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面碰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算法,有限元,载荷,膝部,驾驶室,波形,车体。
正面碰撞论文文献综述
吴松[1](2019)在《某轿车正面碰撞安全性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汽车在正面碰撞中的被动安全性能,本文利用CATIA对某款车型进行叁维建模,应用Hypermesh仿真软件建立了正面100%碰撞有限元分析模型,使用LS-DYNA进行碰撞模型的计算,使用HyperView对整车变形、车身能量、前围板入侵量、B柱加速度等结果进行后处理分析。基于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对汽车正面耐撞性能进行评价。(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24期)
孙涛,王熙泉,陶钧[2](2019)在《乘用车正面碰撞中假人膝部碰撞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乘用车正面碰撞过程中,为了保护乘员避免受到下肢韧带断裂,瘫痪等严重伤害,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_NCAP)设定了评价假人大腿部位的损伤指标。为了提高在C_NCAP汽车碰撞试验中的大腿部位得分,本文展开了假人腿部伤害机理、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的研究,并着重介绍了仪表板子系统膝碰评价方式,同时还以某车型膝碰问题改善为例介绍了膝碰研究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汽车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牛思杰,黄伟,姜鑫,全威,郭秋红[3](2019)在《基于析因设计的轻卡正面碰撞安全性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某轻型商用车的驾驶室正面碰撞安全性,基于HyperMesh前处理软件建立驾驶室有限元模型,借助LS-DYNA非线性求解软件进行碰撞试验仿真。将仿真结果与实车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运用析因设计方法筛选显着因子,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结合Isight优化软件建立响应面模型并选用NSGA-Ⅱ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结果表明,在重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驾驶室正面碰撞安全性显着提升,而且驾驶室顶部及后围碰撞安全性均未受到影响。(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商恩义,李月明[4](2019)在《正面台车碰撞试验标定试验评价准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正面台车标定试验评价准则,分析正面碰撞试验中驾驶员侧假人头部x向外力作用加速度a_(xh)和胸部z向加速度a_(zc),指出a_(xh)和a_(zc)全面反映了转向机构、安全气囊、安全带的作用效果,积分得到的对应速度v_(zc)和v_(xh)可以作为评价准则基础。通过对当前台车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编号T006的台车标定试验结果进行研究,得出台车标定试验评价准则:在假人头部回弹之前,v′_(xh)处于所复现实车的v_(xh)±1 m/s范围内;假人胸部运动在C阶段之前,v′_(zc)处于v_(zc)±0.22 m/s范围内时,台车标定结果满足要求。该准则对仿真对标也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9年09期)
季奕,马伟杰[5](2019)在《叁种典型正面小重迭碰撞试验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NCAP以及碰撞安全技术法规的推动,汽车安全技术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乘员在多种碰撞形态中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然而统计数据表明:有一类小重迭率正面碰撞交通事故,仍会发生严重的乘员伤亡后果,究其原因在于这类碰撞事故中车辆不能发挥纵梁及车身结构的能量吸收作用,使得乘员舱发生严重变形,高的碰撞强度直接传递到乘员身上,从而导致乘员发生严重的伤害。鉴于国内外缺乏统一的小重迭碰撞测试评价方法的现状,首先对比分析了国外叁种典型的小重迭碰撞(车对车(Car to Car, C2C)碰撞、IIHS碰撞、NHTSA碰撞)测试评价方法的差异性,随后针对某一车型,基于以上3种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实车碰撞试验,并就碰撞试验中车身运动姿态、碰撞强度(车身加速度、VPI指数)、乘员伤害、车身变形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就车身运动姿态而言,NHTSA方法与C2C方法运动方向相同,且IIHS方法自身转动最为剧烈;在表征碰撞强度的车身加速度和VPI指数方面,NTHSA方法与C2C方法相似,IIHS强度最小;在假人伤害方面:NTHSA与C2C方法伤害曲线接近;在车身变形量方面,整体而言,叁者处于同一水平,C2C方法变形量相对较大,IIHS与NTHSA方法变形量基本相当。综合车身加速度、运动姿态、变形量、假人伤害因素,NTHSA方法相比IIHS方法与C2C方法更为接近。(本文来源于《汽车文摘》期刊2019年10期)
郝琪,刘卫斌,肖琪,潘文杰[6](2019)在《小型纯电动汽车正面碰撞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单排座纯电动汽车,建立了碰撞有限元模型,并利用23 km/h低速全宽正面碰撞试验的整车碰撞吸能过程、碰撞变形及碰撞特性参数,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完整及有效性。根据GB 11551—2014对50 km/h高速正碰工况下整车结构变形及B柱加速度特性进行分析,讨论了乘员安全空间及电池箱、电机、动力电线等纯电动汽车碰撞安全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7](2019)在《日本本田公司发布下一代创新性气囊 减少正面碰撞伤害》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宣布开发了一款创新型乘客前气囊,能在各种正面碰撞中更好地保护乘客,包括车辆之间或车辆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倾斜碰撞。该气囊系统使用4个主要组件,包括3个气室,即1个中央气囊和2个向外突出的侧面气囊,以及2个侧面气室之间的"帆状面板"。该系统类似棒球捕手手套,在发生碰撞时,能托住乘员头部,并减缓撞击速度,同时与侧面气囊接合,将侧面气囊向内拉,拉近气囊与乘员头部之间的距离,支撑并保护头部,降低受伤风险。本田公司还在努力开发部署其他先进的被(本文来源于《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期刊2019年09期)
田国富,韩睿囡[8](2019)在《基于C-NCAP正面碰撞发动机罩板的结构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正面碰撞中发动机罩板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发动机罩板是汽车正面碰撞中关键吸能部件之一,其变形吸能效果对碰撞车体侵入、保证车室完整保护乘员安全有重要影响。文中对3种不同结构的发动机罩板内板进行对比分析,通过ANSA软件对几何模型进行前处理,搭建碰撞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分析。综合其变形及吸能效果及对其他部件影响等因素得出结论,结构A是其中的最优选择。(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9年09期)
任立海,张国庆,董立强,蒋成约,胡远志[9](2019)在《车体正面碰撞加速度波形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正面碰撞下具有较低乘员惯性载荷的理想车体碰撞加速度波形,利用多刚体动力学模型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以乘员胸部3 ms加速度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开展优化设计,得到了碰撞初始时期峰值高、中期持续降低,后期再次升高的"叁阶形"最优碰撞加速度波形,仿真结果表明,在其作用下,乘员胸部3 ms加速度及主要部位的损伤风险均明显降低,最优车体碰撞加速度波能有效降低乘员在正面碰撞中的惯性载荷。(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姜强,段敏,孙宇菲[10](2019)在《汽车正面碰撞驾驶员安全气囊仿真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计算机仿真方法研究驾驶员安全气囊的保护效果。建立驾驶员安全气囊模型以及约束系统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正交试验进行优化,确定约束系统参数。结果表明,在正面碰撞中,优化后的驾驶员安全气囊对假人保护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6期)
正面碰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乘用车正面碰撞过程中,为了保护乘员避免受到下肢韧带断裂,瘫痪等严重伤害,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_NCAP)设定了评价假人大腿部位的损伤指标。为了提高在C_NCAP汽车碰撞试验中的大腿部位得分,本文展开了假人腿部伤害机理、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的研究,并着重介绍了仪表板子系统膝碰评价方式,同时还以某车型膝碰问题改善为例介绍了膝碰研究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面碰撞论文参考文献
[1].吴松.某轿车正面碰撞安全性仿真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9
[2].孙涛,王熙泉,陶钧.乘用车正面碰撞中假人膝部碰撞的研究与应用[J].汽车科技.2019
[3].牛思杰,黄伟,姜鑫,全威,郭秋红.基于析因设计的轻卡正面碰撞安全性优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9
[4].商恩义,李月明.正面台车碰撞试验标定试验评价准则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9
[5].季奕,马伟杰.叁种典型正面小重迭碰撞试验对比分析[J].汽车文摘.2019
[6].郝琪,刘卫斌,肖琪,潘文杰.小型纯电动汽车正面碰撞分析[J].汽车技术.2019
[7]..日本本田公司发布下一代创新性气囊减少正面碰撞伤害[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9
[8].田国富,韩睿囡.基于C-NCAP正面碰撞发动机罩板的结构仿真分析[J].机械工程师.2019
[9].任立海,张国庆,董立强,蒋成约,胡远志.车体正面碰撞加速度波形优化设计研究[J].汽车技术.2019
[10].姜强,段敏,孙宇菲.汽车正面碰撞驾驶员安全气囊仿真与优化[J].汽车实用技术.2019