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居住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式,物业管理,户型,传统,组织,社员,空间。
现代居住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宋艳娜[1](2018)在《现代居住行为模式与住宅户型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使得居民对居住环境舒适度要求越来越多。因此,现代居住行为方式和住宅户型舒适度以及合理性的追求也不会停止。进行住宅单体设计时,要秉承设计人性化、合理化、精细化、多样化的要求,深入生活的点滴细节进行设计,争创舒适型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住宅设施》期刊2018年12期)
欧阳莉莉[2](2018)在《对现代合院居住模式的思考——基于传统四合院形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合院在历史的发展中,从出现-成熟-衰败的演化中,空间形态呈现了不同的变化,与社会技术的进步、宗法伦理等观念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传统合院和现代合院的比较分析,以时间纬度、平面布局和单体建筑等方面探讨其形态的演变过程。(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43期)
罗雅琴[3](2013)在《从马赛公寓到垂直院宅》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的城市住宅通常是不考虑文化背景和地域性的整片拆除和整片重造的开发模式。同时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加大、小区住宅正快速的替换着传统住宅并转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在笔者看来如此冷漠的小区住宅让人失去了家的归属感。因此笔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回忆曾经经历的集体生活,希望从集体性和差异性的角度来讨论社会住宅。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从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887-1965年)的马赛公寓开始的关于集体性的讨论,这是二十世纪现代建筑中一条重要的线索,对现代城市建造与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柯布西耶从马赛公寓的集体性和绝对标准化到斐米尼公寓在标准化基础上的差异性尝试;以及之后的建筑师更多的从差异性这个方向上突破;再到王澍老师的垂直院宅,重新在柯布西耶的基础上,平行的讨论差异性和集体性,它是最接近“有个体差异的集体居住模式”的理想世界。研究最后从两个方面:类型与场所,类型与新社会的双向重塑来反思现代住宅建筑。(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3-06-01)
张冠湘,王贺[4](2011)在《“袖珍小区”——城市夹缝中的“生机”地带——中国传统居住模式与现代住宅有机结合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缝隙地带,他们的面积大小不足以承担一个居住区的建设,但是对于一个围和的建筑群落的建设还是够用的,在这些城市发展的缝隙中通过围和空间的方式使其独立于城市喧嚣的环境之中,形成一个类四合院的独立的居住空间,通过中央的绿化景观组织整个袖珍小区的环境和交往空间,给人们营造一个相对宁静和熟悉的封闭环境,这些聚居地以补丁的形式点缀在城市缝隙间,居住区内部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日用品商店或者小型幼儿园等公共设施,而身处市区的地理优势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利用城市原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减少居住建设的投入,当城市缝隙被这种大量的袖珍小区拼贴而成时,城市这个聚居地就由这样一个个相对封闭独立的"袖珍小区"组成,而袖珍小区内通过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将人造自然很好的融入住所之中,一方面避免了人们为了追求优美环境而大量开发土地造成的城市蔓延,另一方面符合中国传统聚居文化的精神要求:外雄内秀俗信祥瑞(内即遁世,外则出世的儒道平衡),同时这种半围和的小空间尺度更为亲切,也易于让人熟悉,而熟悉的环境往往是人们公共交往活动是否密切的关键。在城市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大片的旷野,巨型的花园,只要有那么一片独立存在于城市喧嚣之中的净土供心灵休憩就可以,这种从中国古代就开始延续的"小隐于市"的入世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对理想聚居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1年02期)
吴峻,王操[5](2010)在《适应现代居住模式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改革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的进步引起传统居住模式的转变,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中,应适当加强关于生态住居、老龄住宅以及概念街区的研究,以适应现代住居的需要,并且对未来居住模式提出设想。(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楚方君[6](2009)在《现代居住行为模式与住宅户型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居住环境舒适度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对现代居住行为模式与住宅户型舒适度、合理性的追求也不会停止。在住宅单体设计中,争取每户都有较好的朝向和景观,使户型平面和空间组合符合居住者行为模式,各使用空间面积分配和尺寸大小适当,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本文来源于《网络财富》期刊2009年17期)
陆俊[7](2009)在《天津清荃农庄改变现代居住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陆俊)一种结合了绿色蔬菜花卉种植基地与休闲居住功能为一体,全部使用环保能源的现代化农庄——清荃农庄,近日在天津武清区奠基。 据了解,清荃农庄是农业部指定的国家绿色蔬菜种植中心、华北地区最大的绿色蔬菜和花卉种植专业生产、销售、研发(本文来源于《消费日报》期刊2009-05-20)
彭春芳,付元奎[8](2008)在《江南水乡融合现代居住模式——杭州余杭“贝利·保元泽第”项目创新纪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正在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迈进。所谓"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在经历了"地段-配套-环境"等发展阶段后,房地产发展的最高形式必然是居住文化。住宅不仅仅是水泥和钢筋砌成的伟岸建筑,绿树和繁花组成的宜人(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08年07期)
宋运霞,蔚慧[9](2008)在《浅析现代居住物业的管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居住物业实行专业的物业管理,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在实际管理中,我国住房的商品化和产权的多元化,决定了居住物业的管理模式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居住物业的性质、资质状况、业主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适合该物业的管理模式。(本文来源于《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李远帆[10](2007)在《现代城市居住社区的管理模式下规划设计模式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城市居住社区管理模式——物业管理作了简要的阐述,着重分析了其对规划设计的影响,作为设计者的建筑师(规划师)的工作模式需要重新建购,作相应的改变和调整,应具有物业管理前期介入的意识和专业知识,应大力推广房地产开发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建筑师"广泛参与"模式,真正了解城市居民的使用需求,更好地为创造适居环境服务。(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7年10期)
现代居住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合院在历史的发展中,从出现-成熟-衰败的演化中,空间形态呈现了不同的变化,与社会技术的进步、宗法伦理等观念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传统合院和现代合院的比较分析,以时间纬度、平面布局和单体建筑等方面探讨其形态的演变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居住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宋艳娜.现代居住行为模式与住宅户型设计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8
[2].欧阳莉莉.对现代合院居住模式的思考——基于传统四合院形制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
[3].罗雅琴.从马赛公寓到垂直院宅[D].中国美术学院.2013
[4].张冠湘,王贺.“袖珍小区”——城市夹缝中的“生机”地带——中国传统居住模式与现代住宅有机结合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1
[5].吴峻,王操.适应现代居住模式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楚方君.现代居住行为模式与住宅户型设计研究[J].网络财富.2009
[7].陆俊.天津清荃农庄改变现代居住模式[N].消费日报.2009
[8].彭春芳,付元奎.江南水乡融合现代居住模式——杭州余杭“贝利·保元泽第”项目创新纪要[J].城市住宅.2008
[9].宋运霞,蔚慧.浅析现代居住物业的管理模式[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0].李远帆.现代城市居住社区的管理模式下规划设计模式的建构[J].华中建筑.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