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874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认识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赵好[1](2021)在《中职学生艾滋病相关风险意识、行为及服务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意识/态度、行为和性健康服务需求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2)了解不同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意识/态度、行为和性健康服务需求情况,分析比较城市间的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将济南、广州、成都三个城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分类,在学校内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按照信息饱和原则确定访谈人数对教职工和学生开展定性访谈,收集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危险行为和健康服务需求等信息。结果:(1)基本信息:济南、广州和成都三城市共调查了 6492名中职学生,男生44.3%(2877/6492),女生 55.7%(3615/6492);平均年龄为(16.35±1.20)岁,15~19岁学生占98.4%。(2)总体艾滋病防治知识、性意识/性观念/性需求:总体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60.1%,成都市中职学生知晓率远高于济南和广州市中职学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高年级、汉族、走读、来自城市居民家庭、父亲学历为中专或高中、医药卫生类学校、参加过学校开设的预防艾滋病性病相关课程/活动的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更高。学生性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性教育(71.5%)和网络搜索(60.6%)。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学校宣传材料/课程/讲座等途径获取系统且专业的性教育,若临时需要性健康知识,大部分学生会首先选择自己上网查找。分别有55.5%的男生和24.6%的女生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16.4%的男生和2%的女生可以接受发生“一夜情”或上网“约炮”;分别有56.2%的男生和16.1%的女生承认自己有性需求。(3)总体性行为发生情况:调查对象中有438人(6.8%)报告发生过性行为,学生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75.8%(332/438),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有自我保护意识,表示如果发生性行为会使用安全套;男生肛交性行为(包含异性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发生率为4.1%(119/2877)。10.5%的调查对象曾尝试使用社交软件/网站/在线游戏等网络途径寻找性伴,访谈结果显示学生网络交友途径主要为QQ/微信,其次为在线游戏、娱乐软件,极少数使用陌陌/探探和同性交友软件;多名被访谈的教职工表示学校存在小部分学生通过在线游戏与陌生人交友的现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一年级、喜欢同性、接受“一夜情”或上网“约炮”、有强烈性需求、曾在网络上浏览过色情信息、喜欢使用网络或手机软件与人交流的学生尝试使用网络途径寻找性伴的比例更高。(4)总体HIV检测相关情况:71.7%的调查对象听说过HIV检测,有性行为的学生HIV检测率为14.2%(62/43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没有发生过性行为、听说过HIV检测、不能接受发生“一夜情”或上网“约炮”、不赞同同时有多个性伴、未曾尝试使用网络途径寻找性伴的学生HIV检测意愿更高。(5)三城市中职学生知识、态度、行为和健康服务需求的差异:济南、广州和成都三城市中职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4.5%(1767/3241)、57.5%(1071/1863)和76.7%(1064/1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063,p<0.001);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济南7.4%(241/3241)、广州5.6%(105/1863)和成都6.6%(92/1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1,p<0.001)。三城市中济南市中职学生参加过学校开设的预防艾滋病性病相关课程、活动的比例最低;成都市中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性知识的比例均较高,广州其次,济南的比例最低。结论:济南、广州和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且存在危险性行为,学生HIV检测意愿较高但在有性行为的学生中检测率较低。不同城市之间中职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性行为发生情况和性健康知识来源不同,且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知行分离现象。提示中职学校艾滋病防治工作应根据不同城市的情况分别开展防艾教育,加强学生防艾生活技能培训,在有性行为的学生中进一步加强宣传HIV检测。
王文倩[2](2020)在《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以南京高校本科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新发感染率逐年上升,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给高校艾滋病防治带来诸多挑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网络媒体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主要途径,并逐渐影响着学生对事情的看法及观点。同时,政府对于互联网发展新时期下的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亦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例,基于健康传播理论,将机器学习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相结合,定量研究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对于探索有效的网络途径高校艾滋病预防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研究的查阅及梳理,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8年9-10月,以线上问卷星形式对南京市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11份,在剔除空白、缺答、胡乱填写、有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后,收集有效问卷1189份,有效回收率98.18%。其次,基于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均值检验等方法研究被调查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需求、利用及评价等,从而了解现阶段国内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与行为现状及网络媒体利用的真实情况及存在问题。结果发现,大学生存在艾滋病知信行人群分化,对艾滋病整体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潜伏期与窗口期等知识点认识模糊,性观念较为开放,艾滋病风险意识薄弱,同性性行为(14.29%)、临时性行为(12.18%)和商业性行为(9.66%)依然存在。既有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质量层次不齐,大学生对信息内容正确性与权威性评价不高。再次,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多重对应分析、因子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研究网络媒体平台类型、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及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相关性,初步了解网络媒体因素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百度百科、政府或官方组织网站、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信息全面、信息更新及时、内容丰富、文章观点独特、权威性高、贴近生活,实用性高等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具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而论坛或贴吧等互动网站平台、对信息内容评价则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行具有显着负向作用。接着,将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构建多因素分析模型,深入探讨网络媒体因素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网络媒体平台及所传播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与行为,提示高校艾滋病预防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多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行水平同步提升,为高校艾滋病网络途径的有效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孙放[3](2020)在《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艾滋病患者恶意报复社会、大学生艾滋病患者“抱团”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大众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也对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产生较大阻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出现许多新问题,如经济社会转型、价值观念重塑。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消极状态,因此,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已成为当前社会形态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通过实地访谈及对N市大学生、管理干部的问卷调查来掌握N市艾滋病防治的整体状况,同时研究其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分析高校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关注和检测不够、治疗关怀公共服务有限、教育宣传缺位、疏于现状的了解)及产生的原因(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部门协同意识较差、协同治理机制缺位),通过借鉴美国、泰国、乌干达三个国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经验和启示,综合得出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策略:搭建治理平台,完善和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做好价值引导,提升和加大协同治理运行效率。
徐寒梅[4](2020)在《高校艾滋病防控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高校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人数迅速增加,高校的社会形象受到冲击,这充分暴露出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中急需补齐加强的短板弱项,其中不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方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文章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围绕理顺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健康教育、提供防艾服务、开展绩效评价等方面研究如何加强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为有关方面加强此项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彭雨霜[5](2020)在《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及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影响因素,以及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性相关行为的发生现况;提出基于通识教育平台下的课程教育与同伴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性健康干预方式,并研究其干预效果,为普及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现况调查:根据文献研究及专家咨询结果设计《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问卷》。采用方便抽样以某高校本科生共100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性健康知信行相关现况。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干预研究:根据现况调查及专家咨询结果制定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教育与同伴教育相结合的干预方案。在该高校通识教育平台下开设《性与健康》公共选修课,以选课成功直接参与课程的学生为课程教育组,鼓励课程教育组学生每人匹配至少一名同伴和一名对照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分别构成同伴教育组和对照组,由课程教育组的学生对同伴教育组的学生展开同伴教育,对对照组的学生不进行任何教育,利用问卷分别对三组学生进行基线调查、绩效调查和随访调查,了解其干预效果,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现况调查:(1)知:大学生性健康认知得分为16.14±4.53分(总分23分),知晓率为36.3%。大学生性健康认知得分高的保护因素有医学院(OR=4.265,95%CI:2.374-3.061)、家庭年收入≥3万且<8万(OR=8.866,95%CI:1.131-69.488)、家庭年收入≥8万且<30万(OR=8.247,95%CI:1.050-64.771)、有既往学校性教育史(OR=1.584,95%CI:1.178-2.129)、自主学习过性知识(OR=2.158,95%CI:1.522-3.061)。(2)信:男女生的避孕态度在避孕方式(?2=25.801,P=0.000)、进行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2=19.431,P=0.000)、购买避孕药的场所(?2=32.869,P=0.000)上有显着差异;对其他性相关观念的态度中,51.0%的大学生不会对性病患者抱有异样的眼光,25.0%的大学生赞成西方的性解放,对于大学生性行为(?2=52.120,P=0.000)以及同性恋(?2=80.758,P=0.000)的态度有显着性别差异,91.1%大学生认为大学应该开展性教育。(3)行:30.9%的大学生学习过如何使用安全套,57.7%的大学生观看过色情书籍或有关音像制品,15.9%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2.干预研究:(1)知:课程教育组的性健康知晓率在基线调查、绩效调查、随访调查时分别为39.6%、73.4%、66.1%;同伴教育组的知晓率分别为30.7%、52.5%、50.4%;对照组的知晓率分别为34.9%、43.5%、41.7%。课程教育组认知得分在基线调查、绩效调查、随访调查时分别为16.59±4.26、19.21±3.29、18.85±3.52(F=19.364,P=0.000),同伴教育组的认知得分分别为15.95±4.68、17.07±4.71、16.63±5.07,且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认知得分分别为15.50±4.93、16.31±5.08、16.04±5.53,且无统计学差异。(2)信:在干预后,仅课程教育组对避孕态度中进行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产生了显着变化(?2=14.910,P=0.005),其余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性相关观念的问题中仅课程教育组对性教育是否会导致更多性行为的观念产生显着变化(?2=16.320,P=0.003),其他观念的转变均无统计学意义。(3)行:在干预前后,大学生的行为暂无明显改变。结论:我国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参差不齐,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有待加强,性相关行为的发生并不少见。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教育和同伴教育相结合的干预方式对全面提升大学生性健康认知水平有较好效果,值得在高校推广。
付楠楠[6](2020)在《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与防治知识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和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并探索影响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推进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性病艾滋病防控科室自行设计的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调查问卷,于2018年10月至12月由经天津市CDC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通过网络平台推送及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在天津市29所高校中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被调查者通过“问卷星”网络问卷进行匿名填写。使用SPSS22.0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差异,筛选出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并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共调查天津市在校大学生11288名,其中男生占51.5%,女生占48.5%,平均年龄为(18.96±1.11)岁。大学生总体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8.7%,各项回答正确率范围在70.9%~94.2%。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预防措施的知晓率较高,但对大学生艾滋病疫情现状、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新型毒品感染风险及艾滋病患者合法权益的知晓率较低。2)调查显示天津市大学生接受学校性教育及参加艾滋病防控活动的比例分别为63.7%和24.8%。天津市大学生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主要包括网络(76.5%)、宣传册/宣传栏(68.6%)和学校老师(66.0%)。天津市大学生最喜爱的艾滋病宣传模式主要包括海报手抄报宣传设计比赛(60.6%)、视频动画设计比赛(51.4%)和知识竞赛(45.1%)。3)本研究对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不同特征差异的卡方检验显示,不同性别、学校类型、专业类型、年级、民族、户籍、性取向、接受学校性教育情况、参加艾滋病防控教育情况、是否发生过性行为、最近一年性行为对象和最近一年安全套使用频率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和其他性行为特征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发现,高职院校(OR=5.674,P=0.005,95%CI:1.682~19.140)是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保护因素,女性(OR=0.661,P=0.018,95%CI:0.468~0.932)、文史类专业(OR=0.516,P=0.07,95%CI:0.252~1.506)、最近一年性行为对象同时包括固定性伴和临时性伴(OR=0.468,P=0.014,95%CI:0.256~0.856)是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危险因素。4)纳入决策树模型的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校类型、专业类型和性别。本研究中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共分为四层,包含14个节点,8个终末节点。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学校类型、专业类型和性别。结果显示天津市大专院校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最高(94.3%),本科院校女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最低(66.9%)。该模型的正确预测率较高,达78.7%。结论本次研究发现虽然天津市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且大学生参加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及学校性教育的比例较低。影响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类型、专业类型和性别。提示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大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艾滋病防控干预计划,并应利用大学生喜爱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形式如海报手抄报比赛、知识竞赛和视频动画设计比赛等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降低艾滋病在大学校园传播的风险。
吴梦瑶,张韬[7](2019)在《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和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我国大学生艾滋病患病人数不断增长的趋势,高校开展有效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对于提升学生艾滋病知信行水平和帮助学生预防艾滋病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的艾滋病知信行水平和健康教育现已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关于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和健康教育的研究结果,了解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三种主要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同伴教育、视频宣传、传统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应探索有针对性的、创新的和学生喜爱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建议。
薛娅[8](2019)在《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进行干预,分析干预对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的影响,并评价干预活动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武汉市某综合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两个课堂,随机将两个课堂的班级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名学生。试验组采用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团体培训教育和微信平台推送的干预方法进行干预,时间为4周。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干预。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采用“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问卷”对其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进行评价,并在干预后对试验组采用“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评价问卷”对干预活动进行评价。结果:1.干预前120名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总分为85.36±9.631分,得分率为71.1%;四个维度中健康信息意识得分为10.58±1.602分、得分率为70.5%;健康信息知识得分为31.98±5.070分、得分率为71.1%;健康信息能力得分为30.35±4.619分、得分率67.4%;健康信息道德得分为12.46±1.328分、得分率为83.1%。干预后试验组60名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总分为96.47±9.110分,得分率为80.4%;四个维度中健康信息意识得分为11.68±1.546分、得分率为77.9%;健康信息知识得分为36.70±4.027分、得分率为81.6%;健康信息能力得分为35.07±4.029分、得分率77.9%;健康信息道德得分为13.02±1.513分、得分率为86.8%。2.干预后试验组在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总分及健康信息意识、健康信息知识、健康信息能力、健康信息道德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干预前后的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总分及健康信息意识、健康信息知识、健康信息能力、健康信息道德的得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试验组干预后的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总分及健康信息意识、健康信息知识、健康信息能力、健康信息道德的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对象对干预内容表示满意占61.7%,非常满意占36.7%;研究对象对健康教育处方的干预方式表示满意占68.3%,非常满意占28.3%;研究对象对团体培训教育的干预方式表示满意占60.0%,非常满意占36.7%;研究对象对微信平台的干预方式表示满意占53.3%,非常满意占35.0%。83.3%的研究对象将来还愿意参加类似的活动。研究对象希望学校提供健康教育活动的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开展知识讲座、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微信公众号推送、校园广播宣传、宣传栏张贴海报、其他。结论:1.干预前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整体水平较低,不具备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干预后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具备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2.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的干预是有效的。3.大学生对本次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表示满意,将来愿意参与类似的活动,希望学校提供健康教育活动的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开展知识讲座、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微信公众号推送、校园广播宣传、宣传栏张贴海报、其他。
莫园园[9](2019)在《大学生伦理观与艾滋病高危行为相关性的调查与干预研究 ——以广西某高校为例》文中指出目的:1.调查大学生HIV感染者的伦理观认知情况。2.调查普通大学生伦理观与艾滋病高危行为现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3.寻找干预方法,对普通大学生实施干预,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伦理观,减少艾滋病高危行为,为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对比研究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质性研究、现状调研和干预研究三个部分。1.质性研究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大学生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该群体的伦理观认知情况。2.现状调研 在广西某高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普通大学生伦理观与艾滋病高危行为现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3.干预研究 分析质性研究和现状调研的结果,研究制定干预方法,对普通大学生实施干预,并对干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质性研究 大学生HIV感染者对伦理观认知情况可归纳为4个主题,(1)对伦理观的理解:伦理观是道德的外化,是价值观的体现,是一种思想意识;(2)自身社会责任伦理观的评价: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乐,缺乏奉献精神;(3)家庭责任伦理观的看法: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不够负责,家庭责任感弱化;(4)个人行为伦理观态度:过于开放且随性,性观念扭曲,接受同性性行为。2.现状调研(1)普通大学生伦理观现状 伦理观数据呈尖峰分布且较为集中地分布在众数周围,众数接近20,标准差平均为3.09,极差达20。(2)普通大学生艾滋病高危行为现状 发生过婚前性行为比例为17.21%;婚前性行为中发生过不戴安全套性行为的比例达14.75%;不止和一个伴侣发生过性关系的达5.33%。(3)相关性分析 简单相关分析发现三个维度的伦理观与艾滋病高危行为皆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个人行为伦理观相关系数最高,达0.65;典型相关分析发现伦理观变量与艾滋病高危行为变量产生了两个显着的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1和0.38,P<0.05。3.干预研究 实施教育干预后大学生的伦理观发生了显着的改变,对不良伦理观持“赞同”和“不确定态度”的人数显着减少,P<0.05;艾滋病高危行为发生率降低,“不戴安全套发生性行为”的发生率下降了 12.70%,“多性伴”的发生率下降了 4.10%,P<0.05;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由84%提高至 97.5%,P<0.05。结论:1.质性研究 大学生HIV感染者伦理观不够积极健康,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思想观念不符,存在有不良的伦理观,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个人行为。2.现状调研 高校大学生的伦理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少部分大学生伦理观存在偏差;部分大学生有艾滋病高危行为,存在艾滋病感染的风险;伦理观与艾滋病高危行为存在中高强度的正相关关系。3.干预研究 实施伦理观教育和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伦理观,提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减少艾滋病高危行为。
周一心[10](2019)在《广西高校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深入知识知信行作用评价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了解广西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艾滋病深入知识的掌握情况、艾滋病风险意识、艾滋病高危性行为以及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和需求,分析广西大学生掌握不同程度的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程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艾滋病风险意识、高危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对比艾滋病基本知识和艾滋病深入知识对广西高校大学生知信行影响作用的差异,为发现更有现实操作意义的艾滋病知识调查内容提供理论依据,并从内容和形式上讨论适合广西高校的、更为有效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模式。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广西高校分为综合、医学、师范、职业技术4种类型,每种类型选取2所学校,再在选取的每所高校随机抽取2-3个班,对选中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原则下,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基本知识和艾滋病深入知识掌握程度、艾滋病风险意识、艾滋病高危性行为以及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需求等。其中艾滋病基本知识的题目直接沿用哨点监测中学生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的8道题目。艾滋病深入知识则参照了“国八条”,选定8道题目,具体问题则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回答正确率比较低的有关性预防、艾滋病是否可治愈、是否可通过疫苗预防、青年学生疫情的题目,并结合平时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最终设计出本研究需要的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问卷。对研究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c2检验,并以性别、学校、年级、选修/必修课、讲座、宣传板报、学生社团等因素为自变量,艾滋病基本知识和艾滋病深入知识知晓率分别为因变量,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了730名大学生,其中男性389名,女性341名,年龄17岁-28岁,平均年龄19.5岁,汉族490人,壮族154人,其他少数民族56人。综合、医学、师范、职业技术4种类型高校分别193人、178人、166人、193人。被调查对象艾滋病深入知识的得分显着性低于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得分(t=21.459,P<0.001),并且艾滋病深入知识在不同类型院校和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类院校大学生知晓率最高,其次依次是职业技术类、综合类、师范类(c2=17.88,P=0.001);医学专业学生知晓率最高,其次依次是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教育学(c2=24.07,P<0.001);不同性别、出生地和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艾滋病深入知识知晓率高的大学生艾滋病风险意识高(c2=11.90,P=0.001),艾滋病深入知识知晓率高的大学生也更倾向于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c2=5.06,P=0.024),艾滋病基本知识则对艾滋病风险意识和坚持使用安全套都无影响作用。高校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方式有选修/必修课、讲座、宣传板报、社团活动、组织开展VCT、播放小电影等,而社团活动(OR=2.912,90%CI:1.280,6.624)是对大学生获得艾滋病基本知识有效的方式;开设选修/必修课(OR=2.141,90%CI:1.442,3.180)、宣传板报(OR=3.590,90%CI:1.919,6.744,)、组织开展VCT(OR=1.762,90%CI:1.148,2.705)这三种是对大学生获得艾滋病深入知识比较有效的方式,此外年级因素也是影响艾滋病深入知识的关键因素(OR=1.6,90%CI:1.189,2.076)。有90名大学生回答曾有过性行为,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6.31±5.85岁;以男/女朋友发生的性行为为主(86.7%);每次性行为都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大学生仅有51.1%(46/90),从未使用安全套的大学生有22.2%(20/90),仅能坚持有时使用的大学生有26.7%(24/90)。91.9%(671/730)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艾滋病知识,是仅次于学校教育94.8%(692/730)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需求排名前三位分别为:预防方法、治疗方法、如何做检测。结论1.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已不足以反映广西高校大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真实程度,而艾滋病深入知识掌握的程度则与大学生艾滋病风险意识、预防行为息息相关。评价广西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有必要引入艾滋病深入知识作为评价内容。2.开设选修/必修课、宣传板报、组织开展VCT、不同年级是艾滋病深入知识的影响因素,结合各类型高校大学生掌握艾滋病深入知识的程度、各类型高校大学生在校接受艾滋病宣传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以及大学生群体知识需求和途径,广西高校艾滋病宣传教育在内容上有必要强化艾滋病深入知识和性知识领域,在方式上可加大开设相关课程和加强组织开展VCT活动,并采取真实案例和网络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将宣传教育面铺开,强化教育的深度、增加宣传的持续性。
二、1874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认识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74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认识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学生艾滋病相关风险意识、行为及服务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设计 |
1 研究现场 |
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2.1 问卷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调查内容 |
2.4 现场调查 |
2.5 相关定义 |
3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技术路线 |
研究结果 |
一 问卷调查 |
第一部分:总体艾滋病防治知识、行为及性健康服务需求研宄 |
1.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2.性意识、性观念和性需求 |
3.性行为发生情况 |
4.健康服务需求相关 |
第二部分:不同城市之间中职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行为及性健康服务需求差异研究 |
1.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性意识纲念/性需求 |
2.网络交友及性行为发生 |
3.性健康服务需求 |
二 定性访谈 |
2.1 学生访谈结果 |
2.2 教职工访谈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建议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及预防服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以南京高校本科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 |
1.3.2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干预研究 |
1.3.3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媒体应用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收集方法 |
2.2.2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理论基础及概念操作化 |
2.3.1 理论基础 |
2.3.2 概念操作化 |
第三章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 |
3.1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 |
3.1.1 大学生对艾滋病病原体与传播途径知识掌握 |
3.1.2 大学生对艾滋病潜伏期与窗口期知识掌握 |
3.1.3 大学生对艾滋病治疗与预防知识掌握 |
3.1.4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总体情况 |
3.2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 |
3.2.1 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态度 |
3.2.2 大学生对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态度 |
3.2.3 大学生对艾滋病检测及防治态度 |
3.2.4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总体情况 |
3.3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 |
3.3.1 大学生最近一次性行为情况 |
3.3.2 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 |
3.3.3 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发生原因 |
3.3.4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总体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需求、利用与评价 |
4.1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利用现状 |
4.1.1 大学生选择的获取艾滋病信息的网络媒体 |
4.1.2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选择标准 |
4.2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评价 |
4.2.1 对网络媒体的整体评价 |
4.2.2 对不同网络媒体的评价差异 |
4.3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防治信息的需求意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媒体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5.1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5.1.1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
5.1.2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
5.1.3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
5.2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5.2.1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
5.2.2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
5.2.3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
5.3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5.3.1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
5.3.2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
5.3.3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
5.4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5.4.1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
5.4.2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
5.4.3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多因素分析 |
6.1 多因素模型选择及评价指标 |
6.1.1 模型评价指标 |
6.1.2 数据准备 |
6.2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影响多因素分析 |
6.2.1 Logistic回归模型 |
6.2.2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
6.2.3 模型确定与结果解释 |
6.3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影响多因素分析 |
6.3.1 Logistic回归模型 |
6.3.2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
6.3.3 模型确定与结果解释 |
6.4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影响多因素分析 |
6.4.1 Logistic回归模型 |
6.4.2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
6.4.3 模型确定与结果解释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Logistic回归更适用于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
7.1.2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水平有待提升 |
7.1.3 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艾滋病咨询的首要媒体渠道 |
7.1.4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正向引导更强 |
7.1.5 大学生对网络防艾信息的评价差异显着 |
7.1.6 大学生对网络防艾健康信息具有需求差异 |
7.1.7 网络媒体高度影响大学生艾滋病的知信行 |
7.2 对策与建议 |
7.2.1 发现重点人群,实行差异化防艾健康教育 |
7.2.2 开办网络防艾课程,实现高校资源互通 |
7.2.3 提升网络防艾信息质量,加强网络监督 |
7.2.4 建设防艾官方网络平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
7.2.5 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关注网站美化设计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
2.1 协同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2.2 协同治理理论与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契合 |
第3章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现状 |
3.1 N市大学生艾滋病的状况 |
3.2 N市五所高校大学生及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调查 |
3.2.1 样本特征 |
3.2.2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 |
3.2.3 高校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状况 |
3.2.4 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
3.3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措施及成效 |
3.4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4.1 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 |
3.4.2 高校内部各个部门间协同意识较差 |
3.4.3 高校防治协同治理机制缺位 |
第4章 海外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
4.1 海外艾滋病防治实践和探索 |
4.1.1 美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
4.1.2 乌干达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
4.1.3 泰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
4.2 海外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
4.2.1 健全协同治理相关法律体系 |
4.2.2 搭建协同治理各类保障体系 |
4.2.3 营造协同治理良好社会氛围 |
第5章 完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对策建议 |
5.1 搭建治理平台,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 |
5.1.1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
5.1.2 搭建各种教育平台 |
5.1.3 建立各类保障体系 |
5.2 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 |
5.2.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
5.2.2 构建联动体系,提高课堂讲授成效 |
5.2.3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
5.2.4 利用多类群体,形成协同教育合力 |
5.2.5 开展多类活动,提升学生内省自觉 |
5.3 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 |
5.3.1 建立有效沟通平等交流方式 |
5.3.2 促进家校与学生协同成长 |
5.3.3 加强对男男性行为的干预 |
5.4 做好价值引领导向,净化协同治理社会氛围 |
5.4.1 做好价值引导,加强防艾宣传 |
5.4.2 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 |
5.4.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
第6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大学生) |
附录B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高校管理干部) |
(4)高校艾滋病防控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人数逐年增长原因分析 |
(一)大学生性观念开放 |
(二)学生性知识普及率不高 |
(三)高校认识紧迫性不够 |
(四)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 |
(五)家庭教育指导性不够 |
(六)男男性行为控制力不够 |
(七)艾滋病筛查机制未形成 |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措施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加强校地协作 |
(三)改进家庭教育 |
(四)改进学校教育 |
(五)加强法治教育 |
(六)丰富宣传活动 |
(七)强化专家指导 |
(八)加强技术防控 |
(九)加强行为干预 |
(十)加强绩效评估 |
三、结语 |
(5)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及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调查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阅读法 |
1.3.2 专家咨询法 |
1.3.3 问卷设计 |
1.3.4 问卷调查法 |
1.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1.4.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1.4.2 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1.4.3 问卷审核 |
1.5 研究内容 |
1.5.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1.5.2 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 |
1.6 研究结果 |
1.6.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1.6.2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认知情况 |
1.6.3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态度情况 |
1.6.4 大学生性相关行为情况 |
1.7 讨论 |
1.7.1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认知的讨论 |
1.7.2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态度的讨论 |
1.7.3 大学生性相关行为的讨论 |
1.8 结论 |
第2章 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干预及效果评价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方法 |
2.2.1 干预方案设计 |
2.2.2 干预内容 |
2.2.3 干预方案实施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质量控制 |
2.3.1 干预实施前的质量控制 |
2.3.2 干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2.3.3 干预实施后的质量控制 |
2.4 研究结果 |
2.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4.2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认知的改变 |
2.4.3 大学生性健康相关态度的改变 |
2.4.4 大学生性相关行为的改变 |
2.5 讨论 |
2.5.1 干预前后大学生性健康相关认知的改变 |
2.5.2 干预前后大学生性健康相关态度的改变 |
2.5.3 干预前后大学生性相关行为的改变 |
2.6 结论 |
第3章 建议与展望 |
3.1 建议 |
3.1.1 普及性健康教育必修课 |
3.1.2 在通识教育平台下开设性健康选修课 |
3.1.3 开展短期的性健康教育 |
3.2 展望 |
第4章 创新与不足 |
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大学生性健康研究现状和进展 |
一、性健康定义和内容 |
二、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状 |
三、我国大学生性健康干预措施及效果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与防治知识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
1.1 样本量的估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调查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1.4.2 性行为特征 |
1.4.3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
1.4.4 艾滋病相关教育调查 |
1.5 质量控制 |
1.6 数据分析方法 2.结果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情况 |
2.2 性行为特征现状 |
2.3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
2.3.1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现状 |
2.3.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一般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比较 |
2.3.3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不同性行为特征的差异比较 |
2.4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 |
2.4.1 学校性教育及艾滋病防控教育参加情况 |
2.4.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艾滋病相关教育的差异比较 |
2.4.3 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 |
2.4.4 大学生喜爱的艾滋病宣传活动形式 |
2.5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1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2.5.2 决策树模型分析 3.讨论 |
3.1 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现状 |
3.1.1 大学生对高校艾滋病严重状况认知不足 |
3.1.2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识了解不全面 |
3.1.3 大学生对新型毒品可增加艾滋病感染风险的认知较低 |
3.1.4 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法律权益知识的掌握较薄弱 |
3.1.5 大学生对艾滋病预防措施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好 |
3.2 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控教育与性教育现状 |
3.2.1 艾滋病防控教育现状及相关建议 |
3.2.2 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及宣传活动形式调查 |
3.2.3 大学生性行为及学校性教育现状 |
3.3 不同因素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
3.3.1 学校类型 |
3.3.2 专业类型 |
3.3.3 性别 |
3.3.4 性行为特征 |
3.4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 |
3.5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7)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和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生生艾滋病的知信行现状 |
1.1 大学生艾滋病的认知现状 |
1.2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现状 |
1.3 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行为现状 |
2 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
2.1 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 |
2.2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形式 |
2.2.1 同伴教育 |
2.2.2 视频宣传 |
2.2.3 传统教育 |
3 讨论 |
(8)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文献回顾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的确定 |
2.4 抽样方法 |
2.5 研究指标和测量工具 |
2.6 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干预的设计与实施 |
2.7 资料收集 |
2.8 质量控制 |
2.9 资料分析 |
2.10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均衡性检验 |
3.3 干预前120名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得分情况 |
3.4 对照组和试验组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得分的比较 |
3.5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干预活动评价情况 |
4 讨论 |
4.1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
4.2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干预效果分析 |
4.3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干预活动的探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9)大学生伦理观与艾滋病高危行为相关性的调查与干预研究 ——以广西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基本概念 |
2. 研究背景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理论依据 |
5. 研究设计总体思路 |
6.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大学生HIV感染者伦理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大学生伦理观与艾滋病高危行为现状调查及相关性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社会主流伦理观教育和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
1. 干预对象 |
2. 干预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广西高校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深入知识知信行作用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1874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认识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学生艾滋病相关风险意识、行为及服务需求研究[D]. 赵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以南京高校本科生为例[D]. 王文倩.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D]. 孙放. 南昌大学, 2020(01)
- [4]高校艾滋病防控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研究[J]. 徐寒梅.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5]大学生性健康知信行现况及基于通识教育平台的干预研究[D]. 彭雨霜.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6]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与防治知识影响因素研究[D]. 付楠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和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J]. 吴梦瑶,张韬.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9(12)
- [8]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信息素养的干预研究[D]. 薛娅.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3)
- [9]大学生伦理观与艾滋病高危行为相关性的调查与干预研究 ——以广西某高校为例[D]. 莫园园.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广西高校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深入知识知信行作用评价分析[D]. 周一心.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