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间罐感应分流装置,属于轧钢装置技术领域。罐体结构包括罐体、机架与内筒;罐体上端贯通设置有进液管,进液管内嵌入设置有接口管,进液管与接口管互通,罐体背面贯通设置有排液管,排液管共设置有两根,排液管呈左右对称分布于罐体背面下端;机架共设置有三块,机架焊接于罐体左右两侧;内筒嵌入设置于罐体内,接口管下端贯穿于内筒上端,内筒上端开槽有内腔,利用流量分流的气压升降塞组件来对流经的钢液进行流量的控制分流,并通过基于温感原理的温感器配合伺服转动组件,来在钢液流经时,通过装置内导板的转动倾斜,来对流经钢液进行分流,从而便于生产人员管理存在差异的钢液,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中间罐感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结构包括罐体、机架与内筒;所述罐体上端贯通设置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内嵌入设置有接口管,所述进液管与接口管互通,所述罐体背面贯通设置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共设置有两根,所述排液管呈左右对称分布于罐体背面下端;所述机架共设置有三块,所述机架焊接于罐体左右两侧;所述内筒嵌入设置于罐体内,所述接口管下端贯穿于内筒上端,所述内筒上端开槽有内腔,所述内腔空间独立于内筒,所述接口管下端与内腔互通,所述内腔中部贯穿设置有塞棒,所述内腔下端贯通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套接于塞棒外侧,所述套管下端与内筒互通,所述排液管与内筒互通;分流结构包括机箱、隔叶板、伺服马达与温感器;所述机箱焊接于罐体正面中部,所述机箱内包括有电源、PLC系统电路与端子,所述机箱中电源与端子电性连接,所述机箱中电源外接有电源线缆;所述隔叶板纵向设置于内筒下端,所述隔叶板固定于排液管之间;所述伺服马达固定于内筒左侧,所述伺服马达右侧转动连接有轴辊,所述轴辊贯穿于内筒中部,所述轴辊中部套接有导板,所述导板与轴辊转动连接,所述伺服马达输入端与端子电性连接;所述温感器套接于接口管外侧,所述温感器输入端与电源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温感器输出端与端子输入端电性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中间罐感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罐体结构包括罐体、机架与内筒;所述罐体上端贯通设置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内嵌入设置有接口管,所述进液管与接口管互通,所述罐体背面贯通设置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共设置有两根,所述排液管呈左右对称分布于罐体背面下端;所述机架共设置有三块,所述机架焊接于罐体左右两侧;所述内筒嵌入设置于罐体内,所述接口管下端贯穿于内筒上端,所述内筒上端开槽有内腔,所述内腔空间独立于内筒,所述接口管下端与内腔互通,所述内腔中部贯穿设置有塞棒,所述内腔下端贯通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套接于塞棒外侧,所述套管下端与内筒互通,所述排液管与内筒互通;
分流结构包括机箱、隔叶板、伺服马达与温感器;所述机箱焊接于罐体正面中部,所述机箱内包括有电源、PLC系统电路与端子,所述机箱中电源与端子电性连接,所述机箱中电源外接有电源线缆;所述隔叶板纵向设置于内筒下端,所述隔叶板固定于排液管之间;所述伺服马达固定于内筒左侧,所述伺服马达右侧转动连接有轴辊,所述轴辊贯穿于内筒中部,所述轴辊中部套接有导板,所述导板与轴辊转动连接,所述伺服马达输入端与端子电性连接;所述温感器套接于接口管外侧,所述温感器输入端与电源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温感器输出端与端子输入端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间罐感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塞棒为一种普碳钢圆钢,所述塞棒与套管内壁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间罐感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叶板将之底端分隔为两块,所述隔叶板与轴辊纵向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间罐感应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左右两端与内筒内壁贴合,所述导板可沿轴辊转动的幅度至少为±30度。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轧钢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中间罐感应分流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中间罐在应用时,存在着以下不足:
传统的中间罐用于轧钢生产过程中作钢液的分流、稳压流序,以保证生产后钢坯的质量,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钢液随着管道流入流出中间罐时,由于钢液流经管程较长,使得钢液局部存在温度差异,导致在后续流入结晶器进行连铸工序时钢坯一致性较差,不利于轧钢生产的质量管控;
在自动化、规范化的建设背景下,基于以上几点存在的问题,需要研究当今时代应用适合中间罐分流的感应分流装置,传统中间罐在对流经钢液进行分流处理时,由于钢液在工序中各个工位处存在温度差异,导致钢液后续流入结晶器进行连铸工序时钢坯一致性较差,导致钢坯质量较差,其适用范围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轧钢生产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中间罐感应分流装置,利用流量分流的气压升降塞组件来对流经的钢液进行流量的控制分流,并通过基于温感原理的温感器配合伺服转动组件,来在钢液流经时,通过装置内导板的转动倾斜,来对流经钢液进行分流,从而便于生产人员管理存在差异的钢液,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间罐感应分流装置,包括:
罐体结构包括罐体、机架与内筒;所述罐体上端贯通设置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内嵌入设置有接口管,所述进液管与接口管互通,所述罐体背面贯通设置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共设置有两根,所述排液管呈左右对称分布于罐体背面下端;所述机架共设置有三块,所述机架焊接于罐体左右两侧;所述内筒嵌入设置于罐体内,所述接口管下端贯穿于内筒上端,所述内筒上端开槽有内腔,所述内腔空间独立于内筒,所述接口管下端与内腔互通,所述内腔中部贯穿设置有塞棒,所述内腔下端贯通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套接于塞棒外侧,所述套管下端与内筒互通,所述排液管与内筒互通;
分流结构包括机箱、隔叶板、伺服马达与温感器;所述机箱焊接于罐体正面中部,所述机箱内包括有电源、PLC系统电路与端子,所述机箱中电源与端子电性连接,所述机箱中电源外接有电源线缆;所述隔叶板纵向设置于内筒下端,所述隔叶板固定于排液管之间;所述伺服马达固定于内筒左侧,所述伺服马达右侧转动连接有轴辊,所述轴辊贯穿于内筒中部,所述轴辊中部套接有导板,所述导板与轴辊转动连接,所述伺服马达输入端与端子电性连接;所述温感器套接于接口管外侧,所述温感器输入端与电源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温感器输出端与端子输入端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包括罐体结构与分流结构,其两者具不可分割,罐体结构通过设立在中间罐排液管道与之浇筑生产设备管道间,利用结构中转自中间罐排出的钢液,并利用气压活动式的塞棒组件来对上下钢液进行分流管理,从而便于生产人员对局部钢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便于生产分流,分流结构在罐体结构对钢液流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温感器感应流经钢液的温度来驱动内筒中轴辊及导板作横向的转动活动,以通过导板的倾斜来将之钢液导入至下端经由隔页板分隔而出的空间内,来分别通过两根排液管进行分隔导出,以根据钢液的热量来控制钢液分流至各个管道,以便生产人员控制钢液流向,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
具体的方案,所述塞棒为一种普碳钢圆钢,所述塞棒与套管内壁滑动连接。
具体的方案,所述隔叶板将之底端分隔为两块,所述隔叶板与轴辊纵向对齐。
具体的方案,所述导板左右两端与内筒内壁贴合,所述导板可沿轴辊转动的幅度至少为±30度。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间罐感应分流装置,通过塞棒与内腔中上下管道构成的气压活动结构,来在钢液充盈于内腔时,利用气压作用塞棒使其沿管道作上下活动,来循环闭合上下两端管口,从而对流入装置的钢液进行流量控制,完成分流,便于生产人员控制钢液流量,以进行区分管理;
2.本实用新型中间罐感应分流装置,可在钢液流经接口管时通过温感器感应钢液温度,并利用机箱中PLC系统根据设定通过温度来驱动伺服马达进行转动,以带动内筒中导板转动倾斜,在分流的钢液随着上端内腔流入内筒后,可沿导板倾斜方向来排入下端分隔的空气,以对钢液进行分流管理,便于生产人员收集温差较大的钢液进行重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罐体、2-机箱、3-机架、4-排液管、5-进液管、6-内筒、7-接口管、8-内腔、9-套管、10-塞棒、11-隔页板、12-伺服马达、13-轴辊、14-导板、15-温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中间罐感应分流装置包括罐体结构与分流结构。
如图1-3所示,罐体结构包括罐体1、机架3与内筒6;罐体1上端贯通设置有进液管5,进液管5内嵌入设置有接口管7,进液管5与接口管7互通,罐体1背面贯通设置有排液管5,排液管5共设置有两根,排液管5呈左右对称分布于罐体1背面下端;机架3共设置有三块,机架3焊接于罐体1左右两侧;内筒6嵌入设置于罐体1内,接口管7下端贯穿于内筒6上端,内筒6上端开槽有内腔8,内腔8空间独立于内筒6,接口管7下端与内腔8互通,内腔8中部贯穿设置有塞棒10,内腔8下端贯通设置有套管9,套管9套接于塞棒10外侧,套管9下端与内筒6互通,排液管5与内筒6互通;其中机架3用于在安装时,将之机架3与加工地点设备支架进行对接焊接,完成固定,随后将之罐体结构中进液管5与之中间罐排液管道对接,将之两根排液管5与浇筑生产设备管道对接,当中间罐中钢液随着排液管道流入进液管5时,可随着进液管5管径流入内腔8中,随后内腔8中随着钢液夹带温度的升高及钢液充盈于内腔8作用,下端内筒6由于上端内腔8充盈产生的气压变化,而使得内筒6中气压随着接口管7作用于内腔8,并在过程中将之塞棒10由下至上推动,当塞棒10底部受推至内腔8顶端时,塞棒10上端进入套管9中并封闭套管9管径,阻止后续钢液下流,塞棒10底部脱离接口管7中,并打开接口管7上端管口,使得内腔8中钢液随着接口管7排入内筒6内,随后由排液管5排出,而后由于内腔8中钢液排空,使得内腔8与内筒6气压平衡至常规大气压,塞棒10重新下落回归至初始位置,随后后续钢液通过接口管7进入内腔8中并进入以上循环。
其中,塞棒10为一种普碳钢圆钢,塞棒10与套管9内壁滑动连接,其塞棒10材质耐热特性可保证钢液流经时塞棒10的结构强度,同时利用塞棒10沿套管9的上下滑动,来对注入的钢液进行分流。
如图1-3所示,分流结构包括机箱2、隔叶板11、伺服马达12与温感器15;机箱2焊接于罐体1正面中部,机箱2内包括有电源、PLC系统电路与端子,机箱2中电源与端子电性连接,机箱2中电源外接有电源线缆;隔叶板11纵向设置于内筒6下端,隔叶板11固定于排液管5之间;伺服马达12固定于内筒6左侧,伺服马达12右侧转动连接有轴辊13,轴辊13贯穿于内筒6中部,轴辊13中部套接有导板14,导板14与轴辊13转动连接,伺服马达12输入端与端子电性连接;温感器15套接于接口管7外侧,温感器15输入端与电源输出端电性连接,温感器15输出端与端子输入端电性连接;在钢液通过接口管7进入内腔8时,可通过电源电流供给温感器15运行,通过温感器15测定接口管7外壁温度后传输至机箱2中PLC系统中,再由PLC系统控制伺服马达12转动,通过伺服马达12的转动来带动与之连接的轴辊13,并使导板14随着轴辊13的转动作左右倾斜,当钢液随着套管9流入内筒6时,钢液可随着倾斜的导板14下流至隔页板11的其中一端,从而完成钢液的分流管理。
其中,隔叶板11将之底端分隔为两块,隔叶板11与轴辊13纵向对齐,在导板14随着轴辊13转动而倾斜时,可使得与之轴辊13纵向对齐的隔叶板11将之内筒6底端空间分隔为导板14左右两端,使得导板14在向左、右倾斜时与之隔页板11左右两端对应。
其中,导板14左右两端与内筒6内壁贴合,导板14可沿轴辊13转动的幅度至少为±30度,由接口管7下落至内筒6中的钢液,可随着导板14表面下流至内筒6底端,并通过排液管4排出。
本实用新型包括罐体结构与分流结构,其两者具不可分割,罐体结构通过设立在中间罐排液管道与之浇筑生产设备管道间,利用结构中转自中间罐排出的钢液,并利用气压活动式的塞棒10组件来对上下钢液进行分流管理,从而便于生产人员对局部钢液的流量进行控制,便于生产分流,分流结构在罐体结构对钢液流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温感器15感应流经钢液的温度来驱动内筒6中轴辊13及导板14作横向的转动活动,以通过导板14的倾斜来将之钢液导入至下端经由隔页板11分隔而出的空间内,来分别通过两根排液管4进行分隔导出,以根据钢液的热量来控制钢液分流至各个管道,以便生产人员控制钢液流向,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
其中本实用新型应用的仪器:
电源的型号为12V150AH;
端子的型号为TL1;
温感器的型号为NTC10k;
伺服马达的型号为KDE42p4;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8362.1
申请日:2019-01-0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664281U
授权时间:20191122
主分类号:B22D 41/00
专利分类号:B22D41/00
范畴分类:25D;
申请人:上海鹿域实业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上海鹿域实业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1803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华江路129弄6号楼1099室
发明人:谢炯
第一发明人:谢炯
当前权利人:上海鹿域实业有限公司
代理人:赵朋晓
代理机构:31297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