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氢能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燃料电池,电动车,系统,氢化物,风力发电,质子,汽车。
氢能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孙泰,唐仁衡,肖方明[1](2019)在《固态储氢氢能系统及关键材料制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金属氢化物材料的氢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储能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也是各国都支持开发的技术领域。目前基于金属氢化物材料的氢储能技术主要包括固态储氢、氢压缩、太阳能储热和热-电化学转换等储能系统的研发,但在满足不同应用要求的高效氢储能系统的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储氢材料成分、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晰,从而影响适用于氢存储、氢压缩、热电转换储能等不同应用要求的储氢材料配方设计及制备;金属氢化物储氢器传热、传质机制尚不清晰,从而影响金属氢化物储能系统应用如氢存储、氢压缩、热电转换储能系统的热平衡设计,以及动力学性能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广东省稀有金属研究在储氢材料工程技术及固态储氢系统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设计、开发出一系列适用于氢压缩、热存储及固态储氢用的合金材料,并申请了多项专利技术。在氢能系统方面,除自主研发的集成式42Nm3储氢系统外,还通过与挪威能源技术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南非国家氢能研究中心、印度理工学院合作,开发出5KW级氢储热管理系统、400bar多级压缩、加注一体化系氢压缩系统等样机,并在加氢站、备用电站等领域开展了演示运行示范。(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5-15)
朴红艳,张宇,张存满,何维国[2](2012)在《东海风电场耦合氢能系统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风电、氢能技术特点及现状,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目的,提出建立风电耦合氢能系统的多能源耦合系统建设方案。将此方案应用于东海风电场,综合分析表明:耦合氢能系统的风电场能更好的优化并网风电的品质,同时将低品质的风电转化为高品质的氢能、提高风电综合效益。(本文来源于《华东电力》期刊2012年01期)
蒋东方,武珍,毕金生,胡叁高[3](2011)在《氢能系统的综合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氢能系统分为生产、运输、储存、利用四个环节。分别对四个环节中的主要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了各技术路线所适合的方向,并以氢氧联合循环为核心提供一条清洁的氢能利用路线。明确整合工艺中主要技术及发展方向,为氢能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电网与清洁能源》期刊2011年08期)
宫航[4](2009)在《氢能系统装上游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日前,氢燃料电池公司冰岛氢能公司(Icelandic Hydrogen)利用欧特克公司(Autodesk)数字化样机解决方案的基础软件AutodeskInventor,设计出完整的船上氢能系统,为冰岛观鲸游船“Elding”号的辅助发动机提供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船舶报》期刊2009-12-25)
鲍德佑[5](2006)在《加强氢能系统技术的创新研发,加速氢能经济商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最新氢能形势的发展,作者提出了加速发展氢能商业化的几项建议,进一步宣传发展氢能的迫切性,重要性,如抓紧氢能基础建设的研讨和准备工作,在贮氢技术方面,仍需以创新精神研发新型贮氢材料和技术, 燃料电池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生物质能等。开发氢能应用新产品,如日本计划开发以家庭备用小电站(1 kW左右)电动自行车等,都很值得考虑,总之,要想方设法,加快社会能接受氢能。(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11-01)
郑健超[6](2003)在《核电/氢能系统的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直致力氢能的大规模制取、储存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以便用这种优质洁净的能源载体替代矿物燃料,特别是替代日益紧缺的油气资源。(本文来源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期刊2003-09-01)
冯文,王淑娟,倪维斗,陈昌和,郑显玉[7](2003)在《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的环境、经济和能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推动氢能系统评价工作的深入进行并为我国在近期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 (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及其氢源 )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根据现有的生产、储存和输运氢的技术 ,设计了 11种可行方案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这些方案的环境性、经济性和能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 ,得到了每种方案的分类环境效应指数、氢气总成本和总能量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综合指标最优的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方案是 :天然气集中制氢厂制氢 ,然后用汽车将装有氢气的高压钢瓶输运到加氢站 ,加注给以氢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汽车。(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冯文[8](2003)在《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评价及北京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氢能系统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未来的能源系统,氢能技术与氢能系统应用的发展迫切需要开展与氢能系统评价相关的研究。燃料电池汽车的出现为氢能应用于交通领域提供了技术平台,论文针对这种具体的氢能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论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应该采取的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发展战略;然后从微观角度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一个假想的,却极有可能在未来实施的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案例的所有可行方案从能源、环境和经济叁方面进行评价,选出最优方案并讨论改进方向;最后对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总结现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氢能系统评价的发展方向。论文的主要结论是:⑴对于不同时间段和地域,结合其不同的能源结构、技术经济、资源和污染等情况,我国应该制定不同的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方案。这一工作应在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发展时空矩阵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⑵燃料电池汽车在我国最早实现商业化的时间是2008年(奥运会),地点是北京,车型是燃料电池公共汽车。针对这一案例,综合考虑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从井口到车轮”全生命周期的能源利用效率、环境影响和经济性指标,最佳的方案是:在集中制氢厂采用天然气蒸汽重整制氢,用汽车将装有氢气的高压气瓶输运到氢气加注站,加注给以氢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公共汽车。论文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思想,兼顾能源、环境、经济和安全性四个方面,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评价体系,推动了氢能系统评价工作在我国的深入进行,并为我国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3-06-01)
杨妙梁[9](2003)在《车用氢能系统供应设施的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是汽车产业新的世纪。它的典型实例就是开发氢能燃料电池车。 从上世纪80年代后半叶到90年代以再生能源应用为中心的氢能系统供应设施的运营试验计划有HYOLAR、SWB、EQHHPP等,其中德国走在世界前列。以接近实用化的燃料电池车为对象的氢能供应站运营试验为主要方向。大规模的加氢站建设及其运营试验一直是德国产业界关注的项目。(本文来源于《汽车与配件》期刊2003年12期)
陈哲艮[10](2001)在《太阳能氢能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有的能源和资源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消耗,特别是包括石油、煤、天燃气等在内的矿物质能源,不仅将在未来的一、二百年内耗尽,而且每年正在以千万吨计的 CO2、 NOx和 SOx向大气排放。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本文来源于《太阳能》期刊2001年01期)
氢能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风电、氢能技术特点及现状,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目的,提出建立风电耦合氢能系统的多能源耦合系统建设方案。将此方案应用于东海风电场,综合分析表明:耦合氢能系统的风电场能更好的优化并网风电的品质,同时将低品质的风电转化为高品质的氢能、提高风电综合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氢能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孙泰,唐仁衡,肖方明.固态储氢氢能系统及关键材料制备技术[C].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朴红艳,张宇,张存满,何维国.东海风电场耦合氢能系统可行性研究[J].华东电力.2012
[3].蒋东方,武珍,毕金生,胡叁高.氢能系统的综合效益分析[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1
[4].宫航.氢能系统装上游船[N].中国船舶报.2009
[5].鲍德佑.加强氢能系统技术的创新研发,加速氢能经济商业化[C].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6].郑健超.核电/氢能系统的应用前景[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7].冯文,王淑娟,倪维斗,陈昌和,郑显玉.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的环境、经济和能源评价[J].太阳能学报.2003
[8].冯文.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系统评价及北京案例分析[D].清华大学.2003
[9].杨妙梁.车用氢能系统供应设施的建设[J].汽车与配件.2003
[10].陈哲艮.太阳能氢能系统[J].太阳能.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