时的Pt/PANI/MWNT中Pt(111)晶面含量相对最高,说明,相对PANI/C,PANFMWNT的表面形态结构对Pt的负载分散性影响更大。为了较深入的探讨金属粒子与载体间的作用关系,本论文对催化剂进行了FT—IR测试,通过对比催化剂之间以及催化剂与相应载体之间的特征吸收峰的位移和强度,证明了Pt同PANI中亚胺基团存在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PANI的分子结构得到稳定。2.复合载体载铂的性能研究通过对PANI/C复合载体及其催化剂在硫酸介质中多圈循环伏安(CV)扫描比较,本论文认为PANI和Pt粒子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①PANI亚胺基团的丌电子轨道和Pt原子d轨道产生交盖作用,使PANI处于更稳定的状态;②在电位扫描过程中,Pt活性较大优先于PANI发生电极氧化反应,同时给予PANI电子,抑制其氧化降解,从而使催化剂体系稳定存在于反应介质中;③载Pt)舌,由于①的作用使PANI的氧化态结构增加,还原态结构相对减少,导致PANI的电极反应不如载Pt前强烈,其主要体现在半氧化态向全氧化态转化的峰电流密度的降低。对复合载体载Pt催化剂电催化氧化甲醇性能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峰电流密度、峰电位及起始氧化电位值的分析,证明PANI/C为0.12时,Pt/PANI/C催化活性相对最好。以单纯炭黑载Pt与复合载体载Pt电极在甲醇溶液中200圈的CV扫描曲线来比较两者性能衰减程度。单纯炭黑载Pt在循环扫描200圈后,电流密度下降了60%,复合载体载Pt下降20%,证明后者抗中毒能力是前者的3倍。PANI/C复合载体与金属Pt之间存在的相互协同作用对防止PANI的降解,提高Pt的催化活性及抗中毒性具有积极效果。对不同PANI/MWNT比例的复合载体载Pt后在硫酸介质和甲醇溶液中的CV图进行了比较,表明甲醇可以阻碍PANI的氧化还原过程,反过来说明PANI的存在能有效的实现对甲醇分子的吸附,有利于下一步的催化氧化过程的进行。PANI/MWNT比值为O.54时的复合载体载Pt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相对最高。计时电流测试表明PANI/MWNT复合载体载Pt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抗中毒性明显高于单纯的MWNT载Pt催化剂。最后,复合载体载Pt对甲醇电催化氧化的CV衰减结果表明Pt/PANI/MWNT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除了远高于Pt/MWNT,还比Pt/PANI/C的催化活性和抗中毒性好。(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7-09-01)
高表面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芳纶纤维(AF)是一种高科技有机合成纤维,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高强度、高模量、耐冲击、质轻等)而在多种尖端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表面活性低、耐紫外(UV)性差是AF的两大固有缺点。为了克服这两个瓶颈问题,本文旨在制备同时兼具高表面活性、耐热性和耐UV性能的新型高性能芳纶纤维,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1)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Fe LDH)和SiO_2层层自组装的芳纶纤维的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含有Mg、Al、Fe离子的层状双氢氧化物(LDH),通过剥离法制备了带正电荷的无机纳米片(LDH-NS);以SiO_2胶态分散体(SiO_2)为负电荷来源,通过绿色温和的层层自组装法在芳纶纤维表面构建了具有特殊结构(无机纳米片/无机纳米颗粒)的表面,制备了新型改性芳纶纤维(nBL-AF,n为层数)。系统研究了自组装层数(n)对BL-AF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可以通过调节自组装的层数加以控制。与AF相比,nBL-AF(n≥3)纤维具有显着提高的表面活性、耐热性、机械性能和耐UV性能。这得益于LDH与SiO_2的高强度、高耐热性和优异UV吸收性能。3BL-AF的初始热分解温度(T_(di))提高了约92°C;拉伸强度、断裂能、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约12%、13%、11%和5%;拉伸性能保持率高达91-95%,而AF的保持率仅为62-81%。此外,BL-AF的表面自由能随着自组装层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9BL-AF的表面自由能达到最大,是AF的1.8倍。(2)基于SiO_2层层自组装的芳纶纤维的研究利用SiO_2水溶液(Ludox-CL)的正电荷性和SiO_2的负电荷性,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在芳纶纤维表面构建无机纳米颗粒/无机纳米颗粒多层膜,制得了新型改性芳纶纤维(BL-AFp)。该自组装过程未涉及到有机溶剂的使用,完全绿色环保。在自组装之前,通过多巴胺改性芳纶纤维,旨在不破坏芳纶纤维的前提下引入活性基团(-OH、-NH_2)。采用FTIR、SEM、EDX追踪了自组装过程,并重点研究了自组装层数对芳纶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BL-AFp(n≥5)纤维显着提高了表面活性、耐热性、机械性能和耐UV性能,并与nBL-AF(n≥3)的性能相当。说明在使用多巴胺代替磷酸改性芳纶纤维的前提下,无机纳米颗粒/无机纳米颗粒改性的芳纶纤维(BL-AFp)的性能可以达到与无机纳米片/无机纳米颗粒改性的芳纶纤维(BL-AF)相当的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表面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蔡华.耐紫外辐射高表面活性芳纶纤维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
[2].周利芳.基于层层自组装技术的新型高表面活性耐紫外芳纶纤维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
[3].肖子寒,邢航,肖进新.具有较高表面活性的木质素磺酸盐的制备[J].日用化学工业.2015
[4].朱小玲.基于表面接枝Ce_(0.8)Ca_(0.2)O_(1.8)及其杂化体的高表面活性耐紫外辐射芳纶纤维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
[5].林东恩,杜闪闪,潘耀宗.高表面活性的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
[6].龚张水.高表面活性超支化双亲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0
[7].杨百勤,陈凯,邢航,肖进新.以全氟丁基为基础的具有高表面活性的氟表面活性剂[J].物理化学学报.2009
[8].杜志平,张威,王国永,李佩秀,杨飚.高表面活性梳型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
[9].孙榕.高表面活性磷灰石材料应用于吸附草酸和硝基苯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10].彭小亮.高表面活性聚苯胺/纳米碳复合载体载铂催化剂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