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玫玉宋杰李戈兵(大连市友谊医院辽宁大连116001)
【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174-01
【摘要】目的研究伴焦虑、抑郁症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探讨不同心理状态下各指标有无差别。方法收集伴抑郁症患者(A组),伴焦虑症患者(B组),同时伴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C组),不伴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D组)动态心电图(DCG)资料,分析各组心律失常发生种类及数量。结果A、B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和室速发生最多(56.3%);其次是房性早搏(36.7%),窦速等(21%);A、B、C组均较D组显著增多,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5)。结论伴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易于发生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关键词】抑郁症或焦虑症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
近年研究发现,持续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1]。本研究认为认为焦虑抑郁症对患者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有诱发和促进作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病例中,收集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患者,通过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问卷调查,评定为A组45例,B组47例,C组32例,D组40例,系选择同期健康查体者,各项检查正常,其年龄、性别与A、B、C组无显著差异。
1.2方法:所有入选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美国通用3通道分析系统进行24h长程采样,并嘱患者记录生活日志,记录结果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专人剔除伪差及专业医师诊断分析,早搏<720次/24h为偶发,>720次/24h为频发,同时有3项及以上心电图异常者为复合型异常。
1.3统计学处理各项参数以(-x±s)表示,多个样本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百分率的差异以x2检验,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患者自我症状的记录与对应时间心电图对照比较出现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其中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及比例见下表。
各组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对比表
心律失常A组(45)B组(47)C组(32)D组(40)
偶发室性早搏21251610
偶发房性早搏1514124
交接性早搏1013105
短阵室速181196
短阵房速2827186
阵发性室上速2125213
房颤6650
各种传导阻滞1012103
窦性心动过速151081
窦性心动过缓10881
复合型异常8960
A、B、C组与D组比较,P<0.05。
3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激烈,人际冲突的加剧等,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剧烈的心理刺激和长期持久的心理紧张成为应激源作用于人体,产生应激反应。首先,通过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和丘脑-垂体-性腺系统,使其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功能及内分泌功能平衡失调,导致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神经与内分泌之间的正常关系受到破坏,大脑皮层抑制功能减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易致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2]。在自主神经失调的情况下儿茶酚胺系统活性增加,使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肯野组织在活动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同时,原有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在儿茶酚胺增多情况下可导致异常自律性的形成,从而形成主动性异位心律,出现各种快速心律失常。有作者指出,焦虑、抑郁等某些人格特征可激活神经内分泌机制,激活交感活性,从而引起严重的心血管病事件。其对心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肾上腺素分泌,激活β受体,使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增加,复极离散度增加,心室异位激动的阈值下降,最终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黄宛明确提出了紧张或忧虑等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异常可以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综上所述,焦虑抑郁症患者常常以心悸、胸闷、乏力等心血管症状为主诉就医,24h动态心电图常可出现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但其他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临床医师往往对这类患者的认识不足,未能针对心律失常的诱发和促进因素及时治疗,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对心理和精神性疾病的认识,对该类患者及早诊断,予以心理干预治疗和小剂量抗焦虑药物改善心理症状,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岳文浩,潘芳.焦虑症临床发病机理及治疗研究进展.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4,5(2):132-135.
[2]汤宜朗,李元吉.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若干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3):272~277.
[3]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