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应变能论文-董卓,唐世斌,郎颖娴

断裂应变能论文-董卓,唐世斌,郎颖娴

导读:本文包含了断裂应变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应变能密度因子,T应力,水力压裂,泊松比

断裂应变能论文文献综述

董卓,唐世斌,郎颖娴[1](2019)在《基于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断裂准则的岩石裂纹水力压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考虑裂纹尖端非奇异项T应力的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断裂准则,研究了不同裂纹类型条件下T应力和泊松比对起裂角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纹起裂角不仅与奇异项应力强度因子有关,而且还需要考虑非奇异项T应力和泊松比的影响作用.同时计算了含井筒对称双裂纹水力压裂模型的起裂角和临界水压,表明依据本文断裂准则计算得到理论解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准则从理论上分析了临界裂纹区尺寸、T应力、比奥系数、侧压系数、泊松比等因素对水力压裂裂纹起裂特性的影响.参数分析表明:临界裂纹区尺寸、T应力和侧压系数对临界水压和临界起裂角有显着影响.临界水压随着泊松比增大而减小,而临界起裂角呈现相反变化趋势.比奥系数对临界起裂角没有影响,但是在高水压条件下对起裂角具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培玄,李小军,赵纪生[2](2019)在《基于断裂两侧应变能积累的地震危险性参数估计——以1679年叁河—平谷M8.0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断裂两侧应变能积累的概念,利用新夏垫断裂上探槽研究的古地震资料和1679年叁河—平谷M8.0地震的历史资料,通过原地地震复发原则来评价指定断裂(段)在某一时段内的地震危险性,探讨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潜在震级.由此说明现今应变能确定所面临的困难,而应用局部化应变(变形)与岩石-断裂系统局部失稳临界条件之间的联系,理论上可以由变形带的宽度减小率来预估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刚[3](2016)在《金属玻璃断裂过程中的应变能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断裂韧度的不同,金属玻璃的单轴压缩断裂形式主要有剪切断裂(韧性金属玻璃)和非剪切断裂(脆性金属玻璃)两种。本文通过利用数字散斑相关法,定量计算了四种不同断裂韧度的金属玻璃(Zr_(52.5)Cu_(17.9)Ni_(14.6)Al_(10)Ti_5、Ce_(70)Ga_8Cu_(22)、Mg_(65)Cu_(25)Gd_(10)和Co_(59)Ta_8B_(33))的最大应变值、应变分布、断裂能和应变能密度,并利用超弹性模型解释了不同断裂韧度金属玻璃的断裂机理。(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4-15)

刘杰,赵根模,吴中海,李家存[4](2016)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的地震应变能释放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为研究区域,利用G-R震级能量经验公式和Benioff地震应变能释放曲线,对该区域内1500a以来的历史地震应变能释放进行了系统研究。文中给出了各断裂带和断块区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周期表及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地震应变能的释放具有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整体上各断层断块区的历史地震应变能释放符合准周期模式,某些断层和断块区上的地震周期具有某种程度的同步现象。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处于大释放期,地震的活动性不能忽视。对局部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较强,对于这些地区应重点跟踪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6年01期)

丁嘉峰,张振南,葛修润[5](2015)在《基于应变能密度理论的微观格子模型断裂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应变能密度理论角度去考虑该问题.通过应变能密度尺度律得出了格子模型中键裂准则.应用该准则对混凝土材料断裂破坏进行模拟.(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王昌军,侯威,王亚平,陈四利[6](2014)在《Ⅰ-Ⅱ复合型裂纹等σ_θε_θ线体积应变能断裂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Ⅰ-Ⅱ复合型裂纹扩展问题是工程断裂问题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断裂力学研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基于复合型裂纹尖端附近等σθεθ线包围区内的体积应变能变化,建立了Ⅰ-Ⅱ复合型裂纹等σθεθ线体积应变能断裂准则,提出了裂纹开裂角公式和断裂扩展条件。应用该断裂准则分别研究了纯Ⅰ型、纯Ⅱ型和Ⅰ-Ⅱ复合型裂纹的开裂角及断裂韧度比随着泊松比的变化规律。此外,给出了复合型裂纹荷载临界比值随裂纹初始角β的变化规律。最后将研究结果与理论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复合型断裂准则物理意义明确,且具有较好的精度。(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4年03期)

王倩茹,李付国,薛凤梅,周昀芸[7](2014)在《基于弹性应变能密度的结构损伤与断裂判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材料变形损伤与断裂过程进行了文献资料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由弹性应变能密度表征的结构损伤与断裂判据。该判据综合应用了连续损伤力学、细观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的方法,从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和构件几何要素出发,对结构件的变形损伤和断裂行为进行了数学描述。(本文来源于《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期刊2014年02期)

陈四利[8](1992)在《复合型断裂等W线体积应变能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裂纹尖端附近等应变能密度线,建立了复合型断裂等W线体积应变能准则,本准则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2年04期)

尹华杰[9](1989)在《复合型裂纹的脆性断裂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的精确解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配方法,导出了采用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求解复合型裂纹脆性断裂角的精确公式。该公武为四次方程,可用公式法求出精确解,为处理全复合型裂纹的扩展问题,得到了精确、简便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郑州工学院学报》期刊1989年04期)

尹双增[10](1982)在《复合型裂纹断裂的塑性区最短距离判据法——兼论最大拉应力、能量释放率和应变能密度等理论的贡献和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六十年代以来,断裂力学已从探索性的研究迅速发展到工程应用。反过来,工程应用又进一步地促进了断裂力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抗断裂设计程序可以对带裂纹体的构件进行脆性断裂分析(包括用断裂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构件的选材,改进材质与工艺,制定质量检验标准,确定剩余寿命与检修周期以及估算疲劳寿命等方面),它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改造中将发挥愈益显着的作用。应用断裂力学对构件进行抗断分析时的步骤一般为:1)计算构件或结构的工作应力;2)根据构件或结构的具体缺陷情况,简化出一定的力学模型,用计算等方法找出裂纹尖端K_1值(或其它参量)的表达式;(本文来源于《冶金建筑》期刊1982年10期)

断裂应变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断裂两侧应变能积累的概念,利用新夏垫断裂上探槽研究的古地震资料和1679年叁河—平谷M8.0地震的历史资料,通过原地地震复发原则来评价指定断裂(段)在某一时段内的地震危险性,探讨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潜在震级.由此说明现今应变能确定所面临的困难,而应用局部化应变(变形)与岩石-断裂系统局部失稳临界条件之间的联系,理论上可以由变形带的宽度减小率来预估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断裂应变能论文参考文献

[1].董卓,唐世斌,郎颖娴.基于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断裂准则的岩石裂纹水力压裂研究[J].工程科学学报.2019

[2].刘培玄,李小军,赵纪生.基于断裂两侧应变能积累的地震危险性参数估计——以1679年叁河—平谷M8.0地震为例[J].地震学报.2019

[3].王刚.金属玻璃断裂过程中的应变能传递[C].第十八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4].刘杰,赵根模,吴中海,李家存.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的地震应变能释放系统研究[J].中国地震.2016

[5].丁嘉峰,张振南,葛修润.基于应变能密度理论的微观格子模型断裂准则[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6].王昌军,侯威,王亚平,陈四利.Ⅰ-Ⅱ复合型裂纹等σ_θε_θ线体积应变能断裂准则[J].机械强度.2014

[7].王倩茹,李付国,薛凤梅,周昀芸.基于弹性应变能密度的结构损伤与断裂判据[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14

[8].陈四利.复合型断裂等W线体积应变能准则[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2

[9].尹华杰.复合型裂纹的脆性断裂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的精确解法[J].郑州工学院学报.1989

[10].尹双增.复合型裂纹断裂的塑性区最短距离判据法——兼论最大拉应力、能量释放率和应变能密度等理论的贡献和问题[J].冶金建筑.1982

标签:;  ;  ;  ;  

断裂应变能论文-董卓,唐世斌,郎颖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