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无机碳论文_陈园园,冯文婷,孔璐,王玉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无机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无机,剖面,喀斯特地貌,湿地,池塘,密度。

土壤无机碳论文文献综述

陈园园,冯文婷,孔璐,王玉刚[1](2019)在《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无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盐碱土碳循环在缓解气候变化的贡献与作用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土地利用是影响干旱区土壤碳动态的主要要素,认识其对土壤碳的影响过程,有助于评估盐碱土的碳汇作用。本研究以叁工河流域绿洲为对象,通过野外定点采样结合室内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对土壤无机碳(SIC)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SIC含量均值为4.81 g·kg-1,其中人工林地和耕地的SIC均值低于4.61 g·kg-1,超过30%耕地与人工林地样点集中分布在小于4 g·kg-1的区域,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高于5 g·kg-1,其70%以上的样点集中分布在大于4 g·kg-1区域,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SIC含量明显高于灌溉景观;流域中上部SIC含量明显低于流域下部(P<0.05),随地貌单元变化,SIC含量呈现为冲洪积扇中上部<冲洪积平原上部<冲洪积平原下部<地下水溢出带;土壤SIC储量为盐碱地<灌木林地<草地<人工林地<耕地,其中,盐碱地SIC储量最小(仅1.17 kg·m-2),耕地SIC储量最大(1.44 kg·m-2)。表层土壤SIC储量受区域土地利用作用影响明显,灌溉景观土壤SIC储量高于自然景观;方差、多元线性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各因素对SIC含量变化影响明显,其程度大小为地貌单元>土地利用类型>电导率>作物类型。(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罗维均,王彦伟,曾广能,王梅芳,杨瀚凌[2](2019)在《喀斯特关键带土壤无机碳循环过程及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Batjes,1996),土壤呼吸是第二大生态系统碳通量(Zhang et al.,2013),其微小的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就会产生明显影响(Raich and Schlesinger,1992),因此受到了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在非喀斯特地区,相关研究已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然而,在喀斯特地区的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可能主要与喀斯特地区土被空间上的高度异质性导致监测研究比较难有效开展有关,也可能是喀斯特的相关研究工作还未得到应有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隋晓敏,庞明月,李悦,王筱彤,孔范龙[3](2019)在《胶州湾典型河口湿地土壤无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湿地无机碳的储存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胶州湾大沽河口与洋河河口为采样区,应用Duncan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了土壤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 SIC)储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距入海口越远,平行海岸带的光滩SIC储量越高,海洋潮汐的冲刷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在垂直剖面上,40–60cm土层SIC储量相对较高,占0–60cm土层的34.11%,这是海水淋溶作用水盐运移的结果。垂直海岸带的河漫滩SIC储量随距海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垂直剖面上,0–20 cm土层SIC储量相对较高,占0–60 cm土层的38.18%,这主要归因于海洋因素和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互花米草的入侵降低了湿地的SIC储量,植物根系的转化作用与自身生长特性和年限的差异是导致SIC储量低值的主要原因。养殖活动改变了养殖池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而改变了SIC储量的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期刊2019年01期)

李巧玲,阎欣,吴秀芝,王波,刘任涛[4](2019)在《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宁夏荒漠草原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的研究,探讨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SIC、SOC及不同粒径组分土壤SIC、SOC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荒漠草原沙漠化程度的加剧,0—10cm土层各粒径组分土壤SIC和SOC含量呈下降趋势。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各粒径组分土壤SIC含量均表现为黏粉粒无机碳(CSIC)>细砂粒无机碳(FIC)>粗砂粒无机碳(CIC),而SOC含量均表现为细砂粒有机碳(FOC)>粗砂粒有机碳(COC)>黏粉粒有机碳(CSOC)。(2)随着荒漠草原沙漠化程度的加剧,0—30cm土层土壤无机碳(SICD)、土壤有机碳(SOCD)和土壤总碳(STCD)密度均表现为荒漠草原>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SOCD、SICD分别比荒漠草原降低了18.5%,57.7%,60.5%和6.7%,35.9%,47.0%。(3)0—10cm土层各粒径组分土壤SOC和SIC含量、全土SOC含量与0—30cm土层SOC和SIC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中土壤粗砂粒有机碳和粗砂粒无机碳对SOC影响最大,而土壤黏粉粒有机碳和黏粉粒无机碳与全土SIC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因此,沙漠化防治对于减少荒漠草原土壤碳损失极为重要。(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谦,张建国,王丽梅,丁晓雪,马爱生[5](2019)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不同咸水滴灌下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垂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半干旱荒漠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碳汇,荒漠植被建设则进一步加速了其固碳过程。探究咸水滴灌条件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干旱荒漠区人工林碳储量的估算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选择沙漠公路沿线4.82~28.40 g/L的4个高矿化度地下水滴灌的人工防护林,采集并分析了0~5 m各层土壤有机碳(SOC)与无机碳(SIC)含量及碳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含水量、pH和土壤电导率(EC)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SOC与SIC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分别呈现"减-增-减"与"增-减-增"趋势,并最终分别在2 m和3 m以下土层趋于稳定;浅层(0~4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无机碳密度(SICD)分别比流沙地增加了73%~346%和1.5%~14.0%,5 m深土层SOCD、SICD和总碳密度分别增加了8.3%~28%、5.4%~58%和8.3%~29.9%,其中SICD为SOCD的13.3倍;人工林SOC分布与含水量和EC呈正相关,SIC与含水量同样呈正相关,同时SOC与SIC间相关关系为正相关。总之,荒漠人工防护林建设显着提高了SOC与SIC储量,且灌溉水矿化度、土壤含水量和EC均对SOC和SIC储量及垂直分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雄,张旭博,孙楠,张崇玉,徐明岗[6](2018)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无机碳比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对全球碳循环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对准确估算土壤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SOC和SIC相互关系缺乏系统量化,研究结果不一。因此,明确SOC和SIC之间相互关系,可为准确估算和模拟土壤碳的转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搜集了我国1990—2018年已发表的文献共41篇,从不同气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层深度探究了SOC和SIC比例的变化,进一步量化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不同气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SOC/SIC值在0—20 cm土层均大于20—100 cm土层。具体来说,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0—20 cm土壤SOC/SIC值最小(0.53),林地(0.90)和农田(0.80)土壤较高,且叁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SIC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而在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土壤SOC/SIC值表现为草地(0.82)≈农田(1.05)>林地(0.29),且SOC和SIC在林地、农田土壤中呈正相关关系,但在草地土壤中二者为负相关关系。另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20—100 cm以林地土壤SOC/SIC值最高,草地和农田次之,而在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叁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无显着差异;SOC和SIC在林地和农田土壤中呈正相关关系,然而在草地土壤中为负相关关系。温带大陆性气候区SOC/SIC值总体以林地较大,农田、草地次之。温带季风性气候区,0—20 cm土层SOC/SIC值以草地较大,农田和林地分别次之。这可能是因为植被覆盖不同,导致了作物碳的归还量不一。同时,不同的植被覆盖还影响了土壤中的各种生物化学进程,改变了碳在土壤中的循环转化过程,进而影响了SOC和SIC含量,使得SOC/SIC值产生较大差异。【结论】SOC和SIC之间存在循环转化关系,且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类型对SOC和SIC循环转化存在显着影响。不同条件下SOC/SIC值存在显着差异,且二者呈现不同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明确土壤碳的循环积累机制,准确估算土壤有机和无机碳库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徐学池,黄媛,何寻阳,王桂红,苏以荣[7](2019)在《土壤水分和温度对西南喀斯特棕色石灰土无机碳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环境因子对喀斯特土壤碳酸盐转化的影响,从而为深入理解土壤生态过程及碳循环提供理论依据.以典型喀斯特地区棕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添加~(14)C-CaCO_3室内培养100 d的方法,研究3种温度(15、25、35℃)和水分(30%、65%和100%WHC)条件下土壤无机碳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和温度条件下,棕色石灰土无机碳释放速率最大值和100d累积最大释放量为0. 7~16. 8 mg·(kg·d)~(-1)和5. 9~29. 4 mg·kg~(-1),红壤为39. 7~103. 3mg·(kg·d)~(-1)和83. 3~135. 1 mg·kg~(-1);干旱条件下(30%WHC)两种土壤无机碳累积释放量最大,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且在65%WHC和100%WHC条件下,升温仍促进土壤无机碳释放;棕色石灰土无机碳释放的温度敏感性大于红壤,受土壤水分影响显着.添加碳酸钙后土壤pH和MBC含量均显着增加,两种土壤差异显着.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温度可解释无机碳释放7. 6%的变异,水分解释变异的2. 0%.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降水事件增加的背景下,研究西南喀斯特土壤碳循环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水分和温度对土壤无机碳释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郗敏,隋晓敏,孔范龙,李悦,王筱彤[8](2018)在《胶州湾典型河口湿地土壤无机碳分布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胶州湾大沽河与洋河河口湿地作为研究区,按平行于海岸带方向的光滩和垂直于海岸带方向的河漫滩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含量、相关离子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应用Duncan方法及Pearson方法对SIC含量进行组间数据差异显着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光滩SIC含量总体呈现距入海口越远,SIC含量越高的趋势,水体的冲刷作用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随距海距离增加,河漫滩SIC含量总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主要受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使SIC含量明显降低,这是入侵物种根系的转化作用所导致的。养殖活动改变了养殖池塘自身环境因子,进而改变了SIC分布规律,表现为其总体SIC含量高于光滩。相关性分析表明,SIC含量与土壤含盐量及土壤溶解性无机碳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土壤p H呈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白曙光,焦燕,温慧洋,谷鹏,杨洁[9](2018)在《不同含盐量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及盐基离子的剖面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干旱区盐碱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动态分布特征,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7种不同电导率土壤的0—100 cm剖面,采用临近样地,随机布点的方法,研究该地区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和盐基离子的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对可溶性无机碳含量及盐基离子含量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含盐量土壤(S_1-S_7)的可溶性无机碳平均含量随电导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先减小后增加,表现为浅层0—50 cm含量少,深层50-100 cm含量聚积;可溶性无机碳储量随电导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含盐量土壤(S_1—S_7)盐基离子含量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深度的加深盐基离子含量逐渐减少,具有较强的表聚性。研究区域土壤盐基离子组成以Ca~(2+)、SO_4~(2-)为主,平均含量分别占离子总量的27%和29%;K~+、Mg~(2+)含量较少,平均含量分别占离子总量的13%和7%。通过相关性分析,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含量与EC呈显着负相关(R~2=0.83,p<0.05),与pH无显着相关性(R~2=0.17,p>0.05),盐基离子平均含量与EC呈显着正相关(R~2=0.85,p<0.05),与pH无显着相关性(R~2=0.07,p>0.05),表明土壤EC的增加会影响可溶性无机碳和盐基离子的聚积。(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于伟家,李雪松,陈竹君,周建斌[10](2018)在《氮肥对不同无机碳含量土壤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施用氮肥会导致土壤p H值降低,其对不同无机碳含量的土壤二氧化碳(CO_2)释放的影响如何,尚不清楚.采用室内密闭培养试验研究了氮肥及其配施硝化抑制剂(DCD)对不同无机碳含量土壤p H、矿质态氮和CO_2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水稻土、砂姜黑土、塿土3类供试土壤的p H,提高了土壤碳累积释放量,49 d培养结束时,土壤碳累积释放量分别提高了39.4%、23.4%和71.8%;氮肥配施DCD后显着抑制了土壤硝化作用的进行,至培养结束时,3类供试土壤p H值均显着高于仅施氮肥处理,水稻土、砂姜黑土CO_2平均释放量与仅施氮肥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塿土CO_2平均释放量比纯施氮肥平均降低了12.5%.土壤无机碳能有效缓冲由氮肥施入而导致的土壤酸化,氮肥施入后石灰性土壤CO_2释放不仅来源于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可能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无机碳的溶解释放.我国不同地区间土壤无机碳含量各有差异,长期大量氮肥投入下土壤酸化和无机碳库消耗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土壤无机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Batjes,1996),土壤呼吸是第二大生态系统碳通量(Zhang et al.,2013),其微小的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就会产生明显影响(Raich and Schlesinger,1992),因此受到了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在非喀斯特地区,相关研究已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然而,在喀斯特地区的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可能主要与喀斯特地区土被空间上的高度异质性导致监测研究比较难有效开展有关,也可能是喀斯特的相关研究工作还未得到应有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无机碳论文参考文献

[1].陈园园,冯文婷,孔璐,王玉刚.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无机碳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2].罗维均,王彦伟,曾广能,王梅芳,杨瀚凌.喀斯特关键带土壤无机碳循环过程及机理探讨[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隋晓敏,庞明月,李悦,王筱彤,孔范龙.胶州湾典型河口湿地土壤无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英文)[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9

[4].李巧玲,阎欣,吴秀芝,王波,刘任涛.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无机碳和有机碳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张谦,张建国,王丽梅,丁晓雪,马爱生.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不同咸水滴灌下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垂直分布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6].李雄,张旭博,孙楠,张崇玉,徐明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无机碳比例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

[7].徐学池,黄媛,何寻阳,王桂红,苏以荣.土壤水分和温度对西南喀斯特棕色石灰土无机碳释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8].郗敏,隋晓敏,孔范龙,李悦,王筱彤.胶州湾典型河口湿地土壤无机碳分布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8

[9].白曙光,焦燕,温慧洋,谷鹏,杨洁.不同含盐量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及盐基离子的剖面分布特征[J].地球环境学报.2018

[10].于伟家,李雪松,陈竹君,周建斌.氮肥对不同无机碳含量土壤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长江叁角洲地区水稻土土壤剖面土壤长江叁角洲地区潮土土壤剖面土壤无长江叁角洲地区土壤剖面土壤无机碳不同剖面层次土壤无机碳密度空...水体总无机碳和土壤无机碳的浓度...天山北坡土壤无机碳密度水平分...

标签:;  ;  ;  ;  ;  ;  ;  

土壤无机碳论文_陈园园,冯文婷,孔璐,王玉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