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演化论文_来兴平,方贤威,崔峰,单鹏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损伤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损伤,力学,孔隙,岩石,变量,混凝土,各向异性。

损伤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来兴平,方贤威,崔峰,单鹏飞[1](2019)在《冲击荷载下煤岩损伤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冲击荷载下煤岩损伤演化规律的认识对动力学灾害防控至关重要。为了得到煤岩在冲击荷载下的损伤演化特征,通过开展冲击试验,运用超声波检测装置和声发射仪器分别测量冲击前后煤样的波速变化与冲击过程的声发射特征,用波速和声发射的变化反映煤样内部损伤特征。结果表明:冲击荷载的作用次数、单次冲击能量的大小和施加顺序均会对煤样内部损伤演化造成影响;煤样内部损伤随冲击次数增加呈幂函数增长,与单次冲击能量呈线性增长;冲击能量由大到小进行施加更容易使煤样发生破坏。煤样内部损伤变化越剧烈,声发射信号特征越明显。用波速表征的煤样内部损伤变化与声发射在每个阶段监测到的事件数和能率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为矿井开采动力灾害预报与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徐剑坤,周蕊,习丹阳[2](2019)在《砂岩单轴破坏损伤时空演化规律及前兆特征声发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岩体损伤时空演化规律及破坏前兆特征对围岩灾害识别预警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声发射试验,研究单轴加载下砂岩损伤时空演进过程。研究发现:砂岩损伤在时间-空间域有连续演进的行为特征,损伤发育速度在关键时刻有突变,主裂隙由"成核"区域发生并向四周扩散,最终贯通试件轴向与径向;高能声发射事件,空间上多分布在砂岩内部损伤集中的区域,时间上多发生于损伤快速扩展的时期,可作为损伤传导和加剧的重要参照;高频率出现的高能声发射信号可以作为砂岩破坏失稳时间域的前兆信息,高能声发射信号的空间密度可作为判断砂岩破坏起始区域的判定信息。(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11期)

刘希康,徐金明[3](2019)在《使用相对熵研究花岗岩的损伤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试件表面的视频图像可作为试件表面变形破坏的信息载体。为从试验视频图像中分析出定量的信息,文章提出一种描述岩石损伤演化的新方法:计算基准图像与对比图像的相对熵,用相对熵表征变形和破裂的发展,将相对熵明显上升阶段的起点作为试件损伤演化的启动时刻。根据花岗岩试件室内单轴压缩试验拍摄的试验视频,使用灰度分界阈值分割法得到了试件各细观组分的分布,使用相对熵表征试件中不同位置、不同组分的损伤演化特征,分析了试件全局区域的损伤演化阶段,探讨了损伤演化过程与组分类型、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试件损伤从试件中部开始,先扩展至左下,再扩展至右上;组分损伤的先后顺序为长石、石英、黑云母,且损伤大小顺序为石英>长石>黑云母;黑云母损伤从右上开始、然后扩展至中部,石英损伤从中部开始、先后扩展至左下和右上部位,长石损伤从上部开始、先后扩展至中部和下部。(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王兵,刘泽良,卓晓晖,李慧剑[4](2019)在《基于声发射的叁点弯曲混凝土梁损伤演化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声发射多角度分析了叁点弯曲作用下混凝土梁损伤演化特征。通过声发射事件计数、振铃计数、能率和幅频极值等多参数分析,定性研究了混凝土梁叁点弯曲作用下损伤累积过程;提出基于声发射幅频极值的损伤量,对损伤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合声发射事件定位点和损伤量,对混凝土梁受载过程中损伤累积过程进行了量化表征。结果表明,损伤主要发生在塑性阶段,在受拉区产生、聚集,快速向受压区发展,形成损伤带,导致试件脆性断裂。研究为混凝土梁灾变破坏预警和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性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江帅,胡玉梅,肖晋,金晓清,罗文军[5](2019)在《6016铝合金冲压损伤演化和韧性断裂的细观力学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预测铝合金板料在冲压过程中的损伤演化和韧性断裂,在Gurson-Tvergaard-Needleman (GTN)细观损伤模型中引入Hill'48各向异性屈服准则,借助有限元软件LS-DYNA编写了能考虑材料各向异性的用户自定义子程序VUMAT。采用沿不同轧制方向的准静态拉伸试验获取6016铝合金材料的力学参数,并对样件断口微观形貌进行分析。为了准确表征6016铝合金在冲压过程中的损伤演化和韧性断裂性能,基于传统有限元标定法,新增样件断裂方式及断后颈缩量作为评判标准,利用修正的有限元标定法确定了一组材料的GTN损伤参数。运用Hill'48-GTN模型对6016铝合金杯突冲压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并分析了其损伤演化机理,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Hill'48-GTN损伤模型及修正有限元标定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刚,李英明,肖福坤,黄顺杰,张若飞[6](2019)在《单、叁轴及孔隙水作用下黄砂岩破坏力学行为及损伤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岩石受力状态及水力耦合下的反馈特征,研究岩石损伤破坏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及能量演化规律,以黄砂岩单、叁轴及孔隙水声发射实验为基础,分析有效应力影响下的强度特征及变形特性,获取全过程的能量转化规律,基于声发射能量推导演化方程,并以此分析不同条件下黄砂岩损伤演化阶段及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有效峰值载荷与有效残余应力与有效围压呈现正相关。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大,弹性模量呈现线性增大,泊松比与水压力呈现反比特征,压密阶段越来越短,弹、塑性阶段不断延长,扩容点也在不断增大。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加,主控裂纹越来越规整,线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微裂纹越来越少,破裂角度逐步增大;在水力耦合条件下,岩石主破裂更加明显,微破裂随着水压和围压的增加而逐渐递减。通过分析有效正应力和有效剪应力之间的关系,τ-σ破坏强度曲线满足库仑准则。随着有效围压的增大,峰前总能量、弹性能、耗散能、峰后释放的能量及盈余能量均呈现增大的趋势。随着孔隙水压力的增大,盈余能量越来越小,说明高水压能够降低发生动力破坏。基于能量损伤演化方程给出了损伤演化典型的5个阶段,得到了水压力与岩石脆性损伤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于不同受力状态围岩控制及注水防治灾害具有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徐晓冬,孙光华,刘祥鑫,李杨,刘力刚[7](2019)在《充填体损伤演化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充填体声发射特征参量与力学参量之间的本构关系,分析并量化充填体损伤演化过程,开展了单轴压缩声发射监测实验。通过拟合实验数据,获取了累计振铃计数与应变的耦合关系,并将其与岩石损伤力学理论及微破裂服从Weibull分布的假设相结合,推导出累计振铃计数与应力、损伤变量之间的本构模型,并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峰值应力前夕,裂隙的不断汇集使其尺度不断扩大,声发射信号在裂隙的影响下不断发生折射或反射,部分信号组分不能通过裂隙等能量衰减现象,使其以累计振铃计数下降的形式逐步进入峰后破坏阶段。模型推算出的损伤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为3.47%,证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有效描述充填体的损伤演化过程。此外,充填体的损伤由整体无序向局部有序发展,应力变化率的降低象征着损伤的局部化。该特征可将充填体的损伤演化过程量化,为充填体损伤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强星,刘建锋,曾寅,李志成,吴池[8](2019)在《膏岩叁轴压缩声发射特征及损伤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TS 815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对膏岩进行不同围压下的叁轴压缩试验,配合AE系统进行全过程声发射监测,展开了膏岩变形破坏过程的力学特性及声发射特征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膏岩变形破坏过程损伤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膏岩是一种致密低渗岩石,气体孔隙度在1.30%~3.50%之间;(2)叁轴加载条件下,膏岩的力学性质与声发射参数对围压的响应效果强烈,50 MPa围压较5 MPa围压下膏岩强度提高110.67%。高围压下声发射信号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声发射集中分布区不断向后推移;(3)膏岩的临界围压为20 MPa。低围压下膏岩呈脆性破坏,破坏后形成宏观剪切面;临界围压下呈塑性破坏,破坏后形成共轭Y型剪切;高围压下呈延性破坏,破坏形态为鼓胀破坏;(4)膏岩损伤演化过程可分为初始损伤期、损伤快速发展阶期与损伤平稳期,能够与膏岩变形破坏阶段对应;损伤快速发展期为膏岩内部裂隙发展、贯通的主要阶段。(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颖,李成杰,郑强强,倪贤,王倩倩[9](2019)在《循环加卸载下泥岩能量演化与损伤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循环荷载下泥岩试件能量耗散与损伤特性,进行荷载等级逐渐增加的循环加卸载试验与等荷载疲劳试验。分析不同荷载水平下各循环塑性应变与能量密度变化,以疲劳试验为参照,从能量角度对损伤变量进行定义,并对不同荷载上限疲劳试验中试件的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同一等级荷载下初始循环塑性应变及耗散能密度远大于其他循环;初始循环耗散能占比从试件进入弹性段开始加速增大,临近破坏时有突增;从能量角度定义损伤变量可避免"负损伤"的出现,预测得到泥岩试件的疲劳寿命与荷载水平呈幂函数关系。(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杜晓方[10](2019)在《基于NMR技术的充填体孔隙结构的冻融损伤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在反复冻融循环条件下充填体内部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运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对0、50、100和200次冻融循环后的试样细观结构损伤进行扫描,获得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谱,并对循环后试样进行拍照记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试样孔隙演化的规律和细观结构损伤的机理。结果表明:由T2分布曲线可以反映冻融循环作用下试样内部孔隙的演化和扩展特点;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表征材料孔隙率大小的T2谱面积呈现初期增加速度较快,后期增速减小的规律,其中小孔隙比例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减小,大孔隙比例随次数增加而增大;通过探讨孔隙结构演化机理,提出冻融循环中渗透力和冻胀力共同作用是砂浆结合面出现破坏而形成连通裂隙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9期)

损伤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岩体损伤时空演化规律及破坏前兆特征对围岩灾害识别预警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声发射试验,研究单轴加载下砂岩损伤时空演进过程。研究发现:砂岩损伤在时间-空间域有连续演进的行为特征,损伤发育速度在关键时刻有突变,主裂隙由"成核"区域发生并向四周扩散,最终贯通试件轴向与径向;高能声发射事件,空间上多分布在砂岩内部损伤集中的区域,时间上多发生于损伤快速扩展的时期,可作为损伤传导和加剧的重要参照;高频率出现的高能声发射信号可以作为砂岩破坏失稳时间域的前兆信息,高能声发射信号的空间密度可作为判断砂岩破坏起始区域的判定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损伤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来兴平,方贤威,崔峰,单鹏飞.冲击荷载下煤岩损伤演化规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2].徐剑坤,周蕊,习丹阳.砂岩单轴破坏损伤时空演化规律及前兆特征声发射试验研究[J].煤矿安全.2019

[3].刘希康,徐金明.使用相对熵研究花岗岩的损伤演化特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4].王兵,刘泽良,卓晓晖,李慧剑.基于声发射的叁点弯曲混凝土梁损伤演化表征[J].硅酸盐通报.2019

[5].江帅,胡玉梅,肖晋,金晓清,罗文军.6016铝合金冲压损伤演化和韧性断裂的细观力学表征[J].塑性工程学报.2019

[6].刘刚,李英明,肖福坤,黄顺杰,张若飞.单、叁轴及孔隙水作用下黄砂岩破坏力学行为及损伤演化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7].徐晓冬,孙光华,刘祥鑫,李杨,刘力刚.充填体损伤演化量化研究[J].实验力学.2019

[8].张强星,刘建锋,曾寅,李志成,吴池.膏岩叁轴压缩声发射特征及损伤演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9].徐颖,李成杰,郑强强,倪贤,王倩倩.循环加卸载下泥岩能量演化与损伤特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10].杜晓方.基于NMR技术的充填体孔隙结构的冻融损伤演化特征[J].煤矿安全.2019

论文知识图

界面元双线性本构Collombet等[27-29]第一步损伤度及损伤单元Fig4.62The1...剪力墙在低周反复加载作用下的损剪力墙WDH6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演应力均值190MPa时LY12CZ铝合金腐蚀疲...应力均值200MPa时LY12CZ铝合金腐蚀疲...

标签:;  ;  ;  ;  ;  ;  ;  

损伤演化论文_来兴平,方贤威,崔峰,单鹏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