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论文和设计-谌志国

全文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外壳、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以及功能部件。外壳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纳腔以及位于容纳腔的开口侧的前壳,前壳包括向容纳腔内延伸的支撑框;显示面板位于容纳腔内;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远离开口的一侧;功能部件位于显示面板远离背光模组的一侧。支撑框被配置为固定功能部件和背光模组,且功能部件和支撑框的至少之一与显示面板粘结以固定显示面板。本公开中的显示装置的外壳的设计方式可以节省一般模组部分的前框和中框的设计,简化了结构,且位于外壳内的功能部件和外壳的至少之一用于固定显示面板,可以减少功能部件负载的重量以防止功能部件损坏。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纳腔以及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侧的前壳,所述前壳包括向所述容纳腔内延伸的支撑框;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容纳腔内;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功能部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其中,所述支撑框被配置为固定所述功能部件和所述背光模组,且所述功能部件和所述支撑框的至少之一与所述显示面板粘结以固定所述显示面板。

设计方案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纳腔以及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侧的前壳,所述前壳包括向所述容纳腔内延伸的支撑框;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

功能部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

其中,所述支撑框被配置为固定所述功能部件和所述背光模组,且所述功能部件和所述支撑框的至少之一与所述显示面板粘结以固定所述显示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部件包括触控屏、保护玻璃、设置有屏蔽件的屏蔽玻璃和设置有加热件的加热玻璃的一个或几个的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包括位于所述功能部件面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被配置为支撑所述功能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部件的除了被所述支撑部支撑的部分外的表面与所述显示面板全贴合粘结以固定所述显示面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光源,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功能部件的一侧,且所述支撑框的内侧与所述光源导热连接以使所述外壳作为所述光源的散热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材料包括铜或铝。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所述支撑框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功能部件的一侧的遮光部,且所述遮光部在所述功能部件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周边区在所述功能部件上的正投影有交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相对于所述光源向所述支撑框的内侧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粘结在所述支撑框的所述遮光部上以固定所述显示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背板,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侧面的入光侧,所述背板被配置为承载所述导光板,且所述背板与所述支撑框导热连接以使所述支撑框固定所述背光模组。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通过导热胶与所述支撑框的内侧导热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还包括前壳侧壁以及与所述前壳侧壁连接的前框,所述前壳侧壁位于所述前框的外侧,所述前框与所述支撑框连接,所述支撑框位于所述前框的内侧,且所述前壳侧壁、所述前框以及所述支撑框一体成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后壳,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侧壁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显示终端(显示器、监视器或电视等)技术的实现方式包括两种方式,即模组机和一体机结构。模组机指把独立的模组部分组装在整机里,独立的模组部分包括四个结构件:背板、中框、前框以及发光二极管的散热板。模组机的整机也有前框、后壳等。一体机结构为了节省成本,把模组部分的前框和整机前框结合,模组部分的中框作为支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本公开中的显示装置的外壳的设计方式可以节省一般模组部分的前框和中框的设计,简化了结构,且位于外壳内的功能部件和外壳的至少之一用于固定显示面板,可以减少功能部件负载的重量以防止功能部件损坏。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外壳,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纳腔以及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开口侧的前壳,所述前壳包括向所述容纳腔内延伸的支撑框;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容纳腔内;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功能部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支撑框被配置为固定所述功能部件和所述背光模组,且所述功能部件和所述支撑框的至少之一与所述显示面板粘结以固定所述显示面板。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功能部件包括触控屏、保护玻璃、设置有屏蔽件的屏蔽玻璃和设置有加热件的加热玻璃的一个或几个的组合。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框包括位于所述功能部件面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被配置为支撑所述功能部件。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功能部件的除了被所述支撑部支撑的部分外的表面与所述显示面板全贴合粘结以固定所述显示面板。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功能部件的一侧,且所述支撑框的内侧与所述光源导热连接以使所述外壳作为所述光源的散热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外壳的材料包括铜或铝。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所述支撑框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功能部件的一侧的遮光部,且所述遮光部在所述功能部件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周边区在所述功能部件上的正投影有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遮光部相对于所述光源向所述支撑框的内侧延伸。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显示面板粘结在所述支撑框的所述遮光部上以固定所述显示面板。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背板,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侧面的入光侧,所述背板被配置为承载所述导光板,且所述背板与所述支撑框导热连接以使所述支撑框固定所述背光模组。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光源通过导热胶与所述支撑框的内侧导热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前壳还包括前壳侧壁以及与所述前壳侧壁连接的前框,所述前壳侧壁位于所述前框的外侧,所述前框与所述支撑框连接,所述支撑框位于所述前框的内侧,且所述前壳侧壁、所述前框以及所述支撑框一体成型。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外壳还包括后壳,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侧壁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一种模组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所示的功能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所示的外壳沿AA线所截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结构框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图1为一种模组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整机外壳10,整机外壳10包括用于支撑触控屏20的支撑框11。触控屏20的面向整机外壳10内容纳腔的一侧设置有模组部分30,模组部分30包括前框31、中框32,被中框32支撑的显示面板33以及位于显示面板33的远离触控屏20的一侧的背光模组34。背光模组34中包括的背板341与中框32以及前框31结构连接以固定背光模组34。例如,背板341通过中框32中的壁孔321与前框31采用挂扣连接等结构连接方式,图中壁孔321中的直线示意性的示出背板341与前框31的连接关系。背光模组34还包括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等其他部件342,背板341用于承载上述其他部件342。在该显示装置中,模组部分30通过其前框31与触控屏20粘结而固定模组部分30的位置,由此,触控屏20承载了整个模组部分30的重量。在显示装置设计为大尺寸显示装置时,由于模组部分30的重量较重,触控屏20负重较大,可能会对触控屏20造成损伤。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外壳、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以及功能部件。外壳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纳腔以及位于容纳腔的开口侧的前壳,前壳包括向容纳腔内延伸的支撑框;显示面板位于容纳腔内;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远离开口的一侧;功能部件位于显示面板远离背光模组的一侧。支撑框被配置为固定功能部件和背光模组,且功能部件和支撑框的至少之一与显示面板粘结以固定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外壳的设计方式可以节省一般模组部分的前框和中框的设计,简化了结构,且位于外壳内的功能部件和外壳的至少之一用于固定显示面板,可以减少功能部件负载的重量以防止功能部件损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进行描述。

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示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2A为本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显示装置包括外壳100、显示面板150、背光模组140以及功能部件160。本公开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

如图2A所示,外壳100包括容纳腔110,该容纳腔110为外壳100包裹的空间,且容纳腔110包括开口111。外壳100包括位于容纳腔110的开口111侧的前壳120,即,前壳120围绕着开口111。前壳120包括向容纳腔110内延伸的支撑框121。显示面板150位于容纳腔110内,背光模组140位于显示面板150远离开口111的一侧,即,显示面板150位于背光模组140的出光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容纳腔110包括支撑框121围绕的空间,功能部件160、显示面板150以及背光模组140均位于容纳腔110内,且功能部件160所在位置为容纳腔110的开口111。

如图2A所示,功能部件160位于显示面板150远离背光模组140的一侧。例如,功能部件160包括触控屏、保护玻璃、设置有屏蔽件的屏蔽玻璃和设置有加热件的加热玻璃的一个或几个的组合。

例如,功能部件可以包括触控屏、保护玻璃、屏蔽玻璃和加热玻璃之一;或者,功能部件可以包括触控屏和位于触控屏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的保护玻璃;或者,功能部件可以包括保护玻璃、屏蔽玻璃和加热玻璃;或者,功能部件可以包括保护玻璃和位于保护玻璃面向显示面板的一侧的屏蔽玻璃;或者,功能部件可以包括保护玻璃和位于保护玻璃面向显示面板的一侧的加热玻璃等。

例如,功能部件可以为触控屏,触控屏是一种简单方便的输入设备,可以包括基板以及形成于基板上的触控结构,通过触控结构的电容变化来感应触控位置。

例如,图2B为图2A所示的功能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B所示,功能部件160可以包括三层玻璃,即,保护玻璃163、设置有屏蔽件1620的屏蔽玻璃162和设置有加热件1610的加热玻璃161。加热玻璃161位于屏蔽玻璃162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保护玻璃163位于屏蔽玻璃162远离加热玻璃161的一侧。在显示装置应用于适合多人使用的公共显示器(例如该公共显示器适用于车、船或商场等环境)时,在显示面板远离背光模组的最外侧可以设置保护玻璃,该保护玻璃表面易于清洗;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屏常在低温条件下启动,通过设置在液晶屏表面的加热玻璃给液晶屏加热,可以提高液晶屏的启动反应速度;而设置在加热玻璃与保护玻璃之间的屏蔽玻璃可以对显示面板起到电子屏蔽效果。本实施例不限于功能部件包括上述三层玻璃,还可以包括上述三层玻璃中的任一个或任意两个。

如图2A所示,支撑框121被配置为固定功能部件160和背光模组140,且功能部件160与显示面板150粘结以固定显示面板150。在显示装置设计为大尺寸显示装置时,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被外壳固定,而与显示装置外壳粘结的功能部件仅与显示面板贴合,该功能部件可以仅承载显示面板的重量,而不再需要承载背光模组的重量,从而可以减小背光模组的负重,以降低功能部件损坏的几率。

例如,如图2A所示,支撑框121包括支撑部1211,支撑部1211位于功能部件160面向显示面板150的一侧,且与功能部件160粘结以固定功能部件160。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功能部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在支撑部上。

例如,如图2A所示,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50的主平面的方向,显示面板150的尺寸小于功能部件160,功能部件160的除了被支撑部1211支撑的部分外的表面与显示面板150全贴合粘结以固定显示面板150。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与功能部件粘结为一体,在功能部件的位置固定的同时,显示面板的位置就固定了。

例如,如图2A所示,支撑部1211在功能部件160上的正投影与显示面板150在功能部件160上的正投影没有交叠,即,支撑部1211仅通过固定功能部件160而使得显示面板150也得到了固定。

例如,如图2A所示,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50的主平面方向,功能部件160与外壳100之间可以具有较小的缝隙以使功能部件160更容易放置在支撑部1211上以实现位置的固定。

例如,如图2A所示,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50的主平面的平面内,支撑部1211位于功能部件160的四周边缘,以固定功能部件160的四周,从而固定功能部件。

本示例中的显示面板通过与功能部件的全贴合粘结而固定了显示面板的位置,从而节省了模组部分的前框和中框,简化了结构。

例如,图3A示出了图2A所示的示例中的背光模组的局部结构。如图3A所示,背光模组140包括:光源101,位于显示面板150远离功能部件160的一侧,且支撑框121的内侧与光源101导热连接以使外壳100作为光源101的散热结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无需单独设置位于外壳内的用于为光源散热的散热结构,而是直接将外壳作为光源的散热结构,既可以节省外壳内的空间,还可以使光源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传导到外壳上,并通过外壳及时的散发出去,从而提升显示装置的散热效率,提高产品高温工作的可靠性。此外,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设置方式还可以使高亮度需求的显示装置做到充分的散热。由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外壳集成了一般模组机中的中框以及散热板的功能,进一步简化了结构。

上述的导热连接指光源的至少部分表面与外壳的至少部分表面直接接触(接触面可以存在微观间隙)或者通过导热材料连接。

例如,作为光源101的散热结构的外壳100采用导热材料制成,导热材料即为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

例如,外壳100的材料可以包括铜、铝或者铜和铝结合的材料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外壳的材料可以采用铝,此时,外壳的强度较高。由此,该显示装置也满足对外壳强度要求较高的产品的需求。

例如,图3B为图3A所示的外壳沿AA线所截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B示意性的示出了图3A所示的显示装置沿AA线所截的平面结构。如图3B所示,支撑框121围绕开口,支撑框121的内侧指在XZ平面内,支撑框121围绕的区域1201,支撑框121的外侧指在XZ平面内,支撑框121围绕的区域以外的区域1202。

例如,如图3A所示,支撑部1211相对于光源101向支撑框121的内侧延伸,即支撑部1211的内侧端相对于光源101更靠近支撑框121围绕的内侧区域的中心。

例如,光源101包括发光二极管灯条1010与印刷电路板(PCB板)1011,发光二极管灯条1010与印刷电路板1011电连接。例如,该印刷电路板1011包括金属板,发光二极管灯条1010设置在该金属板上。印刷电路板1011通过导热胶与支撑框121粘结,且粘结在支撑框121的内侧。由此,光源与支撑框通过导热材料连接以实现光源与支撑框的导热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光源虽然位于外壳内,但是光源与外壳包括的支撑框通过导热胶粘结,从而实现光源与外壳的导热连接。

例如,光源可以通过导热双面胶与支撑框粘结,导热双面胶是由压克力聚合物填充导热陶瓷粉末,与有机硅胶黏剂复合而成。具有高导热和绝缘的特性,并具有柔软性、压缩性、服帖性和强粘性。适应温度范围大,能紧密牢固地贴合光源和支撑框,将从而将热量快速传导出去。

外壳作为光源的散热结构可以起到为发光二极管灯条以及印刷电路板散热的作用,即,发光二极管灯条产生的热量通过印刷电路板传导到外壳,以实现热量的散发。

例如,光源10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灯条1010,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印刷电路板1011与发光二极管灯条1010电连接,印刷电路板1011为发光二极管灯条1010提供电源以及对灯光强度的控制,实现为显示装置提供可调节的匀强亮光的作用。

例如,如图3A所示,背光模组140还包括导光板141以及取光结构143,光源101位于导光板141侧面的入光侧,且导光板141的出光侧面向显示面板150。光源101发出的光进入导光板141后在导光板141中全反射传播,然后被位于导光板141的出光面的取光结构143均匀的取出。

例如,取光结构143可以包括设置在导光板141表面的网点膜。本实施例不限于网点膜位于导光板面向显示面板的一侧,网点膜还可以位于导光板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例如,网点膜的材料可以与导光板141材料相同,网点膜中分布有凹凸结构的网点。

例如,网点膜还可以替换为特定的一维、或者二维光栅结构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取光结构主要针对具体的光源和导光板的出光情况进行设计,以实现背光光强的均匀分布。

例如,取光结构143还包括设置在网点膜远离导光板141的一侧的扩散膜,穿过扩散膜的光线会被其中的散射颗粒散射,使观察者感知光是由扩散膜表面直接提供的亮度分布。

例如,取光结构143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扩散膜远离导光板141的一侧的棱镜膜,棱镜膜被配置为将大角度的光向小角度集中,增加正视角的观看亮度。

例如,取光结构143与显示面板150之间可以设置有一定间距以防止取光结构143对显示面板150面向导光板141的表面造成划伤。

例如,如图3A所示,背光模组140还包括位于导光板141远离显示面板150的一侧的背板142,背板142被配置为承载导光板141以及取光结构143等部件,且背板142与支撑框121导热连接以使支撑框121可以固定背光模组140。

例如,导光板141可以通过设置于其面向背板142一侧(例如四周边缘)的双面胶与背板142粘结。

例如,导光板141与背板142之间还可以包括反射片(图中没有示出),反射片的设置有利于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反射到显示面板中,以增加光的利用率。

例如,如图3A所示,背板142与支撑框121连接以使导光板141位于光源101的出光侧。

例如,本实施例的一示例中的光源101还可以与背板142导热连接,背板142选用导热材料制成,从而外壳以及背板均作为光源的散热结构,可以更好的起到为发光二极管灯条以及印刷电路板散热的作用。

例如,背板142可以通过导热材料与支撑框121连接,例如,背板142也可以通过导热双面胶与支撑框121粘结。本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背板与支撑框之间也可以通过弹性卡接或螺钉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例如,在背板142与支撑框121导热连接的情况下,导光板141也可以与外壳100粘结,以更好的固定背光模组140。

例如,如图3A所示,前壳120还包括前壳侧壁122以及与前壳侧壁122连接的前框123,前壳侧壁122位于前框123的外侧,前框123与支撑框121连接,且支撑框121位于前框123的内侧。前壳侧壁122位于前框123远离开口111的一侧,支撑框121位于前框123靠近开口111的一侧。

例如,如图3A所示,前框123垂直于Y方向,前壳侧壁122垂直于X方向,X方向垂直于Y方向。

例如,前框123可以通过多种表面处理以形成显示装置的外观面,无需再额外增加装饰框,减少部件构成,节省成本。

例如,如图3A所示,前壳侧壁122、前框123以及支撑框121一体成型。外壳包括的前壳为一体化的结构,因此,与支撑框导热连接的光源的热量可以直接传导到前框以及前壳侧壁,并散发出去。本实施例中的外壳包括的前壳的散热面积远大于传统的为光源散热的散热结构的面积,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外壳可以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提升产品的散热效率。

例如,如图3A所示,外壳100还包括后壳130,后壳130与前壳120连接以形成容纳腔110。

例如,如图3A所示,功能部件160的远离显示面板150的表面与前框123的远离后壳130的表面齐平。

例如,如图3A所示,后壳130包括垂直于Y方向的底板以及与底板连接的后壳侧壁,后壳130与前壳侧壁122连接,即后壳侧壁与前壳侧壁122连接以构成外壳100的侧壁。

例如,后壳130与前壳12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此时,前壳与后壳的连接也为导热连接,在光源将其热量传导给前壳后,会有一部分热量从前壳传导到后壳,并从后壳散发出去。本实施例中的外壳包括的前壳和后壳的散热面积远大于传统的为光源散热的散热结构的面积,由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外壳可以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提升产品的散热效率。

例如,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150包括显示区151以及围绕显示区151的周边区152。支撑框121还包括遮光部1212,遮光部1212位于导光板141与显示面板150之间,且遮光部1212在功能部件160上的正投影与显示面板150的周边区152在功能部件160上的正投影有交叠。遮光部的设置可以使背光模组发出的光仅能经过显示面板后出射,从而防止漏光现象发生。

例如,如图4所示,遮光部1212相对于光源101向支撑框121的内侧突出用于遮光。

例如,如图4所示,遮光部1212相对于支撑部1211向支撑框121的内侧突出,遮光部1212的内侧端比支撑部1211的内侧端更靠近支撑框121围绕的内侧区域的中心,即遮光部1212和支撑部1211构成了台阶结构。

例如,如图4所示,遮光部1212向支撑框121内侧延伸的尺寸大于支撑部1211向支撑框121内侧延伸的尺寸。

例如,遮光部1212位于显示面板150的四周,即,在垂直于Y方向的平面内,遮光部1212遮住显示面板150的四周,以防止漏光。

例如,如图4所示,本示例中的支撑框121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例如,遮光部1212和支撑部1211可以做成一个整体,还可以做成相互连接的两部分。支撑框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保证结构上的强度。

例如,本示例中,支撑框121可以与显示面板150粘结以固定显示面板150,即,显示面板150与遮光部1212接触,此时遮光部1212也可以起到固定显示面板150的作用。在本示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与功能部件粘结,从而,功能部件与遮光部共同起到固定显示面板的作用;本示例不限于此,还可以是显示面板仅与支撑框的遮光部粘结,而与功能部件没有粘结,从而,支撑框起到了固定显示面板的作用。

例如,如图4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背光模组140远离显示面板150的一侧的驱动板170。例如,驱动板170可以通过导线与显示面板150电连接,以实现驱动板170对显示面板150的驱动。

例如,如图4所示,在支撑框121与显示面板150接触的位置可以设置过孔,导线可以穿过过孔以实现电连接显示面板150和驱动板170。

例如,图4所示的截面中,沿X方向,位于显示面板150两侧的支撑框中的一侧设置有凹槽102,该凹槽102与显示面板150相对,可以设置用于穿过导线的过孔,本实施例不限于此,沿X方向,位于显示面板150两侧的支撑框的形态(即位于显示面板150两侧的支撑框的截面形状)也可以设置的相同,过孔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只要保证显示面板150与驱动板170电连接即可。

例如,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包括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视、数码相机、手机、手表、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本实施例不限于此。

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框架,该结构框架包括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外壳。本实施例仅以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包括的外壳为例进行描述,但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图2A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的外壳。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结构框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结构框架包括外壳200。外壳200采用导热材料制成,导热材料即为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

例如,外壳200的材料可以包括铜、铝或者铜和铝结合的材料等。

例如,如图5所示,外壳200包括容纳腔210,该容纳腔210为外壳200包裹的空间,且容纳腔210包括开口211。

例如,如图5所示,外壳200包括位于容纳腔210的开口211侧的前壳220,前壳220围绕着开口211。前壳220包括向容纳腔210内延伸的支撑框221。

例如,如图5所示,前壳220还包括前壳侧壁222以及与前壳侧壁222连接的前框223,前壳侧壁222位于前框223的外侧,前框223与支撑框221连接,且支撑框221位于前框223的内侧。前壳侧壁222位于前框223远离开口211的一侧,支撑框221位于前框223靠近开口211的一侧。

例如,如图5所示,前框223垂直于Y方向,前壳侧壁222垂直于X方向,X方向垂直于Y方向。

例如,如图5所示,前壳侧壁222、前框223以及支撑框221一体成型。

例如,如图5所示,外壳200还包括后壳230,后壳230与前壳220连接以形成容纳腔210。

例如,如图5所示,后壳230包括垂直于Y方向的底板以及与底板连接的后壳侧壁,后壳230与前壳侧壁222连接,即后壳侧壁与前壳侧壁222连接以构成外壳200的侧壁。

例如,后壳230与前壳22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例如,如图5所示,支撑框221包括支撑部2211和遮光部2212,遮光部2212位于支撑部2211面向开口的一侧,且支撑部2211相对于遮光部2212向支撑框221的内侧突出,即支撑部2211的内侧端相对于遮光部2212的内侧端更靠近支撑框221围绕的内侧区域的中心。

例如,如图5所示,支撑部2211和遮光部2212构成了台阶结构。

例如,如图5所示,支撑框221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例如,支撑部2211和遮光部2212可以做成一个整体,还可以做成相互连接的两部分。支撑框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保证结构上的强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结构框架在用于显示装置的外壳时,位于显示装置内的光源与显示装置的外壳导热连接,可以使光源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传导到外壳上,并通过外壳及时的散发出去,从而提升显示装置的散热效率,提高产品高温工作的可靠性。此外,该结构框架的设计方式可以节省一般模组部分的前框和中框的设计,从而简化了结构。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的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设计图

显示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2874.7

申请日:2019-01-0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356789U

授权时间:20190906

主分类号:G02F 1/1333

专利分类号:G02F1/1333;G02F1/13357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15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

发明人:谌志国;肖鸣

第一发明人:谌志国

当前权利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焦玉恒

代理机构:1110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显示装置论文和设计-谌志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