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单体论文_穆瑞花,狄育慧,余丽丽,杨靖,贺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活性单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胶束,表面,表面张力,铵盐,烷基,梯度。

表面活性单体论文文献综述

穆瑞花,狄育慧,余丽丽,杨靖,贺佳[1](2017)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DMOAB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酰氯、N,N-二甲基丙二胺及溴代十八烷烃为原料,合成了新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二甲基十八烷基(3-丙烯酰胺丙基)溴化铵(DMOAB).通过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运用热重分析法研究DMOAB的热稳定性,利用摩尔电导率法分别测定DMOAB、十八烷基叁甲基氯化铵(OTAC)、DMOAB/OTAC混合体系的CMC值.结果表明,DMOAB的热稳定性能良好,DMOAB、OTAC的CMC值分别为0.25 mmol·L~(-1),0.33 mmol·L~(-1).当n_(DMOAB)∶n_(OTAC)=2∶1时,DMOAB/OTAC混合胶束的CMC值为0.26 mmol·L~(-1);当n_(DMOAB)∶n_(OTAC)=1∶2时,DMOAB/OTAC混合胶束的CMC值为0.31 mmol·L~(-1).DMOAB/OTAC混合体系的CMC值介于DMOAB和OTAC之间.(本文来源于《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穆瑞花,狄育慧,余丽丽,杨靖,贺佳[2](2016)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DMOHAC的合成及其胶束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氧氯丙烷、丙烯酰胺及N,N-二甲基十八烷基叔胺为原料,经开环和季铵化两步反应合成了新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N,N-二甲基十八烷基(2-羟基-3-丙烯酰胺丙基)氯化铵(DMOHAC,1),其结构经FT-IR表征。用TG和摩尔电导率法研究了1的热稳定性和1、十八烷基叁甲基氯化铵(OTAC)、1/OTAC混合胶束的CMC值。结果表明:1的热稳定性能良好,1和OTAC的CMC值分别为0.10 mmol·L~(-1)和0.33 mmol·L~(-1)。当n(1)∶n(OTAC)=2∶1时,1/OTAC混合胶束的CMC值为0.12 mmol·L~(-1);当n(1)∶n(OTAC)=1∶2时,1/OTAC混合胶束的CMC值为0.21 mmol·L~(-1)。1/OTAC混合胶束的CMC值介于1和OTAC之间。(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6年12期)

卫兵[3](2016)在《表面活性单体DAHAAC/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水溶液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六叔铵、氯丙烯(摩尔比1∶3)在THF溶剂中合成一种具有表面活性的可聚合单体二甲基十六烷基烯丙基氯化铵(DAHAAC),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合成单体的化学结构;以DAHAAC作为丙烯酰胺聚合的改性单体,用量为0.5%,控制聚合物固含量为25%,氧化还原体系低温引发,水解度为25%,制备部分水解的疏水缔合型二元共聚物,并对其黏度与市面上的聚表剂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P-(AM-DAHAAC)聚合物在低浓度、高矿化度、较快剪切速率及高温下均保持较高的黏度。(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6年06期)

贾慧,陈平,安会勇[4](2015)在《两性表面活性单体AMQC_(11)C的合成及其胶束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酰胺及11-溴代十一烷酸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两性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乙基二甲基-11-十一烷酸溴化铵(AMQC11C),通过红外和核磁共振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临界溶解温度(Kraff point),并采用酸碱滴定法确定其等电点,分别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测定AMQC11C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以考察其表面活性与p H关系。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单体AMQC11C,其Kraff点为9.7℃,等电点为7.40,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各参数相差不大,说明AMQC11C在较宽的p H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5年08期)

车玉菊,高清,房美灵,闫既龙,马庆林[5](2013)在《氟碳/碳氢混合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活性单体是一种功能性表面活性剂,这种表面活性剂分子不仅包括两亲结构(亲水头基和疏水尾基),而且还有可聚合的双键基团。这种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它们在生物医学、纳米科学、高分子合成等科技领域广泛应用[1]。碳氟/碳氢混合表面活性单体是一种同时具有碳氟和碳氢疏水基团的特殊表面活性单体,与碳氢表面活性单体相比,其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期刊2013-07-21)

钟金杭,柳建新,郭拥军,吕鑫[6](2011)在《马来酸单酯型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步法合成了3种马来酸单酯型表面活性单体(SHE12、SHE16、SHE18),采用IR、1HNMR对产品及中间体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表面活性和乳化性能测定,结果表明,3种单体的最低表面张力分别为27.5、30.5、37.2 mN/m;与普通表面活性剂SDS相比,其CMC值有较大程度的下降(1~2个数量级);随烷烃链长度增加,表面活性剂的lg CMC值接近线性下降;SHE16和SHE18的乳化性能明显优于SDS和SHE12。从黏度测定结果看,SHE12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存在临界缔合质量浓度,增黏性能明显优于HPAM。(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1年07期)

魏霞,张心亚,江煜灵,裴勇兵,陈焕钦[7](2011)在《表面活性单体对丙烯酸酯梯度共聚物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梯度乳液聚合法,以十二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钠(DSB)为乳化剂,分别引入表面活性单体1-烯丙氧基-2-羟丙基磺酸钠(COPS-1),2-丙烯酰胺基-3-甲基丙磺酸钠(AMPS-Na)以及烯丙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HS-10),通过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MAA)叁元共聚反应,制备了具有分子间梯度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讨论了表面活性单体对乳液转化率、平均粒径及分布和机械稳定性、涂膜的热性能、微相分离、吸水率和拉伸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COPS-1质量分数为70%时,单体的转化率高(x=97.5%)、乳液的机械稳定性好,涂膜吸水率低(ω=4.25%),且拉伸强度高(μ=0.85 MPa)。DSC和SEM分析表明丙烯酸酯梯度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区为单一的宽峰,微相分离也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韩丽娜[8](2010)在《哌嗪系列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与界面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甲基丙烯酰氯、11-溴代十一醇、1,4-二甲基哌嗪和溴甲烷为原料采用一步酯化、两步季铵化反应合成新型单季铵盐表面活性单体1-甲基丙烯酸十一酯基溴化1,4-二甲基哌嗪(PQⅠ),并经过进一步季铵化得到相应的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单体1-甲基丙烯酸十一酯基二溴化1,4-二甲基哌嗪(PQⅡ)。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充分证明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通过酰氯化、两次季铵化叁步有机反应可合成制得哌嗪系列季铵盐表面活性单体PQⅠ和PQⅡ。采用表面张力测定仪(环法)与电导仪测定了PQⅠ、PQⅡ的临界胶束浓度(CMC),25℃下PQⅠ、PQⅡ的CMC分别为:44.6 mmol/L和67.3 mmol/L,且对应的表面张力γcmc分别为40.95 mN/m和37.9 mN/m。由于PQⅠ、PQⅡ的分子在水的表面排列时,其结构中存在两个亲水基团,且带同种电荷,由于静电的相互排斥,分子在水表面的排列变的疏松,取代水的能力降低,饱和吸附量减小,故表面活性不高。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PQⅠ和PQⅡ在水中的溶解度;采用荧光探针法测定了不同浓度时(C>CMC )PQⅠ和PQⅡ的胶束聚集数Nagg;并研究了PQⅠ和PQⅡ浓度和外加盐浓度对Nagg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单体PQⅠ和PQⅡ在水中的溶解性强,但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不高,即表面活性不高;与结构相同的一般表面活性单体相比,PQⅠ和PQⅡ的CMC较低,Krafft点较低;PQⅠ和PQⅡ的Nagg随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变大,随外加盐浓度增加开始时变化不大,当外加盐浓度达到临界值C*时,其胶束聚集数迅速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0-04-23)

韩丽娜,程原[9](2010)在《二个哌嗪季铵盐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与界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酰氯、11-溴代十一醇、1,4-二甲基哌嗪和溴甲烷为原料,合成新型单季铵盐表面活性单体1-甲基丙烯酸十一酯基溴化1,4-二甲基哌嗪(PQ),并经过进一步季铵化得到相应的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单体1-甲基丙烯酸十一酯基二溴1,4-二甲基哌嗪(PQ);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证实了产物的结构,并且将PQ和PQ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张力以及其相关界面性质,采用表面张力测定与电导率测定两种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酰氯化、两次季铵化叁步有机反应,可合成制得哌嗪系列季铵盐表面活性单体PQ和PQ;在25℃下纯水中PQ和PQ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44.6 mmol/L和67.3 mmol/L,对应的表面张力分别为35.5 mN/m和37.9 mN/m,表明PQ和PQ都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和界面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李万刚,王桂霞,张玉玺,李振泉,曹绪龙[10](2009)在《表面活性单体DMBAC光聚合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作为光引发剂,光引发聚合并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MBAC)的均聚及其与丙烯酰胺(AM)共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行为,聚合反应均在高于DMBAC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DMBAC均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29次方以及单体浓度的0.89次方成正比,均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约为13.74 kJ/mo1;DMBAC与AM共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82次方以及单体总浓度的0.83次方成正比,共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约为10.97 kJ/mo1;同时测得DMBAC与AM共聚合反应的单体竞聚率为r1=0.27(AM)、r2=2.00(DMBAC),说明AM趋向于形成共聚物,而DMBAC更趋向于形成均聚物.(本文来源于《影像科学与光化学》期刊2009年05期)

表面活性单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环氧氯丙烷、丙烯酰胺及N,N-二甲基十八烷基叔胺为原料,经开环和季铵化两步反应合成了新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N,N-二甲基十八烷基(2-羟基-3-丙烯酰胺丙基)氯化铵(DMOHAC,1),其结构经FT-IR表征。用TG和摩尔电导率法研究了1的热稳定性和1、十八烷基叁甲基氯化铵(OTAC)、1/OTAC混合胶束的CMC值。结果表明:1的热稳定性能良好,1和OTAC的CMC值分别为0.10 mmol·L~(-1)和0.33 mmol·L~(-1)。当n(1)∶n(OTAC)=2∶1时,1/OTAC混合胶束的CMC值为0.12 mmol·L~(-1);当n(1)∶n(OTAC)=1∶2时,1/OTAC混合胶束的CMC值为0.21 mmol·L~(-1)。1/OTAC混合胶束的CMC值介于1和OTAC之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活性单体论文参考文献

[1].穆瑞花,狄育慧,余丽丽,杨靖,贺佳.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DMOAB的制备及性能[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17

[2].穆瑞花,狄育慧,余丽丽,杨靖,贺佳.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DMOHAC的合成及其胶束化行为[J].合成化学.2016

[3].卫兵.表面活性单体DAHAAC/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水溶液性质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6

[4].贾慧,陈平,安会勇.两性表面活性单体AMQC_(11)C的合成及其胶束化行为[J].应用化工.2015

[5].车玉菊,高清,房美灵,闫既龙,马庆林.氟碳/碳氢混合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及性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2分会:溶液中的聚集与分子组装.2013

[6].钟金杭,柳建新,郭拥军,吕鑫.马来酸单酯型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及其性能[J].精细化工.2011

[7].魏霞,张心亚,江煜灵,裴勇兵,陈焕钦.表面活性单体对丙烯酸酯梯度共聚物性能的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

[8].韩丽娜.哌嗪系列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与界面性能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0

[9].韩丽娜,程原.二个哌嗪季铵盐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与界面性能[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0].李万刚,王桂霞,张玉玺,李振泉,曹绪龙.表面活性单体DMBAC光聚合动力学研究[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09

论文知识图

不同表面活性单体用量下乳液粒...表面活性单体对乳液聚合反应影...不同表面活性单体用量下DSC曲线可聚合表面活性单体的胶束共聚...表面活性单体NaAMC14S的FTIR谱表面活性单体(Surfmer)微多相共...

标签:;  ;  ;  ;  ;  ;  ;  

表面活性单体论文_穆瑞花,狄育慧,余丽丽,杨靖,贺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