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骨科创伤患者护理阶段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 年4 月至2018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患者83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 例,主要为常规护理,观察组42 例主要为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受伤至就诊时间并无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更长、住院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骨科创伤患者予以预见性护理程序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提升护理效果,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骨科创伤患者;预见性护理;腹部感染
0 引言
骨科创伤和常规疾病不同,多数为突发性外损伤,创伤死亡主要分为3 个高峰期。第二个高峰为伤后2 h,此阶段也被称之为黄金救援时间,同时有组织性救援多数发生在此阶段。由于骨科创伤发病率的持续性提升,因此建立有效的救治和护理系统便十分重要。有分析认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整体护理质量,同时控制并发症率[1]。现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各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取2017 年4 月至2018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83 例骨科创伤患者,对照组41 例,男21 例,女20 例;年龄21-58 岁,平均(34.16±2.18)岁,坠落伤16 例、殴击伤13 例、交通伤12 例;观察组42 例,男22 例,女20 例;年龄21-57 岁,平均(34.20±2.12)岁,坠落伤17 例、殴击伤12 例、交通伤13 例,患者基础性信息并无较大差异,可对比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骨科护理,主要方式为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依据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术前准备,送患者进入手术室。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进行健康指导,直到患者出院。
1.2.2 观察组为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患者入院时立即通过外部观察,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手足发凉和毛细血管充盈、出汗等指标判断患者休克指数。保持患者呼吸通道顺畅,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进行人工吸痰、吸氧等改善缺氧、休克状况。建立静脉通道,对于开放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则可建立两条通道,必要时可切开静脉进行深静脉置管。对急性大出血休克患者、末梢血痉挛患者,静脉穿刺时可选择颈内静脉穿刺且置管。止血方式,依据不同性质出血,可采用不同止血方式,主要有止血带、指压、钳夹和手术止血等。处理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生命状况,主要观察体温、呼吸、脉搏以及皮肤色泽等。术前检查主要为进行心电图和血常规、备血等,同时在抢救后对操作进行认真记录。术后护理。术后主要为监测患者生命状态变化,同时观察尿量、面色、神志等。监测中心静脉压,依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量以及滴速。体位护理,在患者硬膜外麻醉之后去枕平卧6 h,之后抬高患肢,四肢骨折需抬高至心脏面30 cm,便于血液回流,降低肢体肿胀。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在平卧6 h 之后协助其直线翻身,之后翻身频率保持在2 h/次,且颈、头、躯干为轴线。疼痛护理,依据患者疼痛状况,护理时保持轻柔,尽可能降低刺激。盆骨骨折患者则需手托臀部,避免骶尾骨受压。变换体位时妥善保护患肢,避免过度转动对创面形成压迫,引发患肢疼痛。预防性并发症护理。主要为呼吸护理,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对肺部听诊状况进行记录,并通知医生。病房内每小时2 次换气,时间为1 h/次。患者翻身时拍打背部,便于排痰,防止坠积肺、雾化吸入。尿道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置管时需严格控制无菌操作,采用碘伏擦洗尿道口和尿道导管。皮肤护理,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之少2 h 进行翻身,按摩患者皮肤。同时建立发生卡进行翻身记录。为预防静脉血栓可为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活动,主要为腿部肌肉按摩以及肌肉训练,鼓励患者适当下床活动。为预防便秘则鼓励其多摄入水果和蔬菜。多饮水,软化粪便。每天进行腹部按摩,刺激肠胃蠕动。
2.2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率状况。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2例、肺部感染1 例、下肢静脉血栓3 例、压疮1 例,并发症率7 例(17.07%)。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0 例、肺部感染0 例、下肢静脉血栓1 例、压疮0 例,并发症率1 例(2.3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2,P<0.05)。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方式下各时间变化,受伤至抢救时间以及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②对比患者并发症状况,其中主要并发症为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压疮以及下肢静脉血栓。③对比两种护理方式下护理抢救成功率,以患者生命脱离危险,且预后状况良好为抢救成功标准。
2.3 对比患者抢救成功率。对照组:成功33 例(80.49%),失败率8 例(19.51%);观察组:成功40 例(95.24%),失败2 例(4.76%)。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9,P<0.05)。
预见性护理主要为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基础上制定有效护理措施。根本措施在于预防并发症,以防御为主,有计划和秩序的提供护理服务。由于对各种预见性问题做好准备,因此可协调全面工作、末期配合、缩短治疗时间[2-4]。同时此种护理方式可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提升护理人员价值,提升医护关系。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抢救时间、来诊时间等状况。对照组:受伤至抢救时间(51.46±4.51)min、有效抢救时间(74.62±10.34)min、住院时间(16.57±2.41)d。观察组:受伤至抢救时间(52.34±3.62)min、有效抢救时间(49.37±9.35)min、住院时间(14.34±1.25)d。两组患者受伤至就诊时间并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2,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更长,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75、5.310,P<0.05)。
上述研究主要关注引水调控对小型富营养化湖泊生态和环境的改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太湖、巢湖以及滇池等大型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所引发的饮用水与生态危机日益严重,针对大型富营养化湖泊的引水调控工程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5,25,40-45],已成为缓解蓝藻水华灾害的重要水利工程措施。而不同于小型湖泊,大型富营养化湖泊的引水调控工程对湖泊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短期内难以获得理想的结果,引水调控工程往往需常态化运行。因此,引水工程对大型富营养化湖泊水文水动力、物理化学环境以及生物的影响需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4.0 软件处理83 例患者数据,以χ2 检验患者并发症和成功率资料(%、n),以t 检验患者各抢救时间资料(±s),P<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无论是从国际一流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还是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基础来看,科技创新都应该是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优化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应积极构建跨区域的高等院校、中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的创新合作体系,克服体制机制障碍,彼此通过交互协同与互利共享形成知识链、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最终推动“9+2”城市群协同发展。
2.3 结核病患者出院时疾病不确定感情况 结核病患者出院时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处于低水平22例(14.29%),中水平 108 例(70.13%),高水平 24例(15.58%)。不确定性维度高于复杂性,见表2。
栽培管理条件中,肥水对白叶枯病的影响最大,氮肥施用过多、过迟,造成适宜发病的小气候,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增殖。在氮素适量时,增施磷钾肥可减轻发病原体。大田串灌、漫灌都能直接促使病害传播,而长期浸泡在深水中的稻株,对发病影响更大,这主要是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深灌并能增加土壤有毒物质的积累,促使稻株抗病力下降,拔节后深灌发病更严重。因此,适时适度烤田对防治白叶枯病非常重要。
本次预见性护理中,患者入院之处即对患者进行全方面观察,对病情进行分析,通过严密观察的方式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通过吸氧、吸痰和人工呼吸等方式解除呼吸道梗阻,改善患者缺氧状况。本次护理中对休克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同时也进行置管。对出血较为严重的患者则进行止血处理,通过各种方式做好术前工作,持续完善检查、备血,由于对各种护理措施均进行记录因此可保证之后反思检查[5]。术后患者生命状况监测主要内容为血压、呼吸和尿量等检查。同时依据患者受伤部位、麻醉方式不同予以合适体位,主要有胸腰椎骨折和盆骨骨折等。对此类患者主要通过去枕平卧6h 和提升患肢的方式促使血液回流,降低肢体肿胀。对比其他研究可知,此种患者疼痛也为重要问题,为降低疼痛主要通过变换体位的方式保护患肢,避免压迫加剧疼痛[6-7]。对严重患者则采取药物止痛的方式。在并发症护理上,术后对各种并发症均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做出并发症预防措施。通过控制通气、翻身频率以及水果摄入等方式降低压疮和感染等各种并发症。分析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2.38%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由于护理中针对患者各种并发症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多数情况都可控制。同时进行预见性护理后,在相等的受伤至抢救时间内,有效抢救时间有显著提升,同时住院时间也显著更短。分析两种方式抢救成功率时发现,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可知,由于护理过程更为全面,同时对各种并发症问题控制更佳,因此抢救成功率更高。
综上所述,为创伤骨科患者予以预见性护理时可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抢救有效时间,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郭丽丹.在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8):142-144.
[2] 冯瑞萍,占娟娟,隋莎莎.预见性护理在高龄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3):55-57.
[3] 马红梅.预见性护理对骨科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研究,2017,25(3):164.
[4] 吴秀芬.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分析[J].蛇志,2017,29(4):517-518.
[5] 郑春兰,黄江英,陈胜珍.整体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服务在创伤性骨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09):133-134.
[6] 陈淑娥.预见性护理程序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3):76-78.
[7] 李冰冰.分析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7):206-20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4.201
本文引用格式:王双.骨科创伤患者护理阶段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299-300.
标签:患者论文; 预见性论文; 并发症论文; 时间论文; 骨科论文; 医药论文; 卫生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学论文; 专科护理学论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84期论文; 长春市中心医院骨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