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前像差引导的论文-石志成,吴秀匀,罗小柳,刘玉爱

波前像差引导的论文-石志成,吴秀匀,罗小柳,刘玉爱

导读:本文包含了波前像差引导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视,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角膜波前像差,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波前像差引导的论文文献综述

石志成,吴秀匀,罗小柳,刘玉爱[1](2019)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TPRK矫正中高度近视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CW-TPR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正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TPRK(CW-TPRK组)患者109例(215眼)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患者(LASEK组)112例(220眼),对比术后上皮愈合时间和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发生率。结果 CW-TPRK组术后上皮愈合时间为(2.9±0.3) d,LASEK组术后上皮愈合时间为(5.9±1.1)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CW-TPRK组的裸眼视力为5.10±0.60,LASEK组的裸眼视力为4.99±0.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CW-TPRK组3眼发生0.5级Haze(发生率1.40%),LASEK组3眼发生0.5级Haze、2眼发生1级Haze(发生率2.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TPR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均能安全地完成治疗,获得满意的术后视力,但CWTPRK术后上皮愈合时间更短,视力恢复更快,Haze发生率更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戎志銮,曾静燕,陈小群[2](2018)在《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LASIK治疗近视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LASIK治疗近视的100例患者150只眼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时期行波前像差引导普通自动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治疗近视的100例153只眼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日,术后1、3和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电脑验光结果以及波前像差结果。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裸眼视力超过术前矫正视力患者98例,对照组65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日,术后1、3个月试验组患者残留散光值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2组残留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高阶像差、球差和慧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叁叶草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LASIK治疗近视,术后恢复快,残留散光值低,效果优于普通自动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治疗近视。(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学》期刊2018年11期)

鲁元媛,王宏娜,万晓梅,丁香英,于紫燕[3](2018)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客观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行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患者术后早期视觉质量。方法对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手术的56例(110眼)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欧卡斯测量仪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Ⅱ)评估入选患者术后的调制传递函数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R)及客观散射指数(OSI)。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1、3及6个月视觉质量的变化。结果术后不同时期视力和等效球镜度数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01)。术后1个月的MTF cutoff较术前下降(P=0.014),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该数值逐渐恢复,且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各时间点的SR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96,P=0.146,P=0.055)。术后1个月和3个月OSI较术前略有提升(P <0.001,P=0.032),术后6个月时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结论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切削模式LASEK的患者术后早期视觉质量较术前提高。OQAS~(TM)Ⅱ能够对准分子激光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有助于近视矫正患者术前及术后视觉质量的随访观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杨浩江[4](2018)在《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矫治近视散光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矫治近视散光疗效相关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矫治近视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计性、稳定性及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并接受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的近视散光患者60例(120只眼),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21±4.52岁,术前球镜为-4.37±1.52D,平均散光1.43±1.03D,平均等值球镜为-5.05±1.42D。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裸眼远视力、主、客观验光、最佳矫正视力、眼位、主视眼、外眼检查、裂隙灯眼前节检查、后极及周边眼底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厚度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Orbscan,博士伦)、对比敏感度检查(CSV-1000,Vector vision,美国)、波前像差检查(Zywave,博士伦)、泪液功能检查、瞳孔直径测量(Zywave,博士伦)等。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常规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对比敏感度、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检查等,并记录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使用PASW Statistic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并发症:本项研究中无严重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2、有效性: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Log MAR裸眼视力平均为-0.07±0.04,裸眼视力达到20/20以上的术眼比例为91%,裸眼视力达到20/32以上的术眼比例为99%,裸眼视力达到20/40以上的术眼比例为100%。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等于或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占93%,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相差1行以内者占99%。手术有效性指数为1.01。3、安全性:对比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的下降情况。无一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下降两行或两行以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下降1行者占6%,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无变化者占4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提高1行者占4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提高2行者占9%。安全性指数为1.16。4、可预计性:术后等值球镜较术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明显的欠矫或过矫(等值球镜超过±1D)。术后12个月的球镜度数为-0.06±0.05D,等值球镜在±0.5D内术眼占92%,等值球镜在±1.0内术眼占100%。5、稳定性: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等效球镜相差超过0.5D者占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6、高阶像差:术前总高阶像差为0.39±0.18μm,术后12个月为0.40±0.15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术前球差平均为0.18±0.08μm,术后12个月平均为0.22±0.1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8只眼(70.3%)术后总高阶像差较术前不变或下降。慧差、叁叶草像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0.07,0.06)。7、散光的矢量分析:术前散光0.5D内的占34%,在1.0D内的占58.7%。术后12个月时散光在0.5D内的占87%,在1.0D内的占98.7%,本次研究散光矫正效果良好。TIA(目标矫正散光矢量)平均为1.43±1.03D,SIA(手术矫正散光)平均为1.60±1.16D。两者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1.09,CI(矫正指数)为1.10。术后AE(误差角)平均为-4.1±3.9度,在±5度范围内AE占49%,在±15度范围内AE占82%。8、对比敏感度:术前3、6、12和18c/d空间频率分别为1.65±0.10、1.81±0.15、1.59±0.14、1.41±0.11,术后12个月分别为1.69±0.12、1.80±0.16、1.61±0.15、1.40±0.13,不同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07,0.07,0.07)。结论: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矫正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可预计性好且疗效稳定,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术后视觉质量。第二部分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和非球面切削手术的对比研究目的:对比研究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与非球面切削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并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40例(80只眼),所有人都能理解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愿意且能够执行手术后随访时间表。其中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26.28±3.72岁,术前球镜为-4.82±1.42D,平均散光-0.46±0.41D,平均等值球镜为-5.01±1.30D。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收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另一组接收非球面LASIK。结果:1、所有患者都完成12个月的随访。接受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共20例(40只眼),接受非球面LASIK共20例(40只眼)。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术前球镜为-4.79±1.62D,平均散光-0.42±0.36 D,平均等值球镜为-5.02±1.41D,平均切削区直径为6.5±0.31mm。非球面LASIK组术前球镜为-4.85±1.31D,平均散光-0.52±0.41D,平均等值球镜为-5.00±2.01D,平均切削区直径为6.3±0.42m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有效性:两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0,0.01)。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术后12个月Log MAR裸眼视力平均为-0.08±0.05,非球面组Log MAR裸眼视力平均为-0.07±0.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裸眼视力达到20/20以上的术眼比例92%,非球面组裸眼视力达到20/20以上的术眼比例9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两组手术有效性指数分别为0.92(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89(非球面组)。3、安全性: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和非球面组均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后12个月无一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下降两行或两行以上,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下降1行者均为2.5%。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无变化者分别为58%(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67.5%(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提高1行者分别为27%(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25%(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提高2行者分别为12.5%(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5%(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15(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1.14(非球面组)。4、可预计性:两组术后等值球镜术前明显下降(P=0.01,0.00)。术后12个月的两组球镜度数分别为-0.27±0.16D(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21±0.19D(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术后12个月等值球镜在±0.5D内术眼分分别占91%(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90%(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等值球镜在±1.0D内术眼均占100%,未发现1D以上明显的欠矫或过矫。5、稳定性: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等效球镜相差超过0.5D者分别占5%(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7.5%(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高阶像差:两组术前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41±0.18μm(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39±0.15μm(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术后12个月分别为0.48±0.24μm(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62±0.21μm(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球差平均为0.16±0.08μm(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17±0.07μm(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术后12个月平均为0.17±0.11μm(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16±0.12μm(非球面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术前两组慧差平均为0.08±0.07μm(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08±0.03μm(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术后12个月慧差为0.07±0.03μm(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08±0.03μm(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比敏感度:术前两组对比敏感度在3、6、12和18c/d空间频率分别为1.50±0.12、1.61±0.15、1.61±0.14、1.48±0.11(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1.47±0.11、1.59±0.12、1.60±0.15、1.48±0.09(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20,0.18,0.10)。术后12个月分别为1.60±0.12、1.71±0.15、1.58±0.11、1.41±0.12(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1.57±0.11、1.65±0.12、1.30±0.12、1.28±0.03(非球面组),3c/d空间频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而在6、12和18c/d空间频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0.00)结论: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手术和非球面切削均能有效矫治近视,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手术比非球面切削更能减低术后像差,改善视觉质量。(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9-07)

张新立,李海岗,崔国义[5](2018)在《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LASIK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1/2017-01期间我院眼科行LASIK近视患者100例200眼,随机分为A组、B组,各50例100眼,本研究全部选右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完善眼部检查,行LASIK术,术中A组根据波前像差仪检查资料进行个体化切削角膜基质,B组根据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数据完成个体化切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 UCVA、BCVA及屈光度均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术后6mo屈光度显着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对比敏感度(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各视标CS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除了明亮无眩光状态下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A组在明亮眩光、昏暗有和无眩光状态下CS均显着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波前像差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彗差及球差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增加幅度显着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手术均可显着改善近视患者视力,但前者在改善视觉质量方面优势更突出。(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孔旻[6](2018)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SBK术后视觉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OQASⅡ)比较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SBK与普通飞秒SBK术后视觉质量和散射的差异,为探讨其能否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视觉质量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在广西视光中心屈光手术门诊中选取60例术前检查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波前像差引导飞秒SBK组和普(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八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委会2018学术年会、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眼科和视光技术及设备展览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眼科和视光专业医院展示推广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3-23)

丁香英,王宏娜,万晓梅,鲁元媛,许军[7](2018)在《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切削与LASIK治疗近视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与常规LASIK手术治疗近视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波前像差及眼内客观散射指数的变化,分析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的近视患者62例124只眼纳入研(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八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委会2018学术年会、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眼科和视光技术及设备展览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眼科和视光专业医院展示推广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3-23)

万晓梅,许军[8](2018)在《波前像差引导的去瓣LASEK术后早期综合视觉质量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近视患者接受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去瓣LASEK术后早期的视觉质量。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行波前像差引导的去瓣LASEK个性化切削治疗的近视患者58例(116眼),按等效球镜分为低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用OQAS-Ⅱ和C-Quant对相关视觉质量进行(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八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委会2018学术年会、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眼科和视光技术及设备展览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眼科和视光专业医院展示推广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3-23)

官苍宇,闫爱民,姚远,李雪,解忠详[9](2018)在《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辅助LASIK(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LASIK,FS-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变化。方法:纳入我院于2016-07/2017-02收治的近视合并中度至高度散光患者50例88眼。术前51眼散光≥-1.50D且<-3.00D(中度散光),37眼散光≥-3.00D(高度散光),所有患者均接受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手术。术前和术后3mo评估未矫正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DVA)、矫正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CDVA)、角膜曲率、角膜中心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和部分高阶像差(higher order aberrations,HOAs)。结果:术后3mo所有术眼的UDVA均达到20/20以上,均较术前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VA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术后85眼(97%)散光在-1.00D以下,70眼(80%)散光在-0.50D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前相比,术后平均角膜曲率降低约为3.81±1.97D,CCT减少约78.66±37.2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彗差与叁叶草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78、0.065);而球面像差、二次散光及高阶像差均方根(HOA-root mean square,HOA-RMS)术后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分别从术前的0.19±0.06、0.05±0.02和0.42±0.12增加至术后的0.32±0.17、0.26±0.08和0.78±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术后虽然产生部分高阶像,但依然是中高度散光患者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万晓梅[10](2018)在《波前像差引导去瓣LASE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去瓣LASEK术后近视眼早期的视觉质量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行波前像差引导的去瓣LASEK个性化切削治疗的近视患者(共58例,116眼),按等效球镜分为低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对裸眼视力(UCVA)、眼内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斯特列尔比(Strehl ratio,Sr)、调制传递函数截止空间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 off frequency,MTF cut off)、散射光值(log(s))进行随访观察。结果:视力:两组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UCVA)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相比,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随着时间推移,视力逐渐提高,术后6个月时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OSI值:两组术后1个月的OSI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术后6个月时较术前略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Sr值:两组术后1个月的Sr值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升高,6个月时较术前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MTF cut off值:两组术后1个月的MTF cut off值均较术前降低,低中度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随着时间推移,MTF cut off逐渐升高,6个月时均较术前升高,低中度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s):两组术后1个月的Log(s)均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6个月时基本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手术能够有效矫正低中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恢复好,安全性高。术后早期视觉质量有一定下降,之后逐渐提高,一般在3-6个月左右达到或超过术前水平并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波前像差引导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LASIK治疗近视的100例患者150只眼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时期行波前像差引导普通自动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治疗近视的100例153只眼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日,术后1、3和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电脑验光结果以及波前像差结果。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裸眼视力超过术前矫正视力患者98例,对照组65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日,术后1、3个月试验组患者残留散光值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2组残留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高阶像差、球差和慧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叁叶草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LASIK治疗近视,术后恢复快,残留散光值低,效果优于普通自动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治疗近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前像差引导的论文参考文献

[1].石志成,吴秀匀,罗小柳,刘玉爱.角膜波前像差引导TPRK矫正中高度近视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

[2].戎志銮,曾静燕,陈小群.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LASIK治疗近视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8

[3].鲁元媛,王宏娜,万晓梅,丁香英,于紫燕.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客观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8

[4].杨浩江.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矫治近视散光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

[5].张新立,李海岗,崔国义.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LASIK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8

[6].孔旻.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SBK术后视觉质量研究[C].第十八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八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委会2018学术年会、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眼科和视光技术及设备展览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眼科和视光专业医院展示推广会论文汇编.2018

[7].丁香英,王宏娜,万晓梅,鲁元媛,许军.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切削与LASIK治疗近视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差异分析[C].第十八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八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委会2018学术年会、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眼科和视光技术及设备展览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眼科和视光专业医院展示推广会论文汇编.2018

[8].万晓梅,许军.波前像差引导的去瓣LASEK术后早期综合视觉质量的观察[C].第十八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八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委会2018学术年会、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眼科和视光技术及设备展览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眼科和视光专业医院展示推广会论文汇编.2018

[9].官苍宇,闫爱民,姚远,李雪,解忠详.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变化[J].国际眼科杂志.2018

[10].万晓梅.波前像差引导去瓣LASE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18

标签:;  ;  ;  ;  

波前像差引导的论文-石志成,吴秀匀,罗小柳,刘玉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